大家小书 中国画的艺术(精)

大家小书 中国画的艺术(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悲鸿 著,马小起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画
  • 绘画艺术
  • 艺术史
  • 艺术欣赏
  • 传统文化
  • 绘画技法
  • 艺术入门
  • 文化艺术
  • 精装本
  • 大家小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236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421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徐悲鸿,作为中国画坛上伟大的实践者之一,他的中国画观影响了近百年来国画坛的发展。《中国画的艺术》一书收录了他从20世纪10年代起至其离世前精彩的关于中国画理论的22篇文章。该书由美术史研究者马小起选编,对徐悲鸿发表在海内外的大量文章进行了梳理,拓宽了以往徐之画论著作的视野,在这类著作中较为完备。本书按时间编排,使读者能准确踪迹徐悲鸿相关艺术思想的发展、演变。本书校勘尤为精细,是同类书中足堪细读的本子。此外,配合徐悲鸿的文论,选入了他七十余幅中国画,也以年代先后为序,便于读者在领悟他的主张同时,对他中国画作的实践,做进一步了解。 

作者简介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奠基者。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内页插图

目录

001 评文华殿所藏书画

015 中国画改良之方法

028 《齐白石画册》序

030 故宫所藏绘画之宝

041 《张大千画集》序

043 历史画之困难

053 美术漫话

057 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

071 中国艺术的贡献及其趋向

083 张大千与敦煌壁画

086 吴作人画展

094 李可染先生画展序

095 叶浅予之国画

098 复兴中国艺术运动

109 介绍几位作家的作品

119 《关山月画集》序

120 四十年来北京绘画略述

127 漫谈山水画

147 任伯年评传

160 美术遗产漫谈——一部分中国花鸟画

169 我对于敦煌艺术之看法

172 与丁楚谈艺术


精彩书摘

  美术漫话

  一切学术有一共同目的,曰:追寻造物之真理而已。美术者,乃真理之存乎形象、色彩、声音者也。音乐为占时间之美术,当非本论之范围。兹篇所论,专就造型美术,阐明其意。造型美术,亦分为两途:一曰纯正艺术,即绘画、雕型、镌版、建筑是也;一曰应用艺术,亦曰工艺美术,乃损益物状,制为图案,用以美化用具者也。

  吾人在立论之始,应于题之本身,定一解说。中国今日往往好言艺术,而不谈美术。艺术者仅泛指术之属乎艺事而已。美术者,顾名思义,则为艺术者,不徒能之而已,盖必责之其具有精意,于人之精神,有所发挥,故其学术,因欲奔赴此神圣“美”之一目的。于是在同一物事上,各人得自由决定其形式,又利用一形式,求一适合之内容,以赴其所期望理想之美。而其精神,亦必为所探讨之真理。所谓形式内容,不过为作者所用之一种工具而已。

  内容者,往往属于“善”之表现。而为美术者,其最重要之精神,恒属于形式,不尽属于内容。如浑然天成之诗,不必定依动人之题,反而如画虎不成,则必贻讥大雅。故美术恒有两种趋向,一偏于善(则必选择内容),一偏于美(全不计内容)。偏于善者,其人必丰于情绪;偏于美者,其人必富于感觉。各有所偏,各有所择。顾美术上之大奇,如巴尔堆农之额刊,如米开朗琪罗之《摩西》,如多那太罗之《圣约翰》,如拉斐尔之《圣母》,如提香之《下葬》,如鲁本斯之《天翻地覆》,如丢勒之《四使徒》,如伦勃朗之《夜巡》,如委拉斯开兹之《火神》,如吕德之《出发》,如康斯太布尔之《新麦》,如透纳之《落日》,如门采尔之《铁工厂》,如罗丹之《加莱义民》,如夏凡纳之《神林》,如列宾之《伊望杀子》,如倍难尔之《科学效真理于大地》,如达仰之《迈格理女》,如康普之《非雪忒》,如勃郎琼之《码头工》,无不至善尽美,神情并茂。比之中国美术中,如阎立本之《醉道》,如范中立之《行旅》,如夏圭之《长江》,如周东邨之《北溟》,无不内容与形式,美善充乎其量。孔子有“美而未尽善”之说,故人类制作,苟跻乎至美尽善,允当视为旷世瑰宝,与上帝同功者也。

  善之内容可存而弗论,至其所以秀美之形式,颇可得而言。盖造物上美之构成,不属于形象,定属于色彩。而为美术之道,舍极纯熟之作法以外,作者观察物象之所得,恒注乎两要点,其表现之于作品上,亦集中精神于此两点。所谓色彩,所谓形象,皆为此两点之工具而已。

  此两点为何?曰性格,曰神情。因欲充实表现性格之故,爰有体,有派;因欲充实表现神情之故,爰有韵。

  美术之起源,在模拟自然;渐进,则不以仅得物象为满足。恒就其性之偏嗜,而损益自然物之形象色彩,而以意轻重大小之,此即体之所产生也。

  派者,相习成风之谓。其所以相习成风,皆撷取各地属之特有材料,形之于艺事,成一特殊貌者也。所谓性格者,即刚强、柔弱、壮丽、淡泊、冲和、飞舞、妙曼、闲雅等,禀赋之殊异或竟相反也。故须以轻重、巨细、长短、繁简之术应之,所以成为体也。

  神情在人则如喜怒哀乐,妙机其微,艺之高深境地,其所以难指者以其象之变也。其于物情,则如风雨晦冥,皆变易其寻常景象,要在窥见造化机理,由其正而通其变,曲应作者幽渺、复赜、广博、浩荡之襟怀思绪。此艺事之完成,亦所以为美术也。

  至于工艺美术,其要道在尽物材之用:愈能尽物材之用者,为雅;愈违物材之用者,为俗。雅俗之分,无他道也。

  (原载1942年3月1日重庆《读书通讯》第三十七期)

  ……

前言/序言

  论徐悲鸿的中国画观(代序)

  刘曦林

  中国画自进入了20世纪,对它的前途和总体认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分歧。在众多观点与流派中,一般习惯于把徐悲鸿看做与“保守派”对立的“改革派”,与“国粹派”对立的“西画派”或“融合中西派”,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这并不能准确地概括徐悲鸿对中国画的全部思想。为此,笔者翻阅了所能见到的徐悲鸿的文章,力求较为准确地把握其中国画观,尚不知与徐悲鸿贴合否?

  一、徐论之“主脑”

  继承、改进、引入、创造、复兴——我以为此十字可为徐悲鸿中国画观总体思想的概括。

  自从1918年徐悲鸿发表《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一文,他自称的“吾论之主脑”——“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千百次地被后人转引,成为代表其思想的千古名句。我以为,这只是徐悲鸿早期中国画观的概括,是其完整的中国画观的基础。此后再未见徐悲鸿本人重复这“主脑”,他在三四十年代又有了些新的说法,所论似更完整,但往往被后人疏略。

  如,1933年,他在《中国今日急需提倡之美术》一文中,有“已往艺术之继承,现代艺术之改革,与未来艺术之创造”之说法,全面地论及于古、于今、于后的态度,笔者以为颇为重要,前述十字中的“继承、改进、创造”六字即从此说中来。

  40年代,徐悲鸿大声疾呼复兴中国艺术的新艺术运动,复兴,成为其重要口号。如1943年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中说:

  倘文艺而不复兴,吾国此际艺人,何颜而立于人世乎?尚欲坚守四王灵藩,而抱残守缺乎?尚欲乞灵于马谛斯乎?尚欲借重八大山人之名,以掩饰斑点乎?噫嘻!

  可见,复兴中国艺术的愿望是火一般在他心中燃烧着的。1948年,徐悲鸿发表《复兴中国艺术运动》一文,其宗旨已在题中鲜明地表示出来。此文开篇即言:

  吾本欲以建立中国之新艺术为题,只因吾国艺术,原有光荣之历史,辉煌之遗产,乃改易今题。所谓复兴者,乃继承吾先人之遗绪,规模其良范,而建立现代之艺术。慰藉吾人之灵魂,发挥吾人之怀抱,展开吾人之想象,覃精吾人之思虑也。

  其中谈到将“建立”改为“复兴”,虽易二字,但继承和复兴优秀传统的观点已决不同于割断传统论者,且“建立现代之艺术”一语,显见其现代观有自己的内涵。

  徐悲鸿“热烈期待文艺复兴”,他希望“第一要立大志,要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作出世界上第一等作品……千万勿甘心于一种低能的摹仿一家”,对于有光荣历史的中国画尤其期望于此。

  所以,我认为徐悲鸿对中国画的主导思想,是不限于“守”,而是“复兴”;不限于对传统的批判、“改良”、“破坏”,而志于创造与建设。他并不像陈独秀那样高喊“革命”,或者对传统痛快地批判一番了事。他作为一个实践的艺术家,知道古人的画里有多少宝货,所以他要“复兴”这艺术。虽然他和康有为、陈独秀一样地不满于现状,一样地主张引进西方的写实主义,但他的思虑远较政治家们实际。同时,他作为一位颇有号召力的艺术活动家、颇有权威的艺术教育家,其中国画观对于画坛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他是有志于复兴中国画,把古老的中国画推向现代的旗手。

  二、徐悲鸿的传统观

  当然,前述继承、改进、复兴诸语,尚不能代替徐悲鸿对传统中国画的具体分析,实际上他对中国画历史的分析之认真不下于专业的美术史家,只不过带有较多的画家的感情成分和艺术倾向罢了。其传统观总体上是批判、继承、复兴的态度,具体而言又有以下几点:

  1.唐宋高峰论

  中国艺术之综合成就,所以溯及汉代,但从绘画而言,其复兴的标准在唐宋。这种观点,在1918年的《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曾以这种方式进行表述:

  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退化,独中国之画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引者按,较之清末),三百年前退五百步(较之明末清初),五百年前退四百步(较之明代),七百年前退千步(较之宋代),千年前八百步(较之唐代),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

  无论是正面论述的唐宋高峰论,还是反向的现状退步论,与康有为推崇“唐宋正宗”观点相同。徐悲鸿关于“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的判断也和康有为同,甚至文词都相似。(康曰:“盖中国画学之衰,至今为极矣”;“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这并非偶然的相似,代表了一种思潮、一种观念,对逃逸现实、袭古成风、片面强调写意的部分文人画家的不满,甚至于为此对海派艺术家虚谷、赵之谦、吴昌硕拓展文人画的成就有所漠视,正是由于他们提倡与文人写意相异的写实性艺术的观点,才引发了他们对唐宋写实画风的追怀。或者说,唐宋高峰论的实质,是对师法造化,注重写实,不事抄袭,注重创造的艺术作风的肯定与提倡。按照徐悲鸿的说法,“吾国自唐迄宋,为自然主义在艺术上最昌盛时代”,唐宋大家“咸感觉敏锐,故一切制作,皆美妙高雅”。当然,他崇尚的艺术,也并非惟唐宋论,关键在于是否有写实精神,所以他又说:“因为有写实功夫,方能做到空而能灵,否则便成空虚,所以只要保持写实精神,可不必问时代!”

  2.作家作品论

  如果把徐悲鸿崇敬的画家和特别喜爱的作品列一个清单,一方面可做唐宋高峰论和崇尚写实精神的佐证,另一方面也看出他并非惟唐宋、惟写实,传统在他心中是一个无比丰富的世界。先将他崇仰的历代画家及扼要评语列于下(有着重号者为反复提及者):

  齐白石

  从以上这个不完备的名单,可以看出他崇敬的宋代画家最多,评论最多的是任伯年,与其唐宋高峰论和崇尚写实主义观点相合。但如果说他是惟唐宋论,惟写实论,则失之偏颇,他显然对可以称为中国印象主义的米元章父子,对称为中国表现主义的石谿,对独具风神的陈老莲,对特破常格的徐渭等文人画家有极高的评价,认为“写意”“实方术中最抽象者也”而无贬意。

  再看他所特别热爱的作品:

  人物画:

  《醉道图》(阎立本)——“可以颉颃欧洲最高贵之名作”

  《朱云折槛图》(宋)——“确实生动传神”

  《八十七神仙卷》(宋)——“无一懈笔”,“其规模之

  辉宏,岂近代人所能梦见”

  《采薇图》(李唐)——“发挥中国画之无上精神”“诚

  艺道之至”,与达·芬奇之耶

  稣稿等“同为绘画上之极峰”

  《赵匡胤像》——“可比之世界任何高妙美术品人像”

  山水画:

  《谿山行旅》(范宽)——“中国山水画中第一”

  《雪景》 (李唐)——“笔法之高古,与气味之浑穆醇

  厚,诚不世出之杰作,为世界风

  景画中一奇”,“观察精微”,

  “笔墨从心所欲”

  《北溟图》(周臣)——内容与形式“至美尽善”

  《风雨归舟》(金农)——“古画中奇迹之一”

  《长江》(夏圭)

  《寨上》 (黄公望)——“美哉,苍茫而浑厚,远近层

  次,微妙至此,信销魂之杰制”

  花鸟画:

  《桃花》(金农)——“未见其匹也”

  《竹》(郑板桥)——“维持记录至于今日”

  从以上作品评语,既见其对“观察精微”、“生动传神”、“言之有物”的写实主义的崇尚,亦可见其对艺术技巧“无一懈笔”、“笔墨从心所欲”的欣赏,总之认为这些作品“必形式与内容并跻其极”,“至善尽美”,“此皆伟大民族,在文化昌盛之际,所激起之精神,为智慧之表现也”。且徐悲鸿收藏国宝之不已热情,视藏画为“悲鸿生命”之高尚精神为众所知,甚至于说他是位颇痴情的国粹主义者也不为过,而那些自视为正宗的中国画家也不见得有几人能超过徐悲鸿的收藏,若因其提倡学习素描而诬之为虚无主义,冤哉!若因其曾有“改良”论而断定他认为中国画“不良”亦有些不公。

  3.文人画观

  正如康有为、陈独秀为推行写实主义拿文人画开刀,鲁迅也对文人画持批评态度那样,在这个文艺思潮中的徐悲鸿对文人画在总体上持批判态度,特别是对他认为的末世末流文人画曾予以激烈的批判。如:

  1918年,他在《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主张“穷造化之奥赜繁奇”,深慨“则中国画尚为文人之末技,智者不深求焉,其有足存之道哉!”

  1935年说:“元四家为八股山水祖宗,惟以灵秀淡逸取胜,隐君子之风,以后世无王维,即取之为文人画定型,亦中国绘画衰微之起点。”(《故宫所藏绘画之宝》)

  1943年说:“中国科举制度,桎梏千年来无数英雄豪杰,其流弊所中,遂造成周遍的乡愿。绘画原是职业,从文人画得势,此业乃为八股家兼职……竟至断送了中国整个绘画……”(《新艺术活动之回顾与前瞻》)

  1947年认为:“中国艺术没落的原因,是因为偏重文人画。”(《世界艺术之没落与中国艺术的“复兴”》)

  徐悲鸿几乎与陈独秀不谋而合地首先将批判的焦点指向“八股山水”,指向董其昌和四王。他认为,抄袭之风由“董其昌开之”;“董其昌辈达官显宦”之作是“想不劳而获的投机分子的末流文人画”;“董其昌辈懒汉,专创作人造自来山水,掩饰低能”;“中国四王式之山水属于Conventione(形式)美术,无真感”;“到了四王,专意贩卖古人面目,毫无独创精神”;他在表示了对若干古代画家的崇敬之后,以对比的文法表示“瞧不起董其昌、王石谷等乡愿八股式滥调子的作品”。他太有感于中国山水画的没落,甚至说:“若有人尽量搜集三百年来之中国绘画,为一盛大展览,吾敢断定其中百分之九十二为八股之山水……其黑暗如此。”

  4.题材分论

  徐悲鸿基于自己的艺术观点,对中国画不同题材门类的高下也有自己的看法。从总体上来看,他认为:“吾国最高美术属于画,画中最美之品为花鸟,山水次之,人物最卑。”

  分论之,因花鸟画“保有写实精神为多”,故徐悲鸿认为“造诣确为古今世界第一位者,首推花鸟,”“花鸟之造诣自宋至今九百年,尚未见何邦足与颉颃者,”故称花鸟画是“世界艺术园地里,一株特别甜美的果树”。

  他认为,中国的山水画,不仅独立成科早,而且是“人类创作中之一奇”,“确实有它的独到处”,因为画家们“皆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但“没落了的八股山水,却成为一件坏东西了”!他认为,中国山水的精神为“自然主义”(Naturalism)“它不同古典、浪漫、写实等有积极精神的宗派,而含有惰性的作风”,道家,无为,“就是懒惰!缺乏斗争精神”!可见,他对山水画的不满意点,一是末世的八股作风,二是消极的避世态度。

  徐悲鸿对中国人物画最为不满,故言“中国画在人物方面,成就并不太大”,惟写像之杰作不少。他批评现代绘画,也深慨人物画最为薄弱,甚至于解剖、比例、结构亦不会结合,此点最为切合时弊。

  由以上徐悲鸿对传统中国画的诸种态度,如唐宋高峰论、近世退步论、八股山水没落论、末流文人画言之无物论、《芥子园画谱》害人论,及题材门类分论,我们看到了他反对八股,反对抄袭,反对守旧的鲜明立场,看到了他呼唤面对现实,呼唤写实主义,呼唤独创精神,复兴中国画艺术的强烈愿望,而这正是时代对中国画的迫切要求。无论时人、今人对其中国画观,尤其是文人画观有多少异议,也不能否认徐悲鸿对于推动中国画朝它自己的现代写实方向转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也许至今,对徐悲鸿还会有两个方面的误会:或认为徐悲鸿不要传统,虚无主义,扼杀、摧残中国画,这显然是不公的;或认为他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完人,不容怀疑,也不切合实际。正如笔者在前面所说,应该历史地看待历史,包括徐悲鸿之前的文人画史,徐悲鸿实践的现代画史,都应该持历史的观点予以实事求是的分析。无论如何,诚如徐悲鸿所言:“吾中国他日新派之成立,必赖吾国因有之古典主义”;“我们有传统,亦有遗产,倘好好结合社会现象,则民族的中国美术,将有伟大贡献与世界!”

  三、复兴中国画之具体主张

  1.深重的危机感

  徐悲鸿立大志复兴中国画之光荣,首先建立在对现状的分析上。如前所述,他深感中国画“今不如古”,有近世颓败、退步之论,故深感危机。这种危机感他有如是说明:

  ……检讨吾人目前艺术之状况,真是惨不可言,无颜见人! (这是实话,因画中无人物也)并无颜见祖先! ……中国三百年来之艺术家,除任伯年、吴友如外,大抵都是苏空头,再不自觉,只有死亡!

  1948年,《复兴中国艺术运动》

  他甚至于把中国画的危机与民族的危机、国家的危机联系在一起,其责任感甚为深重。虽然郑振铎先生等对近世艺术有不同评价,但人物画的衰落和文人画的仿古风亦是难以掩饰的事实。徐悲鸿把问题看得很重,甚至于过重,正是他极力呼吁中国画的缘由,也是他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具体措施的出发点。

  2.“学之独立”

  徐悲鸿认为,与西洋画比较,“西方画乃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乃东方之文明物,”中国画自有其独特美学价值,这是“学之独立”的第一层意思。当他慨叹中国画变为文人之末技时,意在不使画成为附庸风雅的闲事,而应该视之为一种严肃的学问, 一种画学,这无疑是复兴中国画的最基本的立场,也是“学之独立”最重要的一层意思。这无疑是针对当时流行选择附庸风雅的文人余事,也针对那些浅尝辄止而自命不凡的名利之徒,正像今天所大量存在的那样,糟蹋中国画的大有人在。今日重看徐悲鸿的作品,几乎无不感到他的创作态度是那么认真、严肃,他的作品言之有物,有对形式的至美的追求,有对精神内涵至深的开掘,他本人就是一位把绘画当做学问来深入研究的真正的艺术家。

  3.“惟妙惟肖”与写实主义

  徐悲鸿在论述中国画改良之方法时,首先谈到这个问题:

  画之目的,曰:惟妙惟肖。”妙属于美,肖属于艺。故作物必须凭实写,乃能惟肖。待心手相应之时,或无须凭实写,而下笔未尝违背真实景象,易以浑和生动逸雅之神致,而构成造化偶然一现之新景象,乃至惟妙。然肖或不肖.未有妙而不肖者也(前曾作美与艺可参阅之)。妙之不肖者,乃至肖者也。故妙之肖为尤难。

  我以为,这“妙之肖”即前人所谓“不似之似”,“妙之不肖者,乃至肖者也”即所谓“不似之似为真似”之谓。极少数天才,可以由不似、由妙入手,但对绝大多数从艺者来说,由肖而妙,由似而及不似是必然的道路。所以徐悲鸿提倡的写实,是为妙境铺垫的写实,非以写实为最高目标。

  如果认为徐悲鸿是惟写实主义者,将是极大的误会。但如果不从写实,写生,造物出发,他不能救治那因袭的八股陈风,因此,从写实主义出发,进而写意,求妙,才能复兴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使新中国画建立在坚实的写生基础之上,也只有更直接地面对血肉的人生,才能使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建立在更典型的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

  4.从人物入手

  徐悲鸿说:“振之道无他,以人之活动入画而已。”“吾人努力之目的,第一次以人为主体,尽量以人的活动为题材,而不分新旧。”其出发点,一是缘于对中国古代绘画“拙人生”故“人物最卑”的看法;二是缘于现时中国画“画中无人物”,甚至于无一肖像画家,画人物则结构毛病百出的现状;三是缘于他对人,对人生的认识,缘于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他不同意中国人的“万物平等观”,而倾向于西洋人的“人为主体观”,他认为“人是支配宇宙的主人翁”。他讲真善美三原则的时候,他主张“至美尽善”的时候,认为“善”就是“体会人生”,他本人就是一位悲天悯人的具有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民主主义者,就是一位关注人生、关注现实,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的艺术家,他要“穷造化之奇,探人生之究竟”,而不是现代的隐士,不是舍生活而殉梦的空想主义者。所以,他那些古代题材的人物画也总是隐喻和折射着现实。他认为,“人物画是现实的,山水画为超现实的”,“残山剩水,枯木竹石,此以人生言之,已如槁木死灰,无复有活趣……故吾人必须先把握现实,乃可高谈理想,否则,全是阿Q,凭胡说过瘾而已”!而这种入世观、现实观,正是20世纪的人生观,注重于人物画,也是20世纪的文艺思潮。从这个意义说,现代人物画的翻身,蒋兆和、叶浅予、李斛等人物画家的出现,是时代的产儿,而现代人物画的催生婆、呼唤现代人物画的旗手则首推徐悲鸿。

  与以人物画相关的是,他还主张将裸体引入中国画艺术,他强调肌肉活动及筋与骨的活动,不仅是为了正确地表现出人体的结构关系,还在于揭示人的生命活力。正如他所说:“因为靠著那几根骨头,那几根筋之活动,吾人方有饭可吃,有酒可饮,有生可乐,而有国可立。”

  5.物质材料之改良

  徐悲鸿认为,中国画与西洋画同其价值,但“西方物质可尽术尽艺,中国之物质不能尽术尽艺,以此之故略逊”。尤其“生纸最难尽色,此为画术进步之一大障碍”。因为他认为元以后文人画“既鲜丹青”,而主张复兴唐宋之写实传统时,也是复兴中国的丹青传统,故认为“欲尽物形,设色宜力求活泼”。后来他又提出“彩墨画”说,把色与墨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也是对“水墨至上”的传统审美观念的反拨。虽然后人对“彩墨画”这一称谓有不同看法,但加强色彩的表现力,使色彩这种最大众的视觉形式发挥出应有的张力,作为中国画进一步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是毫无疑问的。当然这不仅涉及生宣的问题,也涉及颜料的制作和使用问题。在时下,颜色的质量日见低劣已与色彩的运用量日见加大形成一种非常尴尬的悖论,而日本画却在色彩的表现和颜料的制作上取得了成功,这不能不是我们值得反思和重视的课题。

  6.融入外来艺术

  如前所述,徐悲鸿主张以写实主义为基础,以人为主体,注重色彩表现,重视物质材料等等观点,基本上是以西洋美术为参照系,体现了“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开放的观念。其中,尤以素描方法及其造型观念的引入为著,但这也遇到了格外多的麻烦。

  我并不尽然同意徐悲鸿对西方现代派的判断,但我和他一样反列以驴尾巴的表演代替艺术家的思考,甚至于我处在他那个时代,未见得不比他更保守。他相对那些激进的艺术家可能显得保守,但他绝对比那些僵化的艺术家开明。我甚至于还想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极左的时代,徐悲鸿很可能被戴上“形式主义”的帽子,因为他说过:“绘画乃形与色之表现”,还说过“内容者,往往属于‘善’的表现。而为美术者,其最重要之精神恒属于形式,不尽属于内容”。他曾经表示过:“一个人宁愿当豆腐店老板,不要当大银行的伙计,因为老板有主张,有自由,才谈得上表现。”他是多么理解艺术,理解艺术家!

  总体来看,徐悲鸿的中国画观,是一笔丰富的遗产,是一套完整的艺术思维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他复兴民族艺术的愿望像不熄的火焰灼烧着我们,他那开放的、前进的艺术主张永远激励着我们完成他未竟的课题,把中国画,把整个中国美术推向更新的里程。真理高于一切,但真理又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我们不必要把他视为完人,不必要把他的话句句看做真理,当他表示要“一意孤行”时,可能隐含着情感的冲动和偏激。但他是一位真理的追求者,他永远高于那些只怕犯错误,只怕丢了饭碗的唯唯诺诺的思想懒汉,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2003年9月


《中国画的艺术》(精) 序言 中国画,犹如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深邃的哲学意蕴和精湛的技法,在世界艺术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笔墨线条的堆砌,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写照,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积淀的载体。本书,正是为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国画这片辽阔而迷人的艺术天地而编撰。 我们试图通过本书,剥离那些纷繁复杂的理论说教,还原中国画最本真的模样,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理解美,感受美,甚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与思考。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画的核心要素,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到各个时期代表性的风格流派,再到画中蕴含的独特美学原则,以及绘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与技法,力求面面俱到,层层深入。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希望你所感受到的,不是冰冷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与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大师对话的体验。你会看到,在一张张宣纸之上,是如何凝聚了生命的律动,是何以将山川的壮丽、花鸟的生机、人物的悲欢,都化作栩栩如生的画面。你将体会到,中国画中“写意”二字的神髓,并非“不求形似”,而是“得其神似”,是超越了简单的描摹,直指事物内在的精神与灵魂。 我们深知,艺术的理解是个人化的体验,本书提供的,是通往中国画艺术殿堂的一条路径,是打开理解之门的钥匙。我们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你在探寻中国画艺术之旅中的一位良伴,陪伴你领略那“笔墨当随时代”的变迁,品味那“天地与我共生”的宏大,感受那“气韵生动”的生命力量。 第一章:历史的画卷——中国画的源起与演变 中国画的根脉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其历史之悠久,发展之脉络,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史前曙光与早期萌芽: 早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先民们就已经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岩石、陶器上留下了他们的图腾与想象。这些带有象征意义的刻画,虽然与后世的“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却孕育了中国绘画最早的视觉表达意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如几何纹、动物纹,已经显示出对自然形态的观察与提炼。 秦汉:气势恢宏的开端: 秦汉时期,随着政治与经济的统一,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时的绘画,多以壁画、帛画的形式出现,内容涵盖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贵族生活等。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其粗犷有力的线条和错落有致的构图,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雄浑气魄。如《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帛画》,其结构之复杂,色彩之丰富,人物之生动,已然具备了中国画的雏形。同时,文人画的早期迹象也开始显现,对精神表达的追求已初露端倪。 魏晋南北朝:风骨与玄思的融合: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艺术繁荣的时代。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画注入了新的题材与表现手法,如佛教造像、壁画等。这一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高峰,涌现了如顾恺之、张僧繇、曹不兴等杰出的画家。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理论,为后世人物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洛神赋图》至今仍是中国画人物画的典范。士人的清谈之风,也使得绘画的审美趣味逐渐转向超脱与玄远,强调画家的个人情志与风骨。 隋唐:盛世气象与多元发展: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其绘画也呈现出恢宏大气、色彩绚丽的特点。人物画在继承魏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写实性与生活气息,如阎立本的《步辇图》,生动地刻画了唐太宗与吐蕃使者的形象。山水画也开始独立成科,出现了展子虔的《洛阳名园记》等作品,开始展现对自然山川的初步描绘。佛教艺术依然繁荣,敦煌壁画更是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宋代:理性之美与文人画的成熟: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宫廷画院制度的确立,使得绘画的技法更加精进,写实性大大增强。山水画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出现了范宽、郭熙、李唐等大师,他们笔下的山水,壮丽雄浑,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人对宇宙人生的一种理性认知。花鸟画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如黄荃、徐熙等,他们的作品细腻入微,生机盎然。同时,文人画在宋代也逐渐成熟,苏轼、米芾等文人画家,强调“士人画”的个性表达与笔墨情趣,将绘画从单纯的技艺提升到精神寄托的高度。 元代:遗民情怀与水墨意趣: 元代,汉族文人在外族统治下,多以隐逸自处,他们的绘画也因此带上了浓厚的遗民情怀和孤傲之气。赵孟頫是元代画坛的领军人物,他倡导复古,强调笔墨的功力,对后世影响深远。文人画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水墨写意成为重要的表现方式,笔墨的趣味和情感的抒发被置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山水画中,倪瓒、黄公望等人的作品,构图简洁,意境清逸,展现了文人内心的孤高与宁静。 明清:集大成与世俗化: 明清两代,中国画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发展。明代,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出现,将文人画推向了新的高度,他们的作品雅致秀丽,意境深远。浙派(戴进等)则以刚健豪放的风格独树一帜。清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后世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文人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宫廷画院依然活跃,如郎世宁等西洋画家,也将西方写实技法引入中国画,带来了新的视角。而扬州八怪(郑燮、李方膺等)等画家,则以其标新立异、不拘一格的风格,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展现了绘画的世俗化和个性化趋势。 第二章:万象皆入画——中国画的题材与表现 中国画的题材包罗万象,从宏大的自然山河,到细微的花鸟虫鱼,再到鲜活的人物百态,无不跃然纸上。 山水画:寄情山水,天地共鸣: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画种之一。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画家将自己对宇宙、人生、自然的感悟与情感融入其中的载体。画家们通过对山峦的雄浑、河流的灵动、云雾的缥缈、松柏的苍劲等元素的表现,营造出一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从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的巍峨峻峭,到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的孤寂清幽,再到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的温婉秀丽,每一幅山水画都承载着画家独特的胸襟与抱负。山水画的意境,往往是画家精神世界的投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完美体现。 花鸟画:捕捉生命,传递情思: 花鸟画以花卉、禽鸟、走兽、鱼虫为描绘对象,在中国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以细腻的笔触和鲜活的色彩,捕捉了自然界生命的律动与勃勃生机。画家们通过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描绘,寄托高洁的品格;通过对牡丹的富丽堂皇,寓意荣华富贵;通过对松鹤的组合,象征长寿安康。工笔花鸟追求形神兼备,设色典雅;写意花鸟则注重笔墨的情趣与神韵,以简驭繁,寥寥数笔便能传达出花卉的傲骨,禽鸟的灵动。林良、吕纪等明代花鸟名家,以及清代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都为花鸟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人物画:形神兼备,心象洞开: 人物画是中国画最早发展起来的画种之一。它以人物为描绘对象,既包括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也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各色人等。人物画的精髓在于“以形写神”,即通过对人物外形的描绘,来传达人物的内在性格、情感与精神状态。从顾恺之的人物造型,到阎立本的写实描绘,再到唐代仕女画的雍容华贵,宋代人物画的细腻传神,明清时期的人物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也更加多样。人物画不仅仅是人物的肖像,更是画家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其他题材: 除了山水、花鸟、人物这三大主流画种外,中国画还涵盖了静物画、动物画、建筑画等多种题材。这些题材的发展,共同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中国画家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世界的独特认知。 第三章:中国画的灵魂——笔墨与意境 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语言,而意境则是中国画的灵魂。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笔墨的奥秘: 中国画的笔墨,并非简单的线条与墨色。它包含了笔法、墨法、线条的质感、墨色的浓淡干湿等诸多要素。 用笔: 讲究“力透纸背”,强调笔势的起承转合,顿挫抑扬。粗犷有力的“秃笔”,流畅飘逸的“飞白”,委婉含蓄的“圆笔”,都各有其妙用,能够表现不同的物象质感和情感。 用墨: 讲究“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润。通过墨色的变化,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空间的层次。干墨苍劲,湿墨温润,浓墨厚重,淡墨轻盈。 线条: 中国画的线条,被誉为“中国的书法”。一条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传达出物体的筋骨、姿态、情感。篆、隶、楷、草等书体,其线条的特点也被广泛运用到绘画之中。 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中国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是画家借助笔墨,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所创造出的超越具体形象的艺术氛围与精神境界。 “气韵生动”: 这是中国画人物画的最高评价标准,也是所有画种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它强调画面中生命的活力与精神的流动。 “留白”的智慧: 中国画中的“留白”,并非空白,而是“有”的艺术。它通过空白之处,引发观者的想象,营造出深邃的意境,使画面充满呼吸感和无限的可能性。 “以少胜多”: 简洁的构图,提炼的形象,寥寥数笔,却能传达出丰富的内涵。这是中国画“形而上”的追求,是“意”的升华。 第四章:东方的色彩——中国画的材料与技法 独特的材料与精湛的技法,是中国画得以传承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文房四宝: 笔: 兼毫、羊毫、狼毫等,根据绘画对象和风格不同,选择不同质地的毛笔。 墨: 传统松烟墨、油烟墨,颜色纯正,质感丰富。 纸: 宣纸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载体,其吸水性、延展性极佳,能很好地表现笔墨的晕染效果。生宣、熟宣、半熟宣各有其特点。 砚: 传统石砚,用于研墨,对墨的质感有重要影响。 主要技法: 工笔: 描绘精细,色彩绚丽,造型准确,注重细节的表现。 写意: 笔墨奔放,墨色淋漓,造型简洁,注重神韵与意趣的表达。 没骨法: 不勾勒轮廓,直接用墨或色彩点染成形,多用于花鸟画。 勾勒填色: 先用线条勾勒轮廓,再填染色彩。 渲染法: 用墨色或色彩由浅入深地晕染,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和质感。 结语 中国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与审美情趣。本书所呈现的,只是中国画艺术长河中的一隅,但我们希望,通过对历史的梳理、题材的介绍、笔墨意境的解析以及材料技法的阐述,能够为你打开一扇通往中国画艺术世界的窗口。 我们鼓励读者,在欣赏中国画作品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色彩与线条,更要去体会画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感受画家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中国画的美,在于它的含蓄,在于它的意境,在于它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愿你在这趟探索中国画艺术的旅程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感动,体验那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让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在你的心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大家小书 中国画的艺术(精)》,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内容的“真”。这里的“真”,并非指内容的史实性,虽然这一点也毋庸置疑,而是指作者在阐释中国画艺术时所流露出的那种真挚情感与深刻体悟。他并非仅仅在介绍画作,而是在与读者一同“体验”中国画的灵魂。书中对“笔墨”的讲解,是我认为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作者没有将笔墨仅仅视作绘画的工具,而是将其提升到了精神层面,阐述了“皴、擦、点、染”等技法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思想。他会告诉你,一笔下去,不仅仅是墨色在纸上的晕染,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某种情感的宣泄,或是对自然景物某种生命力的捕捉。读到此处,我仿佛也拿起画笔,感受着墨在纸上流淌的生命力。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作品分析,也独具匠心。它没有进行简单的类型划分,而是将不同风格的画作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比如,对五代荆浩、关仝的山水画解读,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在面对壮丽山河时,所产生的敬畏与渺小感,那种“巨然”的雄浑之气,跃然纸上。而到了宋代,山水画便有了更多的文人气息,更加注重表达内心的感受,那种“平远”、“深远”的构图,也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对宁静致远的追求。书中对这些变化的解读,如抽丝剥茧,让我对中国画的发展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典故和故事,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艺术史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介绍某个画家的创作理念时,会引用一段与他相关的历史轶事,这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让读者能够从更立体的角度去理解艺术家的思想和作品。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讲究,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内页的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精美的插图更是为这本书增色不少,每一幅都经过精挑细选,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画的魅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对中国画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能够让你沉下心来,细细品读,并且在每一次翻阅时都能有所收获的佳作。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他并非一开始就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具体的细节,一个简单的笔触,甚至是一幅画中的一处留白,开始深入挖掘中国画的奥秘。这种由点及面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特别容易亲近,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艺术理念。书中关于“留白”的章节,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阐述了留白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空白,更是艺术家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是“计白当黑”的哲学体现。他通过分析几幅不同风格的山水画,展示了留白是如何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是如何让画面充满呼吸感和生命力的。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中国画的美,很多时候并非在于“画了什么”,而在于“没有画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没有画”的部分来引发观者的共鸣。这种视角,让我对艺术的理解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书中还特别提到了中国画中的“象征意义”,这一点也让我大开眼界。许多在西方艺术中可能被视为纯粹装饰的元素,在中国画中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例如,竹子的挺拔象征君子之风,梅花的傲骨象征坚韧不拔,牡丹的富贵象征繁荣昌盛。作者通过对这些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画是如何将哲学、道德、情感融入到画面之中,从而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本书的插图质量也非常高,印刷精美,色彩鲜活,让我能够清晰地欣赏到画作的每一个细节。而且,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感觉非常舒适,阅读体验极佳。我还会时不时地拿起这本书,随意翻开其中一页,总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的艺术读物。

评分

初读此书,我便被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见解所折服。它不像市面上大多数介绍中国画的书籍那样,仅仅罗列名家名作,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去挖掘中国画的灵魂。作者的语言极具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看似抽象的艺术理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让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领略到中国画的魅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韵”的阐释,这在中国画中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却又常常难以捉摸。作者没有给出一个死板的定义,而是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画作的细致解读,引导读者去感受画面中流淌的“韵味”。例如,他会让你注意到,同一片竹林,在不同画家的笔下,会有不同的姿态,有的挺拔如剑,有的则婉转如风,这种“姿态”的背后,正是艺术家对生命理解的差异。书中对于“墨”的运用,也讲解得非常到位。作者详细阐述了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的奥秘,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物体的质感、空间的层次,甚至光影的变化。这种对“墨”的精妙运用,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画在黑白灰的极简色彩中,所能爆发出的无穷生命力。我还对书中对“留白”的探讨记忆犹新。作者指出,留白在中国画中,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空白,更是艺术家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是“虚实相生”的哲学体现。通过对几幅山水画的分析,我理解了留白是如何营造出空灵、悠远、引人遐思的意境。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显得十分用心,封面设计简洁大方,内页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插图的质量也是无可挑剔,印刷精美,色彩还原度高,让我能够清晰地欣赏到画作的每一个细节。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拓宽了我对中国画的认知,更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听”懂中国画的书。真的,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一阵阵古朴的琴音,看到了笔墨在纸上跳跃的精灵。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他不是在枯燥地讲解理论,而是在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着中国画的灵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气韵”的探讨。传统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这四个字常常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作者在这本书里,并没有给出标准化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读者去感受、去体会。他会让你注意到,同一片山,在不同的画家笔下,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力;同一只鸟,在不同的画家笔下,有着不同的神情。这种“气韵”,就是艺术家内在精神的流露,是生命力的勃发。书中的例子非常精彩,比如对董源、巨然的山水画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江南烟雨”般的温润与秀美,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湿润的空气。而到了北宋郭熙的笔下,山水就变得雄浑壮阔,充满了力量感,那种“远近”的构图,让我仿佛置身于万仞绝壁之上,感受着宇宙的浩瀚。作者还非常有技巧地将西方绘画的一些概念与中国画进行对比,但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画的独特性。例如,他会提到西方绘画对“光影”的极致追求,然后转而阐述中国画对“墨色”的微妙变化是如何炉火纯青地运用,并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营造出空间的层次感和物质的质感。这种对比,反而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书中的插图选择也十分考究,每一幅画都像是为文字量身定做,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而且,印刷质量非常出色,色彩饱满,细节清晰,让我仿佛能近距离欣赏原作。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是那种温文尔雅、润物无声的,它不会强迫你接受什么,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慢慢地引导你进入中国画的艺术世界。

评分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艺术瑰宝。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让我彻底摆脱了对中国画“枯燥”、“晦涩”的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画的深邃内涵,一点一点地渗透进读者的心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情感表达”的强调,他指出,中国画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摹,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抒发。他会让你注意到,一幅山水画中的云雾,是如何承载着画家的隐逸情怀;一幅花鸟画中的梅花,又是如何寄托着画家的傲骨与坚韧。这种将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个人情感紧密联系起来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生动和有温度。书中对“意境”的阐释,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死板的定义,而是通过分析大量的作品,引导读者去体会画面中那份“可居可游”的空灵与悠远。他会让你注意到,画家是如何通过构图的疏密,笔墨的虚实,以及色彩的搭配,来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让观者仿佛置身其中,产生无限的遐想。这一点,尤其是在对几幅北宋山水画的解读中,我体会得淋漓尽致。书中对“写意”的讲解,也让我大为赞叹。作者强调,写意并非简单地“随便画画”,而是对事物神韵的高度提炼和概括。他通过对几幅写意花鸟画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寥寥数笔,如何就能勾勒出虾的灵动,鱼的游弋,草的生机,这种“形神兼备,以神写形”的艺术手法,正是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所在。本书的插图印刷质量非常高,每一幅画作都色彩饱满,细节清晰,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从心底里感到愉悦和受益的书,它不仅让我领略了中国画的艺术之美,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画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评分

当我第一次捧起这本《大家小书 中国画的艺术(精)》,脑海中浮现的便是那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书正是承载了无数“行路”的经验与感悟,将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以一种极其亲切而又不失学术严谨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它不像某些学院派的著作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枯燥的理论,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意境”的探讨,这常常是中国画中最令人着迷,也最难以言传的部分。作者通过对历代名家画作的细致解读,层层剖析,让我们理解到,中国画并非仅仅是对客观物象的复制,而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哲学思考与自然景物高度融合的产物。那种“笔墨之外”的诗意,那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例如,书中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这幅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巨作。作者不仅仅描述了其色彩的绚丽,更深入挖掘了其构图的精巧、笔法的变化,以及其中蕴含的对于理想国度的想象。读完这段,我仿佛也置身于那片青绿的山河之中,感受到了那份壮丽与宁静。再比如,书中对于齐白石老先生画作的解读,则展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虾的灵动,到花的鲜艳,作者捕捉到了白石老人那份童真、质朴,以及将生活情趣融入艺术的非凡能力。这种从宏观的山水到微观的虫鱼,从文人雅士的胸中丘壑到民间艺术的生动活泼,在中国画的世界里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同样令人称道,封面采用了素雅的色调,搭配精美的暗纹,低调却又不失品味。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无可挑剔,色彩还原度极高,让我仿佛能够触摸到画作本身的质感。每一幅插图都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文字之中,既起到了点缀作用,又起到了阐释作用,让阅读体验更加流畅和愉悦。总之,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不仅满足了我对中国画的好奇心,更点燃了我对传统艺术的无限热爱。

评分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散发着历史墨香的读物,我拿到手里时,就感受到它非同寻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厚重,更是精神上的富饶。书的装帧精致,纸张的触感温润,仿佛是在抚摸一张古老的宣纸。翻开扉页,那些工整而遒劲的文字,以及其间穿插的、经过精心挑选的画作,立刻将我带入了一个悠远而充满意境的东方艺术世界。我尤其喜欢书的开篇,它并没有直接切入技法或名家,而是从中国画的哲学根源、美学思想出发,娓娓道来,如同一个饱学之士在与你促膝长谈,分享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他谈到“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何体现在山水画的构图中,如何让观者在笔墨之间感受到宇宙的浩渺与生命的渺小;又谈到“气韵生动”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艺术家对生命、对自然的体悟在笔尖的飞舞。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中国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仅仅是“好看”的图像,而是承载着东方智慧的文化符号。书中对不同朝代、不同流派的画作分析,也极具见地,它不拘泥于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对绘画风格的影响,让我们看到中国画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吸收、创新的。比如,对唐代仕女画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丰腴与自信,以及画师对她们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而对宋代山水画的分析,则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内敛、深沉的东方美学,那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至今仍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书中的插图精美绝伦,每一幅都经过仔细考量,与文字的解读相得益彰,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阐述的艺术理念。我常常会在深夜,点上一盏灯,静静地翻阅,时而沉浸在一幅幅水墨丹青之中,时而又被作者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所折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关于东方审美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中国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我承认,在翻阅此书之前,我对中国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山水画很美”、“人物画很传神”这样的表层认知。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也让我对中国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像其他一些艺术史著作那样,着重于画家的生平、画作的年代,而是更加关注“为什么”和“如何”。他会深入探讨中国画的“笔法”背后的哲学思考,例如,为什么中国画的线条可以如此粗犷或细腻,这种线条的运用又如何体现了艺术家对生命力的理解。书中对“勾勒”、“皴染”等基本技法的讲解,就如同一堂生动的入门课,但又远不止于此。他会告诉你,每一笔的落下,都蕴含着画家的情绪,都与他对自然万物的感悟息息相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幅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时,他并没有过多地去描绘寒江的景象,而是着重于那只小舟上孤寂的身影,以及画面四周留下的,可以引发无限联想的空白。他通过对这幅画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中国画是如何用极简的笔墨,去传达深沉的情感和哲学的思考。他还引用了许多古代文人的诗词,与画作相结合,更是点亮了我对中国画的理解。他会告诉你,许多画家,本身就是诗人,他们的画作,就是写在纸上的诗。这种诗书画的结合,是中国画独有的魅力,也是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地方。书中对不同题材,如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的分析,都有独特的切入点,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符合“大家小书”的定位,简洁而不失雅致,捧在手里既有分量又不显得沉重。插图的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高,让我能够更好地欣赏到画作的细节。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启蒙之作,也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这本《大家小书 中国画的艺术(精)》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最引人入胜的艺术类书籍之一。它没有宏大空泛的理论,而是以一种极其亲切、温和的方式,将中国画的精髓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读画作时所展现的“同理心”,他不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批评家姿态,而是仿佛与画家的灵魂在对话,去理解他们创作时的心境、他们的情感寄托。书中对“神似”与“形似”的辨析,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西方艺术的写实技巧所震撼,认为越逼真越好。然而,作者通过对中国画的深入剖析,让我明白,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神似”,在于抓住事物最本质的生命特征,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形态。他用大量的例子,展示了寥寥几笔,如何就能勾勒出一只鸟的灵动,一朵花的风姿,一个人物的神情。这种“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让我不得不佩服中国画的智慧。此外,书中对“笔墨”的讲解,也让我受益良多。作者详细阐述了中国画中“笔”的刚柔、疾徐,以及“墨”的浓淡干湿,是如何共同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会让你注意到,同一根竹子,在不同的画家笔下,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力,而这背后,正是艺术家对“笔”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本书的插图,我必须点名表扬,每一幅都精美绝伦,印刷清晰,色彩饱满,与文字内容完美契合,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画作的魅力。而且,装帧设计也很考究,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有一种温润的触感,阅读体验极佳。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让我对中国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点燃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热爱。

评分

收到这本书时,就被它那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封面设计素雅大气,透露出一种不凡的气度。翻开书页,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中国画的艺术殿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意境”的解读,这常常是中国画中最令人神往,也最难以言喻的特质。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定义意境,而是通过对历代名家画作的深入剖析,如庖丁解牛般,层层递进地揭示出意境是如何通过笔墨、构图、色彩等多种元素巧妙地融合而成的。他会让你注意到,一幅山水画中的远山,是如何通过层层叠加的皴法,营造出磅礴的气势;又如何通过巧妙的留白,勾勒出云海的飘渺和虚无。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仿佛也置身于画中的山水之间,感受着那份宁静与辽远。书中对文人画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将文人画简单地归为“业余爱好者的作品”,而是深刻地阐述了文人画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格情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通过笔墨来抒发胸中丘壑、寄托家国情怀。他会引用许多古代文人的诗词,与画作相得益彰,让我看到,在古代,诗、书、画早已是融为一体,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写意”的论述,作者强调写意并非“随意”,而是“写其意”,是对事物精神内涵的高度提炼和升华。他通过对几幅写意花鸟画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寥寥数笔,如何就能勾勒出虾的灵动、鱼的游弋、花的娇艳,这种“神似”大于“形似”的艺术手法,正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本书的插图质量非常出色,每一幅画作都清晰、生动,与文字内容紧密配合,使得阅读体验更加愉悦。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从心底里感到敬佩的书,它不仅让我领略了中国画的艺术之美,更让我深入理解了中国画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智慧。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

评分

帮别人买的,据说不错!

评分

有人推荐大家小书系列,趁活动便宜了购买收藏。封塑包装,正版无疑

评分

大家小书这个系列很喜欢

评分

很不错的书,心仪已久,种草多时。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书都在京东买。

评分

很好…………

评分

内容很好~配图非常棒,是看完了买的,收藏用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