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一 內篇
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捲二 外篇
駢拇
馬蹄
胠篋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運
刻意
繕性
鞦水
至樂
達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遊
捲三 雜篇
庚桑楚
徐無鬼
則陽
外物
寓言
讓王
盜蹠
說劍
漁父
列禦寇
天下
《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個。其中,內篇為莊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雜篇十一。該書包羅萬象,對宇宙大道、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生命的價值、道德的標準等,都有詳細的論述。內容廣博而不散雜,自始至終都圍繞一套哲學觀點來闡述自然、生命、政治和社會。作為道傢重要的代錶人物,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一起並稱為“老莊思想”。和儒傢、墨傢形成鼎足之勢,影響瞭中國文化兩韆多年。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的哲學傢、思想傢、文學傢。關於莊子的生平,人們知道的不多,隻知道他是楚國貴族,因戰亂逃往宋國,在宋國當過漆園吏。
莊子的書在三國時期開始盛行,阮籍、嵇康等文學傢都曾為其文章做注釋。莊子繼承並發揚瞭老子“道”的學說。在哲學方麵,其最具代錶性的便是“齊物論”。在莊子看來,事物之間的差異雖然明顯,卻並非絕對,人不可能用某個固定標準衡量天下所有事物。人的認識有局限,常人多隻看到事物的“異”,看不到事物的“同”。而宇宙萬物都齣於大道,也都歸於大道,究其本質,並沒有什麼差彆,人應學會站在道的角度觀望世界。
莊子曾說:“貧也,非憊也。”相比物質生活的豐足,莊子更重視精神生活的自由,他希望能超越世俗,進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同一”的境界。其筆下的至人、神人、聖人,都是他心目中美好人格的化身,他們都拒絕和世俗同流閤汙,都擺脫瞭世俗的羈絆,不問名利,不懼生死,暢遊於絕對自由的精神世界。
而說起生死,無疑和名利一樣,為世人記掛於心。莊子一早意識到,人一天放不下對死的恐懼,就一天無法實現真正的逍遙。他提醒世人,死生一體,並將天地比作一個大熔爐,將人比作爐中的金屬。人由生入死,無非是存在形式發生瞭變化,是自然使然,不需驚慌。人可以通過和自然閤而為一,實現生命的永恒。事實上,莊子的生死觀有一定樂死惡生的色彩,“彼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疣潰癰”,生成瞭拘束,死反倒成瞭解脫。莊子曾在《至樂》中虛構瞭一個和骷髏對話的場景。故事中的骷髏這樣形容死:“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鞦,雖南麵王樂,不能過也。”
莊子的哲學觀、人生觀、生死觀和其所在的時代有很大關係。殺伐四起的戰國時期,百姓苦不堪言。莊子試圖找到擺脫苦難的辦法,他雖沒有從政為官的想法,卻很有自己的政治態度。他指責諸侯君主利用仁義危害百姓,“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他激烈地批判現實,認為即使是得道之人,在亂世之中,也隻能“僅免刑哉”。他將儒傢推崇的仁義禮法當作天下大亂的根源,認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而在批評以孔子為代錶的儒傢學說的同時,他大力推崇無為之治,十分嚮往寜靜樸拙的古代。
莊子的文章不僅極富思想性,還有很高的藝術性。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數莊子的成就最高。他的文章瑰麗奇美,富於幻想,即便是描寫平凡小事,也能寫齣排山倒海的氣勢。南宋文學傢劉辰翁稱莊子“不隨人觀物,故自有所見”。莊子在文學上最突齣的特點就是非常擅長運用比喻、寓言,他因事譬喻,隨物賦形,寓中設寓,同時又文情奔放,行文多變,將恣意飛揚的文風和張揚的想象力、深沉的思想完美交融。
《莊子》一書曆來備受推崇,此版《圖解莊子》為精編精校版,將《莊子》的三十三篇全部收錄其中,並參考瞭大量和《莊子》有關的資料,以確保全書的嚴謹性、權威性。人們不僅可以把該書當作瞭解莊子的讀物,還可以當作學習古文的參考。而為方便讀者理解,本書除瞭在原文之後附有注釋、譯文,還在每篇篇首設置“題解”,每段內容前設置“分節導讀”,以便讀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莊子》的思想脈絡。對一些重點句子、段落,則特設“品莊悟道”欄目,結閤現實,進行深入解讀。
此外,本書隨文配圖600餘張,色彩明快、豐富的插圖和莊子一篇篇縹緲奇變的文章、一個個精妙奇巧的寓言故事完美交融,將閱讀變成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這些圖片的每個細節都經過仔細的考據,力求做到再現文中所錶現的時代的真實情景,人們可以一邊體味莊子的文字之美、思想之精,一邊藉助圖片想象其所描繪的場麵。文字傳遞作者的思想,圖畫則散發著曆史的韻味,二者的結閤,大大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
真正的經典不會因時間流逝褪色,相反,還會被新的時代賦予新的光彩。對生活壓力巨大、生活節奏緊張的現代人來說,《莊子》就如一付養心良藥,它提倡的安時處順、順其自然、返歸真我,會讓人暫放追逐名利的腳步,審視內心,到底何為自己真正需要,避免在行進的路上迷失自我。_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的思維導圖和知識梳理結構。我發現,以往閱讀這些古代典籍時,最大的障礙就是找不到清晰的脈絡,知識點像散落的珍珠,難以串聯成項鏈。而這部作品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它巧妙地將莊子的核心概念係統化、模塊化瞭。在每一個大的章節開始之前,都會有一個簡潔的概述,點明本章將要探討的核心問題,並用清晰的圖錶展示齣各個概念之間的相互聯係和層級關係。更妙的是,它不僅講解瞭莊子本人的觀點,還非常負責任地引入瞭後世儒傢、道傢不同學派對同一段落的不同解讀,用對比的方式深化瞭理解的層次。這種“俯瞰全局”的設計,讓我不再隻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係。它不是簡單地復述原文,而是提供瞭一套結構化的工具,幫助讀者真正掌握解讀和思考莊子思想的方法論,這一點對於想要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內心獲得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與韌性。現代社會充斥著各種焦慮和“內捲”,我們總是在追逐外在的評價和眼前的得失,精神世界被切割得支離破碎。這本書的文字,卻像一股清泉,緩緩滌蕩著我內心的浮躁。書中對於“自然”與“本真”的強調,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很多“不得不為之”的行為,究竟是不是發自我內心真正的渴望。特彆是關於“順應變化”的部分,作者用極為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四季更迭、物性流轉的景象,引導我接受生活中的無常和變動,不再試圖用僵硬的框架去約束流動的現實。這種閱讀體驗帶來的不是知識的增量,而是一種心境的轉化,它教會我在風浪來臨時,不是如何去抵抗,而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姿態,與風浪共舞。這種由內而外的力量感,比任何口號式的勵誌都來得更為紮實和持久。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駕馭能力令人嘆服,它成功地在保持原文古樸韻味與服務現代讀者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許多段落的翻譯和闡釋,都展現瞭譯者深厚的文學功底。譯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運用現代漢語的節奏感來重現古文的音樂性,使得那些原本讀起來有些拗口的句子,在新的語境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例如,對於一些著名的寓言,譯者的譯文既保留瞭其原有的哲理深度,又增添瞭一份現代的幽默感和犀利度,讓人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思想的重量。這種“信、達、雅”兼備的翻譯風格,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愉悅的“發現感”——仿佛你不是在讀一本舊書的注釋,而是在參與一場跨越韆年的、充滿智慧的文學對話。它讓莊子的智慧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古董,而是能與當代生活産生強烈共鳴的鮮活思想。
評分我一直是個對古代哲學抱著敬畏之心,卻又時常感到難以入門的“門外漢”。很多經典讀起來,總覺得晦澀難懂,像隔著一層厚厚的毛玻璃在看世界。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沒有一上來就拋齣那些拗口的術語和復雜的邏輯推演,而是選擇瞭一種非常生活化、極其貼近我們日常睏境的切入點來展開論述。作者仿佛是一位睿智又幽默的引路人,總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用一個生動的小故事或者一個日常的場景,將深奧的“齊物論”或者“無用之用”闡釋得清晰透徹。比如,在談及“心齋”時,作者沒有大談特談入定與冥想,而是通過描述一個匠人如何專注於手中的活計,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態,讓我瞬間明白瞭“虛靜”的真正含義。這種將宏大哲學思想“平民化”的技巧,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人在不經意間,就已經領悟瞭書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感覺自己正在與一位高明的智者進行一場輕鬆愉快的下午茶談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彆齣心裁,光是拿到手翻閱時的觸感,就讓人覺得這是一次與古老智慧的親密接觸。封麵采用瞭復古的布麵紋理,搭配著燙金的字體,低調中透著一股沉穩的書捲氣。內頁的紙張選擇瞭略帶米黃色的高級紙張,字跡清晰,排版疏朗有緻,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穿插的插圖並非那種刻闆的古畫復製品,而是融閤瞭現代設計元素的寫意水墨風格,寥寥數筆便勾勒齣莊子思想中那種“逍遙遊”的意境。比如描繪鯤鵬展翅的畫麵,筆觸的飛揚和留白的運用,讓人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掙脫束縛的磅礴力量。裝幀的用心程度,無疑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讓人在翻開書頁之前,就已經被它散發齣的文化氣息所吸引,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使得這部作品在眾多哲學類書籍中脫穎而齣,讓人忍不住想好好對待它,慢慢品讀其中的精髓。
評分1
評分1
評分1
評分1
評分1
評分1
評分1
評分1
評分1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