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新解》不同於以往解讀《論語》的著作,獨闢蹊徑,從漢字源頭入手,觀點新穎,研究體係與眾不同。作者唐漢任西安交通大學客座教授,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漢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從事文字研究多年,在業內知名度高。曾齣版《中國漢字學批判》《漢字密碼》《發現漢字》《唐漢解字》等著作,受到廣泛關注。古文字學觀點新穎,被《新民周刊》《北京晚報》《瞭望周刊》《文化月刊》、新浪網等媒體爭相報道。
唐漢新作《論語新解》是一本從漢字角度解析國學經典的圖書,作者從漢字字根入手,追根溯源,探究漢字字形、字義、字音等方麵的起源和流變,從字根的角度分析漢字的産生、發展曆程,從邏輯學的角度來分析漢字,揭開漢字的造字之謎。將研究漢字的成果運用到《論語》解讀中,提齣與眾不同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
唐漢,原名李洪琪,西安交通大學經管學院特聘教授,陝西社會科學院漢字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大學專業為中文,自學哲學、經濟學,因偶然機遇與山西大學語言文字專傢白雙法結識,由此對漢字産生濃厚興趣。先後齣版瞭《中國漢字學批判》《唐漢解字》等著作。
導讀一·孔子其人其事 / 1
導讀二·孔子的學說及主張 / 11
導讀三·《論語》一書的核心概念 / 27
學而篇第一 / 001
為政第二 / 028
八佾篇第三 / 053
裏仁第四 / 076
公冶長第五 / 095
雍也第六 / 116
述而第七 / 138
泰伯第八 / 165
子罕第九 / 181
鄉黨第十 / 202
先進第十一 / 216
顔淵第十二 / 231
子路第十三 / 246
憲問第十四 / 265
衛靈公第十五 / 290
季氏第十六 / 310
陽貨第十七 / 320
微子第十八 / 337
子張第十九 / 346
堯曰第二十 / 358
後·記 / 362
導讀一孔子其人其事
關於孔子的齣身,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傢》中說:“(叔梁)紇與顔氏女野閤而生孔子。”什麼是野閤?怎麼個野閤法?後人有種種解讀。
有人說,“野閤”就是男女二人在荒郊野外交閤。因為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與其母顔氏女交閤時,以地為床,以天為蓋,孕結珠胎時便感受瞭天地之氣,日月精華,故有偉人魂魄(見《禮記?檀弓正義》引《論語撰考讖》)。
有人說:叔梁紇的原配夫人施氏,先後生瞭九個女兒,沒有兒子。叔梁紇娶妾,生瞭一個兒子,叫伯尼,但伯尼腿上長瘤,是個殘疾人。按照周代禮儀,殘疾人不能進宗廟祀祖。所以,仍然算作無子嗣位。於是,年過六十五歲的叔梁紇嚮顔傢求婚。顔傢有三個未婚的女兒,老大老二都看不上這個老頭,隻有小女兒,剛滿十六歲的顔徵在錶示願嫁。於是,有瞭叔梁紇與顔氏女的結閤。按照周代禮儀,年過八八六十四歲的男人,不可再婚娶。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用“野閤”來描述這種不閤禮儀的結閤(見《孔子傢語》)。
讀者不難看齣,上述說法都是齣於迴護目的而遮掩。事實是,當時,魯國社會下層仍流行著母係走婚製。叔梁紇到顔氏女那裏走婚,二人交閤後有瞭孔子。
現代人類學證明,母係婚姻製度曾經廣泛地長久地存在於東亞地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雲南納西人仍然處在母係村落和走婚製階段。直至今日,東南亞的緬甸、老撾山區仍可找到大批母係傢庭和走婚的男男女女。
中國內地社會下層民眾從母係婚姻製度中走齣,改行父係婚姻製度,得力於秦始皇的詔令改革。秦統一後,秦始皇巡幸浙江,曾在會稽山刻有一通石碑,書雲:“禁止淫佚,男女潔誠。夫若寄豭,殺之無罪。”男子仍像公豬一樣走婚,任何人都可將其殺掉且不犯法。為什麼要齣颱如此嚴酷的法令?因為此時的吳越大地上,社會下層民眾中仍盛行著母係走婚製度。這種傢庭
結構有悖於以父係傢庭為基礎的徭役和賦稅製度,不利於社會的管理。
由現代的納西人走婚,上溯到秦統一時期的吳越民眾走婚,再由之上溯到春鞦末季魯國下層民眾的走婚。不難得齣一種結論。叔梁紇與顔氏女的“野閤”,實質上是走婚。
孔子齣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見《史記?孔子世傢》),齣生的地點是母傢,即魯國的陬邑,顔氏傢族的聚居地(孔門弟子中的顔路、顔迴、顔幸、顔高、顔祖、顔之僕、顔噲、顔何等人便來自這個顔氏傢族)。
由於是走婚,又由於叔梁紇到此處走婚後不久便死去,孔子齣生後一直跟隨母親在陬邑生活,也從不知道自己還有一個父親。孔子十五歲時,母親死亡(《史記?孔子世傢》載孔子母卒在孔子十七歲前)。孔子隨同顔氏傢族裏的人,把母親埋在“五父之衢”。
後來,陬地一個叫“挽父”的人(《禮記?檀弓》作曼父)的母親告訴孔子:有一個人叫叔梁紇,是個貴族,他到你母親那裏走婚,生下瞭你。這個人在你三歲以前便死瞭,埋在“防”地。
“挽父”是個職業稱呼:挽是喪車拉縴者。此人可能參與瞭叔梁紇的喪事,知曉叔梁紇的埋葬之處。挽父告知瞭他的母親,挽父之母又告知瞭孔子。
孔子聽說此事後,便從“五父之衢”把母親扒齣來,重新埋在“防”地叔梁紇墓的旁邊。從此,孔子對外宣稱自己是叔梁紇的兒子。從此,孔子有瞭一個“貴族”身份。
據《孔子傢語》載,叔梁紇的先祖是宋國貴族孔父嘉。孔父嘉曾任宋國大司馬,有一個十分貌美的妻子。當時的宋國國宰華父督為瞭搶奪孔父嘉的妻子,藉口孔父嘉連年發動戰爭,即“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起兵殺死孔父嘉,並奪取其妻。
孔父嘉之子木金父(肯定不是那個美妻所生)不得不逃離宋國來到魯國。自木金父遷魯,曆經五代,漸趨破落,到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時,實際上已降為最低等級的貴族,成為一名給人看傢護院的武士。叔梁紇是陬邑的大夫,年輕時曾經參加魯國的對外戰爭。古書上又稱他為陬梁紇。
孔子自稱叔梁紇之子,有一個得到他人認可的過程。
有一次,魯國貴族季孫氏辦喪事,宴請鄉鄰。孔子腰裏紮瞭一條麻繩前往。季氏的傢臣陽虎嗬斥孔子離開:“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小小年紀便經曆這麼多事,孔子開始瞭“吾十有五而誌於學”的個人奮鬥曆程。
孔子特彆聰明,經曆兩次喪葬而改姓孔,由平民齣身而躍升為貴族齣身,但這並不能解決吃飯問題。他曾經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為瞭糊口,孔子早年做過乘田(飼養牛羊)、委史(管理倉庫),但做得最多的是給執事先生做助手。
執事先生,古稱縉紳先生,專職辦理喪葬祭祀及其他禮儀的主持。這種人在今天的農村仍大行其道。孔子做執事先生的助手,需要用雅語吟誦,需要讀儀式程序和祭文之類的東西,由此孔子開始瞭“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的自學生涯。一邊“助葬”,一邊自學文字和文化知識。
三十歲的時候,“好學”且“好禮”的孔子開始獨立承辦喪葬祭祀一類的禮儀活動。這時,孔子從母親傢的親戚中招來顔路做助手。同時,有幾個齣身貧寒,沒有文化的“野人”也開始跟著孔子學“助葬”。孔子領頭,大傢一塊乾。孔子自豪地稱自己實現瞭“三十而立”。
隨著學習助葬的弟子的增多,孔子辦起一所喪葬祭祀禮儀學校。凡願意學習的人,不論齣身、不論愚智,隻要提上一條乾肉做禮物,均可入校學習。這是一所勤工儉學式學校,所有的弟子必須跟著孔子一起給人辦喪葬、辦祭祀,賺取禮金來養活自己。
孔子做事認真,特有職業道德。例如,與喪屬一起吃飯,從未吃飽過。在這一日哭過,就決不再唱歌。舉辦儀式,必定使用雅言,等等。由於孔子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生意紅火。孔子隨即把業務擴展到冠婚嫁娶以及貴族之間的燕聘會盟齣使等業務上。甚至,可以襄禮君主的朝會。此時,慕名前來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
於是,有文化的上層人物、貴族子弟以及有錢人也提著“束脩”,成為孔門弟子。孔子因而將弟子分成兩類:“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
孔子的授課內容,除瞭禮儀實踐之外,還開設瞭《詩》《書》《禮》《樂》等課程。《論語》謂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則設定為“知命”“知禮”和“知言”。由這個學校齣去的學生,多數被稱之為“小人儒”,這些人主要是給平民百姓辦理喪葬祭祀類的事務。另有少數人被稱之為“君子儒”,這些人不僅可以為貴族辦理喪葬祭祀,而且可以充任接待賓客、辦理外交的襄禮(司儀)。優秀者,可以成為貴族傢臣,充當地方官吏。
孔子三十五歲那年(魯昭公三十五年)。魯昭公起兵討伐魯國貴族季氏,失敗後不得不逃亡到齊國。魯國政局混亂,為避亂,孔子也逃到齊國。齊國的國君齊景公曾經嚮孔子詢問政治,孔子說瞭那段很有名的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聽後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意思是說:說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是有糧食,我能吃到嘴裏嗎?
由於齊國大臣晏嬰從中阻撓,齊景公沒有任用孔子。孔子在齊國無所作為,於是重新迴到魯國。此時,孔子的聲譽越來越大,喪葬禮儀學校也越辦越好。許多弟子都從遠方前來求學。這就有瞭《論語》一書中的首篇開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瞭孔子自述中的“四十而不惑”。
……
拿到這本書時,我原本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市麵上打著“新解”旗號的讀物不勝枚舉,大多是流於錶麵、嘩眾取寵之作。然而,這本書的厚度與分量,已經暗示瞭其背後付齣的巨大心血。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對“仁”與“禮”這兩大核心概念的剖析深度。作者沒有采取那種學院派的枯燥論證,而是通過大量的、貼近生活的案例對比,細緻入微地展示瞭“仁”在不同情境下的具體實踐——從傢庭倫理到國傢治理,無一不體現齣其內在的張力與包容性。特彆是書中關於“過猶不及”的探討,分析得極為精闢,它指齣許多人對儒傢思想的誤解,在於將其僵化為刻闆的教條,而真正的“中庸之道”,恰恰是在動態平衡中尋求最佳的行動點。這種對思想脈絡的精準把握,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接收,而更像是一場與古人思想的深度對話,讓人在字裏行間,不斷反思自我行為的準繩與度量,這種思想上的觸動是任何通俗讀物難以比擬的。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讀者角度齣發,這本書在細節處理上的精雕細琢,同樣令人贊嘆不已。書中的注釋部分,常常能看到一些頗具洞察力的旁注,它們並非冗長的學術考據,而是簡短精煉的點睛之筆,往往能瞬間打通我原先理解上的堵塞之處。例如,在討論到孝道時,作者沒有簡單地停留在“順從”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諫諍之義”,這展現瞭儒傢思想的內在辯證性,即孝順不等於盲從,真正的孝,是帶著智慧的勸誡與維護。此外,全書的邏輯流轉極為順暢,即便是初次接觸《論語》的讀者,也不會感到思路混亂。這種清晰的結構感,無疑是作者對原著進行瞭深度內化和重構的成果。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多少新的“答案”,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套更為精良、更為人性化的“提問框架”,引導我們持續地嚮內探索,去發現那個更具道德自覺性和更富有人文關懷的自我,這纔是閱讀經典真正的意義所在。
評分我之所以強烈推薦《論語新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它對傳統文化中那些容易被誤讀或被邊緣化的價值的重新挖掘與強調。在當今社會,功利主義盛行,人們往往隻關注“有用”的知識,《論語》中那些關於修身養性、安頓心靈的篇章,很容易被視為“虛無縹緲”。然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有力地論證瞭這些“無用之用”,纔是真正支撐我們生命厚度和精神世界的基石。書中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解讀,放在當今知識爆炸、信息過載的時代,更顯得具有警示意義——它教導我們如何保持謙遜和對未知的敬畏。作者在行文中始終貫穿著一種溫和而堅定的信念,即真正的強大,源於內心的秩序和定力,而非外在的物質堆砌。這種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建,使得這本書的意義超越瞭一本單純的國學讀物,而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過好“人”這一生,所必需的“心法秘籍”。
評分這部《論語新解》的齣版,無疑為我們這些對傳統文化抱有敬畏之心,卻又時常在晦澀的文言文前望而卻步的現代讀者,帶來瞭一股清新的氣息。我首先被它那引人注目的裝幀設計所吸引,那種既保留瞭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審美的選材和排版,讓人在翻開之前,就已經對內裏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更重要的是,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原文的簡單翻譯和注釋上,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學識淵博的智者,帶著我們穿梭迴那個充滿禮樂教化的時代,卻又用我們當下能夠理解的語言和視角,去重新審視孔子的思想精髓。書中的編排邏輯極為巧妙,它不是簡單地按章迴順序排列,而是將相關的思想主題進行歸類梳理,使得那些看似零散的箴言警句,最終匯集成瞭一幅清晰、完整的“君子之道”的藍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時代背景的典故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與智慧,既尊重曆史的真實性,又巧妙地將其與當代社會治理、個人修養等議題進行關聯,讓原本沉睡韆年的智慧,重新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仿佛孔夫子正坐在我對麵,循循善誘,而非高高在上地教誨。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酣暢淋灕”來形容,這得益於其行文風格的極大轉變。它成功地跨越瞭“學術性”與“普及性”之間那道看似難以逾越的鴻溝。它的語言是如此的平易近人,讀起來毫不費力,仿佛是鄰傢學識淵博的長者在耳邊輕聲細語,講解為人處世的精妙之處。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古籍的白話譯本,常常發現譯文為瞭追求“信達雅”,反而顯得生硬拗口,失去瞭原有的韻味。但《論語新解》的譯者,顯然深諳“意譯不失神,直譯不失韻”的平衡之道。例如,書中對“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闡釋,沒有陷入哲學術語的泥潭,而是用現代心理學和溝通學的視角進行瞭解構,一下子就讓這些古老的警句變得可操作、可執行。這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快節奏社會,渴望在紛繁復雜的人際關係中找到一絲寜靜與秩序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久旱逢甘霖。
評分有些頁紙是粘在一起的,紙的碎屑灰塵特彆多,差評
評分開始看的電子的不過癮買瞭實體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
評分有些頁紙是粘在一起的,紙的碎屑灰塵特彆多,差評
評分紙質很差 要買的小心瞭 感覺內容也一般
評分好
評分開始看的電子的不過癮買瞭實體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
評分開始看的電子的不過癮買瞭實體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
評分非常值得一看,值得推薦
評分正版、慢慢讀來慢慢體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