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各论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各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天竺,韦昌山,王玉往 等 著
图书标签:
  • 找矿预测
  • 勘查地质
  • 矿产资源
  • 地球化学勘查
  • 地球物理勘查
  • 遥感勘查
  • 矿床学
  • 地质建模
  • 大数据分析
  • 人工智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ISBN:97871160960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413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12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各论》是《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总论》的姊妹篇。在总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的基础上,本书更详尽地构建起我国19种主要矿床类型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系统地将矿床科学研究成果充分应用到勘查区找矿预测中,丰富了我国找矿预测理论,实现了地球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本书所提出的找矿预测理论模型在一系列的矿产勘查实践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已经系统地完成了百余个典型矿床研究工作、矿山勘查和技术应用案例,有效地缓解了124个老矿山的资源危机并使其新增资源量达到大中型规模,稳定就业人数达60余万。本书中所提的原创性理论方法自2014年开始已先后向447家矿产勘查相关单位进行推广,举办培训班11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619人次,并在中国地质大学等地质类院校的教学授课过程中引起强烈反响,已经成为该领域工作人员必不可少的案头工具书。

  以本书为代表的系列研究成果获得了2016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内容简介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各论》总体上属于工作方法类专著,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以总论部分总结提出的“三位一体”勘查区成矿地质体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各论部分重点包括我国砂岩型铀矿床、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碳酸盐岩容矿的非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海相火山岩型铜铅锌矿床、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陆相火山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床、岩浆型铬铁矿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接触交代型铁铜铅锌矿床、高温岩浆热液型钨锡矿床、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等19种矿床类型,对这些类型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分别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并通过典型矿床案例分析对这些矿床类型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进行了详细地说明。

作者简介

  叶天竺:男,196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长期从事地质找矿工作,先后任吉林省地质局总工程师、地质矿产部储量司司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现任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办公室总工程师、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办公室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规律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兼任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固体矿产预测方法理论、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矿产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中,探明中型以上规模矿床183处,取得了找矿的突破。以首作者出版《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总论)》、《固体矿产预测评价方法技术》等专著4部,发表《金属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地质研究》等学术论文20余篇,创建了《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和《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

  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国土资源科技二等奖、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第九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06年获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2009年获国土科技一等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I

第一章沉积作用有关矿床/1

第一节砂岩型铜矿床/ 1

第二节砂岩型铀矿床/28

第三节碳酸盐岩容矿的非岩浆后生热液型铅锌矿床/41

附录:砂岩型铅锌矿床/70

第四节黑色页岩型镍钼钒多金属矿床/72

第五节海底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83

参考文献/102

第二章火山作用有关矿床/112

第一节海洋火山岩型铜铅锌矿床/112

附录:海相火山岩型铁(锰)矿床/145

第二节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150

第三节陆相火山热液行金、银、铅锌和铜矿床/174

参考文献/217

第三章侵入岩浆作用有关矿床/234

第一节岩浆型铬铁矿矿床/234

第二节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253

第三节岩浆型钒钛磁铁矿矿床/274

第四节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294

附录:伟晶岩型稀有稀土矿床/313

第五节接触交代型铁铜铅锌矿床/319

附录:岩浆热液脉型铅锌矿床/353

第六节斑岩型铜矿床/356

第七节斑岩型钼矿床/406

第八节岩浆热液型锡钨多金属矿床/444

附录:Au-Sb-W型矿床/474

第九节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481

参考文献/525

第四章变质作用及其他有关矿床/551

第一节沉积变质型铁矿/551

第二节后生热液型铀矿床/569

附录:岩浆作用有关铀矿床/588

参考文献/590

结语/593

精彩书摘

  陆相砂岩型铜矿床“三位一体”成矿规律概括如下图,即:通过特定的岩性/岩相组合,确定勘查区的找矿方向;通过褶皱/断裂与“隐蔽构造”成矿结构面,控制线状蚀变体和脉状矿体的时空分布;成矿结构面判断矿体的空间位置和产状;pH—Eh、分化性构造结构面的组合制约矿物组合分带特征。因此,浅—紫交互带、矿物与元素组和分带特征是判断矿体存在的成矿流体作用标志。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假定的、与您提供的书名《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各论》完全不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图书名称:《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前沿与实证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地球科学领域最紧迫的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复杂、多尺度影响。该著作集合了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以及生态系统建模领域的顶尖专家成果,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揭示海洋环境参数的转变如何重塑生物群落结构、生态过程乃至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二十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宏观气候驱动力到微观生理适应机制,层层递进,力求构建一个耦合的、动态的海洋生态系统理解模型。 第一部分:气候驱动力与海洋环境基础(理论基石)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理解后续生态响应的基础。它详细阐述了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的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 OA)、海表温度(SST)的持续升高,以及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环流模式的改变。 第1章:全球海洋碳循环的当前状态与未来情景: 聚焦于海洋吸收大气中碳的速率变化、碳汇饱和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引发的pH值梯度变化。 第2章:热力学与动力学耦合:深海环流的重塑: 分析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的减缓对深海氧气输送和营养物质垂直分布的影响。 第3章: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与强度分析: 重点讨论热浪事件(Marine Heatwaves, MHWs)的统计特征及其对特定区域生态系统的突发性冲击。 第二部分:浮游生物群落对物理化学胁迫的响应(基础生产力层面) 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网的基础,其变动直接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在温度和酸度变化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理、代谢和群落结构的改变。 第4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温度依赖性与协同效应: 研究了温度升高和光照强度变化(由混合层深度变化引起)对初级生产力的复合影响,特别关注硅藻与鞭毛藻的竞争优势转换。 第5章:钙化作用的能耗与生物构建体的稳定性: 深入探讨了海洋酸化对翼足类、有孔虫和球石藻等钙化生物形成碳酸钙骨骼的生理成本,并引入了“生物能平衡模型”来预测其生存阈值。 第6章:浮游动物的生命周期与营养级联: 阐述了浮游动物的孵化时间、生长速率如何受水温影响而提前,以及这种“物候失配”(Phenological Mismatch)对上层捕食者的潜在冲击。 第三部分:大型生物的迁移、适应与群落重组(中上层生态) 气候变化不仅改变了生物的内在生理,更驱动了它们在地理空间上的重新分布。本部分聚焦于鱼类、甲壳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响应机制。 第7章:物种分布范围的极化与热带化趋势: 通过大尺度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分析,量化了温带鱼类向极地迁移的速度,并提出了“热带前沿扩张”的生态学概念。 第8章:代谢率与氧气限制的协同作用: 探讨了随着海水温度升高,需氧生物的代谢需求增加与溶解氧浓度降低之间的矛盾,尤其关注深海栖息地的“缺氧区扩张”。 第9章:海洋哺乳动物的声学环境干扰与觅食成功率: 结合声学监测数据,分析了海冰融化导致的栖息地丧失,以及人为噪声污染与气候变化共同对鲸豚类导航和捕食行为的复合影响。 第10章: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临界点分析: 以珊瑚礁白化事件为核心案例,构建了热应激、病原体暴露和局部污染的交互作用模型,预测了不同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崩溃的时间窗口。 第四部分:生态系统过程的宏观尺度反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的变化并非孤立发生,它们通过影响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反过来调控了全球地球化学循环。 第11章:生物泵效率(Biological Pump Efficiency)的区域性评估: 分析了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变化如何影响有机碳向深海的沉降效率,特别是对“可塑性碳输出”的贡献评估。 第12章:营养盐的限制与再矿化速率: 研究了上升流区域营养物质(如硝酸盐、磷酸盐)的注入变化,以及微生物介导的有机物分解速率对海洋溶解氧浓度的反馈机制。 第13章: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 侧重于细菌和古菌群落对温盐梯度变化的适应性,及其在甲烷生成和反硝化过程中的作用变化。 第14章:近岸生态系统(河口与红树林)的碳截存潜力: 探讨了海平面上升对蓝碳生态系统的淹没风险与碳库释放风险的平衡点。 第五部分:预测、适应与管理策略(面向未来) 本部分从理论转向实践,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模型工具预测未来情景,并制定有效的、具有气候韧性的管理方案。 第15章:高分辨率耦合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构建: 介绍当前领先的自适应网格技术(AMOC)在模拟海洋生物过程中的应用与挑战。 第16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风险评估框架: 开发了一套多指标权重评估体系,用以衡量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持和海岸带保护的综合价值损失。 第17章:物种保护与气候适应性管理(Climate-Smart Conservation): 提出了“气候避难所”(Climate Refugia)的识别方法,以及动态海洋保护区(Dynamic MPAs)的规划原则。 第18章:可持续渔业管理中的“气候预警”系统集成: 讨论了如何将海洋环境预报信息实时整合到捕捞配额设定和禁渔期调整中,以应对快速变化的资源分布。 第19章:恢复生态学在新策略中的应用: 重点分析了人工栖息地构建、耐受性物种选育在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潜力与局限性。 第20章:全球治理与跨区域协作: 总结了在公海和跨界海域中,应对海洋气候变化影响所需的国际法律框架与合作机制的完善。 本书不仅是海洋科学研究人员的专业参考书,也是政策制定者、渔业管理者以及从事环境科学教育的高年级学生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备工具书。其严谨的数据分析、前瞻性的模型预测和务实的管理建议,共同构筑了理解二十一世纪海洋生态系统未来走向的坚实桥梁。 ---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各论》的过程,仿佛是一次对矿产资源“生命周期”的深度探访。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这些理论与无数次的野外实践相结合,勾勒出了从宏观的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到微观的单矿物成分判别,再到最终的预测模型构建的全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成矿有利条件综合评价”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各种因素叠加,而是强调了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协同作用,这才是真正体现了地质工作的复杂性和科学性。作者在描述各种勘查技术时,也做到了点面结合,既有对其原理的简要介绍,更有对其在实际应用中优劣势的分析,以及与其他技术的配合方式。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地质勘查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项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并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完成的创造性活动。它让我对这个行业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可以说给我带来了一次非常“接地气”的学习体验。我之前一直觉得地质找矿是个高深莫测的领域,但这本书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非常注重实际操作层面,把很多复杂的概念都拆解得很细致,而且用了大量图例和表格来辅助说明。我尤其喜欢它在分析不同类型矿产资源勘查方法时的详略得当。比如,在讲到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构造分析时,它不只是泛泛而谈,而是详细介绍了各种构造样式如何影响矿产的形成和分布,以及如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探揭示这些构造。还有在讨论地球化学勘查时,它不仅说明了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机制,还列举了不同指示性元素在不同矿种勘查中的应用实例,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有指导意义。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理论高度,又能落到实处,让人读起来不至于感到虚幻,而是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勘查环节都是环环相扣,都有其科学的依据和方法。感觉这本书,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指南,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建立起对整个勘查过程的系统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各论”部分,确实展现了作者在不同矿产勘查领域的深厚功底。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将各种矿产的找矿方法罗列出来,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矿床类型其独特的成矿规律和勘查标志。比如,在讲述斑岩铜矿的找矿策略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岩浆活动、火山活动与成矿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蚀变带、岩体接触带等来圈定有利勘查区。再比如,提到脉状金矿的预测,它又会聚焦于断裂构造、岩性界面等控制因素,并介绍了相应的物化探方法。这种针对性极强的分析,让我深刻理解到,找矿预测绝非一成不变的套路,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矿床类型,选择最合适的理论和技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典的找矿案例,这些案例的分析,不仅仅是展示了成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在每一个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巧妙的科学判断。读完之后,我对不同矿产的成矿特点和勘查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对于理解地质工作者的思考方式非常有帮助。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具书,毕竟“理论与方法”这几个字眼,听起来就让人头大。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反而带有一种故事性。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列举公式和定理,而是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到具体的勘查实践中,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穿越在祖国的千山万水之间。书中对一些关键勘查技术,例如遥感影像解译、磁力勘探、重力勘探等,都有非常生动的描述,不仅仅是介绍其原理,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它们在实际找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与其他方法协同作用。尤其是一些关于“异常识别”和“模型建立”的章节,让我体会到了地质学家们的智慧和经验积累。他们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地质信息中捕捉到一丝微弱的“信号”,如何构建模型来预测矿体的存在,这其中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创造力。虽然我对地质专业术语的掌握程度有限,但作者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总能找到一个切入点,理解其核心思想。这本书,更像是一堂精彩的“地质探秘课”,让我看到了科学的魅力,以及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

评分

刚翻完这本《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各论》,说实话,它给我带来的,与其说是知识的冲击,不如说是一种久违的、沉静的思考。我本来对地质找矿这个领域接触不多,算是半个外行,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恰恰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它不像那种一开始就抛出晦涩概念的学术专著,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勘查理念讲起,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地质学家,坐在炉火旁,娓娓道来他多年在野外摸爬滚打的体会。书中对地质勘查各个环节的描述,非常细致入微,从区域地质背景的分析,到地球化学、物探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再到三维建模的直观展现,都写得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尤其是一些案例分析,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具体数值和图表,但那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那种对复杂地质现象抽丝剥茧的严谨态度,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教会你“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灵活运用”。读完后,我对地质勘查工作有了更立体、更具象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的“挖地三尺”,而是充满了科学、智慧和一丝浪漫的探索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