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6
为什么人人都需要学点心理学呢?因为它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时刻陪伴在我们的左右。当你在跟人交流时,心理学知识会让你知道怎样沟通*有效;当你的心中产生迷茫、困惑时,它会让你知道原因在哪里;当你想解决一些问题时,它会教你找到更有效的办法……学会心理学,能让我们的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
在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之下,拥有喜怒哀乐的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遇到心理问题,有的人选择逃避、不重视;有的人不知道怎样寻求帮助;有的人害怕、担心。所以就需要这样一本书,来抚慰那些承受巨大压力的心灵。
本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心理学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心理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第2章讲述社交活动与心理学的联系;第3章专门剖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活动;第4章挖掘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第5章论述与情绪有关的心理问题;第6章传授大部分人都没注意的心理知识。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了解到:原来,疯子不是傻子!原来,拖延症不是个小问题!原来,爱情会发生得如此迅速!原来,男女的差异不光是生理!原来,各种精神病还有办法治……。
你所耳闻的分裂症、催眠、强迫症这里都有;你所不知道的即视效应、斯德哥尔摩、恐惧症这里也有。希望看完此书的你能爱上心理学,为你和你身边的家人、朋友或是你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些帮助,让大家的生活都因为心理学而变得更加美好。
张博辉,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曾留学韩国东国大学一年,针对性的学习心理治疗。现在是国际B级心理咨询师,如今正在研究如何将西方心理学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心理学中国化。
第1章 我们与心理学 1
1.1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2
1.2 心理学与精神病学 10
1.3 心理工作者做什么 16
1.4 心理学与生活 20
第2章 我的社交世界怎么了 27
2.1 刻奇:朋友圈里的“刷屏”与滥情感伤 28
2.1.1 一群人的自我欺骗叫作刻奇 30
2.1.2 刻奇,是一切真实的反面 33
2.1.3 你我都有的kitsch时刻 36
2.2 表演型人格:你以为他们只是爱“晒”吗? 36
2.2.1 男性自拍与表演型人格障碍 38
2.2.2 女性是表演天才 40
2.2.3 “取悦”本身就毫无价值 42
2.3 从众心理:只有羊才需要羊群! 42
2.3.1 炒股,要适可而止 44
2.3.2 买房,要量力而行 45
2.3.3 “抢红包”里的从众 47
2.3.4 为何从众 48
2.4 认知偏差:怎样与这个看不惯的世界相处? 48
2.4.1 我们都在犯错 50
2.4.2 男女认知,各有偏差 52
2.4.3 人类的十大认知偏差 53
2.5 网瘾:家长心中的洪水猛兽 57
2.5.1 被妖魔化的网络世界 59
2.5.2 矫正中心治什么 62
2.5.3 解决真正的问题 64
第3章 正常的另一面 65
3.1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人可以被驯养 66
3.1.1 女人,你为什么不反抗 67
3.1.2 爱上加班的你是否正常 70
3.1.3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72
3.2 成功恐惧症:盛名之下的退缩 73
3.2.1 害怕失败还是不敢成功? 75
3.2.2 做个成功的女人好难 78
3.2.3 成功后会发生什么? 83
3.3 拖延症:当今的“时代病” 85
3.3.1 拖延患者的自我拉扯 86
3.3.2 拖延的魔爪 90
3.3.3 摆脱拖延 92
3.4 强迫症:不只是强迫这么简单 93
3.4.1 为什么门总是锁不好 95
3.4.2 中国式强迫 96
3.4.3 你以为的专一很可能是强迫 99
3.5 人格分裂症:“我”可能不止一个 99
3.5.1 电影与现实 101
3.5.2 天才分裂者 103
3.6 精神分裂症:说地球语的外星生物 109
3.6.1 精神病可能是天才的常态 111
3.6.2 退后!我要开始分裂啦! 115
第4章 拿什么证明你没问题 117
4.1 阴暗面:一半天使 一半魔鬼 118
4.1.1 人之初性本善吗? 119
4.1.2 在背后说人坏话的对与错 122
4.1.3 内心的阴暗与生活的美好 124
4.2 吊桥效应:真有“一见钟情”吗 127
4.2.1 无疾而终的留学异国恋 129
4.2.2 旅途中的“艳遇”后来都怎样了 132
4.3 成败在己:做自己的“大师” 133
4.3.1 为什么错的总是他 135
4.3.2 正确归因让我们成熟起来 138
4.4 踢猫效应:负面情绪也会传染 141
4.4.1 小心职场的“踢猫效应” 142
4.4.2 其实你可以安抚好自己 145
4.5 即视效应:那瞬间看到了我的“前世今生” 147
4.5.1 知觉与记忆的相互作用 149
4.5.2 即视感的其他几种传说性的解释 152
4.5.3 平庸生活的调剂品 153
4.6 时刻催眠:人人都有“阿Q”病 155
4.6.1 操纵其实很简单 156
4.6.2 人生处处是催眠 159
第5章 情绪发动机 163
5.1 乖孩子,怪孩子 164
5.1.1 懂事儿的背后 165
5.1.2 我成了大家都讨厌的“乖”孩子 166
5.1.3 让他当一个熊孩子 169
5.2 谁的青春不矛盾 172
5.2.1 叛逆有科学道理 173
5.2.2 自虐式青春 177
5.2.3 我们的青春有多矛盾 179
5.3 影视分级背后的心理分析 183
5.3.1 模仿犯罪 184
5.3.2 低年龄的暴力 189
5.4 多赚钱就幸福了吗? 191
5.4.1 幸福的人都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193
5.4.2 如何赚回我的幸福感 195
5.5 失眠其实很可怕 197
5.5.1 是什么让你睡不着 199
5.5.2 晚睡强迫症 201
5.5.3 远离失眠 203
第6章 那些不知道的心理毛病 207
6.1 大脑也有性别之分 208
6.1.1 男女差异是生理和心理的差异 210
6.1.2 男女差异始于娃娃时期 214
6.1.3 男女差异不是先天的 217
6.2 你真的会沟通吗? 219
6.2.1 暴力沟通随处可见 220
6.2.2 “会说话”的秘密 221
6.3 绝对清洁就舒服了? 223
6.3.1 洁癖有时是一种文化传统 225
6.3.2 洁癖不是现代人特有的 227
6.3.3 洁癖强迫症的背后 228
6.4 我们对抑郁一无所知 230
6.4.1 我们都误解了抑郁症 231
6.4.2 抑郁症是哪儿来的? 234
6.4.3 男女的抑郁差异 236
6.4.4 对于抑郁我们能做什么 238
参考文献 240
第3章 正常的另一面
在正常的世界中,我们过着日复一日正常的生活。一切都看起来井然有序并平稳地进行着。
殊不知,在看似平常的背后,人类世界里的矛盾纠葛此起彼伏,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暴力、恐怖、精神失常等非正常的行为,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人们的平静,展现出正常背后的另一面......
3.1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人可以被驯养
也许早已适应,就此跟绑匪同床,
谁料你,谁料我,能合作到爱死对方。
应该也不只一次,幻想怎么逃亡,
却未戒掉妥协的欲望。
这是《斯德哥尔摩情人》中的歌词。林夕以特殊的写词风格,对于斯德哥尔摩症产生的爱情描写,让人体会到了这其中不寻常的爱恨纠葛。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图3-1)被发现是因为在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与Clark 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示并不痛恨歹徒,且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而对警察则采取敌对态度。
图3-1 讲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电影剧照
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后来,人们发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几乎是人质挟持事件中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1976年,法航139次班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到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根据一名头脑清醒的女人质回忆,劫持过程中,留给她强烈印象的不是恐怖分子如何凶神恶煞,如何殴打、虐待旅客,而是每当恐怖分子头目发表演说时,全机舱里就会发出如潮的掌声。这个叫作达维森的女人质在回忆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只是现在,我才理解。当人们想活命时,是*容易受骗的。"
社会学家对这起劫机事件研究后得出结论,这是可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这种症候令人惊讶地普遍。研究者发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体验。
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地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次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容和慈悲。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按照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征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如果一名恐怖分子用枪顶着你的太阳穴,然后轻柔地对你说:"人的*高权力是生存的权力",你会不会感到分外恐惧?会不会本能地顺从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能否认为你是一个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呢。
3.1.1 女人,你为什么不反抗
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更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而且研究发现,男女皆可能得此症,但女性的比例较高。所以,在爱情的亲密关系里,很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当事人*怀念、*忘不了的,往往是伤害自己*深的,对自己感情践踏得*狠的人。
因为女人跟男人在心理上的差异,导致在爱情中,女性更容易受伤。因为容易被感动,一个男人在她*孤独无助的时候给予温暖,给她无微不至的关爱,女人就容易把这种爱护变为习惯和依赖,即使后来发现这个男人花言巧语、口蜜腹剑,女人也早已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对男人依旧痴痴绵绵地爱着。
家庭暴力(图3-2)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危害大众心理健康的社会问题。
图3-2 对待家庭暴力
在北美、南美、欧洲、亚洲、非洲的许多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家庭暴力的发生率都很高。我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而发生在夫妻间的家暴,受害者85%以上是妇女;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此而解体。
这种巨大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庞大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群体。无论哪种家暴的发生都有相同点,并且有相同的周期性特点,影响着这些受害女性的心理变化。
*阶段:两人的不安开始增加,开始发生细小的冲突,交流出现障碍。受害者开始觉得不安、焦虑和害怕,并且觉得都是自己的错,需要讨好对方。
第二阶段:暴力发生。某个导火索事件之后,暴力就发生了。
第三阶段:施暴者道歉并寻找借口。暴力发生之后,施暴者会表现出悔意,经常会说"我就是因为太爱你了,太怕你离开我了""我就是因为太生气了,所以才忍不住打了你,因为太爱你了""对不起,我打疼了你,我真没用,本来就不应该打你,但我还是爱你的"。
第四阶段:暴力后的"甜蜜期"。在暴力之后,施暴者会表现得特别温柔,给受害者制造许多浪漫温馨的幻象,两个人似乎又回到了*甜蜜的时期。受害者会觉得这个男人还是我爱的那个人,他当时打我,一定是因为我太过分,而激怒了他,才会控制不住,以后就不会了。
于是这种关系重新陷入循环中。
但在旁人看来,这些女性是多么愚蠢和"犯贱"啊。
那么,她们自己不知道吗?
的确,走不出家暴的女性往往有以下心理特点。
错误的自我价值感。对方的依赖也让受害人感到自己有价值,从而误以为有能力去拯救对方。这样的错误认知,给了受害人在暴力生活中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毅力。
青蛙效应。对于温水煮青蛙式的暴力,一旦习惯到无法离开,剩下的就只有无穷无尽的无助和痛苦了。
习得性无助。在受暴的初期,女性可能有所反抗,但是,在对方的软硬兼施下*终会妥协。受害者经历多个暴力周期后,将变得恐惧无助,感到自己是无处可逃的,出现了习得性无助。
对于暴力的恐惧。施暴者的目的是使她因为害怕挨打而逆来顺受,离开对方随之而来的将是更严重的暴力和威胁。很常见的是威胁受害者身边的人,因此,女性往往宁可豁出去自己受难,也不愿连累身边人。一个人生活在无休止的恐惧和压力下,抵抗力便会减弱,很难鼓起勇气去改变现状,除非暴力严重到超过承受底线。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前面分析过,这是指被害者对于施暴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对方的一种情结。
在家暴情形中,受害人与施暴者感情依恋,认同施暴者的价值观,无力逃脱,从而产生顺从对方的意愿,这样可保证自己和孩子的人身安全。
自我价值感降低。多次受暴后,受害者的自我价值感迅速下降。在暴力关系中,施暴者不断贬低和侮辱对方,当受害者听到太多消极评价时,便会变得不自信,认同施暴者的观点,认为除了对方没有人会爱自己;离开施暴者,自己将无法独立生活。一旦这样的负面评价成为思维定势,即使以后离开对方,没有心理辅助的话,这样的无价值感也难以改变。
自责。处在受暴后孤立无援的境地中时,受害者很容易认同施暴者的指责,认为自己的确做得不对,才导致对方动手。在这个阶段,受害者会极力反省自己,努力按照对方的指责来改变自己,直到失去自我,才想到求助于外界,目的却还是"为了不惹对方生气"。
在《致青春》中的阮莞,这个美好地说"青春永垂不朽!"的女子,在情人赵世永一次出轨、二次抛弃后,却依然倔强地寻找属于他们两人的回忆,*终香消玉殒。电影《色戒》(图3-3)中,女主角王佳芝伪装成贸易商的太太,密谋色诱并暗杀汪精卫政府的特务头目。但在执行任务中,却与特务头目易先生产生了感情纠葛。因为王佳芝的告密,*终导致刺杀失败。所以,在爱情中,女性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概率要高于男性,且容易酿成悲剧......
图3-3 电影《色戒》剧照
3.1.2 爱上加班的你是否正常
对于长期工作的人来说,加班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久而久之,反而变成了"自愿加班",并且还会自觉地捍卫老板。这看似正常的行为,其实也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职场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人质对绑匪产生了同情之心;员工成为老板的奴隶。这些,其实都是人类的一种"适者生存"的心理本能--适应威胁,才能生存。
职场中,很多人作为员工对于老板的虐待和剥削逆来顺受,盲目服从与愚忠,长此以往,员工身心健康严重受损;过劳死、自杀等现象屡见不鲜;而老板却变本加厉。其实,要思考的是,很有可能,你已经被老板"绑架"了。
那些不敢反抗老板,但又遭受着不合理工作待遇的人,心理便会产生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也就是开始对老板"将心比心",这样的确能够大大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个人的自我价值跟工作密不可分,"我是谁"往往由职业定义。
美国心理治疗师詹姆斯·乌尔里希称,长期打工的后果,便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即使老板对员工不好,包括滥施语言暴力、要求长时间加班、无视其身心健康等,但一些员工却无视现实遭遇,依旧对老板怀有极高的忠诚度,在情感上对公司产生依赖。
他们会自欺欺人地说,较低的待遇对公司整体来说是必要的。当有外人为他们打抱不平时,他们反而会义愤填膺地捍卫老板的作为。这时,雇佣双方的关系就像绑匪和人质--老板不但掌管着工钱,还可以随时"炒鱿鱼"。
温特解释称:当权力的天平并不倾向于文明时,我们的情绪与认知机制就会调整我们对愤怒和侮辱的感受。
2014年美国的调查显示,72%的员工目睹过同事受欺负,27%的员工自己曾经遭受过欺负(其中主要是被老板欺负),但是72%的受访者不把这当回事儿,甚至还认为是合理的、值得提倡的--这样的公司往往纵容甚至鼓励员工欺负其他"不努力""不配合"的员工,导致语言暴力泛滥。这种"公司文化"还被视为重要的管理手段,旨在培养忠诚度,而并不在乎员工是否幸福(图3-4)。
图3-4 被"绑架"的员工
富士康企业员工自杀事件频发,就是因为以富士康为代表的这些企业,长期违规安排劳动者长时间加班,致使部分劳动者出现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富士康的管理制度规定员工工作时不能睡觉、不准聊天、不准笑、不准走动;离岗要申请,批准后才能离岗,要拿离岗证,离岗时间不能超过5~10分钟;椅子要整齐,不能超过地上的黄线......富士康在公开声明中回应说,员工加班与部分员工过劳死或自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法很草率,称员工加班是自愿的。
有评论则认为,这种"自愿加班",实为隐性的强迫,员工长时间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可能会产生"斯德哥尔摩情结",认为应该感谢富士康。
瑞典于默奥大学心理学教授海因茨·莱曼博士估计,每7个自杀的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职场欺负"的受害者。很多员工上班时心里委屈,但总是息事宁人,不想把矛盾闹大;因此从客观上说,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可以减少人际冲突;但是,员工的心理甚至身体健康正在受到损害。
乌尔里希称,这种病态无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员工的家人甚至朋友,令他们成为泄愤的对象--有火气你敢冲老板发作吗?恐怕只会找"软柿子"捏。很多人把工作和挣钱看得比精神健康更重要,但精神上的安宁是再高的工资也换不来的。
很多时候,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强势的一方对弱势的一方进行精神控制的结果,常用的手段是"恩威并施"。
温特称,警察审讯犯人时就喜欢玩这一套,先来一个态度粗暴甚至搞刑讯逼供的"坏警察",不奏效时,换上"好警察",给嫌疑人倒茶递烟讲义气,貌似很体贴关照的样子,嫌疑人的人性弱点被攻破后,自然就全招了。
所以"血汗工厂"偶尔也会有一些优待、津贴的,但这别有用心。
为了换取微不足道的待遇,员工对老板充满感激和信任,把老板看得过于重要。温特举了一个例子:在公司开会的时候,老板讲的笑话会让大家开怀大笑,而同样的笑话在普通同事口中讲出来,就没有那么好笑了--融洽的关系只是幻象而已。当员工提出升职或加薪要求时,就会发现,将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了。
3.1.3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中国有句古话"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媳妇娶进门,在婆婆的管束和统领下含辛茹苦地劳作。每日家务活中的苦活、累活都是媳妇在干,不仅饱受体力上的劳苦,还时常要忍受着婆婆挑剔、审视、责备、呵斥的感情折磨。婆婆健在时,媳妇将永无出头之日。家务事总是婆婆说了算,对与不对,都得听婆婆的。因为"孝顺"在身的老公总是对公公婆婆的话唯唯诺诺,经济大权和决策大权都在公公婆婆那边,所以媳妇只能是忍气吞声地苦熬!
一旦公公婆婆离世了,媳妇的孩子也长大了、成家了、娶进儿媳妇了,则原先的媳妇现在也终于顺理成章地熬成了婆婆,成了家中内务事的老大,成了家中说一不二的人!虽然自婆婆去世后自己就已经不再受窝囊气了,但真正扬眉吐气的感觉,则来自自己让新媳妇受窝囊气的时候。
或许就是因为本能,只要是动物,就有驯养和被驯养的可能。人类自然也逃不出这个藩篱。这一条是根本的法则。
3.2 成
你不知道的心理学:解密身边之不可思议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你不知道的心理学:解密身边之不可思议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你不知道的心理学:解密身边之不可思议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你不知道的心理学:解密身边之不可思议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