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同係列書】
大傢雅音
閤肥四姊妹 金安平 著 淩雲嵐 楊早譯
最後的閨秀 張允和 著
張傢舊事 張允和口述 葉稚珊編撰
一生充和 王 道 著
我的一個世紀 董竹君 著
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 夏祖麗 著
晦儂往事 周素子 著
內容簡介
十分冷淡存知己,
一麯微茫度此生。
張充和齣身名門,是蘇州園林走齣來的大傢閨秀,精書法,工詩詞,善昆麯,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在她身上已經潛移默化,被稱為“民國最後一位纔女”。
這是一部蘊藏古老國度麯摺曆程的飽含深情的個人傳奇。充和與古典藝術精神已融化為一,以通馭專,自成大傢:她的字瀋尹默評說為“明人學晉人書”,清越高雅;她的畫,閑靜有緻,“意足無聲勝有聲”;她的詩詞,“無縴毫俗塵”;她的昆麯,麯調古樸,氣韻天成。師友知交更包括瀋尹默、鬍適、錢穆、張大韆、卞之琳一眾文人雅士。
充和一生顛沛流離,生於上海,長在閤肥,求學北平,輾轉昆明,遠赴美國,用她自己的話說:“我什麼事都經過,我不大在乎,沒有什麼瞭不起的事。”正是這份淡定與豁達,讓她身曆百年滄桑而自成高格。
作者簡介
王道,安徽人,青年作傢,編著有《小園即事》《流動的斯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閤肥永遠的龍門巷
第二章 蘇州:倚舷低唱牡丹亭
第三章 上海:海上音信
第四章 青島:病餘隨筆
第五章 昆明:雲龍庵往事
第六章 重慶:無愁即是謫仙人
第七章 北平:深宅姻緣
第八章 美國:走齣仕女圖
第九章 京都:木器之菊
第十章 貴陽:白頭他日定重逢
尾聲 為惜流光挽夕陽
附錄
精彩書摘
第二章 蘇州:倚舷低唱牡丹亭
從一開始,充和就是一個過客。
1920 年春,七歲的充和第一次迴到蘇州傢中。古老的護城河流淌到胥門城牆,此處有一座萬年橋屹立瞭數百年,由紀念伍子胥的老胥門入城,步行過一座三五步的小橋,
直接進入壽寜弄。這裏曾是蘇州舊宦望族的居住地,雖日漸衰落,但固有的氣息還在,尤其是那些精緻的園林式宅院。壽寜弄八號,正是張冀牖一大傢子的租住地,房東曾是像張傢祖上一樣顯赫的官員。
這裏有亭颱樓閣,有水榭假山,有果樹繁華,還有一隻仙鶴活蹦亂跳的,隻是看到張傢的孩子們之後驚嚇不已,被房東趕緊帶走瞭。但這最後的一幕卻一直留在張傢孩子們心裏。因為這裏是他們的樂園,永遠的樂園,尤其是母親健在的時候。而這處居所,正是他們的母親陸英在懷著孩子時挑選到的。充和到來,最高興的莫過於三個姐姐瞭,“我們三個大姐姐歡喜得要命。小四妹神得很,她小小年紀,臨碑臨帖,寫兩個字,還真有點帖意,我們三個大姐姐都不及她。雖然我們也在書房裏念瞭些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我們不但念司馬遷的《史記》,還念王孟鸞老師教的白話文”1。她們的距離從一開始就拉開瞭。此前,充和幾乎沒有讀過白話文,更不知道姐姐們口中談論的新文化運動,以及時髦人物鬍適是哪位先生。“她雖然隻有七歲,可是她在閤肥有兩位老學究教她念古文。古文的底子不比姐姐們差。可是姐姐們知道鬍適之,她就不知道。我們的新文學比她高。”2充和迴來的時候,正趕上陸英發起的一個認字小運動,即讓三
個女兒元和、允和、兆和分彆教自己的保姆認字,像比賽一樣,一舉兩得。後來又衍生到大帶小,即讓三個姐姐帶妹妹、弟弟們一起認字學習。允和負責的是充和,這個鬼靈精怪的小先生鄭重其事地先為學生四妹起瞭學名“王覺悟”,還用粉紅絲綫綉在瞭充和的藍色書包上。綉完後,小先生得意洋洋。充和不乾瞭!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張充和在蘇州九如巷張宅前留影。終其一生,她對於在蘇州的傢都很有感情充和:“我為什麼要改名叫覺悟?”允和:“覺悟嗎,就是一覺醒來恍然大悟,明白瞭一切。”充和:“明白瞭什麼?”允和:“現在新世界,大傢都要明白道理,要民主,要科學,纔能救中國。”充和:“就算你起的名字沒有道理也有道理,我問你明白道理的人,你為什麼改我的姓。我姓張,為什麼要姓王?大王就是強盜。成則為王,敗則為寇。強盜也要覺悟,老百姓可不是要吃苦。什麼王覺悟,我不稀罕這個名字。”“還是老師呢,姓名都起不通,哈哈!”
允和:“把書包還我,我不當你的老師瞭!”允和後來寫道:“我拿瞭一把小剪刀,一麵哭一麵拆書包上的‘王覺悟’三個字。‘王’字好拆,‘悟’字也不難拆,就是‘覺’字
不好拆,是有二十筆畫的繁體字。”4 允和拆完瞭書包,暗暗覺得這個學生不乖,對老師不尊敬,越想越氣,越氣越覺得委屈。一旁的母親陸英就說允和:“這麼大人還哭,小妹妹都不哭,醜死瞭。”5一晃六七十年過去,耄耋之年的“師生”再見麵時談及此事,允和坦陳:“小四妹真正覺悟瞭,她成瞭我的老師。我的舊詩詞做不過她。”姐妹倆在瀋從文傢中掰手腕,瀋從文與元和見證,懸腕習字的充和明顯占瞭上風。“鬧學”風波沒多久,姐妹倆又和好如初瞭。這應該是得益於陸英的協調。在園中的大花廳裏,允和開始教充和綉花,隻是教的方式比較獨特。“她教我在一塊緞子上綉花,我從未拿過針,她完成後,算是她教我綉的,到處給人看。鍾乾乾誇我,更誇她教得好,她高興,我也高興。其實到現在我還不會綉花,正如我不會算算學一樣。”是充和迴來不在乎這些,她開始懵懂地感受到瞭另外一種情感。
夢裏不知身是客
在壽寜弄大院裏,有兩個單獨的書房,隻是隔窗對望,卻不能互相連通,它們分彆是張冀牖和陸英的書房。張冀牖平時深居簡齣,在籌劃著自己的教育事業,眼前的大花廳被改為大教室,正是他計劃起步的見證。陸英則掌管著整個傢庭的運轉,從日常生活到理財投資,再到協調孩子們的矛盾、保姆之間的關係等。她乾練的身影,以及有意無意地對自己的照顧,讓充和似乎明白瞭一些什麼。當充和漸漸長大後,一直照顧充和的叔祖母識修常常帶著她往來蘇州、閤肥,因為蘇州也有她的宅院,把充和帶到蘇州張傢後,她自己就迴到瞭蘇州南園李傢彆墅。識修在刻意為充和與母親相處製造機會,最初的相見,充和印象深刻:
十五年前的一個晚上,偶然因兵亂同母親相聚瞭;又在那一年鞦天的一個早晨,我又必然地要離開母親。她同我坐一輛洋車到車站。兩月的相聚,已很相熟瞭。記得那日到蘇州時,彆人告訴我:“你快見到你媽媽瞭。”一個從小就離開母親的孩子,已經不大記清母親是怎樣一個人瞭。又聽見彆人一路上提到媽媽長,媽媽短。明知媽媽是個愛孩子的媽媽,但究竟不知媽媽能不能馬上會熟習起來,因為實在我不大認識她。比見到一個陌生的客人還陌生,還怕難為情,就因為她是媽媽,所以纔覺得難為情。
見到麵時,她並不像彆人的母親一樣把孩子抱起來吻一下。這時我的心倒不跳瞭,站在她麵前像個小傻瓜。她將我覆在額前的頭發輕輕的理著,摸著,目不轉睛地瞧著我,似乎想在我的臉上、我的渾身上下,找齣她親生孩子的記號。她淡淡地問長問短,問我認過多少字,讀過多少書,我像迴答一位客人,在少年充和的內心裏,『母親』是一個糾結而復雜的稱呼,她覺得很近,但分明很遠。這是充和母親陸英女士目前可見唯一的一張個人照,據說拍攝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的上海,當時張傢還租住在上海。照片上陸英神采奕奕,衣飾時尚。這是一個時代的定格,也是一位大傢族母親的舊影,這張照片曾帶給張充和很多的惦念的迴答她。晚飯上瞭桌,把各樣菜分在一隻小碟子裏讓我吃,我最喜歡吃青豆紅燒童雞。
久彆重逢,母親對充和的偏愛是不言而喻的,畢竟這樣的相聚隻是暫時的,陸英格外珍惜這樣的機會。
自然每天飯桌上,我麵前是一碟青豆紅燒童雞,帶我的老媽媽不明白,說:“廚房裏天天開紅燒雞,真奇怪!”
“還不是你傢小姐喜歡吃,是我招呼的。”她笑著說。
過中鞦節,我所得到的果品同玩意都和眾姊弟一樣。當我午睡醒來時聞到一陣陣香味,睜開眼四處一看,見床前的茶幾上有那麼一個小小的綠色花瓶,瓶中插兩枝桂花,那是我比他們多得的一樣中鞦禮物。作為孩子,永遠也不會想到意外的事情,他們覺得一切都是永遠的,譬如與姐弟的相處,譬如眼前的母愛。對於充和來說,此時蘇州的傢,已將她無形中隔成瞭“客”,隻是這“客”又不同於尋常之“客”,大傢總是帶著隨時要離彆的氣息款待著充和,尤其是時刻處於離彆邊緣的母親。
九月的天氣,趕一早七點鍾西行火車,母親同我一輛洋車,我坐在她身上,已不像初見時那麼難為情瞭。她用兩手攔住,怕我摜下去。一路上嚮我囑咐韆百句好話,叫我用心念書,彆叫祖母生氣。
平門內一帶全是荒地,太陽深深躲藏在霧中不齣來,樹林隻剩下一些些樹杪,浮在濃霧的上麵,左右前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我覆在額前的發上,被霧打濕瞭,結許多小露珠,從臉上淋下來。母親用手帕為我拭乾瞭,同時自己也拭瞭拭。
上瞭火車,她在月颱上看我,我坐在車椅上,頭平不到窗子,她踮著腳看我,卻沒有哭齣,淚水在眼裏打個轉身。
在晨霧中我們互相看不見瞭,不知是霧埋葬瞭我,還是埋葬瞭她。
次年,鞦霧再起時,陸英辭彆人世。
在陸英去世五十多年後,在美國的充和與宗和通信時無意中又提起瞭舊事:“大大死時我雙手捧著她頭進棺材時的情景也還記得,而且一想起來手還感到涼(死人之涼似乎和彆的涼不同)。大奶奶死我纔四歲,大大死我纔八歲,四歲八歲時的一些其他事情卻又記不得瞭。”
宗和還抄寫瞭他寫於1931 年10 月22 日的日記給四姐充和:後天是舊曆九月十六日——是大大的忌日,至今已整整十年瞭。我還記得我那時纔八歲,現在呢,已十八歲瞭。好久好久我幾乎忘記瞭大大,現在我不禁又想起她來瞭。我已經不很清楚以前的一切,我隻記得大大沒死前的幾天,我到她床麵前去,她總是對我說:“大狗,你彆進來,這兒味道重。”使我永遠不能忘記的是大大臨終前的話語,那時我們都在哭,她見瞭對我說:“現在彆哭,你哭的日子還在後頭呢!”自然,沒有母親的兒不隻是在母親死的時候需要哭,母親死後,他需要哭的時候更多呢。臨死的人說的話終不會錯的。
爸爸今天晚上從上海迴來瞭,我不知道他會不會想起後天是什麼日子。我還記得十年前的後天,爸爸坐在床邊上睜大瞭眼睛呆呆的望著躺在床上那個人,那時他心裏是如何的難受啊。
充和以為,“說起感情,事隔多年,若是衝淡呢,有的人可以,有的人不可以,但是可以升華到另一方麵去”。後又“再說年齡,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好處,抓不迴來的過去,好處亦並不比現在好,不過是有距離瞭便覺得好瞭。我總以為人的成長並不是一歲到十六歲,而是三十歲仍然是在成長,長的是什麼呢?是知識智慧,人與人的瞭解”。
在迴信給宗和時,充和說,不管從事什麼工作,她都會選擇與她的兩個孩子在一起,陪伴他們一起成長,隻是對於當初的母親,她心裏是理解的。
一生充和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