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插图版)

孟子(插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诗雅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孟子
  • 先秦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哲学
  • 思想
  • 历史
  • 插图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90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26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今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典藏《孟子(插图版)》四大理由

人格教育:孟子提倡人格教育,对后世中国人的思想与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教育:孟子提出“性善论”思想,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意义重大。
地位崇高:《孟子》与《论语》 《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位列“十三经”,地位特殊。
文风独具: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论辩技巧,缜密纯熟,形成气势浩然的文风。

内容简介

《孟子(插图版)》一书是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完成的著作。该书记录了孟子拜谒诸侯的一些事迹,如与各国诸侯间的问答,以及孟子生活、教学中的一些语录,反映了孟子本人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伦理观点等。
本书每章前设置导读板块,在保留全文同时,增加了译文和少量配图,以便读者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 / 1
卷二 梁惠王下 / 19
卷三 公孙丑上 / 43
卷四 公孙丑下 / 61
卷五 滕文公上 / 79
卷六 滕文公下 / 97
卷七 离娄上 / 115
卷八 离娄下 / 135
卷九 万章上 / 155
卷十 万章下 / 173
卷十一 告子上 / 191
卷十二 告子下 / 209
卷十三 尽心上 / 227
卷十四 尽心下 / 249

参考文献 / 270

精彩书摘

【原文】
1.1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sǒu),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shù)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shèng)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yàn)。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将对我的国家有利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假如大王说‘怎样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对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对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的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的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能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利的后面,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原文】
1.2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王在灵囿(yòu),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zhuó),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rèn)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hé)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
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边观赏着鸿雁麋鹿,一边说:“有贤德的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贤德的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齐努力,几天即可建成。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前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力量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作‘灵台’,把那个池叫作‘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楼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安享快乐吗?”

前言/序言

前言

《孟子》一书是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完成的著作。该书记录了孟子拜谒诸侯的一些事迹,如与各国诸侯间的问答;以及孟子生活、教学中的一些语录,反映了孟子本人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伦理观点等。南宋时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从此成为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必读经典。
《孟子》一书的作者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子”是古人对人的尊称。相传孟子师从孔子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来看,并不可信。孟子自己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我未能成为孔子的学生,我是私下里向别人学习的。见8.22章)”。到底何人是孟子的老师,可能未必是很有名望的人,抑或未必是孔子的嫡系子孙。《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从子思的徒弟那里接受学习)”,可作为参考。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一时期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相比,战争更加频繁,生存更加残酷;再加上孟子的性格和孔子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孟子》一书的特殊风格: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虽然同是儒家经典,但读其文,观其人,闪耀着的却是和孔夫子完全不一样的人格魅力。
另一方面,在对儒家的继承上,孟子又始终不脱离“仁义忠信”的儒家道德。春秋时代,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有国君的样子,大臣有大臣的样子,父亲有父亲的样子,儿子有儿子的样子)”。到了战国,孟子毫不怀疑天下将“定于一”(统一于一人),但同时孟子也坚持认为这个“一”,一定是有仁德的君主。孟子曾经对齐宣王抱有这样的幻想,但最终幻想破灭,只能感叹“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每个五百年一定会有王者兴起)”“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老天爷,是不想让天下太平了吧)”。
从政治结局来看,孔孟都未曾彻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谓现实中的失败者,那么他们的著作又何以在身后几千年的时间里长盛不衰呢?
这大概源于他们对人性中“善”的坚守吧!孔子提倡“仁爱”,孟子接过孔子的大旗,直接喊出“人性善”,认为“仁义”皆是人的本心。所以,他们实际上都是人性价值的坚守者。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向前人致敬的地方。
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社会一向是以道德宗法为主,所以常常会将道德的地位无限拔高,甚至出现泛道德化的倾向。在孔孟学说中,君子一生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人、至善的人为人生追求的。对此,编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遵守公德是底线,至于公德以外的私德,尊重个人选择即可,不一定事事都以道德为准绳进行衡量。
对于本书的编写,因为篇幅有限,每章正文后直接跟附译文,字词注释从略。但每卷前都做了导读,导读尽量从背景、内容两方面进行提要,希望能有助于读者的整体把握。但限于编者水平,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注译者
2016年4月
《孟子》(插图版)图书简介 内容简介 《孟子》(插图版)并非一本以描绘具体故事情节或人物命运为主旨的书籍。其核心价值在于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孟子这位伟大思想家所构建的儒家学说体系,并辅以精美的插图,力求让读者在视觉与文字的双重体验中,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这位先哲的智慧。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古籍,而是通过现代的解读方式,结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图像,为读者呈现一个生动立体、思想深邃的儒家经典。 本书所探讨的核心思想 本书深入挖掘了孟子思想的基石——“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善良的,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他通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来论证人性之善。这些“四端”是人生而具有的,即使是最普通的人,内心深处也蕴藏着善的种子。本书将详细阐释这些概念,并引申出“仁政”的思想。孟子坚信,只有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疾苦,才能赢得百姓的拥护,实现长治久安。他批评那些以强权、暴政来统治国家的方式,认为这如同“饮鸩止渴”,最终会走向灭亡。 除了性善论和仁政,本书还将重点解析孟子关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将人民的福祉置于国家和君主之上,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如果君主不能善待人民,就有可能被人民所取代。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其革命性的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论据,展现孟子这一超越时代的思想光辉。 再者,本书也会聚焦于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述。何为真正的“大丈夫”?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真正的“富贵不能淫”。一个大丈夫,应该有坚定的道德操守和远大的理想,不被物质、权势所动摇,也不因贫困、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更不会在强权面前屈服。本书将结合具体的情境,深入剖析这种精神境界的养成之道。 此外,本书还会触及孟子关于“浩然之气”的阐释。“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种充盈于天地之间、正直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它源于内心的正义感和道德修养,是抵御邪恶、坚持真理的精神支撑。本书将细致地解读“浩然之气”的内涵,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涵养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 插图的独特价值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其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它们旨在以视觉化的方式,帮助读者更生动地理解孟子思想的抽象概念。例如,在阐述“性善论”时,插图可能会描绘孩童天真无邪的面庞,或者表现人们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同情与互助;在探讨“仁政”时,插图则可能描绘安居乐业的百姓,或者君王体恤民情的场景。 当涉及“民为贵”时,插图或许会以宏大的叙事风格,展现人民力量的凝聚,以及君主对民意的尊重;当谈及“大丈夫”的境界时,插图则可能以写意的笔触,勾勒出独立不羁、坚守道义的人物形象。而对于“浩然之气”的描绘,插图可能会运用象征性的手法,将无形的气质具象化,营造出一种庄重、磅礴的氛围。 这些插图的设计,力求在遵循史实、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使其既富有古韵,又不失现代感。插画师的精湛技艺,使得每一幅图都如同一个独立的艺术品,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加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本书将经典哲学变得更加易于接近,打破了传统哲学读物的严肃和枯燥感,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读者提供了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 本书的阅读价值与目标读者 《孟子》(插图版)面向的是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以及人生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对于初次接触孟子思想的读者来说,本书将是一扇绝佳的入门之门。精炼的语言、清晰的结构和直观的插图,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孟子思想的核心要义,建立起对这位古代圣贤的初步认识。 对于已经对儒家思想有所了解的读者,本书则能提供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更丰富的视角。插图的加入,或许能让他们重新审视和理解一些熟悉的论述,从新的角度发现孟子思想的魅力。 此外,本书也适合作为学生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参考资料。其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对经典的学习和理解。对于希望提升个人修养、丰富人生智慧的读者,本书所蕴含的关于人性、道德、政治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无疑将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引。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哲学思想的书籍,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触摸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脉络,感受先哲们对人类命运和理想社会的深沉关怀。在现代社会节奏日益加快、价值观念多元碰撞的当下,重温孟子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社会、认识自我、安顿心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总结 《孟子》(插图版)旨在以一种创新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将孟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的智慧传递给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它通过对“性善论”、“仁政”、“民本思想”、“大丈夫”以及“浩然之气”等核心概念的细致解读,展现了孟子思想的深刻性和超越性。而精美的插图,则如同一双灵动的眼睛,引导读者穿越文字的藩篱,直观地感受思想的魅力。本书致力于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生,为读者提供一次深刻而愉悦的思想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孟子(插图版)》的体验,绝对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作为一名对古代哲学带着些许敬畏又有些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孟子》这本书,似乎是那种摆在书架上,看上去很“硬核”,但实际阅读起来门槛不低的经典。然而,这本插图版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顾虑。打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它们并非那种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视觉化”的解读。比如,当读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时,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直观地展现了孟子关于取舍、权衡的智慧,让我瞬间就抓住了核心思想。更让我惊喜的是,这些插图的风格也很多样,有的写意,有的工笔,有的甚至带着一点漫画的趣味,但无一例外,都非常贴合孟子的论述意境。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学思辨变得生动有趣,仿佛孟子就坐在我身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生动的图景,给我讲授他的仁政思想和人性本善的道理。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与古圣先贤的奇妙对话,都伴随着一次视觉的享受。对于像我这样,既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害怕被晦涩文字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孟子(插图版)》简直是救星,它让我第一次真正地“读懂”了孟子,并且爱上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和认知的重塑。而这本《孟子(插图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对古代哲学抱有一定兴趣,但又常常被晦涩文字劝退的读者,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插图的加入,绝非简单的装饰,它们是真正与文字内容深度融合的“解说员”。当我读到孟子关于“民之所欲,安得不欲”的论述时,书中会配上描绘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笑语欢颜的场景插图,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让我瞬间明白了“民心”的力量,以及“民本”思想的深刻内涵。插图的风格也多种多样,有的细致入微,描绘出古代生活场景的细节;有的则意境深远,通过象征性的画面来传达抽象的哲学概念。这种多样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和探索的乐趣。我不再是孤军奋战,与文字搏斗,而是仿佛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用图画和故事,一步步引导我走进孟子的思想世界。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即使是几千年前的经典,只要用正确的方式呈现,依然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它让我不仅“知道”了孟子的思想,更“感受”到了孟子的智慧,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这些充满智慧的理念。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也是一次心智的启迪。

评分

这本《孟子(插图版)》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觉得,很多古代经典,虽然其思想价值毋庸置疑,但由于时代背景、语言习惯的差异,确实会让现代读者感到一定的隔阂。然而,这本插图版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弥合了这种距离感。当我读到孟子关于“恒心”的论述时,书中配上的插图,可能描绘的是一个士人在陋巷中坚持理想,不为贫困所屈的画面,那种宁静而坚毅的氛围,瞬间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体会到了孟子所提倡的“仁”与“义”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指导意义。插图的风格也很有意思,它并非刻意追求复古,而是巧妙地融合了现代审美,使得画面既有古朴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活力。例如,在阐述“君子”的品格时,插图可能展现的是一位身着素衣,但目光深邃,神态从容的人物,这种形象的塑造,既符合古人的审美,也 resonates with 现代人对“有内涵”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感觉,孟子并不是一个只活在史书里的遥远人物,他的思想,他的困惑,他对于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的思考,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这种“对话感”,让我觉得自己在和一位智者交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插图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沟通的桥梁,是情感的共鸣器,让古老智慧得以如此鲜活地触及我们的内心。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这本《孟子(插图版)》之前,我对“插图版”的期待并不高,总觉得是那种图多字少的“快餐读物”。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保留了孟子原有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同时又通过极具匠心的插图,赋予了这些古老智慧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的是,这些插图并非简单地为了美观而存在,它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能够精准地捕捉孟子思想中的关键点,并以视觉化的语言加以呈现。比如,在讨论“义”与“利”的辩证关系时,插图可能描绘了一个身处两难境地的士大夫,一边是丰厚的物质诱惑,一边是道义的召唤,这种视觉化的冲突,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触动人心,让我感同身受。书中对“不忍人之心”的阐释,也配上了能引起共情的插图,可能是描绘了一个路人对被欺凌者的恻隐之情,或是君主对百姓疾苦的忧虑。这种细腻的视觉呈现,让孟子的“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张插图而停下来,仔细品味文字,然后再被插图所引发的联想所引导,进一步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这种“跳出文字看插图,再回到文字深一层”的阅读体验,是传统文本难以给予的,也是这本插图版最成功之处。它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真正地体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启迪。

评分

这次接触《孟子(插图版)》,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思维的“拓荒”之旅。我原本对儒家思想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知道孔子、孟子是圣人,但具体他们的思想体系如何,却一知半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一片混沌的脑海里,逐渐点亮了一盏盏明灯。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说教,而是通过孟子与弟子、与各国君主的对话,以及他引用的故事,层层递进地揭示他的核心观点。比如,在谈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书中穿插的古代战争场景插图,让我更能体会到君主失德对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从而深刻理解“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辩论片段,孟子那种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论证方式,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他对于仁政的推崇,对于统治者如何才能真正赢得民心的深刻洞察,让我看到了古代政治智慧的闪光点。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何为善政”、“如何为君”、“如何为臣”,以及更根本的,“何为人的价值”。它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思考的引导,让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插图在这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没有喧宾夺主,而是恰到好处地补充和强化了文本的力量,让我能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在脑海中形成更立体的画面感,让那些抽象的政治哲学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