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国学堂系列丛书:论语

天一国学堂系列丛书:论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天一尔雅国学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论语
  • 儒家
  • 文化
  • 教育
  • 传统文化
  • 启蒙
  • 天一国学堂
  • 少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030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32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天一国学堂系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字数:2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一国学堂系列丛书: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一共二十卷,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天一国学堂系列丛书:论语》采用【简注】+【译文】+【知识小窗】的结构再现了这部传统经典。原文部分标注有汉语拼音,且附有与词作内容相符的名家名画。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学而
卷二 为政
卷三 八佾
卷四 里仁
卷五 公冶长
卷六 雍也
卷七 述而
卷八 泰伯
卷九 子罕
卷十 乡党
卷十一 先进
卷十二 颜渊
卷十三 子路
卷十四 宪问
卷十五 卫灵公
卷十六 季氏
卷十七 阳货
卷十八 微子
卷十九 子张
卷二十 尧日

前言/序言

  华夏文明,浩浩汤汤,纵览千古,横越八荒。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记录家国的历史、总结文明的成果,在薪火传承和镜鉴参考中不断提升文化、汇聚精华。
  秉承“让经典不再遥远”的理念,河南天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尔雅国学研究所倾力整合国内数十所知名高校的优势资源并结合最新的国学教育思想,精心编纂了这套涵盖《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大学·中庸》《论语》等十部国学经典的“天一国学堂系列丛书”(第一辑),以期通过我们的努力拉近经典与普通读者的距离,真正让我们民族最精致的语言、最优美的旋律、最动人的情感和最深邃的思想融入我们的血液和灵魂。
  本套丛书有如下几大突出特点:
  一、全本收录,拒绝节译。为了更完美地展示国学经典的全貌,我们对所选人的十部作品均全文收录。可能这些经典中会有糟粕,但平凡如我们的确没有对经典大动刀斧的胆气和学识,与其因为我们的删减而使经典支离破碎,倒不如使其完璧为好。
  二、图文并茂,排版美观。我们精选近千帧中国古代传世书画名作和部分优秀的近现代书画作品与书中的正文内容无缝对接,以期使读者能够在欣赏优美文字的同时也能通过古色氤氲的画作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三、体例科学,内容全面。对于人选的所有国学经典,我们均对其统一注音,并基本采用【简注】+【译文】+【知识小窗】的体例设计予以安排。【知识小窗】栏且是对正文部分的拓展,这里或许是一则生动的故事,或是一条实用的常识,我们以期通过该栏目的设置为读者架设一座通向国学经典光辉殿堂的桥梁。
  河南天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心怀天下、敢为人先的气魄勇担经典传承的重担。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其下属的尔雅国学研究所全体同仁为丛书的成书耗尽心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知名教授也为丛书的成书呕心沥血。在此,我们谨代表所有即将因本丛书而受益的读者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论语》:穿越千年的智慧回响 在中国浩瀚的思想星空中,孔子及其弟子们留下的《论语》,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叙事,也非艰深的理论著作,却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们日常的言谈举止,闪烁着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芒。这部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的经典,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东亚乃至世界的文化与思想。 《论语》的篇章结构看似零散,实则暗含着孔子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全书共二十篇,每篇以一个或几个对话、语录为单元,如同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联起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核心道德范畴的深刻阐释,以及他对君子人格的塑造、政治理想的追求、教育理念的实践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它如同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的是一个注重个人修养、强调社会责任、追求和谐秩序的理想人格与社会蓝图。 “仁”——道德的基石与人性的光辉 在《论语》中,孔子最为核心、最为反复强调的便是“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灵魂,也是其道德哲学的最高范畴。“仁者,爱人。”(《颜渊》)这句简练的定义,揭示了“仁”的本质在于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这种爱,并非无原则的溺爱,而是建立在理解、体谅和同情的基础之上。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便是“仁”的根本原则,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方能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去对待他人。 “仁”还体现在对人际关系的精心维护上。从家庭的孝悌,到社会的忠恕,再到国家的治政,无一不与“仁”紧密相连。对父母的孝顺,对兄长的友爱,是“仁”的起点;对朋友的诚信,对国家的忠诚,是“仁”的延伸;而对天下百姓的关怀,更是“仁”的最高境界。孔子将“仁”视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一种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才能达到的高尚品格。他教导弟子们要“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通过约束自己的不当欲望,遵循礼的规范,来达到“仁”的境界。 “君子”——人格的典范与道德的追求 与“仁”相辅相成的,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塑造。在孔子看来,君子并非生而尊贵,而是通过后天的修养与学习而达到的道德高度。“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注重自我反省,将道德的完善寄希望于自身,而非寄托于外在的环境或他人的帮助。他们有远大的志向,却不慕荣利;他们有深厚的学识,却不自以为是;他们有坚定的原则,却不固执己见。 孔子描绘的君子形象,是正直、担当、温良、恭俭、让的。他们“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勤于实践,谨慎言语,体现了其务实的作风。他们“周而不蔽,偏而不全”(《论语·子路》),能够全面地看待问题,不偏不倚,不以偏概全。君子同样重视学习,但他们的学习不是为了应试或博取功名,而是为了提升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强调学与思的结合,认为只有在思考中学习,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避免迷失方向。 “礼”——秩序的规范与社会的和谐 “礼”在《论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外在的仪式与规矩,更是内在道德情感的体现,是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孔子认为,缺乏礼的约束,人便如同无根之萍,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礼”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祭祀、朝聘、征伐等国家大事,到婚丧嫁娶、日常起居等个人事务,都有相应的规范。然而,孔子强调“礼”的本质在于“敬”。“吾非敢与鲁侯之比,盖亦有所待者也。”(《八佾》)孔子对繁文缛节中的虚伪表示不满,他认为只有发自内心的敬意,才能使“礼”真正发挥其价值。因此,“礼”不仅仅是形式,更是内在情感的载体,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表达。 “礼”也与“仁”紧密相连。当“仁”成为内在的道德准则时,“礼”便是将这种内在的道德准则外化为行为规范。例如,对待父母的“孝”,便是“仁”在家庭中的具体体现,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等规定,便是“孝”的“礼”的规范。通过遵循“礼”,人们才能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关系,最终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 “教育”——德育为先与因材施教 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念在《论语》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卫灵公》),打破了社会阶层的限制,广收门徒,将知识与德行传授给不同背景的人。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即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公民。 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德育始终是放在首位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孔子要求弟子们先践行自己所说的话,然后才去谈论,这体现了他对言行一致的重视。他反对空谈理论,强调实践与体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孔子鼓励弟子们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夸大,不虚伪,这是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 同时,孔子也深谙“因材施教”的道理。“子路问孔子:‘闻义,不能徒,敢问,其力何如?’子曰:‘能也。’”(《公冶长》)面对不同弟子的不同提问,孔子会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解答和引导。他善于发现弟子的潜能,并加以培养。“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孔子用生动的比喻,激励弟子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追求学习和进步。 “治政”——德治为本与民本思想 孔子并非仅是一位哲学家,他也是一位怀抱政治理想的实践者。他提出的治国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治理国家的基础。一个有德行的统治者,自然能够赢得民心,获得臣民的拥护,达到“众星共之”的理想效果。 他反对严刑峻法,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孔子认为,单纯依靠政令和刑罚,只能让百姓免于惩罚,却难以让他们产生羞耻感,从根本上改过自新。而用道德和礼仪来引导,则能使百姓知耻,并自觉地遵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孔子认为,国家要实现安定,首先要有充足的粮食和强大的军队,但更重要的是获得民众的信任。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国家便难以长久。“民无信不立。”(《颜渊》)可见,民信是国家存续的基石。 《论语》所展现的孔子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部古代典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追求,一种人格塑造的指南。阅读《论语》,我们得以窥见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思想家的风采,感受他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深刻洞察。它的语言质朴,道理却极为深远,每一次阅读,都会因应不同的心境和阅历,而产生新的感悟。它引导我们反思自我,关照他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最终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书籍设计和装帧有着近乎偏执要求的读者,一本好书,其“外在之美”往往是开启“内在智慧”的钥匙。这套《天一国学堂系列丛书:论语》在视觉呈现上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古典美学与现代审美的桥梁。书籍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暖色调、带有轻微纹理的纸张,拿在手里有一种温润如玉的触感,这与《论语》所蕴含的谦逊、温和的哲学气质完美契合。封面设计更是点睛之笔,它摒弃了传统国学书籍常用的龙凤、祥云等俗套元素,转而采用了一种极简的留白设计,仅以一枚抽象的印章或竹简纹饰作为点缀,显得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气息,非常适合放在书房或办公室的案头。装帧工艺上,锁线胶装使得整本书可以完全平摊,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做笔记的读者来说,是极其人性化的设计。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仪式感的阅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阅读者对“精微之处见真章”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这本《论语》之前,我对国学读物抱持着一种“差不多就行”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的版本太多了。但接触了这套“天一国学堂”的版本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辩证性”的解读视角。它非常坦诚地展示了历代学者对同一句话的不同理解,这对于追求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举例来说,书中在解析“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时,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详细对比了宋代理学和魏晋玄学的不同侧重点。这种不预设立场的分析方式,迫使读者不能只是被动接受,而是必须主动参与到思想的交锋之中。书中对“礼”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将“礼”描述成僵硬的规矩,而是将其还原为维护社会和谐的“人情之常”,并辅以大量的历史典故来佐证,使得“克己复礼为仁”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需要用心体会的生命智慧。文字的排版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古文、注释、导读三者分栏清晰,主次分明,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繁杂的信息流中找到自己的阅读路径,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许多国学书籍中是很少见的。

评分

要说阅读《天一国学堂系列丛书:论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一点,那就是它对“孔子形象的去神化”处理,这使得经典的亲近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版本总是将孔子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让人觉得遥不可及,难以效仿。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对话分析,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至圣先师。比如,书中详细记录了孔子对某些弟子表现的不满、对自身局限性的坦诚,甚至是他早年求仕不遇时的失落感。通过这些真实的侧面描写,我看到了一个“人”是如何通过不懈的自我修养,最终达到“圣人”境界的过程。这种“凡人成圣”的叙事路径,极大地鼓舞了我。它告诉我们,智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反思达成的状态。此外,书中对“子曰”后面所省略的主语和时态的补全工作也做得非常细致,这让阅读的流畅性大大提高,也避免了读者在理解时产生不必要的停顿和猜疑。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将《论语》从神坛上请了下来,让他以一个智者、一位良师的身份,与今天的我们进行了一场真诚而深入的对话。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用价值的读者,如果一本经典读物读完后感觉“无用”或“空泛”,那对我来说就是失败的。这本《论语》丛书,恰恰在“古为今用”这一环做得无懈可击,它真正做到了将圣人之言化为指导日常行为的“心法”。它不只是停留在道德层面上的说教,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工作、人际交往乃至自我情绪管理中应用儒家思想。例如,书中对“吾日三省吾身”的解读,被巧妙地转化成了一套现代化的时间管理和反思模型,并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步骤,比如设定“每日复盘清单”,这对于职场人士来说,简直就是一本隐形的“行为准则指南”。在处理人际冲突的部分,它引述了孔子与不同弟子的对话记录,分析了“因材施教”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让我意识到,解决问题不应一概而论,而要根据对象的情境和性格来调整策略。这种深度挖掘和现代转译的能力,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注释本”,更像是一本由古代圣贤亲自参与编写的“个人成长手册”。读完,我感觉自己不仅理解了孔子,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孔子的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具体挑战。

评分

这本《天一国学堂系列丛书:论语》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却又苦于晦涩难懂的现代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论语》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但传统的注疏版本对我来说就像面对一座高山,望而生畏。然而,这套丛书的编排思路非常开明,它没有一味地堆砌古奥的字词,而是采用了非常现代化的导读方式。首先,每一章节的原文都会被精心提炼出核心的“主题句”,这让我能够迅速抓住孔子当下的核心思想,不至于在繁复的对话中迷失方向。接着,是对原文的白话解释,这部分处理得尤为出色,它不是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结合了当代社会情境进行阐释。比如,当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它会联系到终身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快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习并时常温习”的表面意思。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情景再现”小栏目,模拟了春秋时期弟子们向孔子请教时的具体场景,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画面感和代入感。读完第一卷,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参与了那些发生在杏坛之下的教诲,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触手可及。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到情景互动的阅读设计,让原本枯燥的经典学习,变成了一场充满探索乐趣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