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中庸》原為記載古代典章製度的書籍——《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戰國子思所作。它是古代儒傢典籍名篇,被南宋理學傢硃熹列為“四書”之一。它作為平民哲學,其核心是修養心性的中庸之道。其內容涉及為人處世之道、德行標準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麵。因而《中華傳統文化核心讀本:中庸全集》既是一部處世寶典,又是一本修身大全。
為瞭便於讀者讀懂、讀通《中庸》這部高層次的理論色彩濃厚的著作,《中華傳統文化核心讀本:中庸全集》吸取瞭其他《中庸》版本的精髓,按照原文、注釋、譯文、曆代論引、典句劄記、史例解讀、現代活用的體例,進行瞭全麵細緻、有總有分、通俗易懂的解讀,以此引導讀者理解其中精要,運用“中庸”的智慧修養心性,完善自我。
目錄
第一章 天命
第二章 時中
第三章 鮮能
第四章 行明
第五章 不行
第六章 大知
第七章 予知
第八章 服膺
第九章 可均
第十章 問強
第十一章 素隱
第十二章 費隱
第十三章 不遠
第十四章 素位
第十五章 行遠
第十六章 鬼神
第十七章 大德
第十八章 無憂
第十九章 達孝
第二十章 問政
第二十一章 誠明
第二十二章 盡性
第二十三章 緻麯
第二十四章 前知
第二十五章 自成
第二十六章 無息
第二十七章 明哲
第二十八章 自用
第二十九章 三重
第三十章 敦化
第三十一章 至聖
第三十二章 至誠
第三十三章 尚綱
精彩書摘
《中華傳統文化核心讀本:中庸全集》:
人與生俱來的自然稟賦稱作“天性”,遵循天性而行叫作“道”,把道加以修明並推廣於民眾叫作“教”。道是人們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瞭。所以,君子在彆人看不見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在彆人聽不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秘的時候越容易錶現齣本色,越是細微的事情越容易顯現真情。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獨知的時候總會更加謹慎。喜、怒、哀、樂各種感情沒有錶現齣來的時候,叫作“中”;錶現齣來以後符閤節度,叫作“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規律。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而運行不息,萬物便能各隨其性而生生不息瞭。
鄭玄說:天命,即上天所賦予人的自然生命。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按照天性而行,就是“道”。治而廣之,人仿效之,就是“教”。又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也。君子則不然,雖視之無人,聽之無聲,猶戒慎恐懼自修正,是其不須臾離道。又說: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小人於隱者,動作言語,自以為不見睹,不見聞,則必肆盡其情也。若有占聽之者,是為顯見,甚於眾人之中為之。又說:中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樂,禮之所由生,政教自此齣也。
孔穎達說:天本無體,亦無言語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賢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雲“天命”。老子雲:“道本無名,強名之日道。”人自然感生,有剛柔好惡,或仁、或義、或禮、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謂之性”。感仁行仁,感義行義之屬,不失其常,閤於道理,使得通達。
孔穎達說:聖人修行仁、義、禮、智、信以為教化。道者,開通性命,猶如道路開通於人,人行於道路,不可須臾離也。若離道則礙難不通,猶善道須臾離棄則身有患害而生也。又說:君子行道,先慮其微。若微能先慮,則必閤於道,故君子恒常戒於其所不睹之處。人雖目不睹之處猶戒慎,況其惡事睹見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又說:凡在眾人之中,猶知所畏,及至幽隱之處,謂人不見,便即恣情,人皆占聽,察見罪狀,甚於眾人之中:,所以恒須慎懼如此。以罪過愆失無見於幽隱之處,無顯露於細微之所也。以其隱微之處,恐其罪惡彰顯,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獨居。謹慎守道也。
孔穎達說:喜怒哀樂緣事而生,未發之時,澹然虛靜,心無所慮而當於理,故“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者,不能寂靜而有喜怒哀樂之情,雖復動發,皆中節限,猶如鹽梅相得,性行和諧,故雲“謂之和”。情欲未發,是人性初本。情欲雖發而能和閤,道理可通達流行,故日“天下之達道也”。又說:孔穎達說:人君所能至極中和,使陰陽不錯,則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萬物其養育焉。
硃子說: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又說: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德,所謂性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法於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
蓋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聖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本於天而備於我。又說: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於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離,則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
硃子說: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則是天下之事無有著見明顯而過於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懼,而於此尤加謹焉,所以遏人欲於將萌,而不使其滋長於隱微之中,以至離道之遠也。又說: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離之意。又說: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靜之中,無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謹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
故其效驗至於如此。此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初非有待於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體一用雖有動靜之殊,然必其體立而後用有以行,則其實亦非有兩事也。
……
中華傳統文化核心讀本:中庸全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