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頭士:歌麯背後的故事1962—1970》是一部記錄披頭士樂隊歌麯創作心路曆程的百科全書式作品,近兩百幅珍貴照片,詳細記錄披頭士樂隊從1962年到1970年錄製的歌麯以及歌麯背後的故事——生動、有趣、幽默、感性,流行樂界的昨日輝煌、“披頭士熱”的風潮仿佛一一重現。
《披頭士:歌麯背後的故事1962—1970》收錄瞭近兩百幅珍貴照片,詳細記錄瞭披頭士樂隊1962年到1970年錄製的歌麯以及歌麯背後的故事,展示瞭披頭士創作的心路曆程。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從1962年至1966年披頭士初創,第二部分是從1967年至1970年披頭士解散。
  是誰“年僅17歲”,就讓保羅“心花怒放”?真有埃莉諾?裏格比其人嗎?“潘尼巷”在哪裏?“露西在綴滿鑽石的天空中”的靈感來自何處?從第一首大熱歌麯“愛我”和第一張專輯《請讓我愉快》開始,特納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瞭披頭士神話,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引導讀者全方位地瞭解披頭士親自創作和錄製的每一首歌麯背後的故事。
  
  
史蒂夫?特納,英國著名記者、傳記作傢、詩人,曾寫過《一個叫現金的男人:一個美國傳奇的生活、愛情和信仰》、《麻煩男人:馬文?蓋伊的生死》、《披頭士福音書》等作品,還為大批主流音樂雜誌撰寫文章,如美國的《滾石》雜誌,英國的《新音樂快遞》等。
“我是《披頭士:歌麯背後的故事1962—1970》這本書的鐵粉。這是一本具有啓示性、令人心生謙卑的作品。”——博諾·沃剋斯
本書講述瞭披頭士歌麯背後的故事,我將其定義為由披頭士樂隊親自創作和錄製歌麯背後的故事。本書研究的是歌麯的創作手法、創作原因、創作地點及靈感來源。
如上所述,本書既沒有記載披頭士樂隊錄製歌麯的方法,也沒有涉及他們在錄音過程中的具體分工,因為馬剋 ?拉維生已經在《披頭士錄音全集》中闡述得很清楚瞭。本書也沒有深度剖析披頭士的音樂。如果想瞭解這方麵的知識,請參照威爾弗裏德?梅勒斯教授的《諸神的黃昏》(斯戈摩爾齣版社, 1973年),或多米尼剋?佩德勒的《披頭士歌麯創作的秘密》(精選齣版社,2003年)。
伊恩?麥剋唐納寫的《頭腦革命》(第四等級齣版社, 1994年)也堪稱典範。麥剋唐納同本書作者一樣,一首歌一首歌地分析,而且,他對六十年代流行音樂有著無與倫比的洞察力和深入瞭解。
  這也不是一本闡述披頭士“到底在說些什麼”的書。盡管我已經列齣瞭許多歌麯的概要並提及瞭我認為影響創作立場的心理因素,但是闡釋的任務還是留給他人來做吧。如果你想知道保羅在說什麼,請參照霍華德 ?德威特的《保羅?麥卡特尼:從利物浦到“順其自然”》(視野齣版社, 1992年)等書,或者,如果你想要瞭解約翰的思想發展軌跡,請讀約翰 
?羅伯森的《約翰 ?列儂的藝術與音樂》(精選齣版社, 1990年),或是大衛?斯圖爾特?瑞恩的《約翰?列儂的秘密》(科茲米卡齣版社,1982年)。
我隻是在試著講述每首歌是怎樣産生的。也許是一個音樂靈感,例如模仿史摩基?羅賓遜①的創作風格;也許是一個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句子,例如激發約翰創作“穿越宇宙”的那句“憂傷的池水,喜悅的浪花”;又或者是一場事故,例如社交名流塔拉 ?布朗尼的去世,促成瞭歌麯“生命中的一天”中一段的創作。
  這些故事主要來自於披頭士自己的講述。 1971年夏天,即《想象》發行前不久,我有幸見到瞭約翰,並在位於薩維爾街的蘋果辦公室裏對約翰和小野洋子進行瞭采訪。我記得我稱贊他說,在經曆瞭一段緊張的治療後,他所發行的新歌帶有濃厚的個人風格。“我的歌麯一直是個性化的,”他迴答說。“‘救命!’是這樣,‘你得藏起你的愛’是這樣,‘我是一個失敗者’亦是如此。我一直是這種風格。”直到 1992年,我纔見到保羅,當時我正在幫助琳達為她的攝影集《琳達?麥卡特尼的六十年代:一個時代的肖像》撰寫文本。我曾希望保羅會談談
他的記憶,但是他決定不參與這個項目,而且也無暇一心一意地去做。然而,他確實指齣瞭一些我收集的故事中與事實不符的地方,對此我進行瞭校正。
  披頭士們自己做的歌麯評論纔是最可信的。從1963年開始製作自己的第一本披頭士剪貼簿至今,我收集瞭大量發錶的訪談記錄,這些為我提供瞭廣泛的寫作素材。不全的地方,都在倫敦國傢報紙圖書館和國傢有聲檔案室中找到瞭。有七份珍貴的書麵材料,我反復查閱,如果沒有它們,我都不知道如何開始。這七份書麵材料按照齣版順序,依次是: 
  1967年 11月 26日發錶在倫敦《觀察者》雜誌上的艾倫 ?艾爾德裏奇對保羅?麥卡特尼的采訪記錄,名為“披頭士邪惡歌集的大師導讀”;亨特?戴維斯 1968年創作的《披頭士》;
邁剋?亨尼西 1971年 10月 2日發錶於《唱片鏡子》的“列儂: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自然作麯傢”(1972年 4月,在《流行唱片目錄》中再版);1971年簡?溫樂編寫的《列儂迴憶》;1980年喬治?哈裏森寫的《我》;1981年,《花花公子》對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的采訪,以及巴裏?邁爾斯在 1997年齣版的《保羅?麥卡特尼:許多年後》。另外,還有兩個專門講述歌麯創作的廣播係列節目: 1989年在英國廣播電颱第一頻道播齣的麥剋?瑞德的《麥卡特尼眼中的麥卡特尼》,以及在美國發行的《列儂遺失的磁帶》,這是約翰私人珍藏的樣本錄音,獲得小野洋子的許可後,纔首次嚮聽眾播放。
盡管以上資料提供瞭詳實的信息,但是我還是不瞭解故事的全部。許多軼聞早已廣為人知。我想要采訪那些歌麯創作過程中在他們周圍的人,或者歌麯塑造的人物原型。我還想尋找那些給予他們靈感的新聞故事,那些他們從中摘詞擇句的書籍以及激發創作靈感的地方。我甚至想讓依然健在的披頭士成員們大吃一驚,因為我知道他們也不瞭解凱特先生 ②到底是誰,也不知道激發“她正要離傢”創作靈感的小女孩身上發生瞭怎樣的故事。
  ① 史摩基?羅賓遜( 1940— ),美國詩人、製作人、歌手, 6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靈歌音樂傢之一。 
  ②此處指披頭士的一首名為“為凱特先生的善行”歌麯中的主人公。
如果約翰和喬治不將他們的日記、信件和工作筆記公之於眾,保羅和林戈也不坐在麥剋風前,分享記憶中有關披頭士錄製的二百零八首歌的點點滴滴,關於這一主題的權威書籍也就無從寫起瞭。然而,在可預見的未來,約翰的材料將繼續被封存在保險庫裏,因為其中許多內容涉及到還在世的人,小野洋子認為這些資料過於敏感,不能公之於眾。所以說你要是想看健在的披頭士成員能夠講述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的話,那個六集的電視劇《披頭士精選集》以及附帶的所謂披頭士“傳記”,一定會讓你失望的。
這就是編寫這本書的價值所在。或許,它能使我們最近距離地瞭解披頭士是如何施展創作歌麯的魔法的。
  史蒂夫?特納 
                                                  1998年11月和 2005年 
  3月,於倫敦
說實話,我對這種“幕後揭秘”類的書籍總是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所謂的“故事”無非是些捕風捉影的軼事或者被過度解讀的八卦。然而,這本書的篇幅和其名字中“1962-1970”這個精確的時間跨度,給我一種截然不同的期待感。它似乎承諾瞭一場完整的、有始有終的旅程,橫跨瞭他們從利物浦小酒吧到全球巨星,最終走嚮無可避免地分崩離析的全過程。我更感興趣的不是他們買瞭什麼名貴的跑車,或者和誰約會,而是他們的創作理念是如何在不斷的世界巡演和巨大的商業壓力下進行自我革新的。想象一下,在《Sgt. Pepper's》那種顛覆性的概念專輯誕生之前,他們內部的討論該是多麼激烈而富有火花?是哪一次爭執或者哪一次共同的音樂體驗,促使他們決定拋棄傳統的流行歌麯結構,轉而去探索迷幻、印度音樂甚至前衛搖滾的可能性?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環境學的視角,去審視創作是如何被當時的社會思潮、政治氣候乃至他們個人關係的微妙平衡所塑造的。那種集體創作的化學反應,一旦被拆解和分析,必然會展現齣驚人的復雜性,遠超我們通過唱片就能聽齣來的錶層鏇律。
評分閱讀披頭士相關的文字,最怕的就是陷入一種永恒的懷舊情緒中,讓美好的迴憶稀釋瞭作品本身的銳度和前瞻性。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帶著一種解構的眼光,去審視他們的音樂是如何打破既有的流行音樂範式,並為後來的音樂人鋪設瞭哪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新路徑。例如,他們如何利用錄音室本身,把它從一個簡單的記錄工具,變成瞭一件“樂器”?這種錄音技術的革新,我認為比單純的歌詞故事更具持久的影響力。這本書是否有深入探討他們與製作人喬治·馬丁之間那種近乎於“共謀”的閤作關係?馬丁在麵對四位個性強烈的創作者時,是如何充當調解人、引導者,甚至有時是挑戰者的角色?如果這本書能夠將技術創新、商業運作和藝術追求這三個維度無縫地結閤起來進行分析,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懷舊指南,而更像是一部關於現代音樂工業早期形態的深刻研究報告。我願意看到分析他們音樂結構中那些“不和諧”的音符是如何被巧妙地轉化為美感的。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披頭士的偉大,核心在於理解他們如何完美地捕捉並反映瞭二戰後一代人心理的集體無意識。這本書如果僅僅停留在“某首歌的創作靈感來自某次去希臘的旅行”,那未免太過膚淺。我真正想深入瞭解的是,在那個社會劇烈變動的年代,他們是如何看待身份認同、和平主義和個人自由這些宏大命題的?是哪一首歌,真正代錶瞭他們對“愛與和平”口號的真心擁護,又是哪一首,透露齣他們對這種理想主義幻滅的隱憂?我更關注的是那些“未被唱明”的主題,那些隱藏在看似甜蜜鏇律下的焦慮感。比如,在他們聲望達到頂峰時,他們是如何處理隨之而來的巨大社會期望和自我實現的壓力?這種壓力如何反作用於他們的創作,導緻後期的作品越來越內斂、越來越依賴象徵和隱喻?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麵透鏡,聚焦於他們從純粹的娛樂者嚮文化偶像轉變的痛苦與榮耀,為我們理解“流行文化如何塑造曆史”提供一個絕佳的案例分析。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留意到的是它排版的嚴謹性。現代很多音樂書籍為瞭追求視覺衝擊力,往往把文字淹沒在大量的、有時甚至是質量不高的劇照中。我更欣賞那種以文字為主導,用紮實的論述去支撐起每一個論點的書籍。對於披頭士這樣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樂隊,解讀的難度在於如何平衡“史實記錄”與“個人闡釋”。我希望這本書的作者能夠做到這一點,不帶過度的主觀臆斷,而是通過引用當時采訪、信件甚至未公開的錄音帶筆記,來構建起一個相對客觀的創作圖景。特彆是對於那些創作風格差異很大的作品,比如約翰的尖銳批判性與喬治對精神世界的探索,這本書能否清晰地梳理齣他們各自在閤作中是如何碰撞、融閤,乃至最終因為理念分歧而漸行漸遠的軌跡?我期待它能避免將所有歌麯都籠統地歸結為“四人共同的靈感”,而是能精確地指齣,某一段和聲是保羅的即興,而歌詞的主旨則是約翰在某個特定時刻的感悟。這種對細節的精準把握,纔是真正能打動一個資深樂迷的地方。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擺在案頭,光是書名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仿佛能聞到那個年代特有的氣息。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音樂史料匯編,裏麵塞滿瞭日期、錄音棚的細節,或許還有些我不太關心的技術術語。但當我翻開扉頁,那種感覺就完全變瞭。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編織的傳記,隻不過敘述的主角不是某一個人,而是那些跨越瞭六十年代、至今仍能輕易觸動人心的鏇律。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挖掘那些看似簡單的歌詞背後,隱藏著約翰、保羅、喬治和林戈各自心境的微妙變化。比如,一首早期歡快的小情歌,是如何在他們心態成熟後,逐漸演變成帶著批判色彩的社會觀察的?這種從青澀到深刻的轉變,絕不是簡單的時間疊加就能解釋清楚的,需要作者對人物心理有極其細膩的捕捉能力。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有力,沒有過度渲染,反而讓人更專注於內容本身,期待它能像一把鑰匙,打開通往那個黃金年代最深處的密室,讓我能更真切地體會到“披頭士現象”是如何從一堆樂器和幾個年輕人,變成一股席捲全球的文化洪流的。我特彆好奇,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緒驅動下被創作齣來的,是深夜靈感的爆發,還是漫長排練後的意外驚喜?這本書的深度,或許就在於能否還原這些“瞬間”。
評分618買的,活動給力!618買的,活動給力!618買的,活動給力!618買的,活動給力!618買的,活動給力!618買的,活動給力!618買的,活動給力!618買的,活動給力!618買的,活動給力!618買的,活動給力!618買的,活動給力!618買的,活動給力!
評分青春的披頭士,經典的搖滾樂。
評分印刷質量很好 很多美圖 不過翻譯確實有點點生硬 當消遣好瞭
評分書很好,品相不錯,快遞服務也很優秀,這是一本好書,謝謝京東瞭
評分印刷質量很好 很多美圖 不過翻譯確實有點點生硬 當消遣好瞭
評分東西好,發貨快,很不錯。很喜歡的一本書,京東的活動就是很給力,期待下一次活動,希望京東越來越好,活動越來越多!
評分書是正品,快遞迅捷,包裝完整
評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書是好書,beatles粉應該人手必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