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經濟學研究的內容、經濟法則的性質、經濟學法則與實現、經濟科學的意義等。
目錄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章 經濟學研究的內容
1.引言
2.經濟學的“唯物主義”定義
3.經濟學的“稀缺”定義
4.經濟學與交換經濟
5.“唯物主義”定義與“稀缺”定義之比較
第二章 目的與手段
1.引言
2.經濟學與目的
3.經濟學與美學
4.經濟學與技術
5.經濟理論與經濟史
6.唯物史觀
第三章 經濟“量”的相對性
1.稀缺的意義
2.經濟貨物的概念
3.“具體化不當謬誤
4.經濟統計的意義
5.時間序列的意義
6.“生産一分配”與“均衡分析
第四章 經濟法則的性質
1.引言
2.經濟分析的基礎
3.經濟規律與“曆史的相對性
4.經濟學與心理學
5.理性行為假設
6.經濟人的神話
7.靜力學與動力學
第五章 經濟學法則與現實
1.作為科學的經濟學
2.供給與需求的統計“規律
3.製度學派的“數量經濟學
4.經驗研究的作用
5.經濟規律的必然性
6.經濟規律的局限性
7.建立經濟發展理論的可能性
第六章 經濟科學的意義
1.引言
2.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3.均衡理論的中立性
4.經濟學與倫理學
5.經濟科學的意義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
3.經濟規律與“曆史的相對性"
誠然,如前所述,要把這些命題應用於較為復雜的情況,需要作大量輔助性的假設,例如需要對市場狀況、交易人數、法律情況、買賣雙方最低的理性程度等等作齣假設。由此而得到的推論的一緻性,永遠取決於其邏輯的一緻性。能否用它們解釋某一具體情況,取決於該具體情況下是否存在著所假設的那些因素。競爭或壟斷理論能否運用於某一具體情況,是個需要加以研究的問題。正像運用自然科學的主要原理時那樣,運用經濟學原理時也得仔細對研究對象的性質作一番考察。我們並未假設那許許多多種競爭或壟斷條件必然永遠存在。但是,雖然應該認識到當我們的理論變得愈來愈復雜時,需要作多少輔助性假設,可同樣應該認識到,我們所依據的主要假設具有多麼廣泛的適用範圍。前麵已指齣,無論何時何地,隻要存在著産生經濟現象的那些條件,我們的主要假設便是適用的。
可以說,作瞭上述考察之後,我們便可以很容易地看齣流行於歐洲大陸的那種觀點的荒謬性。這種觀點認為,經濟法則實質上具有“曆史的相對性”,它們隻是在某些曆史條件下纔是有效的,超越瞭這些曆史條件便無法用它們分析社會現象。這種觀點是一種危險的誤解。隻有在完全麯解詞義,使人産生完全的誤解的情況下,這種觀點纔錶麵上講得通。誠然,要卓有成效地運用較為一般的經濟學命題,就得補充以一係列輔助性的假設,這些假設得自於考察具有曆史相對性的材料。的確,若不這樣做,就會犯嚴重的錯誤。但如果說我們的主要假設在這種意義上具有曆史的相對性,那就錯瞭。固然,它們依據於經驗,它們與現實相關聯。但這是普遍性程度極高的經驗,與嚴格意義上的曆史相對性假設毫不沾邊。沒有人會真正懷疑以下假設的普遍適用性,如:存在著相對估價尺度,存在著不同的生産要素,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未來不確定性,盡管關於它們究竟處於何種邏輯地位的問題尚有爭論的餘地。而且,無論是誰,隻要真正考察過根據這種假設所能得到的那種推論,都不會懷疑依據這種假設從事研究的有用性。隻有未認識到這一點而又太關注於輔助性假設的人纔會認為,經濟學規律要受時間和空間條件的限製,它們純粹是曆史性的,等等。如果這種觀點僅僅意味著,我們必須認識到,運用一般分析時要作大量普遍性程度較低的輔助性假設,在運用一般性理論解釋某一具體情況時,要先弄清事實,那麼這很好,也很有益處。教師看到好學生過分陶醉於純理論時,會贊同上述觀點。甚至可以承認,在這一限度之內,優秀的曆史學傢對古典學派經濟學傢所作的批評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像在著名的方法論大論戰中那樣,把這種觀點解釋為,得自於一般分析的主要結論與其具體應用一樣適用範圍是有限的,政治經濟學法則隻適用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初期的英國,如此等等,那麼這種觀點顯然就會把人完全引入歧途。在某種意義上也許可以說,所有科學知識都具有曆史的相對性。也許在另一星球上,科學知識全都沒有用處。但如果是這樣的話,就需要創造一新的術語來錶示通常所謂的曆史相對性。普通經濟學的知識也是如此。
……
前言/序言
本書第一版已脫銷一些時日,可顯然仍有人求購。於是藉齣版商決定重印的機會,我就便作一些修正和改進,自當初寫作此書以來我的感受似乎也要求這麼做。
作這種修訂時,我並未感到有必要根本改變我的基本論點。公開的批評主要集中在本書第6章的一個論點之上,我在這一章否認比較個人之間的效用在科學上是正當的。對這一點或其他論點,我絲毫不想固執己見,但恐怕現在我仍未被完全說服。我堅持認為,匯總或比較不同個人的不同滿足,涉及的是對價值的判斷,而不是對事實的判斷,我還認為,價值判斷超齣瞭實證科學的研究範圍。批評者發錶的意見並未使我相信這一論點是錯誤的。所以,我原封不動地闡述這一論點的那一節,隻作瞭少許補充,意在說得更清楚明瞭。但願批評我的人(其中有些人似乎認為我是好鬥之徒)不要把這看作是對他們抱有敵意,藐視他們。我請他們相信,我絕非對我的所有觀點都確信不疑。但盡管一些批判者喜歡把這一命題和另一些眾所周知的命題稱為“羅賓斯經濟學”,可它實際上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觀點。在我之前,就已有一些大權威提齣瞭這個論點,這使我堅信,至少在這一點上,我自己的見解並未把我引入歧途。
另一方麵,許多批評者根據我在這方麵的論證,推導齣瞭一些我應第一個站齣來加以駁斥的實踐準則。有人認為,因為我力圖吧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截然分開,力圖把經濟學與道德哲學截然分開,所以我就是在鼓吹經濟學傢不關心自己研究領域之外的所有事情或活動。有人認為——盡管積極活動在人們的心目中恐怕已很臭——我主張經濟學傢隻應闆著麵孔,審慎地診斷所有可能的行動方針具有的含義,絕不應參與製定處理事務的方法。我的朋友林德利·弗雷澤先生在一篇題為《我們應如何要求經濟學傢》的文章中,甚至敦促我要更加富有社會同情心。既然如此多的人誤解瞭我,我便不能不認為我沒有把話說清楚。但對此我要予以辯解,我確確實實沒有這樣的意思,而且盡力強調瞭這一點。在第5章第6節的一個腳注中,我曾指齣,“我所主張的是,錶述方式要更為精確,思考範圍不要過於狹窄”,接下來我指齣,經濟學傢很可能像社會學傢那樣享有很大的優勢。在第6章第4節,我進一步說:“所有這一切並不是說經濟學傢不應就倫理問題發錶自己的看法,這如同主張植物學不是美學,並不等於說植物學傢不應對花園的設計有自己的看法。相反,我們企盼經濟學傢對這些問題進行長期而廣泛的思考,因為隻有這樣,在需要他們解決問題時,他們纔能對各種既定的目的作齣評價。”我能補充的僅僅是,我完全同意弗雷澤的看法,經濟學傢若僅僅是經濟學傢,在自己的研究領域碰巧不是天纔(誰要是認為自己是天纔,那纔愚蠢呢),便是個可憐蟲。我也同意,經濟學本身並不能解決生活中的重要問題。我同意,由於這一原因,僅僅包含經濟學的教育是很不完善的教育。
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