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晓秦 著
图书标签:
  • 鸦片战争
  • 近代史
  • 清史
  • 战争史
  • 中英关系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19世纪
  • 殖民主义
  • 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443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9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92
字数:88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但长期以来,鸦片战争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有争议的历史命题。与以往其他与鸦片战争相关的著作不同的是,王晓秦在本书中提出了新的观点。王晓秦不仅通读了中文史料,还阅读了1839-1842年的英国政府文件汇编,从当时的英文报纸和英方参战人员撰写的大量日记和回忆录中发现清方的奏折和英方的报告大相径庭,顺着此突破口,王晓秦发现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整个官僚阶层联合起来欺瞒朝廷,这足以让我们刷新对鸦片战争的缘起和因鸦片战争被历史记载的众多历史人物的评价。2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是单面的、结论化式的,对于鸦片战争也不例外。对于清政府禁烟的原因,鸦片贸易的真实情况,虎门销烟的利弊,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进程,涉关重要决策的各色人物如中方的林则徐、琦善、道光皇帝、三大军机大臣、关天培、伊里布、杨芳、奕山、余步云等以及在鸦片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十三行,英方的义律、伯麦、布尔利、璞鼎查在鸦片战争中的主战或主抚的态度、所作所为和影响,战时老百姓对战争的态度,《南京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还有清政府银库的虚弱、满汉对立在战时的凸显、腐败官员的相互倾轧和为了对道光皇帝的欺骗等都是不甚了解甚至可以说是被误解的。本书以史学的态度,文学的笔法,真实还原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3.作者王晓秦先生是高校英文系教授,也是一位深耕细作的兼备历史学与文学的作家。他对英文史料的精通掌握,使他能够超出一般清史学者的视野,挖掘出中国与英国史料对鸦片战争叙述的差异,让读者看到一个全新视角的、更加客观的鸦片战争。4.作者王晓秦从东莞林则徐纪念馆、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和陆军博物馆、美国皮伯迪·埃赛克斯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和图书馆拍摄和收集了1800多幅照片和图片,精选出100余幅附于书中,它们大部分出自19世纪的中外画家和参战官兵之手,不少图片首次出现,它们准确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人物风情和战争场面,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长篇历史小说《鸦片战争》是一部基于中英史料再现艰难时世背后的斑斓世相与政治生态的浩瀚大作。这部扬溢着阳刚之气的历史小说,用泼墨重彩的笔法,勾画出一幅鸦片战争的全景图:大清禁烟,英军远征,突袭舟山,关闸之战,广州之战,厦门之战,浙江之战,长江之战,《南京条约》等,一环扣一环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书中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中英两国的帝王将相,军官士兵,宏商巨贾,流民海盗等,全都粉墨登场。不仅真实再现战争的残酷悲壮,还讲述了鸦片战争背后道光与疆臣的博弈,官场的隐晦,商人的纠结,民众的困惑,和中英两国为这场战争引发的内部冲突,在王晓秦生动的描写中,鸦片战争的真实与谎言渐渐浮出水面。 《鸦片战争》所采用的史实和相关数字全部基于史料。王晓秦在写作期间踏勘了鸦片战争的所有战争遗址,通读了清史料、英政府文件、英兵参战日记和回忆录;并从东莞林则徐纪念馆、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和陆军博物馆、美国皮伯迪·埃赛克斯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和图书馆拍摄和收集了1800多幅照片和图片,精选出100余幅附于书中,它们大部分出自19世纪的中外画家和参战官兵之手,不少图片首次出现,它们准确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人物风情和战争场面,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王晓秦的视角相当独特,使得本书不仅是一个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还有对历史的深刻洞见,校正了传统的历史观念。本书新颖的角度和深厚的文学描写功力,让作品具有高度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王晓秦,高校教师。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长期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进行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来致力于文史类作品的写作与研究;精通英文,善于挖掘国外的史料,并与中国史料进行对比研究,成果颇丰。出版过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大传》等七部著述和十本译著(含合著)。

目录

序第一卷 山雨欲来风满楼第一章 两总督邂逅相逢第二章 道光皇帝谈禁烟第三章 枢臣与疆臣第四章 权相回京第五章 红顶掮客第六章 因义士事件第七章 天字码头迎钦差第八章 广州名士第九章 广州十三行的官商第十章 钦差大臣严训行商第十一章 缴烟谕令第十二章 商步艰难第十三章 英国驻澳门商务监督第十四章 严而不恶第十五章 夷商缴烟第十六章 水师提督严惩窃贼第十七章 珠江行第十八章 虎门——金锁铜关第十九章 扬州驿第二十章 闲话清福第二十一章 旧部归来第二十二章 虎门销烟第二十三章 观风试第二十四章 水至清则无鱼第二卷 威抚痛剿费思量第二十五章 明托家族 VS 大清帝国第二十六章 林则徐误判敌情第二十七章 东方远征军抵达珠江口第二十八章 劝捐第二十九章 大门口的陌生人第三十章 定海的陷落第三十一章 绥靖舟山第三十二章 浙江换帅第三十三章 隐匿不报的关闸之战第三十四章 大沽会谈第三十五章 红带子伊里布第三十六章 过境山东第三十七章 疬疫风行舟山岛第三十八章 浙江和局第三十九章 琦善查案第四十章 铁甲船与旋转炮第四十一章 十三行筹资还债第四十二章 艰难抉择第四十三章 互不相让第四十四章 激战穿鼻湾第四十五章 武力催逼第四十六章 虎门炮台临战换旗第四十七章 骑虎难下第四十八章 中英两军弭兵会盟第四十九章 风影传闻第五十章 急转弯第三卷 海疆烟云蔽日月第五十一章 抄家与出征 第五十二章 虎门大战第五十三章 哀荣与蒙羞第五十四章 英中名将第五十五章 明打暗谈第五十六章 兵临城下之后第五十七章 盗亦有道第五十八章 联手蒙蔽圣听第五十九章 靖逆将军兵行险棋第六十章 巨石压卵之势第六十一章 广州和约第六十二章 三元里第六十三章 刑部大狱里的落难人第六十四章 炮痴第六十五章 斑斓谎言第六十六章 换将与第二次疬疫第六十七章 罪与罚第六十八章 他乡遇故知第六十九章 梦断中国与生死同盟第七十章 水浸开封城第七十一章 厦门之战第七十二章 天子近臣谨言慎行第七十三章 惊涛骇浪第七十四章 文武阋墙第四卷 大纛临风带血收第七十五章 舟山第二战第七十六章 镇海败局第七十七章 宁波未设防第七十八章 扬威将军第七十九章 弃与守的两难抉择第八十章 统军将领羁留名园第八十一章 乍浦副都统与浙江巡抚第八十二章 闲游道观第八十三章 真伪难辩的汉奸第八十四章 五虎杀羊之战第八十五章 十大焦虑第八十六章 道光皇帝心旌动摇第八十七章 张家口军台第八十八章 战云再起第八十九章 血战乍浦第九十章 投石问路第九十一章 艰难转向第九十二章 吴淞口之战第九十三章 强硬公使第九十四章 蛮横武夫乱杀人第九十五章 八旗兵浴血镇江第九十六章 死营第九十七章 喜相逢第九十八章 长江大疫与全权饬书第九十九章 南京条约第一百章 尾声 后记

精彩书摘

两总督邂逅相逢刚下了一场大雪,广袤的直隶平原白皑皑一大片,土墙灰瓦茅屋村舍就像蜷缩的枯叶,一动不动地蛰伏在白雪下面,蜿蜒的乡路和笔直的驿道被大雪封得严严实实,要不是驿道两旁矗立着光秃秃的冲天白杨,人们几乎分不清哪儿是道路哪儿是庄稼地。虽然是冬天,却未到酷寒时节,漫漫荡荡的浮云在浅灰色的天空上吞吞吐吐,移动得十分缓慢。太阳像冰丸子似的若明若暗若隐若现。辰时过后,驿道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行人。两匹健骡踏着碎步冒冷冲寒,鼻孔里喷着温湿的白气,拖着一辆景泰蓝戗银丝圆包顶驿车向北趱行,车顶上插着一面宝蓝色镶红边三角旗,旗面上有七个小字:“钦命湖广总督林”。驿夫摇着鞭子,不时发出“驾——驾——”的吆喝声,铁蘑菇头大轮毂把路上的覆雪压得“扎扎”作响,轮子后面留下两道鲜明的车辙。六个带刀亲兵踢动马刺随行扈卫,马蹄铁掌在驿道上踏出一片“笃笃笃”的闷响。衔尾而行的是一辆驿车,里面坐着随行杂役。景泰蓝包顶驿车是兵部清吏司为二品以上大员出行准备的,坐这种车的人不是朝中重臣就是封疆大吏。湖广总督林则徐身穿苏绣仙鹤补服,双手捧着铜暖炉,斜倚在车厢里。他五十多岁,一张方圆脸,面色微黑,身体较胖,棕黑色的眸子闪着微光,下巴蓄着棕黑色的胡须。由于连日车马劳顿寝食淆乱,他的眼睑微微发黯,有一种心急上火疲累过度的模样。二十多天前,他接到廷寄,道光皇帝要他进京商议禁烟事宜。他不敢耽搁,把衙门里的事务安排停当后立即出发。依照清吏司的章程,从武昌到北京的驿程是二十七天。林则徐一路催马趱行,只用二十三天就到达肃安县(今河北省徐水县),离北京只剩三天路程。钱江坐在车厢左侧的矮凳上。他是江苏人,监生出身,二十多岁,他的父亲钱韦行官拜山西按察使a,与林则徐是同年进士,私交极好。三年前钱江参加会试名落孙山,一时没有去处,林则徐将他纳入幕中,做了九品知事。会试是三年一次的抡才大典,明年春天又是一次机会。钱江想再试一把,林则徐也有心成全他,特意带他同行。钱江是佐贰杂官,照理说不应与林则徐同乘一车,但他头脑聪明手脚伶俐,说话办事一不拖泥二不带水,颇得林则徐的赏识。此外,钱江还是一个消息灵通的角色,当年他在国子监读书时,常去嗷嘈市井闲逛,利用父亲的关系夤缘攀附,出入京官私邸,与仕宦之家和三教九流全能搭上话。他大事牢记小事不忘,官场奇闻民间飞语,天文地理草木鱼虫,无所不知。平淡无奇的事情经他一转述,立马变得奇特杂糅吊诡怪谲,既鲜活又生动。二十多天驿程单调乏味,有他在身边佐幕赞画,忙时差委办事,闲时讲述奇闻,这样的伴食幕僚打着灯笼都难找。所以,林则徐叫他同乘一车。林则徐漫不经心地问道:“钱江,你这么聪明的人,上次会试怎么会落榜呢?”钱江一哂:“晦气呗。那年的策论考题太离谱,我剑走偏锋押错题了。”林则徐眉毛一翘:“怎么个错法?”钱江道:“您老还不知道,历科会试的考题都出自四书,举子们谁不把四书倒背如流?考官们都怕题目流俗被人猜中,变着法子出偏题怪题,什么‘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这样的考题是断然不会出的。考生们也全往艰、险、奇、涩的犄角旮旯里猜,事先打好腹稿,做上一二十篇。没想到那年的考题流俗得不能再流俗,题目居然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钱江的表情生动,虽是拉扯旧事,却像历历在目。林则徐微微一笑。这个考题确实流俗,是塾馆里的教书先生们拿来考童子的,充其量放在知县或知府衙门的试题中。国家抡才大典出了一道近于民谚的考题,的确出人预料。但此话出自《论语·泰伯》,谁敢说它不是堂堂正正的会试考题。钱江眨着眼接着叙讲:“我坐在考棚里反复琢磨。孔圣人的千古名言简约浓缩模糊多义歧解万端,要想在几千举子里脱颖出来,非得俗里求异旧里翻新不可。于是我从断句处着手,将题目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头绪一厘清,心境豁然开朗,下笔如神,洋洋洒洒两千言大卷很快做成。”钱江巧舌如簧,林则徐哑然失笑:“曲解圣人言,还指望金榜题名?”钱江笑道:“我以为那篇答卷肯定能给考官们留下好印象,满心欢喜出了考棚。一问左右两棚的举子,他们的思路与我大同小异,全要旧里翻新。左面那位仁兄将考题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右面那位老弟更有新意,将考题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林则徐笑得肚皮发颤:“一群举子郢书燕说,合伙糟蹋圣人言。要是我当考官,也只能当作笑料打发到废卷里。”钱江一缩脖子:“事后我才明白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金榜题名没指望了。”林则徐敛了笑容:“不过,‘民可使,知之’——这个说法有道理,总比让三亿多大清臣民浑浑噩噩无知无识好。钱江呀,这次入京,跃过龙门固然好,但凡事都得有两手准备,万一落榜,有何打算?”一次会试就金榜题名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上了进士榜的十有八九都是三番五次反复折腾才跃过龙门。钱江道:“世伯,坊间流传一副对联,出自一个老秀才。那位老先生十九次铩羽而归依然要考,他写的是:‘十九届诸生,壮心不已;一千年不死,老脚还来。’晚生的腿脚还轻灵呢。”钱江一边说一边弹了弹脚上的官靴。钱江一席话勾起林则徐的追忆。他年轻时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历经了六场文战才熬下一个红顶子,对科场竞争之惨烈有切身体会。他把铜手炉往身边一放:“好,年轻后生就得有志气!我十四岁考取秀才,二十岁中举,嘉庆十一年赴京会试,不中,嘉庆十四年再试,又败北。但我没有灰心丧气,嘉庆十六年第三次赴京考取二榜进士,点翰林,熬到现在,封圻一方,代天子牧民。要不是当初咬住根本不放松,现在只能当个教书先生。”钱江仰头看了林则徐一眼,顽皮一笑:“自古华山一条道,有人到了一百岁依然要考,我才第二次嘛。”“哦,还有考到一百岁的?”“有,康熙朝时,广东顺德有个叫黄章的,是个商人,他四十岁考中秀才,六十一岁补廪生,七十二岁把生意交给儿子打理,九十八岁要考举人。老先生精力过人体力充沛,先后娶过三妻二妾,生了十三个儿子十二个女儿,膝下有二十六个孙子三十八个曾孙,连三个玄孙都开始牙牙学语蹒跚迈步了。这么一个五世同堂的人瑞,不在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却以期颐之年操笔上阵在科场上博取功名,就是因为那股子无穷无尽的精力没处宣泄。学政大人听说有九十八岁的老寿星要进科场,又惊又奇,亲自接见他。学政大人年过半百,但在黄老先生面前无法摆官架子,怀着一颗尊老敬老崇老爱老之心让座敬茶,剀切规劝:科举是朝廷遴选人才的考试。依照成例,凡有秀才功名者,不论是哪年考取的,都可以参加乡试,但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官,除非皇上特旨加恩留用,四品以下官员六十岁休致,三品以上官员七十岁还乡。老寿星高龄应试难有胜算,即便考中了,也无缘步入仕途。但是,朝廷为了给后生才俊树立榜样,鼓励天下庶民活到老学到老,明文规定,凡是七十岁以上的耆老前来应试,各省学政衙门可以网开一面,上报礼部,转请皇上恩赐举人功名,不必实考。但老寿星说朝廷虽然限定了做官的年龄,却没有限定考试的年龄,自己虽然老手老脚,也要给耆年老儒们争一口气。他不要虚号宠优,只要实实在在的真功名。老先生说到做到,乡试开考那天,他一头钻进三尺考棚,任凭蚊叮虫咬,熬了三天三夜,居然考中了!最令人称奇的是,老寿星中举后还要再上一层楼,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要考进士!举子赴京考试,向来由官府安排车马食宿,费用报销。从广州到北京有四千八百里之遥,乘坐公家马车也得走六十天,要是碰上坏天气,搞不好得走两个半月。年轻人走千里路尚且不易,何况九十九岁的老翁?但老寿星固执得很,不论是家人劝说还是学政大人劝阻,都矢志不移。老寿星一路的吃喝行止全由曾孙照料。九十九的人可以虚称百岁,他入考场时提了一盏灯笼,上面写了四个大字‘百岁观场’,意思是,百岁老人做官无指望,考上考不上无所谓,入场考试仅是增加一点儿阅历而已。开科取士有千年历史,百岁寿星入京应试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把皇上都惊动了。大臣们说,这是上天吉照,老寿星是人瑞,无论如何要取中。于是黄老先生金榜题名,成了进士。” 钱江眉飞色舞,把一则传说渲染得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就在这时驿车“嘎”的一声停了。驿夫拉住手闸,扭转头扯着嗓子大声问:“林大人,前面有仪仗,要不要让道?”林则徐是从一品封疆大吏,走到哪里都是别人给他让道,鲜有他给别人让道的。莫非碰上皇亲国戚了?林则徐将脑袋探出窗外,手搭凉棚一望,果然见一队仪仗和亲兵簇拥着一乘绿呢大官轿,威风凛凛踏雪而来。队列前有五块红底黑字官衔牌,上面赫然写着“文渊阁大学士”、“一等奉义侯”、“钦命直隶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督御史”字样,后面是一长串大小青扇明黄伞,兵拳旗枪雁翎刀,原来碰上直隶总督琦善了——道光五年琦善任两江总督时林则徐官拜江苏按察史,琦善是他的上司。林则徐吩咐道:“遇上琦相了,让道!”

前言/序言

序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有“以诗证史”说,小说是广义的诗,亦足证史。王晓秦先生这部新著《鸦片战争》,即是充满诗意的历史小说。他用如椽大笔,绘形写神,泼墨重彩地勾画出一幅鸦片战争全景图:虎门禁烟,英酋远征,突袭舟山,关闸事变,广州内河战火,厦门岛上烽烟,浙江鏊兵,长江大战,斡旋媾和,签字《南京条约》等等。其场景广阔,情节跌宕起伏,可惊可怖之冲突,可歌可泣之故事,纷至沓来,让人不忍释卷。人物从中英两国帝王将相,到鸿商巨贾,烟民海盗,乃至贩夫走卒,个个刻画生动,个性鲜活。在宏大叙事中,作者激情迸射,长歌当哭,把一部民族痛史,演绎得令人回肠荡气。这着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读之不亦快哉。好的历史小说不唯文学性强,有可读性,还必须有史学品质,即可以证史。这就要求作者具有三方面的准备:一要掌握充分的史料;二要目光如炬,有去伪存真的史识;三要独立思索,对历史有自己深湛的见解。王晓秦先生是优秀的学者,研究并讲授英国文学,学风严肃,已有多种学术著作面世。然其对清末灾难频仍的历史情有独钟,二十年前即有“以诗证史”之夙愿,欲揭示大清帝国崩溃之因由,以警后人。于是,倾尽心力广泛汇集相关史料。以其娴熟英文,即在国外得到许多国人罕闻的原始英文资料,且多具当时性和真实性。以是,其作品所涉及的时间、事件、人物、文献、数据、插图都有案可考,极具信史意义。如本书所配图片,大多出自19世纪画家和参战官兵之手,另一部分收集于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博物馆和画廊。这些图片首次见诸国人,格外珍贵。在摄影尚不发达的时代,它们准确记录了当时的事件,不独可以以图证史,亦可以增加阅读的兴味。本书史料的翔实,于此可窥一斑矣。更值得称道的是王晓秦先生的史见。他不崇权威,不坠时风,坚持独立思索,敢于质疑曾经的历史成见。在前几年出版的历史长篇小说《铁血残阳——李鸿章》中,他就洗刷了李鸿章汉奸卖国贼的恶名,学界虽有争议,毕竟打开了一扇自由思索的窗口。如今这部百万字的新著中,思索的空间更大,识辨的问题更多,是要读者去发现的。小说毕竟不是说教,乃以不说为说,陈述史实,以形象启人,是禅悟的公案耳。读这部小说,你会有传统良史秉笔直书的感觉,这也正是作者的风骨所在。历史尘封在史料里,不是人人愿意翻阅;历史要说的话,不是人人听得懂;历史默默地展示自己,不是人人看得透。这段话是作者的感言,犹如《红楼梦》作者的一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甲午战争百二十年纪念日于羊城四方轩遵嘱 班澜谨书


《鸦片战争:百年风云的交汇点》 序章:历史的沉寂与暗流涌动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节点,它们如同深邃的漩涡,将原本各自流淌的河流导向一个全新的方向。19世纪中叶的中国,正是这样一个被历史洪流裹挟的节点。在表面平静的繁华背后,一股股暗流早已涌动,预示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即将来临。 彼时,巍峨的紫禁城依旧是天朝的象征,然而,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模式、僵化的官僚体制、以及对外部世界日益增长的隔阂,使得这个古老的帝国,在悄然间,已经落后于正经历工业革命洗礼的西方世界。社会内部,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农民起义的火苗时隐时现。而对外,朝贡贸易的陈旧模式,已难以应对西方国家日益强烈的自由贸易诉求。 在遥远的东方,大英帝国正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生产力,开启其全球扩张的殖民时代。蒸汽机轰鸣,工厂烟囱林立,坚船利炮成为其“文明”的使者。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一个渴望打开中国市场、倾销过剩商品的国家,正在不遗余力地寻找着突破口。 而在这两者之间,一个隐秘而致命的商品——鸦片,却如同一条毒蛇,悄悄地爬进了中国的肌体。它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连接东西方经济利益、文化冲突、以及国家命运的关键线索。无数中国家庭因此倾家荡产,社会风气因此日渐败坏。这种畸形的贸易,最终成为了点燃冲突的导火索,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推向了不可避免的对抗。 本书将绕开那些耳熟能详的宏大叙事,聚焦于这场风暴之下,那些被历史洪流推动的个体命运,以及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细节。我们将深入探究,在战鼓敲响之前,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肌理、经济逻辑、以及文化心理,促成了这场旷世的悲剧。 第一章:帝国黄昏下的繁华与危机 让我们先将目光拉回到18世纪末的清王朝。这是一个看似繁荣的盛世,人口增长,经济一度达到顶峰。江南的丝绸、茶叶,福建的瓷器,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为朝廷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然而,这种繁荣,却隐藏着深刻的危机。 统治者们沉溺于“天朝上国”的辉煌,对西方世界的变化充耳不闻。皇帝的诏书,依然是“奉天承运”,然而,世界早已不再是那个以中国为中心的认知。科举制度的僵化,使得大量有识之士被束缚在四书五经之中,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官僚体系的腐败,官员们追逐权力与财富,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 在农村,土地兼并如同癌症般蔓延。地主阶层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生活日益困苦。饥荒、瘟疫,这些古老的梦魇,在各地时隐时现,成为了社会动荡的温床。 与此同时,一支支西方商船,载着前所未有的商品,却在中国遇到了坚冰。清廷奉行的“一口通商”政策,将所有对外贸易限制在广州,并且严格限制外国商人的活动范围。这种傲慢与保守,无异于将一块肥美的蛋糕,只留了一道狭窄的缝隙。而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他们渴望在中国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却屡屡碰壁。 第二章: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帝国与鸦片之祸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在亚洲的贸易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家商业公司,更是一个拥有军队、殖民地、乃至外交权力的半官方机构。它的触角,从印度延伸至中国,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介。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种植大量罂粟,提炼鸦片。起初,鸦片在中国并非主流商品,然而,随着清廷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一种新的解决方式,被巧妙地引入。起初,鸦片作为药材少量流入,但很快,它就演变成了大规模的非法走私。 东印度公司通过其强大的船队和销售网络,将来自印度的鸦片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沿海。中国沿海的走私商人,如林则徐在后来所指责的,正是这些“奸商”勾结外国势力,将鸦片贩卖到中国内地。这种贸易,对英国来说,简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它不仅能弥补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更将巨额利润装进了东印度公司的腰包。 而对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鸦片如同一股黑色的洪流,吞噬着中国社会的生机。吸食鸦片者,精神萎靡,身体衰败,丧失劳动能力,成为社会的负担。巨额的白银因此外流,严重削弱了清王朝的财政根基。官员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社会治安恶化。 第三章:禁烟的决心与西方的反应 面对日益严重的鸦片之祸,清廷内部并非没有清醒的认识。道光皇帝登基后,对鸦片泛滥深感忧虑,并决心采取行动。1838年,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全权负责禁烟事宜。 林则徐,一个正直、有能力、且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官员。他深知禁烟的艰巨性,也看到了鸦片对国家的危害。他抵达广东后,雷厉风行,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他首先驱逐了在华的外国鸦片商人,并发出警告。随后,他更是采取了震惊中外的行动——虎门销烟。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200多万斤鸦片,用石灰水浸泡、稀释,然后倒入大海,销毁。这场轰轰烈烈的销烟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壮举,它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然而,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却触动了英国殖民者的核心利益。对于英国而言,中国市场的开放,鸦片贸易的持续,是其经济扩张的生命线。林则徐的强硬手段,被英国视为对其贸易自由的挑战,对其国民的粗暴对待。英国国内,一些强硬派政客和商人,借机鼓吹对华开战,以“维护英国的荣誉和利益”。 第四章:一触即发的冲突与军事的鸿沟 虎门销烟,成为了引爆战争的导火索。英国政府,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决定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1840年6月,一支由海军组成的英国远征军,浩浩荡荡地驶向中国。 当时的清王朝,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其军事技术和组织能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火器虽然有所发展,但火炮的射程、精度,以及火枪的威力,都无法与英军相比。军队的训练,更多的是形式化的操练,缺乏实战经验。而英国海军,则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如装备着大量舰炮的“三体船”。其陆军,也经过了现代军事训练,装备精良。 战争爆发后,清军在英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英军凭借其海上的优势,封锁了中国的主要港口,并对沿海城市发动攻击。宁波、定海、镇江等地,相继失陷。清军的顽强抵抗,虽然可歌可泣,但在先进的武器和战术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第五章:屈辱的条约与被撕裂的体系 战争的结局,对中国来说,是残酷的。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诞生。 《南京条约》的内容,对中国而言,是灾难性的: 割让香港岛: 这是中国第一次丧失大片领土,并将香港永久割让给英国。 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强制开放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在这些口岸自由贸易,并设立领事馆。 赔款: 清政府被迫向英国赔偿巨额军费和烟价款,共2100万银元。 协定关税: 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进出口商品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共同商定,实际上是中国商品被低税率出口,外国商品则以低税率进口,严重损害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在华英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不受中国法律制裁,由英国领事处理。这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南京条约》的签订,不仅打开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门,更是打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大门。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英、法、美、俄等国,纷纷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尾声:历史的回响与民族的觉醒 这场战争,如同一场猛烈的风暴,彻底撕裂了中国固有的闭关锁国体系,也将古老的帝国推向了深渊。它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与无能,也催生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民族觉醒。 尽管战争的结局是屈辱的,但它也激醒了无数仁人志士,他们开始反思国家的落后,开始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到后来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场历史的巨痛中,不断探索、抗争,最终走向了民族复兴的道路。 《鸦片战争》的意义,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是对一个民族在面对全球化浪潮和外部冲击时,所经历的痛苦、挣扎与蜕变的反思。它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每一次沉重,都孕育着新的希望。而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往往蕴藏着更深刻的教训。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文笔风格相当具有挑战性,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传统历史著作,而更像是一种冷峻的、近乎纪实性的记录。作者似乎对任何主观的抒情都保持着一种警惕,转而将笔墨集中在对细节的考据和对逻辑链条的梳理上。初读时,我甚至有些不适应这种克制的表达,总觉得少了些“人情味”。然而,读到中后段,我才猛然领悟到,这种“冷”恰恰是其高明之处。正是这种不带感情色彩的冷静叙述,反而让那些冰冷的史实和残酷的权衡显得更加震撼人心。它迫使读者将自己的情感抽离出来,专注于事件本身的原因和后果,进行更深层次的理性分析。书中的图表和引文的运用也极其考究,为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让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对着书页沉思良久。对于追求严谨和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藏,它不喂给你现成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让你自己去挖掘历史的真相。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叙事的“反思性视角”。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谁对谁错”的简单答案,而是不断地设置陷阱,引诱读者去质疑自己固有的认知和预设的立场。作者在某些关键转折点上的论述,非常具有颠覆性,直指那些被历史长期忽略或美化的角落。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对文献来源的尊重,书中的每一处大胆推论都配有详尽的注释和佐证,这让批判性的读者也无从下口。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那段时期的许多“常识性”理解都产生了动摇,这正是一本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它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思维模式的重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古朴的庄重感,如同古老的石碑铭文,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让人在赞叹其学术深度的同时,也不禁对历史的复杂性产生深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大部头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厚重”,但这种厚重并非源于篇幅的冗长,而是知识密度极高的结果。作者显然在这本书上下了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功夫,每一个章节的背后都仿佛堆砌着一座座文献的小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多方利益冲突时的手法——他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脸谱化为“好人”或“坏人”,而是将他们置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结构中进行剖析。读到关于外交博弈的部分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参与一场高风险的国际象棋对弈,每一步棋的落下都牵动着错综复杂的国内政治和海外利益。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决策模式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它揭示了在特定环境下,即便是最聪明的人也会因为认知框架的局限而做出事后看来颇为荒谬的判断。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阅读历史,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高级别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案例分析,它拓宽了我对人类集体行为模式的理解,是一次知识上的巨大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作者那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它没有采取那种温吞水式的历史铺陈,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镜头切换。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抉择,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比如,书中对那位地方官在面对新旧观念冲突时的那种矛盾和隐忍,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表演指导。读到某些情节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耳听闻那些决定命运的争论。整个阅读过程就像一场酣畅淋漓的马拉松,既有对宏大历史图景的敬畏,也有对微小人性闪光的捕捉。看完之后,合上书本,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的下一部作品会带来怎样的震撼。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对于同类题材的想象,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探讨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衣下,让即便是对那段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沉浸其中,并从中汲取到深刻的启发。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作者似乎没有采用常见的线性时间轴叙事,而是选择了一种碎片化、多视角的切入方式。一开始,我甚至需要频繁翻阅目录来定位自己所处的历史节点。但当我逐渐适应了这种“非正统”的叙事结构后,才体会到这种安排的巧妙之处。它模拟了我们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真实认知过程——信息是分散的、冲突的,需要我们主动去拼凑和构建完整的图像。作者通过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叙述声音的交织,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非扁平的世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地缘政治博弈与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无缝对接起来,让你看到那些历史性的决策是如何具体地影响到一家人的生计和命运。这种由微观回溯到宏观,再由宏观落脚到微观的循环往复,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和真实感,读起来丝毫没有历史教科书那种干瘪的枯燥感,更像是走进了一部高品质的时代群像剧。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忘记评价了,物流速度快,商品未拆封,好评。

评分

非常值得拥有,绝对好(?▽?)

评分

忘记评价了,物流速度快,商品未拆封,好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套书关注很久了,让人了解了那段悲惨历史,刻骨铭心。

评分

印刷精美,内容精彩

评分

书很好,活动也给力,物流超快啊,感谢快递小哥。

评分

抢个卷太费劲,抢着就买,来不及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