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黑暗年代:再造耶魯法學院》沒有迴顧艱深復雜的法學學術,而是通過描述一個個鮮活的法學人物、生動的法律事件,用故事的方式揭示瞭耶魯法學院成為世界di一法學院的奧秘。
《黑暗年代:再造耶魯法學院》由曆史係教授所寫,內容深入淺齣,不僅適閤法學領域讀者閱讀(耶魯法學院學生人手一冊),也適閤其他希望瞭解世界一流大學和法學院的讀者閱讀。
內容簡介
耶魯法學院在全球的法學院中排名di一,培養瞭一批批法學傢、法律工作者以及剋林頓等政界精英,在美國以及全世界法學領域有著重要影響。
《黑暗年代:再造耶魯法學院》迴顧瞭耶魯法學院近五十年的發展,特彆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發展,這半個世紀裏,耶魯法學院成為當之無愧的di一,這段曆史就是一部“di一名的法學院是怎樣煉成的”曆史。作者通過描述耶魯校園內外、師生之間、左右派之間、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廣泛矛盾和激烈衝突,又反映瞭耶魯法學院如何從睏頓中復蘇,在黑暗的洗禮之後走嚮新生。這也是一部耶魯法學版的“苦難輝煌”。
作者簡介
勞拉·凱爾曼(Laura Kalman),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芭芭拉大學分校曆史係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律博士、耶魯法學哲學博士。曾任美國法律史學會主席等。著有《法律現實主義在耶魯》《艾比·福塔斯傳》《左翼之星的升起》等。
目錄
楔子:從一個夢說起
六十年代駕臨耶魯
火災之後
尾聲:勝利?
緻謝
注釋
附錄
譯後記
精彩書摘
《黑暗年代:再造耶魯法學院》:
想象一下:160位一年級學生,90%以上是男性,每個人都以全年級最優成績本科畢業,卻一下子迴到青春期時的生活狀態。每周六天,法學院的一年級生穿西裝、打領帶,步伐一緻地轉戰各個教室之間。當被老師點到名字時,他們通常都會起立。耶魯維持著紳士派頭的氛圍,安排侍者在餐廳服侍每一餐飯。18叫然而,教室內的氣氛十分緊張。一個人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取決於在第一學期八級評分製(最高評分為A)下的錶現。
於是在1967年,當一年級生們就評分製舉行公投時,超過80%的成員投票支持采用閤格-不閤格評分製或榮譽-閤格-不閤格評分製。可是教員們幾乎毫無反應,這引發瞭更多的怨言。學生報紙《耶魯辯護人》的一篇社論稱:
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彌漫在耶魯法學院,就像太平間裏掩蓋腐敗的甲醛氣息一般。每個人都先是察覺到這一點,很快習以為常。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耶魯法學院並不像人們相信的神話那樣富有開創性。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大多數教員和學生之間存在著近似小學師生的關係。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學生無法像平等的人那樣與教員會麵……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裏的教育不過是漂在排水溝一般的課程上.直到水流的力量把他們變成律師,衝進華爾街的下水道裏去。
“六十年代”駕臨瞭紐黑文的牆街。
1968年鞦天,新一屆一年級生再次提齣瞭評分問題。他們組織瞭公投,吸引瞭超過90%的成員——183人參加。11票支持現行評分製;引人注目地,有93%的投票人投反對票。公投還進一步錶明,閤格一不閤格是學生最歡迎的一年級課程評分製,55%的投票人將其列為首選方案。由托馬斯·埃莫森主持的課程委員會則考慮采取優秀-閤格-勉強閤格-不閤格評分製,但隻獲得瞭不到16%的贊成票。這個消息讓埃莫森感到不快。他本來是較為親近學生的教授之一。“我認為我們顯然隻能推倒重來瞭。”他告訴《耶魯每日新聞》(Yale Daily News)說。
但是教員們不想推倒重來。考慮到期末考試被定在一月舉行,教員們占用3天聖誕假期來就評分製問題作決策。一個想法是:用現在讀一年級的學生做個試驗,在三年裏都采用閤格-不閤格評分製,這個步驟有助於改善師生交流,也獲得瞭埃莫森和委員會一些成員的贊同。
畢剋爾大吃一驚。“閤格-不閤格評分製不是一次試驗,”教員會議記錄記載他這樣告訴自己的同事。“這會采用一套不同的製度。他不想參與新製度(包括個人評價、會議等):他認為那不是法學教授的職責所在。”
次日早晨,耶魯法學院的教員們采納的卻是沿用至今的評分製。第一學期的課程按照閤格-不閤格評分。此後,除瞭數量有限的高階課程可以由授課教師決定采取閤格-不閤格評分製以外,其他課程的成績分為“榮譽”“閤格”“勉強閤格”及“不閤格”。《哈佛法學院記錄》和密歇根法學院的《事實為證》(Res Gestae)著重報道瞭一位耶魯學生的評論:“我的努力不會減少——但是我的擔憂減少瞭”,兩份報刊都把教員投票看做學生的勝利。當時,評分製改革尚未席捲精英法學院;而當大潮在次年掀起時,幾乎沒有哪個法學院的教員願意強製采取閤格-不閤格評分製。可是,耶魯法學院的學生並沒有將教師投票看做勝利,甚至認為沒有達成可接受的最低限度變革。“要齊頭並進,不要一爭高下!”1970屆的成員在他們的年鑒中戲言,“廢除評分製!記住——理查德·尼剋鬆(Richard Nixon)還是杜剋法學院的全年級第三呢!”而教授們按下葫蘆起瞭瓢。就在教員們決定采用新評分製的會議上,黑人法律學生聯閤會(Black Law Students Union)的成員要求舉行聽證。
……
前言/序言
這本書原是《耶魯法學院史:一百五十周年係列講座》的一章。2010年鞦,我求學耶魯,入學第一天就收到瞭院史。院史由講座時的院長主編,多位校友參撰,新生人手一冊,顯然是法學院構建“想象共同體”的重要手段。頂尖法學院的“形象工程”是如此“高洋上”,我當年著實感慨瞭一番。
然而細讀之下,這部官修正史卻並非宣傳品,更不是神話書。作為原書的最後一章,《黑暗年代》將耶魯法學院的現代曆史,追溯至1967年到1970年間。那是一個“天崩地解、山榖陵替、格局劇變、悲歡離閤的時代”:校園內外的風雲齊聚到牆街127號的小院,種族矛盾、性彆矛盾、師生矛盾競相爆發,主流與非主流、傳統與反叛之間的張力左右撕扯,使得共同體瀕臨崩潰。然而,正是在苦難之中,法學院跌跌撞撞地走嚮新生,並一步一步地攀上瞭法學研究和教育的巔峰。身為黑暗年代中人,希拉裏·剋林頓(Hillary Clinton)曾在迴憶錄裏寫道:她不僅看重登上頭條的事情(headline),更看重反映大勢的綫索(trendline)。黑暗的記憶曾經占據報端,而輝煌的綫索已然隱伏其中。作者勞拉·凱爾曼(Laura Kalman)以董狐之筆,將交織在一起的明綫和暗綫描摹齣來,揭示瞭寓於其中的、關於法學院曆史的辯證法。
在凱爾曼的筆下,耶魯法學院是開放的,人們從四麵八方聚攏過來,學院的影響力也輻射到世界各地;法學院又是封閉的,共同體內保有安穩如山的內聚力,學術傳統一直在沉靜而堅韌地生長。這是一部機構史,又是一部智識史。
翻譯這本書是法學院中國校友的共同心願,隻是由我來執行而已。2015年12月中,我與田雷、劉晗、左亦魯餐敘,商定瞭翻譯計劃,又用十天時間一氣完成瞭譯稿,配齊瞭地名誌和人物誌。亦魯兄很可能是最熱烈的支持者,因為書中提到瞭我們共同的導師——葛維寶(Paul Gewirtz)教授。當年學院圖書館起火,還在讀書的教授及時報警,保全瞭無價的珍藏,也給學院提供瞭掙脫黑暗年代的契機。在紐黑文,法律博士候選人趙丹洋提供瞭插圖照片,我在北大讀書時的同門師妹、法學博士候選人劉真珍做瞭很多溝通工作。得益於北京大學齣版社和白麗麗編輯的大力推進,這本書以最快速度呈現在讀者麵前。書齣瞭,評斷權就交到讀者手裏,而文責當然由譯者來負。
我曾於2005年夏天短暫訪問耶魯,2010年正式入學,用四年時間先後獲得瞭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學位。和北大一樣,耶魯是我的母校,我深深地愛著她。我懷著無限的謙卑,翻開母校的曆史,尋找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這是一座聖殿,而凱爾曼讓殿堂中人生動起來、親切起來。感謝作者。我們與母校共命運。
閻 天
2016年8月13日
北京大學法學院
黑暗年代:再造耶魯法學院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