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创伤骨科护理学(第2版))》分上下两篇共18章。上篇为总论,重点介绍了创伤骨科学的历史与进展,创伤骨科的病房建设,创伤骨科病房的护理模式,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疼痛护理、营养支持,创伤院前急救护理,创伤患者并发症的护理,创伤康复的护理和创伤骨科常用护理技术等内容。下篇为各论,分别从应用解剖特点、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原则、常见护理问题、康复与健康教育等方面对脊柱脊髓损伤、肋骨骨折、骨盆骨折、四肢损伤、人工关节置换、断肢(指)再植、截肢、周围神经损伤等进行了系统介绍。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1章 绪论 (朱建英 叶文琴 杜萍 )3
第一节 创伤骨科学的概念及范围 3
第二节 创伤骨科学的历史与进展 3
第三节 创伤骨科护理学的发展及护理特点 8
第2章 创伤骨科的病房建设 (曹洁 叶文琴)11
第一节 创伤骨科病房的建筑要求 11
第二节 创伤骨科病房的布局及功能要求 11
第3章 创伤骨科病房的护理模式 (曹洁 高德华 祁璐)15
第一节 护理模式的演进 15
第二节 骨科病房护理工作模式 16
第三节 长海医院骨科病房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 18
第4章 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杜萍 严静益)38
第一节 概述 38
第二节 创伤骨科患者心理护理 39
第5章 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 (韩文军 周玲君 陈邵娟)43
第一节 概述 43
第二节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分类及处理原则 47
第三节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管理 48
第四节 疼痛患者的护理 51
第五节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新进展 53
第6章 创伤骨科患者的营养支持 (陆小英 许栋怡)56
第一节 创伤患者的营养代谢特点 56
第二节 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与护理 62
第7章 创伤院前急救护理 (席惠君 张玲 魏晨星)66
第一节 院前急救 66
第二节 院内急救 68
第三节 实用急救技术 75
第8章 创伤患者并发症的护理 (韩文军 崔静 钱卫琴)86
第一节 常见早期并发症 86
第二节 早期监护常用技术 116
第9章 创伤康复的护理 (张玲玲 高音)143
第一节 概述 143
第二节 康复护理的评定内容 144
第三节 骨科康复理论相关知识 146
第10章 创伤骨科常用护理技术 (陈凤梅 戴建华 孙勤)157
第一节 备皮 157
第二节 石膏固定的护理 157
第三节 夹板固定的护理 163
第四节 牵引护理 166
第五节 外固定支架的护理 170
下篇 各论
第11章 脊柱脊髓损伤护理 (张雅坤 朱建英 刘浩怡)179
第一节 应用解剖特点 179
第二节 损伤机制与分类 181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 184
第四节 治疗原则 189
第五节 常见护理问题 191
第六节 康复与健康教育 196
第12章 肋骨骨折护理 (陆小英 陈丽 文张丹)205
第一节 应用解剖特点 205
第二节 损伤机制与分类 206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 208
第四节 治疗原则 209
第五节 常见护理问题 211
第六节 康复与健康教育 216
第13章 骨盆骨折护理 (宫克 傅利勤 张东华)218
第一节 应用解剖特点 219
第二节 损伤机制与分类 220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 222
第四节 治疗原则 224
第五节 常见护理问题 227
第六节 康复与健康教育 231
第14章 四肢损伤护理 (王园园 陈建芳 范琴梅 王梅洁 )233
第一节 锁骨骨折 233
第二节 肱骨近端骨折 236
第三节 肱骨干骨折 240
第四节 肱骨髁上骨折 245
第五节 尺骨鹰嘴骨折 247
第六节 尺桡骨双骨折 250
第七节 桡骨远端骨折 252
第八节 股骨颈骨折 257
第九节 股骨粗隆间骨折 262
第十节 股骨干骨折 264
第十一节 髌骨骨折 269
第十二节 胫骨平台骨折 271
第十三节 胫腓骨骨折 274
第十四节 四肢骨折常见护理问题 278
第十五节 康复与健康教育 289
第15章 人工关节 置换护理 (戴建华 陈丽勤 李烟花)303
第一节 人工全髋关节 置换术护理 304
第二节 人工全膝关节 置换术护理 311
第16章 断肢(指)再植护理 (陈凤梅 沈雯佳 汪星)316
第一节 损伤机制与分类 316
第二节 现场急救及处理 317
第三节 高压氧的应用 318
第四节 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318
第五节 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 322
第17章 截肢护理 (胡敏 钱卫琴 李玉红)326
第一节 创伤后截肢原因 326
第二节 截肢的解剖平面 327
第三节 截肢的原则 329
第四节 截肢患者护理 330
第五节 截肢术后康复指导 336
第六节 假肢安装 338
第18章 周围神经损伤护理 (张雅坤 朱建英 宋丽丽)345
第一节 应用解剖特点 345
第二节 损伤机制与分类 348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 349
第四节 治疗原则 351
第五节 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 352
第六节 常见护理问题 355
第七节 康复与健康教育 357
前言/序言
护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理论不断更新,护理知识体系也在逐步健全。创伤骨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一门分支,其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不断渗透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为了适应创伤骨科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特编写了这部《创伤骨科护理学》专著。本书自2007年首版出版后,作为工具书为广大临床护士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受到广大同行的欢迎。为进一步满足临床需求,我们又一次组织本书的再版编写,并随本专业发展进行了内容的增减。
本书在命题上强调“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形象性”,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护理理论,又融人本专业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篇,共18章。上篇总论为创伤骨科护理的理论部分,介绍了骨科病房的建设、管理和工作模式及针对骨科患者心理、疼痛、营养、急救、康复等方面的护理阐述,在过去的理论基础上加入了新的研究成果元素。下篇各论详细介绍了常见骨科创伤疾病的治疗原则及护理方法。本书在内容上不追求面面俱到,主要对疾病护理重点、难点问题解决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介绍,针对临床实际,充分考虑新颖性、实用性。同时,书中采用大量的图片,使全书生动形象,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编写结构上打破了以往术前术后护理的传统格式,以护理问题为线索,融入最新的医疗护理理念,帮助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骨科护士教学、在职教育、自学、临床实践指导等的参考书,希望能有助于临床护理人员掌握最新骨科护理知识,最终服务于广大患者。
本书编写过程中承蒙侯铁胜教授、张春才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本书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对原著者也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组织了部分的临床护理专家、护理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知识丰富的专科护理人才参与编写,各位编者共同努力,尽力收集国内外有关骨科医疗护理之最新资料,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但由于编写时间匆忙,本书若存在一些不成熟和疏漏之处,恳请专家和同道不吝指正,以使本书日臻完善。
《骨骼的韧性:创伤骨科疾患的康复之道》 一、 核心理念:重塑与新生,生命中的坚韧力量 《骨骼的韧性:创伤骨科疾患的康复之道》并非一本单纯的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探索。它聚焦于那些因外伤而面临骨骼断裂、关节损伤的个体,深入剖析其身心遭受的冲击,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辅以人文关怀的温度,引领读者走向康复之路。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重塑与新生”,强调即便遭受创伤,人体骨骼系统依旧蕴藏着强大的修复能力和生命韧性。我们相信,通过科学有效的康复策略,结合个体化的护理支持,每一位患者都有机会重拾活动的自由,回归充实的生活。 本书旨在打破过去对创伤骨科疾患的刻板印象,不再仅仅关注骨骼的愈合,而是将视野扩展到患者的整体福祉。从初期的疼痛管理、炎症控制,到中期的功能恢复、肌力重建,再到后期的社会参与和心理调适,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连贯的康复流程。我们关注的不仅是骨骼的“愈合”,更是身体的“复原”,以及患者心灵的“安宁”。 二、 内容概述:科学、人文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骨骼的韧性:创伤骨科疾患的康复之道》共分为六大篇章,每一篇章都紧密围绕着创伤骨科疾患的康复主线展开,内容详实,逻辑严谨,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和指导。 第一篇:伤痛的起点——理解创伤的本质与应对 本篇章深入探讨了创伤骨科疾患的发生机制。我们将从解剖学的角度,详细阐述骨骼、关节、韧带、肌腱等关键结构的生理功能,并详细解读不同类型创伤(如骨折、脱位、韧带撕裂、软骨损伤等)的形成原因、危险因素以及常见的损伤部位。本书将摒弃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图解和临床案例,帮助读者直观理解损伤是如何发生的。 同时,本篇章还将重点关注创伤发生后的紧急处理和初步评估。我们将详细介绍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如何安全地固定患肢,如何识别潜在的危及生命的损伤,以及在转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部分内容不仅对医护人员至关重要,也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急救指南。 此外,疼痛管理作为创伤后患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本篇章中将得到充分的阐释。我们将系统介绍不同类型疼痛的评估方法,以及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到心理疏导等多种疼痛控制手段。本书强调个性化止痛方案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基础疾病以及药物耐受性,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止痛策略,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为后续的康复奠定基础。 第二篇:愈合的艺术——骨骼与组织的修复过程 本篇章将聚焦于人体骨骼和软组织在损伤后的自然修复过程。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讲解骨折愈合的生理阶段,包括血肿形成、纤维血管增生、骨痂形成、骨塑形等关键环节。同时,也会详细介绍软骨、韧带、肌腱等组织的修复机制,并分析影响修复速度和质量的各种因素,如年龄、营养、血液循环、感染等。 本书将结合最新的影像学技术,介绍如何通过X线、CT、MRI等手段动态监测骨骼和软组织的愈合情况。我们将详细解读影像报告,并解释不同愈合阶段的影像学表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治疗效果。 此外,本篇章还会探讨一些影响愈合的常见并发症,如骨不连、畸形愈合、感染等,并分析其发生的机制和早期识别方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旨在帮助读者提前预防,一旦发生,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第三篇:复原的阶梯——康复治疗的策略与实践 本篇章是本书的重头戏,将系统阐述创伤骨科康复的各项策略和具体实践。我们将从康复评估入手,详细介绍如何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力、本体感觉、平衡能力、步态等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物理治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运动疗法: 包括主动运动、被动运动、阻抗运动、功能性训练等,针对不同部位和不同损伤程度的患者,提供详实的动作指导和注意事项。例如,针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我们将详细介绍术后早期如何进行髋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训练;针对踝关节扭伤患者,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进行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的恢复。 手法治疗: 介绍关节松动术、软组织松解术等,帮助恢复关节活动度和缓解软组织粘连。 物理因子治疗: 如热疗、冷疗、超声波、电疗等,阐述其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缓解疼痛等方面的应用。 本书还将强调辅助器具的使用,如拐杖、助行器、支具等的选择与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它们在保障患者安全、促进独立生活方面的作用。 第四篇:生活的新篇章——患者的自我管理与社会适应 康复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更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本篇章将重点关注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重返社会的挑战。 我们将提供详尽的居家康复指导,包括如何安全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洗漱、用餐、如厕),如何进行家居环境的改造以适应康复需求,以及如何制定合理的运动和休息计划。 本书还将探讨创伤骨科疾患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如焦虑、抑郁、恐惧等,并提供心理调适的策略,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正念练习等。我们相信,强大的心理支持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本篇章还将关注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的挑战。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职业康复,如何申请社会支持,以及如何重建社会关系。本书旨在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重拾自信,重新融入社会,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第五篇:特殊人群的关怀——老年、儿童与特殊损伤的康复 创伤骨科疾患的康复策略需要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差异化调整。本篇章将重点关注老年患者、儿童患者以及一些特殊损伤的康复。 对于老年患者,我们将重点强调骨质疏松、多重用药、慢性病共存等因素对康复过程的影响,并提供更温和、更注重安全的康复方案。 对于儿童患者,我们将强调康复过程的趣味性和游戏化,以提高儿童的依从性,并关注其生长发育的特殊需求。 此外,本篇章还将针对一些高难度或特殊部位的损伤,如脊柱骨折、骨盆骨折、复杂关节内骨折等,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康复建议。 第六篇:科技赋能与未来展望——康复新趋势 本篇章将目光投向康复技术的未来发展。我们将介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辅助技术等前沿科技在创伤骨科康复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它们如何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康复体验。 同时,本篇章还将探讨远程康复、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模式,以及它们如何打破时空限制,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 三、 目标读者:专业人士与患者的良师益友 《骨骼的韧性:创伤骨科疾患的康复之道》是一本面向广泛读者的著作。 医疗专业人士: 包括骨科医生、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护士等,本书将为他们提供最新的理论知识、临床指南和实践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患者及其家属: 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深入了解疾病,掌握自我康复的方法,提高治疗依从性,并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指导。 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 本书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丰富的临床素材和理论基础,激发新的研究思路。 四、 结语:生命的力量,永不止步 《骨骼的韧性:创伤骨科疾患的康复之道》是一本充满希望与力量的书。它不仅仅记录了医学的进步,更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帮助更多遭受创伤的生命,找回身体的活力,重塑生活的信心,最终实现“重塑与新生”,迸发出生命中最坚韧的光芒。这本书献给每一位在康复之路上不懈奋斗的勇士,以及那些默默支持他们前行的家人与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