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温病条辨》,清·吴瑭撰,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完成,6卷,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本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建立了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温热论》,清·叶天士述,叶氏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1卷,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辩证体系,为温病学说的奠基之作。《湿热病篇》是一部系统论述外感湿热病辨证治疗的专著,相传为清代著名医家薛生白所撰,全篇内容以湿温、暑湿等夏秋季节的常见病证为主,也包括了痢疾、夏日感冒、伤于寒湿等病证。 《外感温病篇》相传为清代温病学家陈平伯所撰,对风温的治疗,紧扣病机,治在肺胃,清热生津是*基本法则,清热强调轻提外透,养阴以甘寒生津之品,风温传变迅速,要严密观察,及时投药,严防动风内陷之变,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温病条辨
汪叙·第一
苏序·第二
朱序·第一
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
凡例
卷首·原病篇
卷一·上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
伏暑
湿温、寒湿
温疟
秋燥
卷二·中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
寒湿
湿温(疟、痢、疸、痹附)
秋燥
卷三·下焦篇 聊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
寒湿
湿温
秋燥
卷四·杂说
汗论
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 琊
伤寒注论 印
风论 印
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
本论起银翘散论
本论粗具规模论
寒疫论
伪病名论
温病起手太阴论
燥气论
外感总数论
治病法论
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
风温、温热气复论
治血论
九窍论
形体论
温热论
湿热病篇
外感温病篇
前言/序言
大道甚夷
——杏林传习十三经·序
进入2l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医中药成为持续热门话题之一。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学术领域,能像中医中药这样吸引普罗大众的热切关注,其中以下几个映像片段,尤其让人记忆深刻。
其一,刘力红,《思考中医》。一部副标题为“伤寒论导论”的学术著作,意外地卖成了畅销书,引爆了国人的潜在热情,以“××中医”为题名的图书出版市场一时风起。关注中医由此成为大众潮流,不少青年才俊由于《思考中医》的因缘而人岐黄之门。
其二,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千人诺诺的舆论氛围里,突现一人谔谔,自然地就成了焦点事件。这一场兆启于互联网新媒体的“中医存废之争”,虽然学术内涵无多,更像是一场口水战,但影响所及,甚为可观,终以国家行政权力干预而收场。
其三,张悟本,中医养生乱象。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热切关心自身健康的表象背后,是对医疗消费沉重负担的隐忧,由此形成一个追求“简、便、廉、验”保健养生之道的巨大诉求空间,于是绿豆、茄子、泥鳅、拍打、拉筋、刮痧等纷然亮相,大都假以中医之名。
其四,屠呦呦,诺贝尔奖。四十多年前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终于获得国际学术大奖,一慰国人多年的“诺贝尔情结”。受一部中医古籍文献的启示,才有此项科研成果的关键性技术突破,由此更加强化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的著名论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立法程序进展顺利,中医中药发展契机甚好。
身处这样的社会人文气交之中,对于中医中药学术发展,中医学人自有切身感触与深入思考。现代著名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名言:“乏人乏术难后继,中医中药总先忧。传承未解穷薪火,侈口创新缘木求。”自从西学东渐,中医学术遭遇生存危机,近一百多年来,如何传承中医学术,始终是萦绕不去、无可回避的大问题。就像一种沉疴痼疾,迄今没有理想的诊疗之道;然而,保一分胃气,便留得一分生机。《山东中医学院学报》自1980年第3期起开辟专栏“名老中医之路”,曾经陆续发表97名当时全国著名中医学者和名老中医的回忆文章,着重介绍他们走过的治学道路和积累有年的治学经验。从中可见一个学术共识:深人学习中医经典,才能打下良好的学术根基。
近现代大凡取得一定学术成就,拥有较高临床造诣的名老中医,无不强调经典古籍的重要性。如李克绍先生说:“中医学的根柢是什么呢?就是《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这些经典著作,对于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则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要把中医学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中医现代教育模式实施已近百年,与之配套的新编教材体系渐趋丰富。然而,莘莘学子被新编教材引入中医门墙之后,欲求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并在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能在中医学术研究方面有所造诣,则仍须深入研读经典古籍。
所谓经典,是指具有权威性的、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学术著作。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言“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化一直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于主导地位,其核心典籍由最初的“五经”(《易》《书》《诗》《礼》《春秋》),逐渐发展衍化,至南宋时定型为“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尔雅》《孝经》《论语》《孟子》),由此构成儒家问学必读经典,为儒家文化最为核心的学术构架基础。
相较之下,中医学术体系中亦有类似“十三经”的经典著作,在中医学术界,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医学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唐代太医署教学及考试基本书目为《明堂》《素问》《黄帝针经》《本草》《甲乙经》《脉经》。这些科目基本囊括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药物学、针灸学及脉学方面的知识。宋代在以上科考书目基础上,将《伤寒论》列为方脉科必学书目,因其深远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医学术研究的基本书目。清代吴鞠通明确主张:“儒书有经子史集,医书亦有经子史集。《灵枢》《素问》《神农本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为医门之经;而诸家注论、治验、类案、本草、方书等,则医之子史集也。”(《温病条辨·卷四·杂说》“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
杏林传习十三经:温病条辨 温热论 湿热病篇 外感温病篇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包装不是很好,内容不错
评分
☆☆☆☆☆
装帧很漂亮,内容很好!
评分
☆☆☆☆☆
买八本,还没买全,就是全是文言文,看着有点费劲啊!
评分
☆☆☆☆☆
包装漂亮,物流很给力,京东服务品质确实不错。
评分
☆☆☆☆☆
书很有价值 在这里首先感谢原书作者和收集再编排的工作人员 太不容易了 这些书籍集合了古人的智慧与心血 至于内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中道理知识自己体会 不作评价也没有资格评价 还有就是得感谢京东 不单服务态度很好而且全部是正版 优惠力度很大
评分
☆☆☆☆☆
商品很好,快递送货也很快,包装很严实好评!东西和照片是一样的,用起来也没什么问题!再次好评!
评分
☆☆☆☆☆
慢慢研习,在书中寻觅生命智慧,中华瑰宝。
评分
☆☆☆☆☆
学习查阅使用,文献资料,好。
评分
☆☆☆☆☆
学习查阅使用,文献资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