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研究大中城市地理國情綜閤統計分析的方法論基礎,包括總體技術流程和關鍵技術方法;在此基礎上,選取蘭州市作為典型研究區域,從資源利用、生態文明、社會民生、區域經濟、城鎮發展5個維度進行專題分析評價,通過建立指標體係,測算國情指數,科學揭示大中城市基本國情要素的空間分布格局、空間結構特徵、空間相關關係以及地域差異等客觀規律。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大中城市地理國情綜閤統計與分析的方法論基礎1
第一節地理國情綜閤統計分析概述1
第二節大中城市地理國情綜閤統計分析的目標與意義2
第三節大中城市地理國情綜閤統計分析的方法與技術3
一、總體技術流程3
二、關鍵技術方法4
第二章蘭州市土地利用水平評價8
第一節蘭州市土地利用現狀與問題8
一、地形地貌特徵8
二、土地利用類型9
三、土地利用問題10
第二節蘭州市土地利用水平評價方法、指標與數據10
一、指標體係構建10
二、準則域的指標值計算12
三、目標域的綜閤值計算18
四、土地利用耦閤度19
五、土地利用耦閤協調度19
第三節蘭州市土地利用水平評價結果19
一、土地利用程度評價19
二、土地利用效率評價22
三、土地利用效益評價25
四、土地利用可持續性28
五、土地利用水平綜閤評價32
六、土地利用耦閤度與協調性分析35
第四節蘭州市土地利用水平類型區劃與管治對策37
一、低度耦閤協調區37
二、高度耦閤協調區40
三、中度耦閤協調區40
第三章蘭州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41
第一節蘭州市生態環境現狀與問題41
一、大氣汙染嚴重42
二、水土流失嚴重42
三、土地鹽堿化和沙化42
四、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43
第二節蘭州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方法、數據與過程43
一、“壓力-狀態-響應”模型43
二、評價指標體係及指標計算43
三、數據的標準化處理45
四、確定權重46
五、計算綜閤指數46
六、PSR協調度46
第三節蘭州市生態環境質量綜閤評價47
一、生態環境壓力47
二、生態環境狀態50
三、生態環境響應55
四、生態環境質量綜閤指數58
五、PSR協調度分析62
第四節結論與對策65
第四章蘭州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評價67
第一節蘭州市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分布現狀67
一、蘭州市基礎教育資源配置情況67
二、蘭州市基本醫療資源配置情況70
三、蘭州市公共交通資源配置情況73
第二節蘭州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評價模型及指標74
一、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科學內涵及理論基礎74
二、公共服務均等化評價指標體係及指標計算75
三、數據的標準化處理77
四、確定權重78
五、計算公共服務綜閤指數79
六、計算公共服務均等化指數79
第三節蘭州市公共服務綜閤水平評價結果79
一、蘭州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總體情況79
二、蘭州市基礎教育服務水平評價結果83
三、蘭州市基本醫療服務水平評價結果88
四、蘭州市公共交通服務水平評價結果92
第四節蘭州市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評價97
一、區縣之間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比較97
二、街道之間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比較98
三、建製鎮之間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比較99
四、鄉之間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比較99
五、區縣內部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比較100
第五章蘭州市區域發展潛力評價104
第一節蘭州市經濟發展現狀與問題104
一、經濟保持快速增長,但城市綜閤實力依然較小104
二、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大,城鄉二元結構明顯106
三、經濟發展麵臨用地不足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小的製約108
第二節蘭州市區域發展潛力評價方法108
一、區域發展潛力基礎模型108
二、經濟發展潛力評價的指標體係110
三、區域經濟潛力評價方法——TOPSIS 方法113
第三節蘭州市經濟發展潛力分析115
一、經濟發展拉動力115
二、交通區位支撐力119
三、土地資源保障力121
四、經濟發展潛力126
第四節蘭州市經濟發展潛力製約因素分析130
一、經濟發展潛力製約因素判析130
二、類型區劃分及應對策略131
第六章蘭州市城鎮化質量評價134
第一節蘭州市城鎮化現狀與問題134
一、城市總體規模逐步增大,人口城鎮化率快速提高134
二、城鎮化水平不均衡,極化效應和“中心-外圍”特徵明顯135
三、城市建設步伐加快,綜閤服務能力和質量日益提高136
第二節蘭州市城鎮化質量評價模型137
一、城鎮化質量的評價維度137
二、評價指標體係及指標計算138
三、熵權TOPSIS評價模型140
第三節蘭州市城鎮化質量評價結果143
一、蘭州市城鎮化質量基本情況143
二、經濟發展質量評價147
三、公共服務質量評價151
四、人居環境質量評價156
五、基礎設施質量評價161
第四節蘭州市城鎮化質量分類評價166
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化質量關係評價166
二、城鎮化質量滯後類型區劃168
第七章總結與展望177
第一節地理國情統計分析是開展區域係統研究的重要基礎177
第二節研究專題的確定應該加強綜閤性與專業性深度融閤178
第三節統計分析的技術和方法應強調學科交叉與實際應用179
一、以地理國情普查數據為主,綜閤運用其他部門的數據179
二、綜閤統計分析的技術和方法應加強係統性與集成性創新179
三、重點聚焦區域地理國情現狀評估、潛力分析和趨勢預測179
四、形成各類地理國情指標、指數,並嚮社會公開發布179
參考文獻180
前言/序言
為全麵掌握我國地理國情現狀,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國務院於2013-2015年組織開展瞭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工作。2015年9月7日,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發文(國普統計[2015]28號)確定甘肅省為“國傢級綜閤統計分析試點單位”,蘭州市為“典型大中城市城鎮發展綜閤統計分析試點之一”,要求以地理國情普查數據為基礎,融閤人口、GDP等社會經濟統計數據,並結閤地區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題綜閤統計分析,形成“典型大中城市城鎮發展綜閤統計分析試點報告”。作為試點工程,蘭州市地理國情綜閤統計與分析研究的項目成果將有助於完善我國地理國情綜閤統計分析的技術方法體係和成果形式設計,為各省(區、市)及全國其他大中城市開展地理國情綜閤統計分析及成果應用總結經驗和奠定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2014年,我們有幸承擔瞭“蘭州市地理國情綜閤統計與分析研究”的項目任務。經過課題組曆時兩年的辛勤工作,項目終於完成,並於2016年5月26日順利通過評審,受到甘肅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及省內相關專傢的一緻好評和肯定。項目完成以後,我們有充裕的時間對已完成的課題成果進行重新審視.對項目研究過程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原來“蘭州市地理國情綜閤統計與分析研究”綜閤報告的基礎上,增加瞭對於我國大中城市地理國情綜閤統計分析一般方法論的總結和提煉,補充瞭我們對大中城市地理國情專題評價的一些最新認識和研究成果。懷著野人獻曝的心情,在此提交齣版,以期對我國同類地區開展地理國情綜閤統計分析提供藉鑒,並有效促進本領域的學術交流。
本書綜閤運用地理學、經濟學、生態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思想,藉鑒資源利用、生態承載力、福利經濟學、新經濟地理學、新型城鎮化等領域的學術積纍,結閤GIS和應用統計分析技術,對城市和區域發展中的資源利用、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經濟增長、城鎮化質量等重大問題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過建立指標體係,測算國情指數,揭示各類國情要素的空間關聯和空間分異特徵。本書在以下方麵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創新。
(1)本書提齣大中城市地理國情綜閤統計分析的總體技術流程和關鍵技術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推廣價值。總體技術流程包括評價主題確定、數據處理、指標計算、分級評估;關鍵技術方法包括指標體係構建、綜閤評價模型、空間分異錶達等內容,能夠為我國典型大中城市,以及更大尺度地域空間的地理國情綜閤統計分析提供一定的藉鑒。
(2)利用國情普查數據,輔以其他社會經濟數據,研究蘭州城市發展中的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經濟發展、城鎮化等重大問題,極大地發揮瞭普查數據精確性和即時性的優勢,使得統計分析成果更加具有客觀性。
(3)在不同屬性數據整閤的基礎上,綜閤統計分析的主題選擇和技術方法呈現齣一定的交叉性和綜閤性,符閤自然和人文學科交叉與閤作的國際化研究趨勢,使得統計分析成果的科學性得到增強。
(4)得益於國情普查數據的全覆蓋和高密度優勢,從縣區和鄉鎮/街道兩個層次開展綜閤統計分析,尤其是鄉鎮/街道尺度的研究是對蘭州市城市問題研究的重大突破,使統計分析成果具有堅實的微觀基礎。
《中國區域發展戰略與空間結構優化研究——基於多尺度要素耦閤模型的實證探討》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中國宏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內在邏輯、空間傳導機製及其對國傢整體發展格局的塑造作用。它深入剖析瞭在新型城鎮化、區域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傢重大戰略背景下,中國不同層級區域(宏觀、中觀、微觀)所麵臨的復雜耦閤性挑戰與機遇。全書以嚴謹的理論框架和前沿的實證方法,構建瞭一個多尺度要素耦閤分析模型,旨在揭示驅動區域良性互動、優化空間結構的關鍵變量及其相互作用機製。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與模型構建 本書首先係統梳理瞭區域經濟地理學、新經濟地理學以及復雜係統科學在區域發展研究中的核心理論。強調瞭區域發展不再是簡單的要素疊加,而是由人口流動、産業集聚、基礎設施網絡、環境承載力等多個維度要素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相互作用形成的非綫性動態過程。 1. 區域發展的多尺度特徵與耦閤理論: 提齣瞭“層次化耦閤”的概念,區分瞭宏觀戰略耦閤(如京津冀協同、長江經濟帶發展與國傢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的耦閤)、中觀結構耦閤(如城市群內部産業梯度轉移與資源稟賦的匹配性)和微觀空間耦閤(如特定城市內部功能分區的協同效率)。 2. 多要素耦閤分析模型的構建: 本書的核心方法論在於構建瞭一個融閤瞭空間計量經濟學、網絡分析法和地理信息係統(GIS)的綜閤模型。該模型的核心在於量化“要素異質性”與“空間依賴性”的相互影響。 要素異質性測度: 針對創新要素(R&D投入、高新技術企業密度)、資源要素(水資源、土地利用強度)和製度要素(政策支持強度、行政壁壘)設定瞭異質性指數。 空間依賴性量化: 采用時空加權迴歸(STIRPAT)和空間Durbin模型(SDM)的擴展形式,考察一個區域的要素投入如何通過空間溢齣效應影響鄰近區域的結構優化,並識彆不同溢齣路徑(如通過交通網絡、信息流或汙染擴散)的主導性。 第二部分:國傢戰略的宏觀空間傳導機製 本部分將研究視角聚焦於國傢級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對全國及省級空間格局的塑造力,重點分析戰略意圖如何轉化為具體的空間布局調整。 1.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動力學分析: 考察“十大國傢級新區”的設立、自貿區的布局等政策工具如何改變區域間的初始比較優勢。研究發現,政策驅動下的要素集聚往往存在“虹吸效應”與“擴散效應”的競爭,並提齣瞭識彆“有效擴散”與“無效集聚”的判據。 2. 基礎設施網絡與空間結構的重塑: 重點分析高速鐵路網絡(HSR)和新型信息基礎設施(5G、數據中心)對區域可達性和經濟距離的影響。通過構建基於運輸成本最小化的空間均衡模型,模擬在不同網絡密度情景下,核心城市與腹地城市的人口-産業相對比重的變化趨勢,揭示基礎設施投資的“杠杆效應”在空間上的具體錶現。 3. 生態文明建設與空間約束優化: 將環境容量和生態紅綫作為硬約束納入空間優化模型。研究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戰略如何限製特定區域的工業化路徑,並引導高技術、低能耗産業嚮環境承載力更高的區域轉移,探討在約束條件下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效益的帕纍托改進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城市群內部的結構優化與協同效率 此部分將研究尺度下沉至國傢級城市群(如長三角、珠三角),關注群內成員城市間的專業化分工、功能互補以及協同治理的效率問題。 1. 城市群內部的産業關聯與結構分工: 利用投入産齣錶和復雜網絡分析方法,識彆瞭城市群內部關鍵的“鏈主”産業與“配套”環節。研究發現,高效率的協同依賴於清晰的垂直分工,而非簡單的同質化競爭。利用互信息係數和空間滯後項,量化瞭核心城市創新溢齣對周邊衛星城産業升級的貢獻率。 2. 資源要素在城市群內的優化配置: 重點分析勞動力、資本和土地要素在群內跨行政邊界的流動效率。通過對比不同年度的要素流動數據,揭示行政壁壘(如戶籍製度、地方保護主義)對要素自由流動的阻礙程度,並提齣基於“飛地經濟”和“共建園區”模式的製度創新建議,以期最大化要素的組閤效應。 3. 協同治理的績效評估與障礙分析: 引入係統動力學方法,模擬不同治理機製(如共同規劃委員會、聯閤執法機製)對城市群一體化進程的長期影響。評估瞭當前區域閤作機製在打破“路徑依賴”和應對“鄰避效應”等挑戰時的有效性,並識彆瞭導緻協同效率低下的關鍵製度性瓶頸。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的空間優化策略與政策建議 本書最後總結瞭研究發現,並麵嚮未來中國區域發展的長期目標,提齣具有前瞻性的空間優化策略。 1. 動態適應性的區域規劃: 強調規劃體係應從靜態的“目標導嚮”轉嚮動態的“風險應對”和“機遇捕捉”。提齣構建一個能夠快速響應全球供應鏈變化和氣候變化衝擊的彈性空間結構。 2. 突破行政邊界的治理創新: 建議在特定功能區(如跨界生態保護區、都市圈通勤帶),探索基於“契約化”的財政和事權分享機製,以激勵地方政府超越短期行政利益進行長期閤作。 3. 評價指標體係的重構: 針對現有區域發展評價體係過度依賴GDP的弊端,本書提齣瞭一套融入“韌性指標”(如基礎設施冗餘度、社會安全網強度)和“可持續性指標”(如碳排放強度、人力資本存量)的綜閤評價框架,為國傢和地方製定“十四五”及更長期發展目標提供科學的量化工具。 本書特點: 本書的顯著特點在於其方法論的創新性——成功地將多源異構數據(遙感數據、社會網絡數據、宏觀經濟數據)整閤進一個統一的耦閤模型中進行跨尺度分析。它不僅提供瞭對國傢戰略的宏觀解讀,更深入到城市群和特定功能區域的微觀實踐層麵,為理解和指導中國復雜多樣的區域發展格局變化提供瞭紮實的理論支撐和可操作的政策工具。本書適閤於區域經濟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公共管理等領域的學者、研究生以及政府決策部門的相關人員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