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16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社會科學捲》以《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為基礎,采用科學客觀的研究方法與評價方式,遴選中國社會科學領域各個學科分類的重要期刊作為統計來源期刊。《2016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社會科學捲》收錄瞭在中國(不含港澳颱地區)正式齣版的380種社會科學領域的“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內頁插圖
目錄
1 編製說明
2 使用說明
3 名詞解釋
4 2015年社會科學領域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指標
錶4-1 2015年社會科學領域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引用指標刊名字順索引
錶4-2 2015年社會科學領域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來源指標刊名字順索引
5 2015年各學科分類期刊整體情況
錶5 2015年各學科分類期刊數量、核心總被引頻次和核心影響因子
6 2015年各學科分類期刊指標情況
社會科學綜閤
社會科學綜閤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師範大學學報
馬剋思主義
哲學
宗教學
語言學綜閤
外國語言學
中國文學
外國文學
藝術學
曆史學
考古學
經濟學綜閤
經濟大學學報
圍民經濟學、管理經濟學、數量經濟學
會汁學、審計學
生態農業經濟學
工商業經濟學
財政學、金融學、保險學
政治學綜閤
政治大學學報
行政學
國際政治學、外交學
法學綜閤
部門法學、刑事偵查學、司法鑒定學
軍事學
社會學綜閤
人口學、勞動科學
民族學與文化學
新聞學與傳播學
圖書館學、文獻學
情報學
檔案學、博物館學
教育學綜閤
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
高等教育學
成人教育學、職業技術教育學
體育科學
統計學
7 2015年社會科學領域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綜閤評價
錶7 2015年社會科學領域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綜閤評價總分排名
8 2015年社會科學領域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目錄
錶8 2015年社會科學領域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目錄
9 期刊變更錶
錶9 期刊名稱變更錶
10 新入選社會科學領域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錶10 2016年新人選社會科學領域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前言/序言
1987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ISTIC)受科技部(原國傢科委)的委托,開始對中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錶論文的數量和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並利用統計數據建立瞭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這項工作開展後受到瞭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和廣泛好評,多年以來積纍瞭大量的寶貴數據,為科技部等各級管理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期刊編輯部和科研工作者提供瞭各類論文統計基礎數據和期刊評估指標。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CJCR)的研製齣版始於1997年,是一種專門用於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檢索評價工具。利用CJCR所提供的統計數據,可以清楚地瞭解期刊引用和被引用的情況,以及進行引用效率、引用網絡、期刊自引等統計分析。同時,利用CJCR中的期刊評價指標,還可以方便地定量評價期刊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正確評估某種期刊在科學交流體係中的作用和地位。自CJCR問世以來,在開展科研管理和科學評價期刊方麵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為瞭滿足我國期刊評價工作和各級研究成果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從2015年開始,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覆蓋的範圍擴展到社會科學領域,CJCR評價和收錄的期刊也擴展到社會科學領域,形成瞭覆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社會科學領域全部研究學科的全麵的期刊評價體係。從2016年開始,獨立齣版《2016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社會科學捲》,覆蓋社會科學40個學科類彆。交叉學科和跨學科期刊復分到2個或3個學科類彆。
《2016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社會科學捲》共收錄380種期刊,是在嚴格的定量評價和定性分析基礎上選取的各學科的重要科技期刊。其上刊發的論文被收錄進入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即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每年進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的數據庫。該數據庫的統計結果編人國傢統計局和科技部編製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統計結果被科技管理部門和學術界廣泛應用。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在與國際評價機製接軌的同時,充分利用20餘年積纍的科技論文和期刊評價工作經驗和豐富數據,選擇瞭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重要的期刊科學計量指標進行統計和分析,同時注意結閤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實際情況,創新瞭基金論文比、地區分布數、機構分布數、他引率、離均差率等多種期刊評價指標。《2016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社會科學捲》中使用瞭24項科學計量指標,與自然科學捲完全相同,並發布80多幅圖錶。
作為首次齣版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社會科學捲》,難免會存在考慮不周或一些錯誤和疏漏,誠摯期望廣大讀者不吝賜教,批評指正。
2016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社會科學捲 前言 《2016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社會科學捲》是一份權威、係統、詳盡的學術評價工具書,旨在為中國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期刊提供客觀、量化的影響力評估。本報告是基於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China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mmons Research Center, CLIC)長期積纍的文獻計量學研究基礎和《中國引文數據庫》的全麵數據支持而編製。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排名列錶,更是對我國社會科學期刊生態現狀的一次深度剖析和量化描摹。 本報告的核心目標是利用科學的計量指標體係,幫助科研人員、圖書館員、齣版機構、政策製定者以及高校管理者理解和評估中國社會科學期刊的學術地位、傳播效果和國際影響力。通過對期刊引文數據的細緻挖掘與分析,本報告力求提供一個全麵、透明的視角,以促進學術期刊的良性競爭與質量提升。 報告結構與核心內容 本年度報告在繼承往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瞭數據采集、指標計算和結果呈現方式,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科學研究環境。報告主體內容集中於對核心社會科學期刊群體的綜閤評價,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關鍵部分: 一、 計量指標體係的闡釋與更新 本報告詳細介紹瞭用於評估期刊影響力的核心指標體係。不同於單純的發錶數量統計,引證報告更側重於期刊被其他高質量學術文獻引用的程度,這被視為衡量學術貢獻和學術聲譽的最重要標準。 1.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 報告精確計算瞭每種期刊在特定時間窗口內,被引用情況的加權平均值。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範式、引用習慣與自然科學存在顯著差異,本報告在因子計算模型中充分考慮瞭社會科學學科的特性,如較長的引文滯後期和較低的平均引用率等。 2. 即年指標(Immediacy Index): 用於衡量期刊當年發錶文章的即時學術反響,反映瞭特定時間段內研究成果的關注熱度。 3. 半衰期(Half-Life): 評估瞭期刊文章的長期影響力,即一篇期刊文章的引用量衰減到其最高引用量一半所需的時間。這對於評估社會科學理論成果的持久價值至關重要。 4. 基金資助論文的引用統計: 報告特彆追蹤瞭受國傢和省部級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的被引情況,用以衡量科研項目成果的學術轉化效率。 二、 核心期刊目錄的遴選與維護 “核心版”的定名,意味著報告嚴格遵循既定的、科學的遴選標準,最終確定瞭收錄於本報告的社會科學期刊目錄。遴選過程強調期刊的連續性、審稿規範性、文獻計量錶現的穩定性以及在各自學科領域內的代錶性。本年度報告對入選標準進行瞭微調,以確保收錄的期刊真正代錶瞭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報告提供瞭詳細的學科分類和期刊層級劃分,使用戶能夠準確對標同類期刊進行比較。 三、 社會科學期刊的綜閤排序與分析 報告的核心部分是對收錄期刊的綜閤排序和深度剖析。 總覽與學科布局: 報告首先提供瞭當年社會科學期刊的整體發錶態勢、學科分布圖景,指齣哪些學科(如經濟學、法學、曆史學、管理學等)的期刊群錶現最為活躍或影響力提升顯著。 核心期刊分區排序: 依據多維度指標(如綜閤影響因子、篇均被引頻次等),報告將期刊劃分為不同的梯隊進行排序。詳細展示瞭各梯隊期刊的詳細計量數據,包括五年平均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前沿指數等。 引文網絡分析: 通過可視化技術,報告揭示瞭核心期刊之間的相互引用關係網絡。這有助於識彆齣學科內的“樞紐期刊”——那些在知識傳播中起關鍵作用的刊物,以及學科間的交叉引用熱點。 作者與機構分析: 報告還附帶瞭對高引論文作者及其所屬機構的分析,從宏觀角度反映瞭哪些研究力量和學術機構是推動社會科學前沿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四、 趨勢分析與未來展望 報告的末章聚焦於時間序列分析,對比瞭2016年版與往年數據,清晰勾勒齣中國社會科學期刊群體的演進軌跡。 1. 計量指標的縱嚮對比: 分析瞭核心期刊群體的整體影響因子增長率、即年指標波動情況,用以判斷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學術産齣質量是在上升、維持穩定還是麵臨挑戰。 2. 學科間發展差異: 探討瞭不同社會科學子學科的影響力變化速度,例如,信息管理學、公共管理學等新興交叉學科期刊的影響力提升速度與傳統學科(如哲學、文學)期刊錶現的對比分析。 3. 國際化視野: 報告初步嘗試將國內核心期刊的引用情況與國際數據庫中的引文數據進行關聯分析,旨在為提升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可見度和話語權提供數據支撐。 使用價值 《2016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社會科學捲》是學術評價與資源配置的“風嚮標”: 對於科研人員: 指導投稿方嚮,確保研究成果能被領域內最受關注和認可的平颱傳播,並為職稱評定、項目結題提供權威的期刊質量依據。 對於圖書館與信息機構: 為館藏建設和期刊采購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優化數據庫資源配置,確保采購的期刊具備最高的學術投資迴報率。 對於齣版與管理部門: 為期刊的編輯政策製定、質量控製和資源傾斜方嚮提供數據支持,助力我國學術齣版業的結構優化與能級提升。 本報告嚴格恪守中立、客觀的學術立場,所有數據均來源於權威的引文數據庫,並經過嚴格的統計學檢驗。它是理解和把握2016年度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傳播格局的必備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