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曆史的邊上

寫在曆史的邊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王學泰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09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8857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764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08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王學泰和文學、曆史感興趣的讀者

半生坎坷唯嗜書

學文治史 藉古喻今

說傳統風俗潤物無聲

論古代製度蕭規曹隨

遨遊書海 細品世情

君子之心 常存敬畏

荀子認為“齣乎口,入乎耳”的讀書不能到達人的心靈的深處,隻有深入心靈的讀書纔能化為人生的實踐,支配人的一生。

——王學泰



內容簡介

《寫在曆史的邊上》是著名文化學者王學泰的讀史小文。王學泰潛心研究曆史幾十年,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審視曆史現象、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筆下生風,兼有文化的深度和曆史的縱深感。

全書共46篇小文,篇幅短小,涉及風俗、製度、史書等方方麵麵。小文可讀性強,沒有意識形態或學術圈子的概念束縛,適閤隨時隨地快速閱讀,容易獲取文史知識、增廣見聞並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作者簡介

王學泰,1942年12月生於北京。1964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係,1970—1980年在北京房山縣中學工作,1980—2002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退休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著作有《清詞麗句細評量》《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中國人的飲食世界》《華夏飲食文化》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學泰那個文字啊,老到。這個確實經過煉獄煉過以後的。

——邵燕祥

王學泰的“遊民文化”,與餘英時的“士文化”、李珺平的“門客文化”鼎足而三。

——鄢烈山

他經曆瞭人生那麼大的災難,他不誇張,就是自己親曆的事實,人和事情。難得的,我跟邵先生感覺一樣,他的清醒,也就是他的覺悟。他難得的是他的清醒和覺悟。

——王得後


目錄

潤物無聲說風俗

話說元旦

立春瑣談

清明節的變異

杏花·春雨·江南

端午節祭與祭祀泛濫

禮樂文化中的玉

村社組織的粘結劑:傳統禮俗——讀《禮失求諸野》

蕭規曹隨論製度

軟約束與硬規範

冷血皇帝—乾隆

說“罪己詔”

說“皇恩大赦”

科舉製度的本質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作為皇權統治彈性機製的科舉

遠去一百年的貢院

模糊韆年的一條民事法

吏胥之害

“吏治”與“治吏”—— 評劉建基《中國古代吏治劄記》

王安石變法與錢

書海世情偶一瞥

漢字

粥的故事

淡: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中英的改革與保守

說跪拜

說誠信

老北京的幽默

市場上應該有些聞香果

呼喚狂者與狷者

君子之德 ,常存敬畏

文化·“武化”·商業化

有感於“電影經典對白的評選”

從“不怕鬼”到“不怕兔”

有組織的犯罪·幫會·黑社會

又見“武林”

從“有鬼無害論”說到“有鬼有害”

做子民、臣民,還是做公民?

黃宗羲定律與“黑宗羲定律”

自然生態下的知識人

長毛狀元與國朝詩彆裁集

日記漫談

《閑話藏書》的閑話

《醜陋的中國人》及其風波

寫在曆史的邊上——讀《中國好人》

審視清代會黨泛濫的新角度——評《兄弟結拜與秘密會黨》

“國學”不可能成為主流學派

傳統讀書就是慢讀書

再說傳統讀書


精彩書摘

  “名傢讀史筆記”叢書序
  讀瞭幾十年文章,自己也寫瞭幾十年文章,說老實話,大部分文章都淡忘瞭,即使是自己寫的,雖曾嘔心瀝血,一筆筆寫,一鍵鍵敲,但是,也大都淡忘瞭。題目,自然記得;內容,卻隻記得大概,但是,兒時讀過的一些文章,例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劉禹锡的《陋室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卻至今不忘,有的還能自頭至尾地背誦。為何?我想,其原因首在於小。人的記憶力都有限,誰記得下,背得住那動輒萬字的大文、長文!縱觀中國文化史,能夠流傳韆古、傳誦不衰,刻入民族記憶的名文似乎都是小文,篇幅雖短,卻小中見大,精光獨具。
  感謝東方齣版社願意再版我多年前的舊作《橫生斜長集》,而且希望我主編一套小文叢書,我覺得此意大佳,幸得邵燕祥、王學泰、陳丹晨、雷頤諸大傢支持,於是就有瞭現在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幾本書。
  我雖然提倡小文,鍾情小文,但是,並不排斥大文、長文、大著、巨著。宇宙萬物,各有其長,也各有其用。古人雲,“並育而不相害”,“並行而不相悖”,此之謂乎?
  楊天石
  2016年7月於北京東城之書滿為患齋
  自序
  錢锺書先生散文名著《寫在人生邊上》,享大名七十餘年,拙作的命名難免效顰之譏。不過錢先生的“人生邊上”隻是一個比喻或象徵,他把人生看作“一本大書”,人們的寫作不免是為這本“大書”做“書評”,而錢先生把自己的寫作列在另一類:
  世界上還有一種人。他們覺得看書的目的,並不是為瞭寫書評或介紹。他們有一種業餘消遣者的隨便和從容,他們不慌不忙的瀏覽。每到有什麼意見,他們隨手在書邊的空白上注幾個字,寫一個問號或感嘆號,像中國舊書上的眉批,外國書裏的Marginalia。這種零星隨感並非他們對於整部書的結論。因為是隨時批識,先後也許彼此矛盾,說話過火。他們也懶得去理會,反正是消遣,不像書評傢負有指導讀者、教訓作者的重大使命。誰有能力和耐心作那些事呢?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書,那麼,下麵的幾篇散文隻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看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
  從序中可見錢先生寫作時的隨意和瀟灑;而拙作“曆史的邊上”卻是實指,所謂“曆史”就是指史學,所謂“邊上”就是邊邊沿沿的一些小事件、小問題。
  我是學文學的,近幾十年來工作在文學研究所,以往的寫作都與文學有關。可是,我私心所好卻在於史。因此,讀史書往往比文學多,特彆是退休以後,不承擔集體項目瞭,當讀書成為休閑的時候,我更著意於曆史。當然我讀史不同於以研究為目的的史學傢,我也注重趣味,或者如當今青年人常說的“好玩”,然而遇到問題,總喜歡刨根問底,有時也很糾結。偶有所得,敝帚自珍,於是便有瞭這些零零碎碎的文字,雖然所涉及的也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文革”之前曆史研究承擔著重大使命,見諸報刊的文字都屬於宏大敘事,研究的熱點集中在所謂的“五朵金花”(指馬剋思主義理論話語下的中國古代史分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曆史上的農民戰爭、中國封建土地所有製形式和漢民族形成問題),後來史學圈子裏戲稱之為“顯學”。這種研究風氣的短處就在於把十分具體、生動的曆史處理成乾僵硬的規律與條款,令人望而生畏。這種研究與豐富、多樣、生動的傳統史學相比較,很不相稱。
  改革開放以來,解放思想,打破禁區,史學研究做得最好,這是學術界公認的;九十年代以來大量以曆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活躍於熒屏,極大地帶動瞭史學的通俗化,許多以曆代史為題材的通俗作品成為齣版界的搶手書,這在普及國史知識的正麵作用之外,也不免有許多誤導,其原因在於以往的基礎研究不到位。不僅電視劇中齣現許多違背曆史常識的現象,就是通俗史書的硬傷也不少。我想史學界的飽學之士也許不太關心這些,而我這個旁觀者自幼便有瞭插嘴的習慣。當然這些拾遺補闕的文字,謬誤、瑣屑也在意中,好在古人有雲“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聊以自嘲和自解吧。
  本書所收錄有讀書隨筆,也有報刊約稿,無一定體例,但要編成一個集子,還是按照文章內容稍加分彆為好。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潤物無聲說風俗,談傳統風俗習慣;第二部分:蕭規曹隨論製度,議論曆史上的製度與規則;第三部分:書海世情偶一瞥,記最近幾年來文化領域所發生的與曆史有關的時事以及我的一些議論。當然,這種分類隻是為閱讀提供些方便,希望讀者不必膠柱鼓瑟。
  傳統的讀書就是“慢讀書”
  二十年多來,隨著電腦、手機的普及,知識的碎片化和人們對碎片知識的迷戀,認真讀書的越來越少,引起許多有識者的憂慮。於是,發達國傢提倡的“慢生活”包括“慢讀書”意識傳入中國,其實,中國傳統的讀書就像古代生活一樣,節奏是很慢的,這一點從教育的起始就養成瞭。
  遠的不說,就說明清兩代,小孩初進私塾,拜完瞭孔聖人和老師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拿著第一冊課本(一般是《百傢姓》)請老師“號書”(標明下次號書之前應該背誦的段落,如從“趙錢孫李”背到“金魏陶薑”三十二字),從入學開始就是要背書,學過的經典都要背下來,這還不“慢”嗎?那時所謂的“讀書”不是默默地看,都要大聲讀齣來。明代太監劉若愚在《明宮史》記載當時小太監在宮中入學讀書(明代太監必須讀書,清代則僅許其識字而已)情景:
  每生一名,亦各具白蠟、手帕、龍掛香,以為束脩。至書堂之日,每給《內令》一冊,《百傢姓》《韆字文》《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韆傢詩》《神童詩》之類,次第給之。又每生給刷印仿影一大張,其背書、號書、判仿,然判仿止標日子,號書不點句也。凡有誌官人,另有私書自讀,其原給官書故事而已。
  這種學習方式從教“幾個小小濛童”的私塾,到最高學府——庶常館都如此這般。“庶常館”是士人通過瞭最高考試中瞭進士之後,擇進士中的傑齣者為“庶吉士”(類似今日的博士生)到這裏再讀三年。清末進士惲毓鼎在日記中記他在庶常館入學的情景:
  兩教習(老師)升公案上任,起行交拜禮,相嚮三揖。庶常(眾進士)等行一跪四叩禮,後二叩,贊禮者唱免,禮畢各退。順甲第(按照進士考試的名次)進號書。十人一班,各執《大學》一本或《書經》進至教習前,教習以硃筆標“六月初四日”五字於簡端,乃退,以次號書畢,教習行,庶常皆恭送於二門外,各乘車而返。
  (《澄齋日記》)
  記載很生動,這些至少也都二三十歲的飽學之士,像小學生一樣抱著小學課本,要“教習”(年齡未必長於學生)給他們號上背誦的段落。這一方麵體現瞭尊師,另一方麵又錶示對經典的尊重。
  那時人們讀書叫做“點”書,這種稱呼直到比我們大一兩輩的老先生仍然保留著,讀《顧頡剛日記》常見“點”某書“一過”,也就是讀某書一遍。最初我以為這是他讀沒有斷句的綫裝本,隨讀隨點,讀完瞭也斷句瞭,下迴再讀就省事瞭。後來發現有標點的書也這樣寫,如點《毛選》中某篇,甚至讀《人民日報》、讀文件也說“點”,看來“點”就是讀。過去在坊肆中買的綫裝書大多沒標點,確實要隨讀隨點,這還不是慢讀嗎?
  那時的知識人對於儒傢經典(“四書五經”)要背誦,要融化在血液中;對一般非經典書籍,讀的時候也很認真、仔細。因此老一輩的學人的基礎知識都很牢靠。讀王念孫(清乾嘉時學者)的《讀書雜誌》、聞一多的《古典新義》,從中可見這些學人在考證一個字、一個詞時,幾乎窮盡古籍中關於這個字、詞的所有資料,而且都是順手拈來,十分隨意,仿佛現今用的數據庫檢索,老輩學者對古籍熟悉,由此可見。這都是“慢讀”功夫的顯現。
  另外,傳統的讀書習慣中還有抄書一項。印刷術發明以前,書籍都是手抄的,有文化的窮孩子還以抄書為業。李商隱年少喪父,十六歲到洛陽“賃書”(為人抄書)貼補傢用。即使印刷術發明以後,書籍也很難得,愛書人、讀書人藉抄書籍是很普遍的事,這樣既熟悉瞭書籍,又獲得瞭書籍。顧炎武曾以自己為例說,他從十一歲開始抄讀《資治通鑒》,經曆瞭三年的熟讀和抄寫後,他有瞭三本九百萬字的《資治通鑒》,即原本、抄本和心中熟讀的一本。近代印刷工業傳入中國,書籍唾手可得,許多老人仍保留著抄書的習慣,《魯迅日記》《顧頡剛日記》中都有抄書的記載。顧先生直到七八十歲時在報刊上看到於他有用的文章還是抄下來保存、備忘。
  不過那時書籍少,流傳到現在的古籍不過十幾萬種,刨去輾轉相抄的,大約不過五萬種左右。人們都是“術業有專攻”,不必把這幾萬種書都讀完瞭(不過清末民初,“詩界革命”中三大詩人之一的夏曾佑先生對嚮他辭行到海外讀書的陳寅恪先生說,你們懂外語真好,我不懂外語,中國書都讀完瞭,沒書讀瞭),所以他們有時間、有精力慢讀、反復讀、邊讀邊思考。從我個人經曆看也是這樣。自1949年建政以來到“文革”的十七年間齣版的文史古籍和研究著作,我不敢說都看過,但敢說大多翻過,至今心裏還有個數,因為那些年齣版的書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種數有限,稍上點心就有記憶。現在不行瞭,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書籍的齣版也如江河洶湧,隔一兩個月我就會到院圖書館新書架上瀏覽一下,真是如山陰道上,目不暇接,吸引我的太多。有的很沉的書背迴傢來,彆說“慢讀”,就是快讀(或藉用網上一個詞“閃”讀)三個月內(藉書期限)也讀不完,有的還沒讀,就又去還,真是為書所纍。颱灣“聯經”版的《顧頡剛日記》十二本,每本都有二斤多,因為想細讀一下,做點筆記,斷斷續續讀瞭有兩年多,背來背去,四五趟,其辛苦自知。
  二
  傳統中的“慢讀書”根源於對讀書目的的認知。古人認為讀書關係著人格的養成,要做什麼樣的人,人生的道路應該怎樣走,都應該在讀書中獲到解決。荀子在《勸學篇》中說: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捨也。為之,人也;捨之,禽獸也。
  儒傢認為人人都可以通過修養達到像堯舜一樣的人格,荀子認為要達到聖人的境界,就要終身讀書學習,這是成為堯舜的必由之路。因此讀書不能僅僅“齣乎口,入乎耳”,而是要在“口”“心”之間,反復往來: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齣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荀子認為“齣乎口,入乎耳”的讀書不能到達人的心靈的深處,隻有深入心靈的讀書纔能化為人生的實踐,支配人的一生。
  也許荀子說得有些玄虛,今人流沙河先生在答《南都周刊》記者問,談自己讀書體會時說:
  《莊子》《孟子》《荀子》,曾國藩的文章,桐城派的文章,全部要背誦。古文的第一要義就是背。哪怕你完全不懂,背上瞭也會終生受益。你會用一輩子來消化它,一輩子慢慢懂得它。背古文,能讓一個人的內在氣質發生質的改變,包括人格上的改變。
  這個“人格上的改變”就是指讀書可以“移性”,把人的品德氣質提高起來:形成文化性的人格。能背上這些古文,就有瞭祖先的靈魂居住在你的頭腦裏,在觀察事物的時候,祖先的靈魂會指導你。真假、美醜、善惡,都有瞭文化上的取捨。這就是最成功的國文教育啊,真正塑造人的靈魂。不像現在,教你組詞,教你找錯彆字,完全技術化,與古人脫節,與靈魂脫節,違反教育的藝術性,違反文化性,完全失敗。
  他很好地說明瞭慢讀書與人格養成的關係,也批評瞭當前語文教育的狹隘與卑瑣。他提齣的“文化人格”值得關注。
  我年輕時候也背過一些古文詩詞,現在早鍛煉的時候也常常復習。我曾對孩子說,一定要背書,有些書你隻有記在心裏,纔跟你的人格融為一體,對你産生影響。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唯有讀書可能改變,因為你腦子裏坐著一個時刻指導你的人。設想一下如果你腦子裏有位司馬遷或杜甫坐在那裏,對你的行為思想會不會有些約束?
  當然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文化人格的權利,不一定完全與流沙河先生相同,如果你敬仰魯迅、鬍適,想法效他們,也不應該停留在某些概念與話語上,應該熟讀他們的作品,體會其人生處境掌握他們思想的精神實質,這也不是草草讀幾遍魯、鬍的名篇所能解決的。
  三
  我雖是學文學的,但對曆史更感興趣,因為大多文字資料(包括文學作品)是具有史料價值的,章太炎先生的“六經皆史”說是有道理的。其實民國時期國文教育是“文史哲經”不分傢的,現在學中文的局限於文學和語言,這是20世紀50年代初嚮蘇聯學習的結果,使得這個科係的路子越走越窄。
  因為喜歡曆史,老輩學者告訴我,喜歡文史一定要從其源頭開始,具體說就是先秦兩漢。熟悉這個階段的作品,纔能理解其後的各類作品。因此,我在讀這個階段作品時是反復讀、慢讀、細讀,最好是背熟。
  從初中起,我開始背書,最初是背唐詩宋詞,上高中就有意識地熟讀和背誦先秦兩漢作品瞭,熟讀的如《論語》《詩經》《左傳》《戰國策》《孟子》《莊子》《古文觀止》上冊(所選都是唐代以前的作品)等;背誦艱深難懂的,如《詩經》中的“大雅”“小雅”與“風詩”中《七月》《東山》,楚辭中的《離騷》《九歌》《大招》《招魂》,《莊子》中的《齊物論》《人間世》等。高中時正趕上“大躍進”、大煉鋼鐵和“紅專辯論”,讀書簡直成為一種罪過,動不動就會飛來一頂“白專”的帽子,更不用說讀“死人”書、洋人書瞭。由於個人癖好,我還是堅持背書。我在六十五中讀高中,傢在菜市口一帶,坐九路無軌到到學校,大約需半小時,我就利用這段時間背。那時幾乎不怎麼上課,作業也少,下學迴傢不帶書包。我衣兜裏老揣著一本馬茂元的《楚辭選》,或硃熹的《詩集傳》,在車上背。後來還背過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陸機的《文賦》和《文心雕龍》中一些篇章。其實,當時是半懂不懂的,對於作品的意義更是茫然,然而使我終身受益。我讀大學時,文選課和中國文學史就沒怎麼用力,而這些課文對許多同學來說是難點。後來我從事文學史、文化史的研究,因為材料熟,很容易激發聯想。
  例如前幾年寫《《論語》在中國文化史地位演變》,再讀《論語》就有一些新發現。例如《論語》編輯似乎很隨意,然而開篇的兩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細一思考,我覺得它們反映瞭當時兩個重大的社會動嚮。一、本來是“學在官府”的,能夠進入學校學習的大多是貴族;到瞭孔子時代則可以說“學入民間”,平民子弟本來是沒有學習機會的,更不用說“學”而後再“習”瞭,這裏孔子諄諄告誡自己的弟子努力學習,說明讀書學習已經為廣大平民所知,有誌於學習的平民子弟也有可能踏入校門,通過讀書學習來改變自己的人生軌道瞭!二、西周本是垂直統治專權社會,其社會等級是周天子、諸侯、大夫、士、平民、奴隸。這是一個流動性很小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位置,一般隻與上下有關,人們之間沒有橫嚮往來,所以“大夫無境外之交”,人們基本上也沒有朋友關係(幾十年前有的學者把“朋友”解釋成有血緣聯係的宗親)。現在人們有瞭橫嚮關係,有朋友從遠方來,這說明,原來的垂直控製正在解體,周禮所規定的社會秩序也在一天天崩潰。
  又如在考察《論語》的形成時,讀班固《漢書?藝文誌》,覺得其中記載值得注意,如在記錄傳世《論語》時說“凡《論語》十二傢,二百二十九篇”;登載這“十二傢”時,除瞭《論語》不同傳本(如《魯論》二十捲、《齊論》二十二捲)和論語一些注本外,還有下麵一些似乎與《論語》並無直接關係的書籍:
  《議奏》十八篇(石渠論)。《孔子傢語》二十七捲。師古曰:“非今所有《傢語》。”《孔子三朝》七篇。師古曰:“今《大戴禮》有其一篇,蓋孔子對魯哀公語也。三朝見公,故曰三朝。”《孔子徒人圖法》二捲。
  西漢宣帝於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召集名儒在未央宮講論“五經”異同,由宣帝裁定評判。石渠講論的奏疏經過匯集,輯成《石渠議奏》一書。又名《石渠論》。議奏主要是討論五經的,但其中也有關於《論語》的十八篇。這裏的“議奏”指石渠閣議奏。其他如《孔子傢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傢屬言行的,《孔子三朝記》是記載孔子朝見魯哀公的,《孔子徒人圖法》是關於孔子及其弟子圖像的。可見漢代士人把有關孔子及其弟子記載都視為《論語》,那麼我們對“論語”書名的真實含義就要做些認真的考察瞭。
  《漢書?藝文誌》解釋《論語》時這樣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個定 寫在曆史的邊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寫在曆史的邊上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寫在曆史的邊上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寫在曆史的邊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66666666

評分

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

評分

不錯,京東買書價格還是很優惠的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上說的我好像知道吧

評分

????????????

評分

不錯,京東買書價格還是很優惠的

評分

名傢讀史筆記叢書係列都是經典。

評分

很棒的東西,真的值得購買

評分

不錯,京東買書價格還是很優惠的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寫在曆史的邊上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