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老残游记》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主人公老残行走江湖,以行医为业,他淡泊名利却心系国家命运,他看破红尘却关心民生疾苦。小说以老残的游历为线索,记述他在行走江湖时的见闻感想、所作所为,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其他谴责小说相比,该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塑造玉贤、刚弼两个“清官”形象,提出了“清官误国害民”的独到见解。正如刘鹗自评所说:“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也。”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第一回 土不制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
第二回 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第三回 金线东来寻黑虎 布帆西去访苍鹰
第四回 官保求贤爱才若渴 太尊治盗疾恶如仇
第五回 烈妇有心殉节 乡人无意逢殃
第六回 万家流血顶染猩红 一席谈心辩生狐白
第七回 借箸代筹一县策 纳楹闲访百城书
第八回 桃花山月下遇虎 柏树峪雪中访贤
第九回 一客吟诗负手面壁 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第十回 骊龙双珠光照琴瑟 犀牛一角声叶箜篌
第十一回 疫鼠传殃成害马 痢犬流灾化毒龙
第十二回 寒风冻塞黄河水 暖气催成白雪辞
第十三回 娓娓青灯女儿酸语 滔滔黄水观察嘉谟
第十四回 大县若蛙半浮水面 小船如蚁分送馒头
第十五回 烈焰有声惊二翠 严刑无度逼孤孀
第十六回 六千金买得凌迟罪 一封书驱走丧门星
第十七回 铁炮一声公堂解索 瑶琴三叠旅舍衔环
第十八回 白太守谈笑释奇冤 铁先生风霜访大案
第十九回 齐东村重摇铁串铃 济南府巧设金钱套
第二十回 浪子金银伐性斧 道人冰雪返魂香
老残游记续集
自序
第一回 元机旅店传龙语 素壁丹青绘马鸣
第二回 宋公子蹂躏优昙花 德夫人怜惜灵芝草
第三回 阳偶阴奇参大道 男欢女悦证初禅
第四回 九转成丹破壁飞 七年返本归家坐
第五回 俏逸云除欲除尽 德慧生救人救澈
第六回 斗姥宫中逸云说法 观音庵里环翠离尘
第七回 银汉浮槎仰瞻月姊 森罗宝殿伏见阎王
第八回 血肉飞腥油锅炼骨 语言积恶石磨研魂
第九回 德业积成阴世富 善缘发动化身香
老残游记外编卷一(残稿)
前言/序言
清朝末年,中国处在严重的内忧外患中,有识之士呼吁改革,倡导变法。然而随着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人们才发现清政府“不足与谋”,于是抨击政府的言论渐起。在小说创作方面,则出现了一系列针砭时弊的作品,被称为“谴责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四本书,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他出生于官僚世家,却不喜八股文章,不慕科场名利,精于算学,长于治河,善于乐律,通晓医术,乐于扶危济困。甲午战争后,刘鹗曾上书朝廷,希望引进外资来开矿山、修铁路,以期实业救国,却因此被构陷为通敌卖国的“汉奸”。“庚子之乱”期间,刘鹗曾以低价从俄军手里购买粮食用来赈济饥困的百姓,数年后却被政府以私售仓粟之罪名流放新疆,不久病逝于此。
《老残游记》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主人公老残行走江湖,以行医为业,他淡泊名利却心系国家命运,他看破红尘却关心民生疾苦。小说以老残的游历为线索,记述他在行走江湖时的见闻感想、所作所为,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其他谴责小说相比,该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塑造玉贤、刚弼两个“清官”形象,提出了“清官误国害民”的独到见解。正如刘鹗自评所说:“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也。”
民国十四年以后,《老残游记》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小说尤以描写见长,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刻画人物,作者都有意摒弃陈腔滥调,遣词造句力求新颖,以至文中的许多精彩章节,皆可直接当作美文进行赏读。如明湖风光、美人绝调、桃花山月夜、黄河冰封等片段,无不清新自然,读来鲜明生动,为同时代小说少有。
《老残游记》二十回,最早于1903年8月在《绣像小说》上连载;此后,又重新在天津《日日新闻》报上逐日连载。1907年,刘鹗又写了《老残游记续集》,共九回,于同年7月也在天津《日日新闻》报上连载。1929年,在刘鹗家中,又发现了《老残游记》的十五张残稿,仅四千七百多字,这就是《老残游记外编》。《老残游记》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在国外流传甚广,有英文、日文、法文、德文、捷克文、俄文、匈牙利文、朝鲜文等多种译本。
《老残游记》的语言精练流畅,其描写极具美感与表现力。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不少精彩片段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如《(老残游记)自序》《明湖居听书》(有的版本也叫《绝唱》),入选的甚至还有与之相关的研究性作品,如胡适的《(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等。
《无障碍读名著:老残游记(权威版)》 内容简介 缘起与流传:一曲时代的挽歌,一部国民的记忆 《老残游记》自问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小说,宛如一部时代的挽歌,又像是国民集体记忆的缩影,深刻地反映了晚清社会由盛转衰的动荡局面,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彷徨与挣扎。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折射历史的镜子,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雨飘摇年代的社会百态、人性光辉与阴暗面。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字铁云,学识渊博,曾积极参与治黄工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为他创作这部现实主义巨著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和丰富的素材。小说初稿于1898年由上海点石斋石印,后于1904年在北京出版了全二十回的“增印版”,并加上了“中国白话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盛誉。尽管刘鹗本人并非科班出身的文学家,但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生动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描绘了一幅幅气象万千的社会图景,使得《老残游记》成为一部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的经典之作。 “无障碍读名著:老残游记(权威版)”的诞生,正是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跨越时代的鸿沟,真正走进《老残游记》的文学世界。它不仅仅是对经典文本的一次权威梳理与呈现,更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深度优化。通过精心的考证、严谨的注释、生动的解读,这部“权威版”致力于打破传统名著阅读的壁垒,让任何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无论其阅读基础如何,都能轻松、深入地理解这部伟大的小说。它旨在让《老残游记》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陈迹”,而是触手可及的“知己”,让其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故事梗概:悲悯的行者,游走于破碎的河山 《老残游记》以第一人称“老残”——一个走方郎中,也就是主人公铁英的视角展开。老残,一个性格复杂、命运多舛的人物,他游走于晚清的社会大舞台,从黄河下游的山东一带,一路向南,途经安徽、江苏,最后到达杭州。他的旅程,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移动,更是他心灵探索与社会观察的轨迹。 故事的开端,老残身陷囹圄,揭开了小说的序幕。随后,他带着对人生的迷茫和对社会的不满,开始了他的漫游。在漫长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见证了种种世间百态。有清廉正直的官吏,也有贪婪腐败的恶棍;有忍辱负重的百姓,也有仗势欺人的权贵;有风华绝代的歌女,也有命运坎坷的弱女子。老残的每一次邂逅,每一次目睹,都为他,也为读者,揭示着晚清社会撕裂的现实。 小说最令人难忘的章节之一,便是老残在黄河泛滥的灾区行医救助的场景。他目睹了水灾带来的巨大破坏,看到了无数家庭在天灾人祸下的悲惨境遇。然而,他所施救的,仅仅是那些在灾难中挣扎的普通百姓,那些真正遭受苦难的群体。在这一过程中,老残的善良、悲悯和无奈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而小说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老残在玉や(玉や)与孙大夫的对话,以及他亲眼目睹的“官军”屠杀百姓的场景。在听闻官军为了镇压所谓的“盗匪”而血洗村庄,滥杀无辜后,老残内心的良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目睹了那“如割如煎”的惨状,看到了“人头如扫”的血腥,这让他深深地认识到,所谓的“官军”并非维护正义的刀剑,而是残害百姓的凶器。这一幕,成为了《老残游记》中最具批判性的篇章,也是对晚清官场黑暗和政治腐败的辛辣讽刺。老残的这一体验,让他彻底对现实社会产生了绝望,也让他的心灵承受了巨大的创伤,他那“把眼泪揉碎了”的心,再也无法安宁。 小说中,老残的个人命运也充满了坎坷。他并非一个理想化的英雄,而是一个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局限性的个体。他也会因为生活所迫而接受某些不情愿的差事,他也会因为人情世故而左右为难。然而,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对被压迫的弱者抱有同情,对不公正的现象感到愤慨。他的每一次游历,都伴随着对社会黑暗的思考,以及对自身命运的追问。 《老残游记》并非以一个跌宕起伏、情节曲折的故事来吸引读者,而是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精湛的人物塑造,以及充满哲理的思考,打动人心。老残的每一次遇见,每一次对话,都蕴含着对社会、人生、命运的深刻解读,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 艺术特色:写景如画,言情似水,对话如刀 《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多方面的创新与成熟。 一、精妙绝伦的写景艺术: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堪称一绝。刘鹗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无论是壮丽的黄河,还是秀美的杭州西湖,都栩栩如生,充满诗情画意。他善于捕捉景物的色彩、动态、声音,将自然之美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例如,对黄河的描写,既展现了其磅礴的气势,也暗示了它潜在的破坏力;对西湖的描写,则描绘了其如诗如画的宁静与秀美。这些景物描写,不仅是简单的背景交代,更是烘托人物心境、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们宛如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卷,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自然风貌。 二、细腻入微的人物塑造: 《老残游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除了主人公老残,还有精明强干的玉や,正直善良的孙大夫,以及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普通百姓。刘鹗对人物的刻画,既有外貌的描绘,更有心理的剖析,使得人物形象立体而饱满。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具有其人性的复杂性,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例如,玉や这个人物,虽然有其圆滑世故的一面,但也有其聪明伶俐、善于应变的一面,她身上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在复杂环境中求生的智慧。 三、精炼传神的对话艺术: 小说中的对话,也是一大亮点。人物之间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充满了智慧和力量。尤其是一些关于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对话,更是深刻而富有启迪性。刘鹗擅长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生动自然的对话展现出来,使得小说既有文学的雅致,又不失通俗的流畅。一些对话,甚至如同锋利的刀刃,直刺社会的弊病,揭露人性的弱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结构布局的独到之处: 《老残游记》的结构布局,并非严格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一种游记体的结构,将人物的行踪与社会现实的观察交织在一起。这种结构使得小说在展现宏大社会图景的同时,也保持了叙事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在情节的安排上,刘鹗善于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通过不同场景和人物的设置,来突出社会矛盾的尖锐和人性的复杂。 思想深度: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对社会黑暗的控诉 《老残游记》的思想深度,是其成为不朽名著的关键。它不仅仅是对晚清社会生活的一幅真实写照,更是对那个时代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思。 一、对封建官场的深刻批判: 小说对晚清官场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从官员的贪婪残暴,到司法的不公,再到“官军”对百姓的残害,都展现了封建统治的罪恶。老残目睹的“官军”屠杀百姓的场景,无疑是小说中最具控诉性的段落,它揭示了封建制度下,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 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 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公现象,如贫富差距悬殊,普通百姓在战乱、天灾和人祸中的艰难生存。老残在行医过程中,接触到的底层人民的疾苦,以及他目睹的灾民的惨状,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 三、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 作为走方郎中的老残,既是底层人民的关怀者,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迷茫与挣扎的缩影。他怀揣着济世救人的理想,却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最终陷入深深的绝望。他的命运,也折射出许多知识分子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无力感和困境。 四、对民族危机的隐忧: 《老残游记》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对外战争,但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国家民族危机的隐忧。晚清社会的腐朽和内耗,使得国家在列强的侵略面前显得尤为脆弱。小说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无障碍读名著:老残游记(权威版)”的意义:让经典触手可及 “无障碍读名著:老残游记(权威版)”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忠实地呈现了《老残游记》原著的精髓,更通过现代化的解读和优化的阅读体验,让这部经典著作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权威的文本保证: “权威版”意味着对原著文本的严谨考证和审校,确保所呈现的是最接近作者原意的版本,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小说的真实面貌。 精深的解读注释: 针对小说中可能存在的历史典故、社会背景、方言俗语等,进行详尽的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避免因文化和时代的隔阂而产生阅读障碍。 生动的赏析导读: 结合现代文学理论和读者需求,提供深入浅出的文学赏析和背景介绍,引导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小说的主题、艺术手法和思想价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 便捷的阅读体验: 通过精美的排版、清晰的字体,以及可能包含的图文结合等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加舒适、愉悦的阅读体验,让阅读名著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无障碍读名著:老残游记(权威版)”的出现,旨在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能够走进《老残游记》的世界,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发。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经典与读者,让这部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伟大作品,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璀璨的光彩,真正实现其“无障碍”的传播与传承。它让《老残游记》这部时代的悲歌,不再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而是重新成为我们理解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思想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