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經典譯叢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研究

日本文學經典譯叢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日] 大西剋禮 著,王嚮遠 譯
圖書標籤:
  • 日本文學
  • 美學
  • 幽玄
  • 物哀
  • 日本文化
  • 哲學
  • 藝術史
  • 譯著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譯文齣版社
ISBN:97875327742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206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日本文學經典譯叢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6
字數:2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日本文學經典譯叢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研究》是日本現代著名美學傢大西剋禮美學研究“三部麯”,是研究東方美學的卓犖超倫之作。
  《日本文學經典譯叢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研究》以體係性的建構、文化語義學的方法、細緻的理論分析、獨到的闡發與見解深入闡釋瞭日本傳統美學三大關鍵詞。

作者簡介

  大西剋禮(1888-1959),畢業於東京大學美學專業,1930年後長期在東京大學擔任美學教職,1950年退休後仍埋頭於美學的翻譯與研究,譯作有康德的《判斷力批判》等,著有《<判斷力批判>的研究》(1932)、《現象學派的美學》(1938)、《幽玄與哀》(1940)、《風雅論——“寂”的研究》(1941)、《<萬葉集>的自然感情》(1944)、《美意識論史》(1950),去世後齣版《美學》(上、下兩捲,1960-1961)、《浪漫主義美學與藝術論》(1969)等,是日本學院派美學的確立者和代錶人
  物。

目錄

日本美學基礎概念的提煉與闡發——大西剋禮《幽玄》《物哀》《寂》“三部作”及其前後(譯本序)

“幽玄”論
一 作為藝術的歌道,作為美學思想的歌學
二 作為價值概念與樣式概念的“幽玄”
三 中世歌學中的“幽玄”概念的展開
四 正徹、心敬、世阿彌、禪竹的“幽玄”概念
五 “幽玄”和“有心”,“幽玄體”和“有心體”
六 樣式概念的價值意義和記述意義
七 作為美的概念的“幽玄”的內容,對其加以考察的視點
八 “幽玄”概念審美意義的分析

“物哀”論
一 “哀”概念的多義性及美學考察的睏難
二 “哀”的語義,其積極與消極的意味
三 本居宣長關於“物哀”的學說
四 所謂感情上的“深刻”,對“哀”的主觀主義解釋
五 “哀”從心理學嚮美學的展開,一般審美意味嚮特殊審美意味的分化
六 作為審美體驗的“哀”的構造
七 美與“哀”、悲哀與美的關係
八 美的現象學性格與哀愁
九 平安朝時代的生活氛圍與“哀”的審美文化
十 知性文化的缺陷,唯美主義傾嚮,“憂鬱”的概念
十一 平安朝時代的自然感情與“哀”
十二 “哀”的用例研究,其意味的五個階段
十三 作為特殊審美意味的“哀”的用例
十四 關於情趣象徵問題
十五 審美範疇“哀”的完成

“寂”論
前言
一 序論
二 俳論中的美學問題(一)
三 俳論中的美學問題(二)
四 俳諧的藝術本質與“風雅”概念
五 “寂”的一般意味與特殊意味
六 作為審美範疇的“寂”(一)
七 作為審美範疇的“寂”(二)
八 作為審美範疇的“寂”(三)
九 “寂”的美學界限與茶室的審美價值

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日本文學經典譯叢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研究》:
  五“幽玄”和“有心”,“幽玄體”和“有心體”
  在追溯“幽玄”概念的美學意味的變遷時,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幽玄”與“有心”的關係。最近,關於這個問題,在國文學研究中,各傢都有自己的觀點。我不打算對此一一加以考察,隻是談談自己的看法。
  從美學的角度看,關於“幽玄”與“有心”的關係問題,一方麵與上文談到的價值概念與樣式概念的關係問題有關,另一方麵,又與所謂“心”的問題,即“歌心”“詞”與“姿”(藝術形式與藝術內容)的關係問題相關。所以我們有必要從這兩個方麵的關聯人手,去接近問題的核心。
  關於這個問題的動因,通過以上的考察已經明確瞭。再從曆史的角度看,在那部托名定傢的《愚秘抄》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條記事:文治年間許多歌道行傢被召集到仙洞皇宮,就和歌的“至極體”徵求意見。那時,俊成卿主張所謂“至極體”就是“有心體”,他說道:“不過,有心體有多種形式,詞語所錶達之心端正而誠實,而且富有暗示,自然淳樸有趣,而又不落俗套,則可謂真正的有心體。”此後,在元久年間,歌人們又一次被召集到皇宮,繼續這個問題的討論的時候,寂蓮、有傢、雅經、傢隆等人,皆認為“幽玄體”是“至極體”。通具朝臣則對“有心體”“幽玄體”“麗體”三者都不忍捨棄,顯昭則取“麗體”,攝政大臣則錶示贊成俊成卿的看法。書中寫道:“睿慮也錶示同意這個意思。而我並不是一定要追隨傢父,隻是錶達我自己的看法,我錶態說:我也堅定地認為‘有心體’是‘至極體’。”由此看來,當時歌壇第一流的歌人寂蓮、有傢、雅經、傢隆等,都是將“幽玄體”看作是和歌最高樣式的。與此相對,俊成、定傢父子等則把“有心體”置於最高位置。然而,對我們來說,我們必須注意《愚秘抄》這《日本文學經典譯叢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研究》是僞書。實際上,無論是在俊成的歌論,還是在其和歌判詞中,幾乎看不到“有心體”這個概念,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樣,毋寜說,俊成在種種歌體中是選擇“幽玄體”的。今天學界一般公認為,代錶著“幽玄”並強調“幽玄”的俊成,與極力主張“有心”的定傢是對立的。而要考察定傢的意見,隻以《愚秘抄》為資料依據,那是不可靠的,必須從《每月抄》等文獻中尋找依據。在那裏定傢明確地說:“沒有比‘有心體’更能代錶和歌的本質瞭。”此話我們在上文中也引用過。
  ……

前言/序言

  “美學”作為一個從歐洲引進的新學科,早在明治初期就由西周等介紹引進,但從那時一直到大正時代,日本基本上隻是在祖述歐洲美學,日本的美學傢基本都是德國美學的翻譯介紹者。因此可以說,從明治到大正年間的半個多世紀中,作為學術研究,作為-個學科,日本固然是有“美學”的,但卻沒有“日本美學”,因為他們還沒有把日本人自身的審美體驗、審美意識及其相關文藝作品作為美學研究的對象。
  由“美學”嚮“日本美學”的發展和演進,是需要基礎和條件的,那就是“日本人的精神自覺”。明治維新之前的韆年間,日本曆史上精神文化、學術思想方麵大都依賴於中國資源,明治維新之後則主要依賴歐美。不過,至少到瞭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江戶時代,日本思想文化的獨立意識也慢慢抬頭瞭。江戶時代興起瞭一股以本居宣長等人為代錶旨在抗衡“漢學”的“國學”思潮,本居宣長為瞭證明“日本之道”不同於中國的“道”,通過分析和歌與《源氏物語》,提齣瞭“物哀”的觀念,“物哀”論以主情主義反對中國儒傢的道德主義、以唯美主義來抗衡中國式的唯善主義,極大地啓發瞭近代日本文學理論傢、美學傢的思路。例如,為近代日本小說奠定瞭理論基礎的坪內逍遙的《小說神髓》,就大段地引述本居宣長的“物哀論”,並以此作為其理論支撐點之一。此後,“物哀”也就成為第一個眾所公認的標識日本文學獨特陛的關鍵概念。
  但是,像日本這樣一個一直處在“文明周邊”位置、受外來文化影響甚大的國傢,要在傳統精神文化中發現獨特之處,在思想文化上全麵確認獨立性,較之在軍事上、政治經濟上取得自信力要睏難得多,這需要經曆一個較長的探索過程。從學術思想史上看,近現代日本人在這方麵走過瞭一個由錶及裏、由外到內、由物質文化嚮一般精神文化、由一般精神文化嚮審美文化的不斷發展、深化的過程。
  1894年,誌賀重昂(1862-1927)齣版瞭題為《日本風景論》的小冊子,首次論述日本列島地理上的優越性,說日本的地理風景之美、地理的優越遠在歐美和中國之上。第一次試圖從地理、風土的角度確認國民的優越性,打消日本人一直以來存在的身處“島國”的自卑感。這種日本地理風土的優越感的論述,很快發展為以“日本人”本身為對象的學術性闡發。1899年,新渡戶稻造(1862-1933)在美國齣版瞭用英文撰寫的《武士道》,懷著一種文化自信嚮西方人推介日本人引以為豪的“武士道”,並且引發瞭一係列關於日本人、日本國民性的文章與著作的大量湧現,其中正麵弘揚的多,負麵反省的也有,但無論是弘揚性的還是批判反省的著作,都在強調“日本人”不同於世界其他民族的“獨特性”。不久,這種獨特性的闡發和研究上升到瞭最高層次,即審美文化的層次,1906年,美術史傢岡倉天心用英文撰寫瞭《茶之書》,嚮西方世界展示瞭日本人及其茶道的獨特的美,特彆是指齣瞭茶道所推崇的“不對稱”和“不完美”之美及其與西方審美趣味的不同。
在無盡的時光長河中,有一種美,它不張揚,不喧囂,卻能觸動靈魂深處最柔軟的角落。這種美,誕生於日本列島,曆經韆年沉澱,最終凝練成“幽玄”、“物哀”與“寂”這三個深刻的關鍵詞。它們並非孤立的概念,而是相互輝映,共同織就瞭日本獨有的審美圖景,引導著人們去感受一種更深邃、更細膩、更具禪意的生命體驗。 “幽玄”,一個充滿神秘魅力的詞語,它並非描繪清晰可見的景象,而是暗示著一種含蓄、深遠、難以言說的意境。想象一下,在薄霧籠罩的山林中,遠方傳來隱約的寺鍾聲,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下,形成移步換景的光影變化。你無法完全捕捉到那聲音或光影的全部,但你的內心卻湧起一種莫名的寜靜與遐思。這便是“幽玄”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觀者運用想象力去填補留白,去感悟那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刻內涵。它不是直白地呈現,而是通過暗示、烘托,引導人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精神空間。 “幽玄”的美學特徵體現在多個層麵。在文學中,它往往錶現為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描摹,情感的剋製與潛流,以及對人生無常的深刻洞察。詩歌中的意境營造,如歌川廣重筆下的浮世繪,畫麵中的留白並非空無,而是留給觀者想象的空間,讓畫麵外的景物與情感得以延展。在藝術創作中,“幽玄”追求的是一種“言外之意”、“象外之意”,它迴避直接的敘述和明確的錶達,轉而通過象徵、比喻、隱喻等手法,營造齣一種引人入勝的神秘感和深度感。它鼓勵人們去“體會”而非“理解”,去“感受”而非“分析”。這種審美取嚮,與日本文化的含蓄內斂、崇尚自然有著天然的聯係。它讓我們明白,有時候,未曾言明的部分,反而更能觸動人心,更能激發我們的思考。 與“幽玄”的深邃悠遠相伴而生的是“物哀”。“物哀”並非簡單的悲傷或感嘆,而是一種對世事無常、生命短暫的深切體認,以及由此而生發的溫柔哀憐與共情。當我們看到櫻花短暫而絢爛的盛開,轉瞬即逝,內心油然而生的那種“美好卻易逝”的感慨,便是“物哀”的體現。它是一種對生命脆弱性的敏感,對美好事物終將消逝的無奈,以及在無奈中依然珍視這份美好的情感。 “物哀”的美學價值在於它賦予瞭我們一種超越個體生命的普遍情感連接。當我們在欣賞一首古詩,看到詩人對落花、對鞦葉的嘆息時,我們能夠感同身受,因為我們也曾經曆過類似的失落與感慨。這種情感的共鳴,使得“物哀”成為連接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橋梁。它讓我們意識到,所有的美好都可能轉瞬即逝,因此我們更應珍惜當下,感受生命中的點滴美好。它也讓我們學會以一種更溫柔、更悲憫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理解它們的存在與消逝,並從中獲得一種超然的寜靜。在文學作品中,“物哀”常與對人物命運的同情、對曆史變遷的感慨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它並非要我們沉溺於悲傷,而是通過對悲傷的深刻體驗,去領悟生命的真諦,去升華我們的情操。 而“寂”,則是一種更趨於極簡、孤寂、安寜的審美境界。它不追求繁復的裝飾,也不刻意營造熱鬧的氣氛,而是從喧囂中抽離,在靜謐中尋覓。一座古老的庭院,幾塊青苔,一盞孤燈,一個獨自品茗的身影,這便是“寂”的意境。它不是空無一人的寂寞,而是一種內心的豐盈與自足,是在萬籟俱寂中與自我對話,與宇宙連接的體驗。 “寂”的美學特點在於其對“減法”的極緻運用。它剔除一切不必要的元素,追求最純粹、最本質的美。在茶道中,追求的就是“一期一會”的專注與寜靜,“一期”是指僅有一次的相會,“一會”是指珍惜這次相會。在每一次茶會中,主人與客人都會全身心地投入,感受當下的寜靜與和諧。枯山水庭園以石、沙、苔蘚等極簡的元素,營造齣山水意境,其精髓便是“寂”的體現。它要求觀者靜下心來,去體悟那份空靈與淡泊。這種審美追求,與佛教禪宗的“空”與“無”有著深刻的淵源,它引導人們放下執念,迴歸內心的平靜。在“寂”的氛圍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一種洗滌心靈的力量,讓我們從紛擾的世界中得以解脫,找到內心的安寜與和諧。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豐盈,並非物質的堆砌,而是心靈的富足與通透。 “幽玄”、“物哀”、“寂”這三大關鍵詞,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滲透,彼此烘托。幽玄的深邃引導著我們去感受物哀的細膩,物哀的感傷又讓我們更加體會到寂的珍貴。寂靜的氛圍,則能讓幽玄的意境更加顯現,讓物哀的情感更加動人。它們共同構築瞭一個日本獨特的審美世界,在這個世界裏,美不是直白的呈現,而是含蓄的邀請;不是瞬間的燦爛,而是永恒的韻味;不是熱鬧的狂歡,而是內心的迴響。 它們影響著日本的文學、藝術、建築、園林,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麵麵。從古典的《源氏物語》到近代的俳句,從浮世繪到枯山水,從茶道到花道,無不滲透著這三大美學的精神。它們教導我們用一種更敏感、更深刻、更寜靜的方式去體驗世界,去理解生命。它們並非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融入血脈的文化基因,是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幽玄”、“物哀”、“寂”,不僅僅是瞭解幾個抽象的詞匯,更是深入日本文化的肌理,感受其獨特的美學精神。它們提供瞭一種不同於西方文明的審美視角,讓我們有機會從更廣闊的文化維度去理解人類的創造力與情感錶達。它們引導我們去發現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去體悟生命中那些不易察覺的深刻。 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裏,當我們感到迷失或睏惑時,不妨迴溯這份源遠流長的日本美學,去感受“幽玄”的深邃,去體味“物哀”的溫柔,去尋覓“寂”的安寜。或許,我們能在其中找到一種新的力量,一種看待世界和生命的獨特方式,一種能夠讓內心獲得平靜與升華的智慧。這份美學,如同古老的東方智慧,穿越時空的阻隔,依然閃爍著迷人的光輝,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領悟,去融入。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有些擔心這類美學專著會過於晦澀難懂,但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最深奧的理論用最親切的方式傳達給讀者。在探討“幽玄”時,那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被他用大量的文學文本進行佐證和描摹,使得原本飄渺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我特彆喜歡他穿插的那些對古代文人的生活片段的描述,它們為抽象的美學理論提供瞭生動的曆史背景。這本書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東方藝術的理解邊界,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美”的片麵認知。它不僅僅是在介紹日本美學,更是在引領我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得非常巧妙,將“幽玄”、“物哀”和“寂”這三個核心概念,像抽絲剝繭般層層深入地展開。我對作者在論述“寂”時的那種剋製與深邃印象深刻。他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而是用最簡潔、最凝練的語言,去觸碰那種“不完美中的完美”的境界。讀到關於茶道和俳句的部分時,我甚至能想象齣那份空寂之美帶來的心靈震撼。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教會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發現那些不易察覺的美——比如一片落葉,一縷月光,它們都蘊含著無窮的迴味。這本書絕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部可以常年陪伴、每次重讀都有新感悟的哲學隨筆。

評分

翻開這本《日本文學經典譯叢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研究》,我仿佛被拉入瞭一個全新的世界。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將那些看似抽象的日本美學概念,通過生動的文學案例一一剖析。我尤其欣賞他對“物哀”的闡釋,那種對世事無常的感懷,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得到瞭立體化的呈現。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反復揣摩那些引用的詩句和片段,感覺自己的審美視角正在被悄然重塑。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研究,更像是一次深入日本文化內核的精神漫遊。那種對細膩情感的捕捉和對瞬間之美的珍視,讓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瞭片刻的寜靜與沉思。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一種美學,就是要去理解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也體現瞭一種對“美”的尊重,拿在手上便能感受到一種沉靜的力量。內容上,它精準地把握瞭這三大關鍵詞之間的張力與聯係,沒有讓任何一個概念成為孤立的存在。我個人對“寂”的探討非常感興趣,作者將其與禪宗思想的結閤點解釋得極其到位,那種“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意境,通過文字的力量被有效地傳遞瞭齣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時而如清泉般潺潺流淌,時而如利劍般直指核心,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美學研究,是需要長期浸潤和深刻反思的纍積,而非膚淺的獵奇。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並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記的佳作。

評分

這是一次極其酣暢淋灕的閱讀體驗。作者對於材料的掌握和駕馭能力令人嘆服,他不僅熟稔於日本古典文學的寶庫,更能從現代的視角進行重新解讀,使得這些古老的美學概念煥發齣新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對比和辨析“物哀”與西方悲劇美學時,那種清晰的邏輯推演和深刻的洞察力,讓人拍案叫絕。我仿佛跟隨作者的思路,在日本的四季流轉中,體驗著不同情緒的起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框架,它讓我學會用一種更具層次感和曆史厚重感的方式去品味藝術作品。讀完後,我迫不及待地想迴頭重溫我收藏的一些日本電影和畫作,帶著新的眼光去重新發現它們的美。

評分

對日本文化瞭解不少,該從日本美學開始提升認知

評分

名傢作品 名社齣版 經典珍藏

評分

書很好,快遞慢瞭兩三天,能理解吧,總體好評。

評分

書本質量不錯,物流很快。

評分

聽人推薦說應該先看後記。讀完後記簡直迫不及待就翻開正文瞭。這個作者太有意思又太讓人心疼瞭,瞭解瞭他的經曆再來看書,總覺得心裏沉甸甸的。贊譯者!看得齣來她是真的懂這位作者的。

評分

研究用,還是很不錯的。

評分

是時候好好研究瞭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內容不錯,裝幀甚是漂亮,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