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经典译丛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

日本文学经典译丛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大西克礼 著,王向远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学
  • 美学
  • 幽玄
  • 物哀
  • 日本文化
  • 哲学
  • 艺术史
  • 译著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42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206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日本文学经典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文学经典译丛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是日本现代著名美学家大西克礼美学研究“三部曲”,是研究东方美学的卓荦超伦之作。
  《日本文学经典译丛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以体系性的建构、文化语义学的方法、细致的理论分析、独到的阐发与见解深入阐释了日本传统美学三大关键词。

作者简介

  大西克礼(1888-1959),毕业于东京大学美学专业,1930年后长期在东京大学担任美学教职,1950年退休后仍埋头于美学的翻译与研究,译作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著有《<判断力批判>的研究》(1932)、《现象学派的美学》(1938)、《幽玄与哀》(1940)、《风雅论——“寂”的研究》(1941)、《<万叶集>的自然感情》(1944)、《美意识论史》(1950),去世后出版《美学》(上、下两卷,1960-1961)、《浪漫主义美学与艺术论》(1969)等,是日本学院派美学的确立者和代表人
  物。

目录

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大西克礼《幽玄》《物哀》《寂》“三部作”及其前后(译本序)

“幽玄”论
一 作为艺术的歌道,作为美学思想的歌学
二 作为价值概念与样式概念的“幽玄”
三 中世歌学中的“幽玄”概念的展开
四 正彻、心敬、世阿弥、禅竹的“幽玄”概念
五 “幽玄”和“有心”,“幽玄体”和“有心体”
六 样式概念的价值意义和记述意义
七 作为美的概念的“幽玄”的内容,对其加以考察的视点
八 “幽玄”概念审美意义的分析

“物哀”论
一 “哀”概念的多义性及美学考察的困难
二 “哀”的语义,其积极与消极的意味
三 本居宣长关于“物哀”的学说
四 所谓感情上的“深刻”,对“哀”的主观主义解释
五 “哀”从心理学向美学的展开,一般审美意味向特殊审美意味的分化
六 作为审美体验的“哀”的构造
七 美与“哀”、悲哀与美的关系
八 美的现象学性格与哀愁
九 平安朝时代的生活氛围与“哀”的审美文化
十 知性文化的缺陷,唯美主义倾向,“忧郁”的概念
十一 平安朝时代的自然感情与“哀”
十二 “哀”的用例研究,其意味的五个阶段
十三 作为特殊审美意味的“哀”的用例
十四 关于情趣象征问题
十五 审美范畴“哀”的完成

“寂”论
前言
一 序论
二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一)
三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二)
四 俳谐的艺术本质与“风雅”概念
五 “寂”的一般意味与特殊意味
六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一)
七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二)
八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三)
九 “寂”的美学界限与茶室的审美价值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日本文学经典译丛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
  五“幽玄”和“有心”,“幽玄体”和“有心体”
  在追溯“幽玄”概念的美学意味的变迁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幽玄”与“有心”的关系。最近,关于这个问题,在国文学研究中,各家都有自己的观点。我不打算对此一一加以考察,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美学的角度看,关于“幽玄”与“有心”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与上文谈到的价值概念与样式概念的关系问题有关,另一方面,又与所谓“心”的问题,即“歌心”“词”与“姿”(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关系问题相关。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这两个方面的关联人手,去接近问题的核心。
  关于这个问题的动因,通过以上的考察已经明确了。再从历史的角度看,在那部托名定家的《愚秘抄》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记事:文治年间许多歌道行家被召集到仙洞皇宫,就和歌的“至极体”征求意见。那时,俊成卿主张所谓“至极体”就是“有心体”,他说道:“不过,有心体有多种形式,词语所表达之心端正而诚实,而且富有暗示,自然淳朴有趣,而又不落俗套,则可谓真正的有心体。”此后,在元久年间,歌人们又一次被召集到皇宫,继续这个问题的讨论的时候,寂莲、有家、雅经、家隆等人,皆认为“幽玄体”是“至极体”。通具朝臣则对“有心体”“幽玄体”“丽体”三者都不忍舍弃,显昭则取“丽体”,摄政大臣则表示赞成俊成卿的看法。书中写道:“睿虑也表示同意这个意思。而我并不是一定要追随家父,只是表达我自己的看法,我表态说:我也坚定地认为‘有心体’是‘至极体’。”由此看来,当时歌坛第一流的歌人寂莲、有家、雅经、家隆等,都是将“幽玄体”看作是和歌最高样式的。与此相对,俊成、定家父子等则把“有心体”置于最高位置。然而,对我们来说,我们必须注意《愚秘抄》这《日本文学经典译丛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是伪书。实际上,无论是在俊成的歌论,还是在其和歌判词中,几乎看不到“有心体”这个概念,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毋宁说,俊成在种种歌体中是选择“幽玄体”的。今天学界一般公认为,代表着“幽玄”并强调“幽玄”的俊成,与极力主张“有心”的定家是对立的。而要考察定家的意见,只以《愚秘抄》为资料依据,那是不可靠的,必须从《每月抄》等文献中寻找依据。在那里定家明确地说:“没有比‘有心体’更能代表和歌的本质了。”此话我们在上文中也引用过。
  ……

前言/序言

  “美学”作为一个从欧洲引进的新学科,早在明治初期就由西周等介绍引进,但从那时一直到大正时代,日本基本上只是在祖述欧洲美学,日本的美学家基本都是德国美学的翻译介绍者。因此可以说,从明治到大正年间的半个多世纪中,作为学术研究,作为-个学科,日本固然是有“美学”的,但却没有“日本美学”,因为他们还没有把日本人自身的审美体验、审美意识及其相关文艺作品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由“美学”向“日本美学”的发展和演进,是需要基础和条件的,那就是“日本人的精神自觉”。明治维新之前的千年间,日本历史上精神文化、学术思想方面大都依赖于中国资源,明治维新之后则主要依赖欧美。不过,至少到了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江户时代,日本思想文化的独立意识也慢慢抬头了。江户时代兴起了一股以本居宣长等人为代表旨在抗衡“汉学”的“国学”思潮,本居宣长为了证明“日本之道”不同于中国的“道”,通过分析和歌与《源氏物语》,提出了“物哀”的观念,“物哀”论以主情主义反对中国儒家的道德主义、以唯美主义来抗衡中国式的唯善主义,极大地启发了近代日本文学理论家、美学家的思路。例如,为近代日本小说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就大段地引述本居宣长的“物哀论”,并以此作为其理论支撑点之一。此后,“物哀”也就成为第一个众所公认的标识日本文学独特陛的关键概念。
  但是,像日本这样一个一直处在“文明周边”位置、受外来文化影响甚大的国家,要在传统精神文化中发现独特之处,在思想文化上全面确认独立性,较之在军事上、政治经济上取得自信力要困难得多,这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从学术思想史上看,近现代日本人在这方面走过了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物质文化向一般精神文化、由一般精神文化向审美文化的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
  1894年,志贺重昂(1862-1927)出版了题为《日本风景论》的小册子,首次论述日本列岛地理上的优越性,说日本的地理风景之美、地理的优越远在欧美和中国之上。第一次试图从地理、风土的角度确认国民的优越性,打消日本人一直以来存在的身处“岛国”的自卑感。这种日本地理风土的优越感的论述,很快发展为以“日本人”本身为对象的学术性阐发。1899年,新渡户稻造(1862-1933)在美国出版了用英文撰写的《武士道》,怀着一种文化自信向西方人推介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武士道”,并且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日本人、日本国民性的文章与著作的大量涌现,其中正面弘扬的多,负面反省的也有,但无论是弘扬性的还是批判反省的著作,都在强调“日本人”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性”。不久,这种独特性的阐发和研究上升到了最高层次,即审美文化的层次,1906年,美术史家冈仓天心用英文撰写了《茶之书》,向西方世界展示了日本人及其茶道的独特的美,特别是指出了茶道所推崇的“不对称”和“不完美”之美及其与西方审美趣味的不同。
在无尽的时光长河中,有一种美,它不张扬,不喧嚣,却能触动灵魂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这种美,诞生于日本列岛,历经千年沉淀,最终凝练成“幽玄”、“物哀”与“寂”这三个深刻的关键词。它们并非孤立的概念,而是相互辉映,共同织就了日本独有的审美图景,引导着人们去感受一种更深邃、更细腻、更具禅意的生命体验。 “幽玄”,一个充满神秘魅力的词语,它并非描绘清晰可见的景象,而是暗示着一种含蓄、深远、难以言说的意境。想象一下,在薄雾笼罩的山林中,远方传来隐约的寺钟声,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形成移步换景的光影变化。你无法完全捕捉到那声音或光影的全部,但你的内心却涌起一种莫名的宁静与遐思。这便是“幽玄”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观者运用想象力去填补留白,去感悟那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内涵。它不是直白地呈现,而是通过暗示、烘托,引导人们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精神空间。 “幽玄”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多个层面。在文学中,它往往表现为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情感的克制与潜流,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诗歌中的意境营造,如歌川广重笔下的浮世绘,画面中的留白并非空无,而是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让画面外的景物与情感得以延展。在艺术创作中,“幽玄”追求的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意”,它回避直接的叙述和明确的表达,转而通过象征、比喻、隐喻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和深度感。它鼓励人们去“体会”而非“理解”,去“感受”而非“分析”。这种审美取向,与日本文化的含蓄内敛、崇尚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它让我们明白,有时候,未曾言明的部分,反而更能触动人心,更能激发我们的思考。 与“幽玄”的深邃悠远相伴而生的是“物哀”。“物哀”并非简单的悲伤或感叹,而是一种对世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深切体认,以及由此而生发的温柔哀怜与共情。当我们看到樱花短暂而绚烂的盛开,转瞬即逝,内心油然而生的那种“美好却易逝”的感慨,便是“物哀”的体现。它是一种对生命脆弱性的敏感,对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无奈,以及在无奈中依然珍视这份美好的情感。 “物哀”的美学价值在于它赋予了我们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普遍情感连接。当我们在欣赏一首古诗,看到诗人对落花、对秋叶的叹息时,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因为我们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失落与感慨。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物哀”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它让我们意识到,所有的美好都可能转瞬即逝,因此我们更应珍惜当下,感受生命中的点滴美好。它也让我们学会以一种更温柔、更悲悯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理解它们的存在与消逝,并从中获得一种超然的宁静。在文学作品中,“物哀”常与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它并非要我们沉溺于悲伤,而是通过对悲伤的深刻体验,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去升华我们的情操。 而“寂”,则是一种更趋于极简、孤寂、安宁的审美境界。它不追求繁复的装饰,也不刻意营造热闹的气氛,而是从喧嚣中抽离,在静谧中寻觅。一座古老的庭院,几块青苔,一盏孤灯,一个独自品茗的身影,这便是“寂”的意境。它不是空无一人的寂寞,而是一种内心的丰盈与自足,是在万籁俱寂中与自我对话,与宇宙连接的体验。 “寂”的美学特点在于其对“减法”的极致运用。它剔除一切不必要的元素,追求最纯粹、最本质的美。在茶道中,追求的就是“一期一会”的专注与宁静,“一期”是指仅有一次的相会,“一会”是指珍惜这次相会。在每一次茶会中,主人与客人都会全身心地投入,感受当下的宁静与和谐。枯山水庭园以石、沙、苔藓等极简的元素,营造出山水意境,其精髓便是“寂”的体现。它要求观者静下心来,去体悟那份空灵与淡泊。这种审美追求,与佛教禅宗的“空”与“无”有着深刻的渊源,它引导人们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平静。在“寂”的氛围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洗涤心灵的力量,让我们从纷扰的世界中得以解脱,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和谐。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丰盈,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心灵的富足与通透。 “幽玄”、“物哀”、“寂”这三大关键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彼此烘托。幽玄的深邃引导着我们去感受物哀的细腻,物哀的感伤又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寂的珍贵。寂静的氛围,则能让幽玄的意境更加显现,让物哀的情感更加动人。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日本独特的审美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美不是直白的呈现,而是含蓄的邀请;不是瞬间的灿烂,而是永恒的韵味;不是热闹的狂欢,而是内心的回响。 它们影响着日本的文学、艺术、建筑、园林,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古典的《源氏物语》到近代的俳句,从浮世绘到枯山水,从茶道到花道,无不渗透着这三大美学的精神。它们教导我们用一种更敏感、更深刻、更宁静的方式去体验世界,去理解生命。它们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是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幽玄”、“物哀”、“寂”,不仅仅是了解几个抽象的词汇,更是深入日本文化的肌理,感受其独特的美学精神。它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审美视角,让我们有机会从更广阔的文化维度去理解人类的创造力与情感表达。它们引导我们去发现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去体悟生命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深刻。 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当我们感到迷失或困惑时,不妨回溯这份源远流长的日本美学,去感受“幽玄”的深邃,去体味“物哀”的温柔,去寻觅“寂”的安宁。或许,我们能在其中找到一种新的力量,一种看待世界和生命的独特方式,一种能够让内心获得平静与升华的智慧。这份美学,如同古老的东方智慧,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辉,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领悟,去融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次极其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作者对于材料的掌握和驾驭能力令人叹服,他不仅熟稔于日本古典文学的宝库,更能从现代的视角进行重新解读,使得这些古老的美学概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对比和辨析“物哀”与西方悲剧美学时,那种清晰的逻辑推演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我仿佛跟随作者的思路,在日本的四季流转中,体验着不同情绪的起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框架,它让我学会用一种更具层次感和历史厚重感的方式去品味艺术作品。读完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头重温我收藏的一些日本电影和画作,带着新的眼光去重新发现它们的美。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这类美学专著会过于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最深奥的理论用最亲切的方式传达给读者。在探讨“幽玄”时,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被他用大量的文学文本进行佐证和描摹,使得原本飘渺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特别喜欢他穿插的那些对古代文人的生活片段的描述,它们为抽象的美学理论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背景。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东方艺术的理解边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美”的片面认知。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日本美学,更是在引领我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将“幽玄”、“物哀”和“寂”这三个核心概念,像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地展开。我对作者在论述“寂”时的那种克制与深邃印象深刻。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最简洁、最凝练的语言,去触碰那种“不完美中的完美”的境界。读到关于茶道和俳句的部分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份空寂之美带来的心灵震撼。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教会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那些不易察觉的美——比如一片落叶,一缕月光,它们都蕴含着无穷的回味。这本书绝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可以常年陪伴、每次重读都有新感悟的哲学随笔。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体现了一种对“美”的尊重,拿在手上便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内容上,它精准地把握了这三大关键词之间的张力与联系,没有让任何一个概念成为孤立的存在。我个人对“寂”的探讨非常感兴趣,作者将其与禅宗思想的结合点解释得极其到位,那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境,通过文字的力量被有效地传递了出来。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时而如清泉般潺潺流淌,时而如利剑般直指核心,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美学研究,是需要长期浸润和深刻反思的累积,而非肤浅的猎奇。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佳作。

评分

翻开这本《日本文学经典译丛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我仿佛被拉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那些看似抽象的日本美学概念,通过生动的文学案例一一剖析。我尤其欣赏他对“物哀”的阐释,那种对世事无常的感怀,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立体化的呈现。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反复揣摩那些引用的诗句和片段,感觉自己的审美视角正在被悄然重塑。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研究,更像是一次深入日本文化内核的精神漫游。那种对细腻情感的捕捉和对瞬间之美的珍视,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沉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种美学,就是要去理解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

京东物流真的神速。还没开始阅读,很期待。

评分

玉露凋伤枫树林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期待阅读&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评分

京东速度很快,比其它电商速度要快一些,书籍包装很好,有活动的话更划算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冷,刚好可以读书

评分

这套书很不错,装帧很好,很日式.。

评分

这套书很不错,装帧很好,很日式.。

评分

书本质量不错,物流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