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个明天:科幻技术如何成真并塑造人类的未来

100亿个明天:科幻技术如何成真并塑造人类的未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布赖恩·克莱格 著,刘甸邑 译
图书标签:
  • 科幻
  • 未来科技
  • 技术发展
  • 人工智能
  • 生物科技
  • 太空探索
  • 社会影响
  • 科技伦理
  • 未来学
  • 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58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0755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科幻技术与现实的结合

人类想象与未来世界的无缝对接

技术控无法拒绝的探索盛宴

科幻迷欲罢不能的体验

从《星际迷航》里的全息甲板,到黑客帝国的全息影像,到不断刷新人们感官新体验的VR眼镜,到剧场里的幕布投影,再到3D投影……科幻技术从简单、原始发展为复杂、成熟,炫酷的科幻技术走下想象的神坛,走进人们的生活,更新人们的视听体验,改变人们的生活。

《100亿个明天》梳理了每种科幻技术的发展脉络,强调了科幻作品提供的想象空间及其在技术发展中起到的启发作用。科幻作品为我们的明天提供了100亿种可能,它指引我们去创造未来;受它的激发,人类会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道路上勇往无前。


内容简介

《100亿个明天》为你打开了一扇关于未来炫酷技术的想象大门,你将看到科幻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变为现实的。

《星际迷航》中的全息技术开创了图像呈现方式的前沿,如今VR眼镜也在不断刷新当今人们的感官新体验;翼装飞行装备使人类圆了飞翔的梦,有了它,你也可以像钢铁侠一样在天空中任意遨游;阿西莫夫笔下的智能机器人具备了接近人类思维的能力,现实中的机器人则被赋予了更多的专业用途:走入普通人家的扫地机器人,与*围棋棋手李世石大战的阿尔法狗,以及更久远的与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对弈的“深蓝”。

未来,还会有哪些科技会成真?

是《三体》中的水滴飞行器吗?

还是*人类思维的智能机器人?

或者是帮助人类移民外太空的高端技术和设备以及让人穿越回过去的时光机器?

人类未来的100亿种可能需要大开脑洞的想象力,需要超前沿的技术支撑,更需要科幻技术的启发。


作者简介

布赖恩·克莱格,剑桥大学物理系毕业,写作范围涵盖光学、量子纠缠等,撰写过多本科普作品,包括《万有引力》《上帝掷骰子:量子纠缠,奇怪的科学现象》《宇宙大爆炸之前》《生态学》《无穷简史》。

克莱格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成员,其作品《生态学》曾获得2009年英国国际视觉传播协会号角奖,《无穷简史》曾入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图书奖。


精彩书评

《100亿个明天》既是一本科学发现的历史书,又是一本科幻发展的回忆录。科幻文学、科学和时代,从没这么深度地纠缠在一起。是科幻迷和所有期望预知未来的人都应该阅读的有趣著作。

——吴岩,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创意研究中心主任

《100亿个明天》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科幻与现实的关系,尤其是阐释了科幻中的神奇想象如何变作未来的事物,读来饶有趣味,让人脑洞大开,十分有益于创造力的提升。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第1 章 雾里看花 /001

第2 章 蓝色药丸?红色药丸? /017

第3 章 广告狂人 /041

第4 章 全能力场 /051

第5 章 机器人和仿生人 /073

第6 章 恐龙复活 /085

第7 章 超能力装备 /099

第8 章 光束武器 /115

第9 章 外星人,你在哪儿? /131

第10 章 世界末日 /153

第11 章 神秘能量 /161

第12 章 瞬间移动 /177

第13 章 登上月球 /189

第14 章 即时通信 /205

第15 章 脑机连接 /229

第16 章 隐形技术 /249

第17 章 人工智能 /263

第18 章 明天的100 亿个可能 /291

< 致 谢 > /303

< 注 释 > /305


精彩书摘

1963 年11 月22 日的那件事震惊世界。但是,对于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来说,接下来的那一天则更有意义。因为就在那天,英国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开播了。电视剧情节中货真价实的科学不真实得像奇幻故事一样,类似的概念可见诸卡尔·萨根的《宇宙》(Cosmos)和帕特里克·穆尔的《仰望夜空》(The Sky at Night),继而由《星际迷航》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叙事领域。感谢科幻小说,让我得以窥见未来。就像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1922 年成功探索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一样,我也从科幻小说中如愿看到了“美妙的事情”。这些故事让我大开眼界。

一开始对我影响较大的是科幻电影,比如有时代感的经典的《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和能带来全新体验的《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然后,便是书。我用自己赚的钱买的第一本书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时间机器》。直到现在,我都保留着这本早已破旧不堪的纸质书。我对这个故事并不感兴趣。11 岁时,我并不喜欢这本书。直到现在,我也觉得它枯燥无味。但是幸运的是,在我的“科幻狂人”父亲的影响下,我常能在图书馆一饱眼福,徜徉在那些来自科幻小说黄金时代a的冒险旅程中。艾萨克·阿西莫夫、C. M. 科恩布卢特和弗雷德里克·波尔、约翰·温德姆、阿尔弗雷德·贝斯特尔、罗伯特·海因莱因、雷·道格拉斯·布拉德伯里,以及他们的奇思妙想指引我通往喧闹而瑰丽的未来。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际航行的艺术》的图书简介。 《星际航行的艺术》 一本关于人类探索未知疆域、驾驭宇宙尺度挑战的深度指南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演进中,我们从未停止对星空的仰望。从古代文明对夜空的描摹,到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指向月球,再到阿姆斯特朗在静海留下第一个脚印,探索未知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驱动力。然而,当我们目光越过太阳系的边界,面对的是一片广袤、冷酷且充满极端物理法则的宇宙时,传统的技术和思维模式显得捉襟见肘。《星际航行的艺术》正是一本致力于填补这一知识鸿沟的著作,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科幻想象集,而是一部严肃探讨跨越星际距离所需理论、工程学突破与生存策略的综合性手册。 本书的基石建立在对当前最前沿物理学和推进系统研究的深刻理解之上。作者团队汇集了理论物理学家、宇航工程专家和深空任务规划师,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现实可行的、从近地轨道向外延伸至银河系边缘的“航行蓝图”。 第一部分:超越光速的理论疆界 在探讨如何抵达目标之前,我们必须正视“距离”的恐怖。银河系的直径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依赖化学燃料的传统火箭技术,即使能达到极高的速度,也需要数万年才能触及最近的恒星。因此,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超光速(FTL)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工程挑战。 我们详细审视了基于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几种主要设想:曲速驱动(Alcubierre Drive)的修正模型,探讨了如何最小化负能量密度需求,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的奇点稳定性问题。紧接着,书中对虫洞(Wormholes)的构建与维持进行了严谨的数学推导,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奇异物质来保持喉道的开放性,以及穿越时空通道时对旅行者生理和结构完整性的潜在影响。此外,本书还对“跃迁驱动”的概念进行了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尽管这些理论仍处于理论物理的边缘,但它们为我们理解时空操控提供了必要的思维工具。 第二部分:现实的推进革命——近光速时代的工程学 在FTL技术仍停留在纸面上的漫长过渡期内,人类必须掌握接近光速的推进技术。本书的第二部分是为实际的星际任务量身定制的工程指南。 我们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比较和评估四种主要的近光速推进系统: 1. 反物质湮灭推进: 详细分析了反物质的生产、储存(磁约束)和导引效率。书中计算了达到10%光速所需的最少反物质质量,并探讨了如何应对高速撞击带来的微流星体烧蚀问题。 2. 核聚变脉冲推进(Orion/Daedalus改进型): 重点研究了如何设计能承受极端冲击的“减震结构”和“辐射屏蔽层”。书中提出了新型的磁约束聚变反应堆设计,旨在提高燃料利用率和推重比。 3. 激光帆与光子火箭: 探讨了将兆瓦级或吉瓦级激光阵列部署在太阳系内侧作为“发射加速器”的可行性。关键的工程难点在于超轻量化帆材的耐久性、光束的精确聚焦,以及在数十光年外进行姿态控制的反馈系统设计。 4. 曲率驱动的低能耗版本: 虽然未能实现FTL,但书中探索了如何利用局部时空弯曲的微小效应来降低传统推进系统的能耗,使其更接近“巡航”而非“加速”。 第三部分:星际生存与生命支持系统 抵达目标地可能耗费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因此,一艘星际飞船必须是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封闭生态圈工程学”。作者们不再将重点放在传统的“封闭循环”上,而是提出了“适应性生物群落设计”。书中描述了如何构建具有冗余和多样性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模块,确保在极端压力下关键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的稳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书中详细分析了长期低重力对人体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不可逆影响,并提出了基于人工重力生成(旋转栖息地)和先进生物修复技术的解决方案。 此外,本书还涉及“时间膨胀效应”下的社会学问题。当船员以接近光速航行时,地球上的时间流逝速度会慢得多。书中探讨了如何设计一套能维持文化连续性、激励后代船员完成父辈使命的“代际任务契约”与心理支持机制。 第四部分:星际导航与宇宙图谱 星际导航绝非简单的指向目标恒星。在缺乏GPS信号的广袤空间中,定位的精度直接决定了任务的成败。本书引入了“脉冲星时间基准系统”(Pulsar Timing Reference System)。通过精确测量来自数十个已知脉冲星的信号到达时间差异,飞船可以实时确定自身在银河系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书中还包含了对已知宜居带行星系的三维高精度建模,指导飞船如何利用引力弹弓效应,最大限度地节省燃料和时间。 结语 《星际航行的艺术》并非对未来的盲目乐观,而是对摆在人类面前的巨大科学与工程挑战的冷静审视。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突破物理学的极限,更要超越我们当前工程能力的边界。阅读本书,你将获得一套理解未来星际探索任务所需的核心知识框架,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将得到详尽的剖析与推演。这是一场思想的远征,为所有渴望成为真正星际物种的人们点亮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它扑面而来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作者以一种极其独特的视角,将科技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演进紧密结合,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未来画卷。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未来世界,亲眼见证着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科技,如何一步步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并最终重塑着我们的世界。书中对各种前沿科技的解读,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艺术的想象力,让我对那些复杂的概念茅塞顿开。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科技视为冰冷的工具,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关系、甚至我们对生命本身的理解。他以一种近乎哲学的深度,引导我们思考技术发展的伦理边界,以及人类如何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深深敬畏,以及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书写着“100亿个明天”的故事。它让我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渴望参与并塑造未来的行动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场智识的盛宴,充满了令人振奋的洞察力。作者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一种易于理解、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浩瀚的科技星海。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踏上了一段新的探索旅程,从微观的基因工程到宏观的宇宙殖民,触及的领域之广,令人叹为观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技术的炫技,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之中。他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和生动的想象,展现了这些看似遥远的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并重塑我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这种描绘方式,让未来的图景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理论,而是充满人情味和现实意义的未来画卷。读这本书,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想象自己生活在书中描绘的某个未来场景中,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也体会可能面临的挑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科技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潜能和未来命运的深刻寓言,它激发了我对自身、对社会、对整个宇宙的无限好奇与探索欲,是一次真正触及灵魂的阅读。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是一种我前所未见的魅力,它不仅仅是关于“什么”技术会成真,更是关于“为什么”以及“如何”去塑造我们即将面临的未来。作者的文字如同拥有魔力,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科技概念,化身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令人信服的论证。我沉浸在其中,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技术从概念到实现的艰难历程,也目睹了它们如何一点点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肌理。书中对那些颠覆性创新的描绘,充满了前瞻性和深刻性,它让我看到了人类突破自身局限的巨大潜力,也让我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技术对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人类价值观影响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和深邃。他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不盲目崇拜技术,而是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负责任地应用这些强大的力量。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敬畏感和对自身能动性的觉醒,让我明白,未来并非是被动等待的,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创造的。

评分

这本《100亿个明天》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参加一场由一群最聪明、最有远见的思想家举办的跨代际论坛。书中没有生硬的理论灌输,更多的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对话,一种对未知世界的畅快探索。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科学论文和实验室里的前沿技术,描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从那些令人惊叹的生物技术突破,到可能改变我们社会结构的经济和政治创新,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让人拍案叫绝的观点。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平衡。他并没有简单地渲染末日论,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利用智慧和伦理来规避风险,确保科技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未来战略的思考指南。它让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一丝兴奋,也对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充满了信心。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一次思维的 Gymnastics,让我得以跳出日常的局限,以一种全新的、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文明的走向。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100亿个明天”这个名字就充满了好奇。它不像那些直白地告诉你“XX技术会如何发展”的科普书,而是用一种更宏大、更富哲学意味的方式来探讨未来。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次关于人类文明走向的深度思考。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科技名词,而是将这些冰冷的词汇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让我们窥见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正在一步步地走进现实。从基因编辑到人工智能,从太空探索到虚拟现实,每一个章节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的大门,里面充满了惊喜和挑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技术演进时,所注入的人文关怀。他不仅仅关注技术本身的可能性,更着重于这些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伦理观念,甚至是我们对“人”本身的定义。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的世界,看待新闻报道里关于科技进展的消息,都有了全新的视角。它让我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开始思考自己在这个即将到来的“100亿个明天”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对一本科技类书籍的预期,它是一次关于未来的思想洗礼,让我对即将到来的变革充满了敬畏和期待。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物流,非常满意

评分

发货很快,质量很好,下次再来。

评分

不错,正品,下次还来

评分

不错,正品,下次还来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1111111111

评分

和书名一样吸引人眼球。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物流,非常满意

评分

有意思,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