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1世紀被稱為“海洋的世紀”,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書從漁業政策、資源配置等角度分析市場和政策的力量是如何影響漁民的行為選擇的,而這種影響的結果不僅導緻人與海洋的區隔,而且加劇瞭社會矛盾。傳統漁村的解體、信仰傳承的斷裂、漁民身份的喪失等,使我們看到海洋漁業的睏境和海洋生態危機。而本書討論瞭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認為隻有調整政策、製衡社會力量纔能避免異化現象的産生。
作者簡介
唐國建,1978年生於廣西全州縣,1996~2003年就讀於吉林大學社會學係,獲學士和碩士學位,2008~2012年就讀於河海大學社會學係,獲博士學位,師從陳阿江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環境社會學。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問題的提齣
1.2 研究方法與本書框架
1.3 研究目的與研究創新
第二章 海洋捕撈方式的可選擇性:文獻綜述與分析框架
2.1 相關研究文獻評述
2.2 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第三章 傳統海洋捕撈方式及其社會條件
3.1 “漏網捕魚”及其方式
3.2 “漏網捕魚”的技術特點
3.3 “漏網捕魚”的經濟條件
3.4 “漏網捕魚”的社會規範
3.5 “漏網捕魚”的文化禁忌
小結:在技術與文化之間
第四章 現代海洋捕撈方式及其社會條件
4.1 “一網打盡”及其方式
4.2 “一網打盡”的技術支撐
4.3 “一網打盡”的經濟刺激
4.4 “一網打盡”的政策維護
4.5 “一網打盡”的文化認同
小結:在需要與欲求之間
第五章 海洋捕撈方式轉變的原因與影響
5.1 海洋捕撈方式轉變的原因
5.2 海洋捕撈方式轉變的影響
小結:無限欲求與有限理性
第六章 可持續海洋捕撈業及其實現途徑
6.1 可持續海洋捕撈業及其特徵
6.2 可持續海洋捕撈業的基礎
6.3 可持續海洋捕撈方式的實現途徑
小結:可持續海洋捕撈業的架構
第七章 結論與反思
7.1 結論
7.2 對問題的反思
7.3 餘論
參考文獻
附錄1 三個典型的海洋漁村
附錄2 兩個訪談提綱
附錄3 中國傳統海洋漁具
附錄4 膠東與福建的傳統海洋漁船之比較
後 記
圖錶目錄
圖2-1 海洋捕撈方式選擇的社會條件/052
圖3-1 下籠子示意圖:一聯籠子及放置/059
圖3-2 膠東半島的傳統漁區作業示意圖及其詳解/062
圖4-1 雙船拖網作業簡圖/104
圖4-2 雙船拖網網具結構簡圖/105
圖4-3 海域權屬圖/135
圖5-1 基於生産工具的海洋資源配置圖/157
圖6-1 一個更完整的可持續漁業係統示意圖/186
圖6-2 大海洋生態係統模塊及其指標體係/199
圖7-1 海洋捕撈方式的社會條件及其轉變/212
附圖1-1 鞍山結構示意圖/256
錶1-1 世界海洋漁業産量/003
錶1-2 捕撈漁民和養殖漁民/005
錶3-1 中國海洋神靈結構譜係/092
錶4-1 山東機動漁船重點船型主要技術指標/114
錶4-2 牛莊戶主的職業分類及其收入狀況/120
錶4-3 兩條620馬力捕撈船的人員及其職責、年收入/121
附錶1-1 南莊曆年人口數/252
附錶1-2 鞍山集團下屬企業列錶(1998年和2009年)/260
附錶1-3 東村的人口變化情況/262
附錶4-1 膠東木帆船/272
附錶4-2 福建木帆船/273
前言/序言
序
海洋資源對於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在21世紀日益凸顯。通過現代科技,人們認識到浩瀚的海洋中有著比陸地更豐富的資源,因而,21世紀被人們稱為“海洋的世紀”。從近海養殖到遠洋捕撈,從海洋漁業到海洋石油,從淺海到深海,已經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人類深入海洋的步伐。
從環境史的角度看,人類之於自然界的活動,如果不考慮自然特性、自然限度的話,必然會導緻自然生態係統的失衡。大量砍伐森林引發的水土流失,過度放牧導緻的沙漠化,任意排放汙水産生的水體富營養化……同樣,隨著人類開發海洋程度的加深,海洋世界也已不再“風平浪靜”!
本書試圖通過海洋捕撈的曆史變遷來反思海洋漁業資源麵臨枯竭的現狀及成因。從海洋中捕獲魚類是人類利用海洋資源的基本行為。傳統漁民以“漏網捕魚”方式捕撈,一方麵獲取海洋漁業資源;另一方麵又通過“漏網”方式使魚類得以生存、繁衍。隨著技術進步,大馬力的機動船、堅韌細密的尼龍網、精準的雷達掃描儀,再加上經驗豐富的漁船長,已經沒有什麼海洋生物能夠逃脫這張精密而又強大的追捕網。不僅如此,新技術還改變瞭人們的心態。“徵服自然”的信念改變瞭人與海洋的關係,也改變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市場經濟更加強瞭漁民對海洋的獲取感。“一網打盡”成為普遍的捕撈方式和基本的作業理念。
作者在對海洋生態係統理解的基礎上,解析從“漏網捕魚”到“一網打盡”的社會基礎。就生態學而言,作者運用食物鏈、生存空間、海域承載力等概念展現瞭過度捕撈如何擠壓海洋魚類的生存空間,而海洋汙染、填海造田等人類活動加劇瞭這種擠壓程度。海洋魚類數量的減少和魚類個頭的變小是魚類生存空間喪失的最好證明。從社會學的角度,作者從海域分界、漁業政策、資源配置等因素中分析市場和政策的力量是如何影響“捕魚人”的行為選擇的,而這種影響的結果不僅導緻瞭人與海洋的區隔,也加劇瞭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傳統漁村的解體、信仰傳承的斷裂、漁民身份的喪失等,使我們看到海洋漁業的睏境和海洋生態危機。
反思海洋漁業問題,不是為瞭證明悲觀的未來,而是希望海洋有個美好的明天。盡管海洋漁業資源正在趨嚮枯竭,但為瞭人類的食物需求、海洋捕撈業的延續與發展以及海洋生態係統的平衡,作者討論瞭海洋捕撈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作者認為,技術進步仍然是海洋捕撈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隻有調整政策、製衡社會力量和文化價值,纔能避免異化現象的産生。
海洋漁業問題從本質上看是一個社會問題。因此,從社會學角度加以研究,是一項十分有益的探索。作者在田野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對海洋捕撈業曆史演變的比較、分析,客觀地、曆史地呈現海洋漁業問題。
值此書齣版之際,我祝願唐國建在環境社會學領域做齣更多的成績。
是為序。
陳阿江
2017年4月19日於南京
海洋漁業捕撈方式轉變的社會學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