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認識自己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這是因為內省是瞭解自我、讓自己走嚮成功的途徑。而本書則嚮讀者展示瞭一個由判斷、感覺和動機構成的潛藏的內心世界:真實的自我是什麼樣子,我們如何認識自己,我們有哪些未知的潛能,怎樣纔能發揮這些潛能?《對於自己,你還是個陌生人》展示給我們的是一種實用的心理學,它能夠啓發我們正確地認識自我,並且藉助心理學的方法開發自己的無限潛能,最後成就理想的自我。
目錄
第一章 我是誰:其實你沒那麼瞭解自己 / 001
本我、自我、超我,哪個是真正的你 / 003
決定你氣質的“體液學說” / 008
自己眼中的“我”與彆人眼中的“我” / 011
你為什麼那麼在意彆人的評價 / 016
揭開人格麵具,看看真實的自我 / 020
人類無法抗拒的“角色效應” / 023
為什麼你總會迷信星座運程 / 026
第二章 微心理:你的生活中潛藏瞭多少秘密 / 043
似曾相識,我在哪裏見過你 / 045
我們的愛真的需要證明嗎 / 047
你對小人得誌的憤慨從何而來 / 050
人為什麼對自己的名字那麼敏感 / 054
為什麼你有時候寜願錯誤到底 / 056
你為什麼會把某一天視為“倒黴日” / 059
第三章 整理情緒:完美掌控情緒的心理方法 / 061
人人都有情緒,我們要接受它 / 063
你的情感需要宣泄而不是壓抑 / 069
控製個人情緒的蔓延 / 073
每個人都需要自我安慰 / 077
彆把負麵情緒帶進你的生活中 / 080
放過焦慮,焦慮就會放過你 / 086
給自己一個微笑的理由 / 094
第四章 心理防禦:為什麼彆人走不進你的心 / 097
對於某些痛苦我們會選擇性遺忘 / 099
為什麼關愛的反麵是嫉妒 / 101
自欺欺人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 103
完美主義隻會讓彆人遠離你 / 107
滾蛋吧,見風就是雨的猜疑 / 115
第五章 身份認同:定位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 / 121
各司其職,遵守你的角色規範 / 123
解決角色衝突,做臥室門外的女王 / 127
其實你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重要 / 130
逃不開的熟人圈子,世界真的很小 / 132
摘下麵具,本色有特彆的美 / 136
告彆自卑,你是最好的自己 / 139
第六章 社交焦慮:你能打造優質人際關係 / 145
人群羞怯癥:扔掉你的羞怯心 / 147
人際關係敏感癥:沒有人要閤夥害你 / 155
自我封閉癥: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 159
社交恐懼癥:彆怕那些陌生人 / 162
人際孤獨癥:不要把脆弱當作武器 / 165
第七章 自我操控:破譯潛意識的“指令碼” / 169
所謂信仰,其實就是自我暗示 / 171
讓“內心形象”推動你的成長 / 177
潛意識榜樣激勵技術的力量 / 179
自我設限,會讓成功火種過早熄滅 / 182
不要自拆颱腳,讓潛意識自由發揮 / 185
不斷儲蓄你的潛意識記憶信息庫 / 188
挑戰極限,每個人都可以活得卓越 / 192
第八章 自我實現:成功是一種唯“心”主義 / 199
自我實現的諾言:心想事成的秘密 / 201
自我效能感:不要塵封你的夢想 / 204
習得性無助:屢敗之後不妨再戰一次 / 208
自我妨礙:預約失敗的自欺欺人之舉 / 210
標簽效應:不要讓彆人的評價決定你的未來 / 212
拱道效應:為什麼名校“盛産”優秀畢業生 / 214
精彩書摘
人類無法抗拒的“角色效應”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與傢庭活動和社會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的現象被稱為“角色效應”。
有位心理學傢通過觀察發現:兩個同卵雙生的女孩,她們的外貌非常相似,在同一個傢庭中長大,從小學到中學,直到大學都就讀於相同的學校,在同一個班級讀書。然而,這對雙胞胎的性格卻大為不同:姐姐性格開朗,具有自主意識,喜好交際,待人主動熱情,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瞭獨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見,慣於依賴他人,性格內嚮,不善交際。
對於這個現象,心理學傢非常感興趣,他經過研究後發現,雙胞胎姐妹之所以會性格迥異,主要原因是她們充當的“角色”不一樣。在她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待雙胞胎的態度截然不同,雖然她們是孿生姐妹,但是父母對他們進行瞭不同的角色劃分:姐姐應該照顧好妹妹,要對妹妹的行為負責;妹妹則必須聽姐姐的話,遇事多與姐姐商量。長此以往,姐姐逐漸培養起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時時都扮演著妹妹的“保護人”角色,妹妹則理所當然地充當著被保護的角色。
可見,被賦予瞭不同的角色是造成雙胞胎姐妹性格迥異的主要原因。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會發現,那些有弟弟妹妹的人一般在性格上更加獨立,更加有擔當性,不經意中就會流露齣照顧人的天性。
除瞭傢庭關係賦予的角色外,社會以及團隊對個體所賦予的角色的特徵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也有很大的影響。日本心理學傢長島真夫等人,研究瞭班級指導對“角色”加工的意義。他們在某小學五年級的一個班上進行瞭實驗。這個班共有47名學生,他們挑選瞭在班級中地位較低的8名學生,任命他們為班級委員,在他們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一個學期結束後,心理學傢們發現這8名學生在班級中的地位發生瞭顯著的變化——第二學期選舉班乾部時,這8名學生中有6名又被選為班級委員。另外,他們也觀察到這6名新委員在性格方麵,諸如自尊心、安定感、明朗性、活動能力、協調性、責任心等方麵都發生瞭積極的變化。
上述現象也是一種“角色效應”,當人們被賦予某種角色後,為瞭不辜負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期望,他們便會不自覺地按照角色規範來要求自己,在角色期望和角色認知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角色行為。
人們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固然在性格素質方麵,男人有著比女人更堅強的因素存在,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因為男人受限於自己社會角色和傢庭角色原因,不得不剋製自己的軟弱罷瞭。
在社會和傢庭中,男人一直被賦予為強大、敢於承擔的形象,為瞭匹配這種形象,即使遇到挫摺和坎坷,男人也常常會強忍著自己的脆弱,至少不會讓他人看見自己的眼淚。
為什麼你總會迷信星座運程
肖曼?巴納姆是一位很受歡迎的著名魔術師,他曾經這樣詮釋自己的成功:我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瞭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鍾都會有人上當受騙。“巴納姆效應”由此而來,也就是說,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瞭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嚮稱為“巴納姆效應”。
針對這種自我認知的效應,一位心理學傢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打多相人格檢查錶後,齣示瞭兩份結果,讓參與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迴答平均起來的結果。結果,大多數參加者都認為後者更準確地錶達瞭自己的人格特徵。
實驗的結果錶明:很多人都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彆適閤自己,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但他們仍然認為這種描述準確地反映瞭自己的人格麵貌。曾經有心理學傢嚮大學生齣示瞭這樣一份材料,讓他們判斷這種人格描述是否適閤自己:
你很需要彆人喜歡並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嚮;
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齣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剋服它們;
你與異性交往有些睏難,盡管外錶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
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
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製;
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彆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
你認為在彆人麵前過於坦率地錶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時外嚮、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嚮、謹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對於上述籠統的、幾乎適閤於任何人的話,很多大學生都認為自己正是材料中所描述的那樣,簡直太匹配自己的性格瞭。
在現實生活中,常會發生“巴納姆效應”,比如我們讓算命先生算命後,有時會認為某個算命先生太料事如神瞭,所描述的狀況完全契閤自己的處境。其實,一般而言,春風得意、沒有睏惑疑慮的人一般不會求助算命的人,慣於算命的人都是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此時他們對生活失去瞭控製,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加之算命先生總是善於察言觀色,揣摩他人的心意,他們應景地說一些無關痛癢的籠統的話,算命者便會對算命先生崇拜起來,中瞭他們的圈套。
性格測試:
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傢威廉?莫爾頓?馬斯頓創建瞭一個理論來解釋人的情緒反應,在此之前,這種工作主要局限在對於精神病患者或精神失常人群的研究,而馬斯頓博士則希望擴大這個研究範圍,以運用於心理健康的普通人群,因此,馬斯頓博士將他的理論構建為一個體係,即“正常人的情緒”。
為瞭檢驗他的理論,馬斯頓博士需要采用某種心理測評的方式來衡量人群的情緒反應——“人格特徵”,因此,他采用瞭四個他認為是非常典型的人格特質因子,即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響,Steady-穩健,以及Compliance-服從。而DISC,正是代錶瞭這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在1928年,馬斯頓博士正式在他的《正常人的情緒》一書中,提齣瞭DISC測評以及理論說明。
目前,DISC理論已被廣泛應用於世界500強企業的人纔招聘,曆史悠久、專業性強、權威性高。
下麵便是DISC測試題,迴答這些題目對於瞭解你自己十分有幫助。
……
前言/序言
對於自己,你還是個陌生人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