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凤杰,周宜君 编
图书标签:
  • 旅游地理
  • 中国旅游
  • 地理学
  • 旅游规划
  • 区域地理
  • 第二版
  • 高等教育
  • 教材
  • 人文地理
  • 中国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88632
版次:2
商品编码:121236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5
字数:4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分为13章,绪论讲授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1~11章分别讲授我国各种景观资源的形成、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与遗迹、城市建筑与工程、园林艺术、宗教艺术、古墓葬、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第12章为我国主要旅游区概述。每章前设置本章概要、学习目标、关键性术语、章首案例,章后设置复习题、经验性训练、案例分析、本章推荐阅读书目等项目。全书结构清晰,体系完整,内容翔实,观点新颖,应用性强。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可作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风景区管理者、导游人员的培训教材,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人员、旅游科研人员和旅行社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序
第1版前言

第0章 绪论
0.1 关于旅游地理学
0.1.1 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形成和发展
0.1.2 旅游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0.1.3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
0.2 关于中国旅游地理
0.2.1 中国旅游地理的产生与发展
0.2.2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内容
0.3 关于旅游资源
0.3.1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0.3.2 旅游资源的特点
0.3.3 旅游资源的评价
0.3.4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1章 地文景观
1.1 我国地文景观资源概况
1.1.1 我国地貌特点
1.1.2 我国基本地貌类型
1.1.3 显著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因素
1.1.4 我国地文景观主要类型及开发前景
1.2 花岗岩景观
1.2.1 花岗岩景观形成及特点
1.2.2 花岗岩景观在我国的主要分布
1.3 岩溶景观
1.3.1 岩溶景观的形成
1.3.2 岩溶景观的类型及特点
1.3.3 我国岩溶景观的分布和典型代表
1.4 火山地质景观
1.4.1 火山地质景观的形成
1.4.2 我国火山地质景观的分布
1.5 海岸景观
1.5.1 山地丘陵海岸景观
1.5.2 平原海岸景观
1.5.3 生物海岸景观
1.6 流纹岩景观
1.6.1 流纹岩景观的形成及特点
1.6.2 我国流纹岩景观的分布
1.7 丹霞景观
1.7.1 丹霞景观的形成及特点
1.7.2 我国丹霞景观的典型代表
1.8 其他地文景观简介
1.8.1 风沙地貌景观
1.8.2 冰川景观
1.8.3 黄土地貌景观
1.8.4 地震遗迹
1.9 我国的旅游名山
1.9.1 中华五岳
1.9.2 宗教名山
1.9.3 风景名山
1.9.4 极高山

第2章 水域风光
2.1 水的旅游价值
2.2 海滨景观
2.2.1 “三S”景观
2.2.2 我国主要海滨旅游胜地
2.3 江河景观
2.3.1 我国江河概况
2.3.2 我国主要江河景观游览线
2.4 湖泊景观
2.4.1 我国湖泊概况
……
第3章 生物景观
第4章 天象与气候景观
第5章 古遗址
第6章 城市、古建筑与古工程
第7章 园林艺术
第8章 宗教艺术
第9章 古墓葬
第10章 旅游商品
第11章 人文活动
第12章 主要旅游区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精彩书摘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
  1.5 海岸景观
  海岸景观是在海岸带上形成的地文景观。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的接触地带,处于水、陆、生物和大气相互作用之中。这个地带,由于波浪、潮汐、海流等流水动力作用形成独特的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是海岸景观的重要构景内容和海滨旅游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海岸地貌是海岸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包括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海岸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有海滩、沙坝、沙嘴和潟湖等,这些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由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岸地貌景观资源。
  根据构成海岸的地表形态和组成物质的差异,可以把海岸地貌景观分成最基本的3大类:山地丘陵海岸景观、平原海岸景观和生物海岸景观。
  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到广西北仑河口。大致以杭州湾钱塘江口为界,以北多为平原海岸,个别地区如河北北戴河、南戴河,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的海岸为山地丘陵海岸;以南多为山地丘陵海岸,只有珠江口、钦州湾等地沿海为平原海岸,其中以广东汕头、福建厦门、海南、广西北海、台湾基隆等海滨最为著名。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部分地区,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优良的观赏景观。
  1.5.1 山地丘陵海岸景观
  山地丘陵海岸又称为基岩海岸,简称岩岸,是山地与海洋直接相接的海岸地貌类型。在以基岩为主的海岸带,在海浪、海潮的强烈冲蚀作用下,岸线曲折,岬湾交错、峭壁断崖、气势雄伟,可以观赏海蚀崖、岩柱、海蚀平台、海蚀洞穴、海蚀拱桥等各种海蚀地貌景观,且沿海多岛屿,为最富有旅游价值的海岸。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海岸、杭州湾以南海岸以及台湾东海岸,绝大部分都是山地丘陵海岸,其中台湾东海岸的断崖海岸,青岛海滨的石老人,海南三亚海滨的“南天一柱”,浙江舟山群岛普陀山的潮音洞、梵音洞,福建漳州和厦门一带、广东雷州半岛等地的海蚀台等,都是海滨旅游地的观赏景观。
  我国山地丘陵海岸中的断层海岸和岬湾式海岸,以台湾岛海岸最为典型。台湾岛东海岸发育了断层海岸,其余岸段多为岬湾式海岸。岬湾式海岸具有突出的海岬和深入的海湾,岬湾相间,岸线曲折。海岬处多有海蚀地貌景观,海湾内则出现海积地貌景观。
  1.5.2 平原海岸景观
  平原海岸又称为沙岸,是平原与海洋直接相接的海岸地貌类型,根据上面堆积物的不同,平原海岸可分为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及砂砾质海岸3类,其中砂砾质海岸如果沙质纯净,沙粒粗细相宜,沙滩坡度合适,适合于开辟海滨浴场。
  三角洲海岸是平原海岸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于流域来沙在河口不断堆积而形成的。这类海岸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河口较为典型,其他如滦河、韩江及台湾的浊水溪等河口也都有发育。位于钱塘江河口的杭州湾则是三角湾的典型。
  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岸及濒临黄海的苏北海岸。淤泥质海岸的特点是滩地宽广、滩坡平缓。携带大量细颗粒泥沙人海的河流,特别是黄河,对我国淤泥质平原海岸的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砂砾质海岸介于基岩海岸和淤泥质海岸之间,以砾石和沙子为主要的物质组分。不过它在区域分布上却不广泛。砂砾质海岸的物质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从山地流出的河流带来大量较粗的砾石和泥沙人海;二是从基岩海岸侵蚀和崩塌下来的物质;三是由于海流波浪的纵横向作用,把邻近海岸或陆架上的粗粒物质携带而来。砂砾质海岸通常为堆积性海岸,所以这类海岸的沿岸,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经常能见到。辽西、冀北海岸发育了平坦而且颗粒细小的沙质海岸,而华南沿海的某些地段,常形成一系列沙堤、沙坝和沙丘,与沿岸的绿树相映成趣。
  ……

前言/序言

  承蒙广大师生的厚爱,《中国旅游地理》自2008年出版以来,在多所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中使用,也得到了同行的关注,在此深表感谢!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旅游专业素质的养成和旅游从业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意义重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的进步,旅游业的提升,《中国旅游地理》教材也必须与时俱进,适时修订。一些观点的更新和数据的变化,要及时体现在教材中。更为重要的是,近些年旅游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旅游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冲突问题,科学与迷信之间的较量问题等。这些都应该而且必须引起旅游管理专业师生的关注与思考,因此要体现在改版后的教材之中。
  考虑到教材使用者教学与学习的连续性和方便性,这次修订,力求保持原教材基本结构和章节体系的稳定性,而在以下几个方面做相应调整。
  一是关注学科前沿,更新观点与数据。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不做不必要的调整,但会尽量多体现学科前沿与新观点,使用最新数据资料。
  二是优化案例使用,引导自主学习。尽量使用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和现实针对性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是弘扬传统文化,陶冶道德情操。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传承与体现,其核心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在审美的同时,兼有传播知识、教化民众的作用,所以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人文修养,才能为从业做好准备。因此本次教材修订,力求在传统文化内容方面有所加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指明了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也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为准则。本教材的修订,亦立足于此。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错误仍在所难免,恳请各方面人士一如既往的关注,多提宝贵意见,衷心感谢!
穿越山河,品味人文: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 这是一本邀请您深入探索中国广袤土地,感受其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的地理读物。它不仅仅是一份详尽的地图册,更是一部生动讲述中国地理之美的史诗。从巍峨壮丽的山脉到奔腾不息的江河,从古老神秘的石窟到繁华现代的都市,本书将带您领略一个立体、多维、充满活力的中国。 目录预览(部分): 第一章:锦绣山河——中国地形地貌概览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的壮丽与神秘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中国的分界与交融 黄土高原:母亲河的孕育与雕刻 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 东南丘陵:叠翠流金的丰饶之地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奇幻世界 三大平原:巨人的基石与文明的摇篮(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海岸线与岛屿:蔚蓝边的故事与传奇 第二章:江河湖海——孕育华夏文明的生命之脉 长江:黄金水道的千年变迁与发展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文明的起源 珠江:岭南风情的汇聚与奔流 黑龙江:北国风光的壮阔与寂寥 雅鲁藏布江:世界最高河流的独特生态与地质奇观 湖泊星罗棋布:青海湖的辽阔、鄱阳湖的浩渺、洞庭湖的变幻 海洋:东海、南海、黄海的战略意义与资源宝库 第三章:气候万象——塑造大地肌理与生活方式 季风气候: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与季节变换 干湿地区划分:从湿润南方到干旱西北的地理差异 垂直地带性: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与生态多样性 极端气候现象:台风、干旱、洪涝的挑战与应对 气候与农业、旅游的关系:因地制宜的生产与休闲 第四章:自然资源宝库——赋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矿产资源:金、铜、铁、煤……赋能工业文明的基石 水力资源: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森林资源:绿色屏障的生态价值与经济意义 生物多样性: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与保护 旅游资源:自然风光与地质遗迹的价值评估与开发 第五章: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连接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动脉 陆上丝绸之路:驼铃声中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波涛上的东方魅力与全球联系 茶马古道:西南边陲的经济命脉与民族交融 古道遗址与文化遗产: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启示 第六章:区域地理特色——多元文化交织的中国 华北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历史古都与草原风光 东北地区: 辽宁、吉林、黑龙江——冰雪世界与工业重镇 华东地区: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经济发达与文化薈萃 华中地区: 河南、湖北、湖南——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交通枢纽 华南地区: 广东、广西、海南——改革开放的前沿与热带风情 西南地区: 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高原秘境与民族风情 西北地区: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古丝路风情与绿洲文明 港澳台地区: 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经济文化地位 第七章:中国旅游线路规划与目的地指南 经典环线:一次走遍中国精华 主题线路: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户外探险 节庆活动与最佳旅游时间 目的地深度探索:城市、乡村、景区 第八章:现代中国与地理的未来 城市化进程与区域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旅游 科技发展对地理学研究与旅游体验的影响 未来中国地理的新视角与新挑战 内容详情: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并非简单罗列地名与景点,而是以地理学为基石,融合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知识,系统而深入地呈现中国的地理面貌。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的地理认知框架。 自然之魂:山川湖海的壮丽与灵动 中国,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地质博物馆”的国家,其地形地貌之丰富令人惊叹。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巍峨的青藏高原,感受世界屋脊的纯净与辽阔;探访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惊叹于贵州、云南等地鬼斧神工的天然雕刻;漫步于江南水乡,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缱绻;感受黄土高原的厚重与沧桑,倾听母亲河的诉说。对于中国的江河湖海,本书更是倾注了详尽的笔墨。长江的黄金水道如何连接古今,黄河的奔腾不息如何孕育中华文明,珠江的浩渺如何滋养岭南大地……这些水系的地理特征、人文内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将被细致地描绘。 气候之韵:四季流转的色彩与生命 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从北方的寒冷干燥到南方的湿热多雨,从内陆的温差巨大到沿海的温和宜人,每一种气候都塑造了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活方式。本书将深入剖析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地理依据,并探讨垂直地带性如何在高山地带造就丰富的生态层次。您将了解到,气候不仅仅是天气变化,更是影响农业、旅游、居民生活乃至文化习俗的重要因素。 资源之脉:孕育繁荣的基石与希望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既是其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本书将为您梳理各类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发利用,探讨水电资源的潜力与挑战,描绘森林资源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并着重介绍中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宝库的重要地位。在旅游资源方面,本书将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解析自然风光、地质遗迹的形成原因、价值评估以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路径。 历史之印:古道悠长的文化与连接 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这两条穿越历史的经济与文化动脉,在本书中将得到生动的再现。您将跟随古代的商旅,感受陆上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体验海上丝绸之路的波涛壮阔。茶马古道不仅是西南地区的经济命脉,更是民族融合的见证。本书将深入挖掘古道沿线的地理环境、历史遗迹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区域之魅:多元一体的中国画卷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习俗、自然风光千差万别,构成了多元而又统一的中国画卷。本书将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对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以及港澳台地区进行系统介绍。每一区域都将聚焦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文风情以及标志性的旅游目的地。无论是北京的古韵、上海的摩登、四川的麻辣、云南的神秘,还是新疆的辽阔,都将在本书中得到细致的展现。 旅行之光:线路规划与目的地指南 对于热衷于探索的旅行者,《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将提供实用的旅行指导。本书将精心设计多条经典环线与主题线路,帮助您高效地规划行程。无论是希望一次性领略中国精华的环线旅行,还是钟情于特定主题(如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户外探险)的深度游,都能从中找到合适的参考。此外,本书还将提供关于节庆活动、最佳旅游时间以及热门目的地深度探索的建议,让您的旅途更加丰富多彩。 未来之思:地理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地理也在不断演变。本书将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探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同时,也将展望科技发展将如何改变地理学研究以及我们的旅游体验。在理解中国地理的深厚根基之上,本书也将引导读者思考中国地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是一本集科学性、人文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地理专著,它将是您探索中国、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绝佳伴侣。无论您是地理爱好者、历史研究者,还是旅行规划者,亦或是对这片土地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它将引领您穿越山河,品味人文,发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更加迷人的中国。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我最近在进行一项关于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有幸接触到了《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作者在书中对中国不同地理单元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不仅仅是传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更深入地探讨了气候、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旅游业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如“地理决定论”在现代旅游业中的体现,以及如何利用区域特色发展可持续旅游,都让我深感启发。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中国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独到见解,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该区域的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并存,既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求,也能为旅游从业者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它让我对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判断,也让我更加关注旅游业在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中的作用。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致力于为学生寻找能够拓宽视野、激发求知欲的学习材料。《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发现的一份宝贵财富。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背后深刻的地理、人文和社会背景。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对旅游景点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地探讨了自然环境对人类聚落、经济活动以及文化习俗的影响,这对于理解中国区域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的叙事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使得阅读过程既充实又愉快。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地区,如西北内陆、西南边陲等地的深入描写,这为我们了解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国地理概貌的认知,更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计划将这本书中的一些案例融入到我的教学中,相信它一定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和人文科学的浓厚兴趣。

评分

评价一 我最近刚读完《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虽然我并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宏大叙事和细致入微的描述,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的笔触如同画笔,将中国辽阔的土地、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身临其境的旅行,从北国风光到江南水乡,从高原雪山到海滨城市,每一处地理环境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各地旅游资源的梳理和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景点的介绍,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景点背后的人文历史、地理成因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部了解中国地域文化和发展变迁的百科全书。虽然我只是一位普通的读者,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国。它激发了我对探索未知土地的渴望,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也促使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未来的旅行中,以一种更加深刻和负责任的方式去体验和理解这些地方。

评分

评价五 作为一名常年奔波于不同城市出差的商务人士,我平日里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但《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重新燃起了对阅读的热情。这本书没有像一般旅游攻略那样,只关注“吃什么”、“玩什么”,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各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旅游特色。每次出差去到一个新的城市,我都会翻阅这本书,它总能帮助我快速了解这个地方的地理脉络、历史积淀以及文化底蕴,让我对眼前的景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不同地理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和差异化发展的论述,这不仅让我认识到中国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让我看到了不同地区在旅游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和挑战。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引导我去发现和欣赏中国各地隐藏的魅力,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旅行”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的探索和认知的升华。

评分

评价二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几年阅读过的最具启发性的读物之一。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试图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介绍中国旅游资源的书籍,而这本《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地标志性的旅游景点,更着重于探讨这些景点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形态。作者在分析问题时,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提出的观点独到而深刻,常常能引发我深入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这让我对中国各地旅游业的差异化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看到了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使得论证更加有力,也让原本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旅游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的综合性研究。它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