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旅游文化史纲
原价:46.80元
作者:马勇,余冬林,周霄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3235290
字数:402000
页码:4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旅游文化史纲》以独特的视角和谨严的态度重新阐释和审视了中国旅游的发展历程,并力求揭示各种旅游现象的文化意蕴和探索旅游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这种创新和尝试,为中国旅游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利于将其引向深入,同时亦使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在旅游事象的阐述中得以较为清晰地凸显出来。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章 旅游文化的滥觞
第一节 文化的萌生、发展与“和而不同”
第二节 滥觞时期的旅游文化事象
一、神秘渺茫的远古游踪
(一)原始先民的山林生存之旅
(二)氏族部落的追寻芳草地之旅
(三)传说中的帝王辟地探险之旅
二、人文日新的夏商西周旅游
(一)商旅肇始:肇牵牛车远服贾
(二)帝王淫游与民间风情之游
(三)《易经》:三代旅行之宝鉴
三、走向自觉的春秋战国旅游
(一)践礼之旅:朝聘之旅与“秦晋”之旅
(二)游娱之旅:游猎之旅和观光之旅
(三)文化之旅:游学之旅与游说之旅
第三节 滥觞时期的水陆交通和驿站馆舍
第四节 滥觞时期的旅游观念和旅游文学
第二章 旅游文化的勃兴
第一节 文化的“大一统”和多元走向
第二节 勃兴时期的旅游文化事象
一、气象闳阔的秦汉旅游
(一)隆重的封禅巡游之旅
(二)恢弘的壮行之旅
(三)悲壮的宦游之旅
二、旷达风流的魏晋南北朝旅游
(一)慷慨悲凉的羁旅征戍
(二)旷达超逸的玄游
(三)方兴未艾的仙游和释游
第三节 勃兴时期的水陆交通和驿站旅馆
第四节 勃兴时期的园林建造和景观开发
第五节 勃兴时期的旅游观念和旅游文艺
第三章 旅游文化的隆盛
第一节 文化的“有容乃大”和泽被亚欧
第二节 隆盛时期的旅游文化事象
一、独具特色的隋朝旅游
二、朝气蓬勃的唐朝旅游
(一)恩泽天下的封禅之旅
……
第四章 旅游文化的新变
第五章 旅游文化的穴结
第六章 旅游文化的转型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用一种俯瞰的姿态去讲述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构成旅游文化最细微、最生动的元素。比如,它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古代市井生活中关于“远方”的传说和故事,那些卖艺人讲述的奇闻异事,那些旅人带回来的异域风情,以及这些元素如何渗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激发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和向往。书中对不同时期,人们在旅行中携带的“行囊”的描写也十分细致,从最初的简陋到后来的丰富,从实用到带有装饰性,这些物品的演变,无不映射出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生活品质的变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古代“客栈”的内部陈设、服务项目以及顾客评价的讨论,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古代客栈之中,体验到了旅途中的酸甜苦辣。它没有去歌颂那些宏伟的建筑或壮丽的山河,而是关注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关于旅途的微小细节,那些关于食物、关于住宿、关于萍水相逢的交流,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中国旅游文化最真实、最动人的底色。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旅游文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的土壤之中。
评分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会不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密密麻麻的数据。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极其生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它并没有直接罗列史实,而是善于从细节处着笔,比如书中关于唐代长安的客栈生活场景描绘,那种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仿佛就在眼前。它详细描述了不同阶层的旅客在客栈里的饮食起居,他们之间的交流,以及客栈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不仅仅是住宿场所,更是一个信息交流、文化碰撞的平台。书中对宋代文人雅士出游的描写也十分精彩,那些关于品茗、赏景、吟诗作对的片段,将古代旅行的诗意与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苏东坡及其友人结伴出游的章节,那些生动的对话和场景,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场充满欢声笑语的旅程之中。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旅游文化的演变有了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史纲”,更是一本“故事集”,一本“画卷”,让我看到了中国旅游文化背后那些鲜活的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旅游文化,就必须深入了解他们的信仰、习俗和价值观念。而这本书,正是从这个角度切入,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野。它并没有过多地关注交通工具的进步、旅游路线的规划,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为何要旅行”以及“旅行中发生了什么”这两个核心问题上。书里对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寺庙如何成为重要的旅行目的地,以及朝圣之旅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它详细描述了 pilgrims 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进行长途跋涉,他们的动机是寻求心灵的救赎,还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这些都让我对古代旅行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风水、占卜等中国传统观念如何影响人们的旅行选择,比如选择吉日出行,选择有“灵气”的山水作为目的地等等。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内容,却恰恰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游”和“旅”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和阐释,它让我明白,中国的旅行不仅仅是为了观光,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一种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这种从哲学和文化根源上进行探讨的方式,让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一本简单介绍旅游历史的书,而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生存智慧和精神追求的独特写照。
评分我一直以为,所谓的“旅游文化史”,无非是介绍一下古代的驿站制度、名胜古迹的开发、旅游线路的变迁等等。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并没有给我呈现一个宏大而冰冷的框架,而是以一种极其细腻、极具人文关怀的笔触,去探索旅游文化背后那些更加深层次的、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演变。书中对古代“集市”和“节庆”在旅行文化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认为这些场所和活动,不仅仅是商业交易和民俗展示的舞台,更是人们实现“短暂逃离”日常、体验异域风情、获得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径。它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在旅行中的心态差异和行为模式,比如富商的游历是为了拓展商机,官员的出行是为了考察民情,而普通百姓的远行则更多是为了生计或信仰。书中对“旅途中的社交”这一话题的探讨也十分有趣,它描绘了旅人之间如何通过共同的经历建立联系,如何相互帮助,以及这些短暂的相遇如何丰富了他们的生命体验。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旅游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一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人们的心理需求紧密相连。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期中国人对于“远方”的向往,对于“未知”的探索,以及对于“生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简洁大气,中国红的底色搭配烫金的“中国旅游文化史纲”几个字,立刻勾勒出一种厚重而又不失活力的视觉感受。我一直对中国的旅游文化发展脉络充满好奇,想了解那些古老的驿道、繁华的市集、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旅游景观和体验。然而,当翻开书页,我却发现它并没有我预设的那种宏大叙事,没有从遥远的古代文明开篇,也没有详尽地梳理每一个朝代的旅行制度和发展。相反,它似乎更侧重于从一个非常微观的视角切入,讨论了一些我从未想过会在这类书籍中出现的概念。比如,里面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分析不同时期民间流传的歌谣和民间故事中关于“远方”的想象,以及这些想象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普通百姓对旅行的认知和渴望。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出土的器物铭文和墓葬壁画,试图从中解读出当时人们对“旅途”和“异域”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旅游”这个词汇的古老根源。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旅行方式”,而是试图挖掘出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文化基因,那些更加深层次的,关于人类对探索未知、体验不同、寻求精神寄托的永恒追求。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出乎我的意料,却也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仿佛是在拨开层层迷雾,寻找旅游文化最本真的内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