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對曆史事件的迴顧、解讀、總結,理所當然也成為曆史學研究中的重點。考察其背景、揭示其原因、觀察其萌芽、梳理其過程、釋讀其高潮、瞭解其餘波、總結其影響、分析其意義乃是眾多曆史工作者嘔心瀝血且又樂此不疲的使命。這是他們存在的意但是,更重要的是研究者主體基於自己的閱曆、史識、立場、好惡、愛憎,而對客觀的曆史事件投射主觀上的傾嚮性認知導緻的偏差。《大寫的曆史(套裝共3冊)》是作者黃樸民在從曆史學傢的角度,通過研究資料和研究成果基礎,對曆史上一些具有爭論性的謎團的深入獨到的分析解讀。
作者簡介
黃樸民,先秦兩漢軍事史、《孫子兵法》研究專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敦授、博導;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會長。
專擅治史,更精國學;視野宏通,觀點犀利。2013年在《百傢講壇》解讀《孫子兵法》,引起全民討論熱潮。
所著《何休評傳》是國內第一部全麵係統評論何休學術思想成就的專著。
主要著作:《春鞦軍事史》、《孫子兵法詳斛》、《先秦兩漢兵學文化研究》、《大一統:中國曆代統一戰略研究》、《刀劍書寫的永恒:中國傳統軍事文化散論》。
目錄
《大寫的曆史·被忽略的曆史文化》
曆史的第三種讀法
儒者果真高尚?
“儒”的文化史考察
門外說“禮”
品鑒三味:我讀《論語》(五則)
兵者未必詭道
《武經七書》的文化密碼
追求功利:《孫子兵法》的核心精神
《孫子兵法》與現代社會競爭
用兵真藝術,人生大智慧:讀《孫子兵法》
漢簡《孫子兵法》佚文的學術價值
兵儒異同與思想融匯
走齣曆史的叢林
曆史的真實與曆史的重構——兼說儒傢對上古戰爭曆史的虛擬化解讀
走齣曆史圖譜化的認知誤區
曆史學研究中的四個誤區
嚮何處尋覓——兵學思想史研究中的瓶頸及其突破
以史為鏡
曆史的相似性:三閭大學的鏡子
治世與盛世
從普適性的視域重估中華文化的價值
從春鞦曆史看當前國際格局
附錄
南轅北轍:關於研究生培養的斷想
我的國學觀
現代中國需要國學
《大寫的曆史·被遺忘的曆史事件》
塗脂抹粉後的曆史
真相難覓——“趙氏孤兒”背後的曆史重構
孔門造聖運動
漢武帝“建元改製”的政治風波
漢代“獨尊儒術”錶象的背後
漢代“錶章六經”的政治文化學意義
歧路彷徨:“黨錮之禍”與漢末儒林群生相
政治理想與政治現實的交鋒
國策與國運——析漢武帝身後的政治走嚮
當虛幻的理想撞上堅硬的現實——王莽改製的悲劇
《隆中對》的怪圈
魏孝文帝“全盤漢化”的不歸之路
政治博弈:魏孝文帝遷都
韆古楷模:貞觀之治
從“陳橋驛兵變”到“杯酒釋兵權”的演進——趙匡胤的膽略與權謀
為人臣的智慧
未央宮的奇冤
功高震主,禍患將至——君逼將反的故事
君子鬥不過小人
逐鹿中原,爭霸天下
晉楚爭霸戰爭的來龍去脈
戰略均勢與弭兵大會
從爭霸到兼並——晉陽之戰的標誌性意義
中國古代王朝崛起戰爭中的戰略指導——以秦漢時期為中心
晉景公與齊晉睾之戰
柏舉之戰——爭霸戰爭重心的南移
兵者,詭道也
兵無常勢——韓信“背水陣”揭秘
“五兵之中,唯火最烈”——火攻與赤壁之戰
集中兵力,各個擊破——薩爾滸之戰
先秦野戰殲滅戰的典範——長平之戰
《大寫的曆史·被誤解的曆史人物》
從來勝者無僥幸
張弛有道稱小霸——鄭莊公的英雄本色
一匡天下之領袖風度——齊桓公的穩重
宿命之逆襲——晉文公的圖霸戰略
春鞦霸主第一人——楚莊王的雄纔大略
睿哲非凡的曠世明君——漢文帝
明君風範——劉秀的政治智慧與治國方略
悲壯的失敗者
貴族優雅精神的絕唱——宋襄公之死
靡不有初,鮮剋有終——晉獻公的成與敗
有雄纔而無大略——秦穆公的戰略短見
創業容易守業難——晉裹公的無奈
抓一手好牌卻最終虧輸——善始卻無法善終的晉厲公
令人唏噓不已的正劇——晉悼公復霸
撿瞭芝麻,丟瞭西瓜——魏惠王戰略方嚮選擇的失誤
識時務者為俊傑——苻堅的悲劇命運
事必躬親未必優——隋文帝的政治格局
運去英雄不自由——不走運的馬謖
做人不低調的危險——賀若弼英雄末路
孤忠懸白日,遺恨寄中原——嶽飛為什麼不得不死
政治犧牲品——戚繼光的宦海沉浮
曆史大咖們的另一麵
豈敢稱英雄——越王勾踐的負麵示範
喜怒哀樂形於色——孔夫子的人格魅力
撲朔迷離——孫子其人的來龍去脈
赤子本色——可親可愛的子路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為何不當官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從重用馬謖看諸葛亮的圈子意識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也說李廣
將權對皇權的屈服——衛青的圓滑
歌功頌德言天命——王齊.的男一麵
事君數,斯辱矣——從鬍惟庸到年羹堯
得麒麟纔子得天下
東漢開國第一人——鄧禹與他的《圖天下策》
戰略傢謀劃的典範——諸葛亮與《隆中對》
駕馭全局——羊祜《平吳疏》的戰略指導思想
製敵命脈,混成一統——高頰《取陳策》解讀
多方誤敵,一戰而剋——賀若弼《禦授平陳七策》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硃升與他的“九字箴言”
運籌帷幄——韓信與他的《漢中對》
經生漢代知多少,屈指誰為王佐纔——賈誼的政治大智慧
精彩書摘
《大寫的曆史·被遺忘的曆史事件》
漢代“錶章六經”的政治文化學意義
一、“錶章六經”與獨尊儒術的曆史進程
漢帝國崛起並在武帝朝達到鼎盛,當然是多種因素決定的,但選取儒傢作為帝國的統治思想,以儒傢為主,整閤法傢、道傢的思想文化政策,則是眾多因素中十分重要的一條。這一思想文化製度的確立,對漢帝國製度的完善、倫理道德的確立、政治的運作都産生瞭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很顯然,武帝朝的改革,首先是從思想文化人手的。因為不解決思想問題,改革不可能順利進行;選擇正確的統治思想,關乎王朝的長治久安。為解決黃老思潮所倡導的垂拱無為的政治風氣,意欲有所作為的政治傢們把目光投嚮瞭一直在民間流傳發展的儒學。儒學最擅長的就是製禮作樂,搞製度建設和倫理道德建設。黃老學說所短,正是儒傢學說之所長。和黃老相比,儒傢的學說是積極有為的,是進取的。統治階層選取儒傢學說作為官方學說,就是發齣瞭大漢帝國的政治要由循默無為轉變為積極有為的信號。
儒學的最早推手不是漢武帝,而是以竇太後的娘傢侄子竇嬰和田蚧為首的一個政治集團,建元元年(前140)十月,即下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選拔帝國統治人纔。就在這次人纔選拔中,丞相衛綰提齣一個不同尋常的建議:“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衛綰提齣這個建議,顯然是透漏齣當政者欲統一思想的意思。但此時朝廷大政仍然掌握在喜好黃老之術的竇太後手中,衛綰的舉動是對她的權威的挑戰,不久即遭到清算罷相。而其實衛綰背後的真正推手是竇嬰和新貴田蚧。竇嬰與田蚧二人“俱好儒術,推轂趙綰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在他們周圍已形成一個儒學政治集團,他們是不會甘心於衛綰的廢黜而放棄對掌控政局的嘗試的。
但是,不久竇嬰、田蚧、趙綰等人就和竇太後發生瞭激烈衝突:“太後好黃老言,而嬰、蚧、趙綰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傢言,是以竇太後滋不說。”在罷免“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的賢良方正之後,繼而“貶道傢言”,嚮黃老之術開刀,這就接近獨尊儒術瞭。但他們的行動遭到竇太後強有力的反擊。建元二年(前139),趙綰奏請以後不再嚮竇太後奏事,欲將竇太後排斥齣政局,竇太後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而免丞相嬰、太尉蚧”,獨尊儒術的行動遭遇挫摺。
不過,竇嬰、田蚧罷相以及趙綰、王臧下獄死,並沒有影響整個獨尊儒術運動的推行。一方麵“務推隆儒術”的田蚧因與武帝母親王太後關係密切,故仍然對朝政有著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麵,一大批儒生通過招賢良文學進入到統治階層,對朝政施加自己的影響。他們都是儒學的堅定擁護者和將儒學定為官方學說的強有力的推動者。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兩位治“春鞦公羊學”的專傢董仲舒和公孫弘。
公孫弘可以說是推動儒學上升為官學的一個十分關鍵的人物,但他本身在經學方麵沒有什麼造詣,也不是什麼正宗的春鞦公羊學傢,隻是“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之所以打起“春鞦公羊學”的旗幟,不過是他乾祿的手段而已。
在漢武帝時舉賢良文學,那時公孫弘已經六十歲瞭。老的政客總是容易哄小皇帝,公孫弘就很能哄漢武帝。他這個人非常工於心計,“外寬內深”,他做瞭一件事不僅使得竇嬰、田蚧等推隆儒術的成果得以鞏固,還作為曆史的成果延續下去,那就是把博士官由皇帝的顧問官變成瞭教育官。他嚮漢武帝建議:“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官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裏、齣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屬所二韆石。二韆石謹察可者,常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纔異等,輒以名聞。”
如果說公孫弘運用政治手腕,讓儒傢的博士官控製瞭教育權,控製瞭候補文官的選拔權,從帝國政策方麵奠定瞭儒學復興的物質基礎的話,那麼,真正的“春鞦學”大師董仲舒建議“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則是通過在中央和地方設置專門教育機構來推廣儒學。這兩條措施,奠定瞭儒學在漢王朝的主流學說地位,從此遭秦始皇焚書坑儒大劫的儒學有瞭官方的大力支持,很快繁榮起來:“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韆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此外,董仲舒還從理論上給予公孫弘呼應,在《天人三策》中提齣“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的建議,並從“天人感應”的角度做瞭說明。董仲舒與公孫弘理論和實踐的完美統一,完成瞭將儒學定為漢帝國官方學說的程序。
……
大寫的曆史(套裝共3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