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是个名气大又有神秘感的地方,有一定话题性和吸引力;小说展现了宋庄的众生相,画家、诗人、小导演、文物贩子等形形色色小人物刻画生动,故事曲折紧凑,情节性强,在宋庄独特的空间里触碰到人性共同的隐秘。
这是一部以北京宋庄画家村为背景的小说。北漂女青年王春花嫁给了宋庄画家大胡子,大胡子与人“私奔”后,王春花将女儿送回老家由母亲抚养,自己远赴美国,两年后回到宋庄,自称海归玛丽,生活拮据,却梦想一夜富贵。落魄画家二毛称自己手中有宋徽宗真迹,希望尽快出手,以便结婚。玛丽想买下这幅画,再以高价卖出,于是开始绞尽脑汁筹措资金。玛丽以为诗人阿黑有钱,自己找上门去。单纯善良的阿黑在同居中爱上了玛丽,而玛丽为了逼阿黑拿出钱来,谎称怀孕,后来得知阿黑没钱,愤而离开。玛丽用欠条换来二毛的画,打算带女儿去美国开始全新的生活,结果在海关被警察拦下……
申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64年生于扬州个园,在某大学任教,现居北京。
已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我们的那个年代》《黄房子》《狼狈不堪的生活》《爱情乞丐》《一场风花雪月的梦》《北京私秘》;中短篇小说《第六代》《红旗大队》《东方红小学》《碰撞》;文化随笔《疯话五书》《独闯西藏》等。曾获得2000年《北京文学》中篇小说奖、扬州市“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自由》诗歌奖等。创作影视剧本《扬州美女》《王阳明传奇》《大话水浒》《凤凰》《灭口》等。
1 在熟悉的陌生人中间 大胡子告诉她,他就是毕加索和凡?高。从卖不出画的事实,她承认他是凡?高;而从他身边的众多女人来看,他又是毕加索。
2 宋庄的“美国人” 玛丽想,戏已经演到这种程度就干脆演到底。牛好色不是导演吗?那就让他见识见识我这个业余演员的演技。
3 爱情价码一百万 反正画的主人已西去,他理所当然占为己有,把画拿进画室,轻轻吹去画上的灰尘。二毛忽然心生一计。
4 阿黑和他的一百八十万 阿黑以为凭才华可以赚钱,拿到钱才知道,赚钱就是打仗、讹诈、你死我活。
5 任庄的故事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女人都想嫁一个有钱的男人,一个精神病都知道要嫁有钱的男人。可是,上苍没有创造那么多有钱的男人啊!
6 在笑笑和玛丽中间 男人不在于有没有钱,而在于肯不肯为你花钱。
7 全球首富李老炮 阿黑脚步沉重,僵硬地站着,像是进入了神殿。这个地下室就是古埃及的金字塔,李老炮就是死而复活的埃及法老。
8 阿黑和玛丽的微信婚礼 她无法接受她是山里孩子的事实。这感觉就像有一个亿的存款,然后别人告诉她,这个存款只是游戏机里的虚拟币。
9 玉猪龙 中国最好的作家压根儿不在作协,也不是莫言,而在潘家园,在玩古董的中间。李老炮,太他妈能编故事了!
10 堕胎要下地狱 大仙说你找的是邻村的女子,说只播种,难收获??????
11 广场上的昆仑石 诗人沉湎于幻想,他们想担当,可结果是担当不起,最终把生活的重担甩给女人。
12 用肚里孩子做担保的画 莎士比亚说:“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但弱者有弱者的优势,老子的《道德经》上也说“柔弱胜刚强”。
13 玛丽和丫丫 她看到丫丫,甚至连恨大胡子的心都没有了,毕竟生活给了他们一个可爱的女儿。生活再苦再累,只要想到为了丫丫,她就充满了力量。
14 走私文物 她忽然感到一阵轻松,为什么一定要有几个亿呢?这些清洁工有多少钱?他们不是很快乐地生活在这个现代大都市里吗?
15 故乡情 当一个人放弃了难以实现的梦想,或者回到她的真实状态,感觉就像飘出去的灵魂重新回到体内。玛丽是谁?就是一山里姑娘王春花。
16 在油画上做爱 有时,当你回顾人生,许多的情感和经历,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命消耗。你以为有意义的人和事,其实是一种运动中的闪回现象,一种虚幻。
17 寂静的村庄 她在宋庄这么多年,从没见过一个面相如此单纯的女人。笑笑的眼睛里没有一丝杂质,嘴角挂着清澈的笑。
18 玛丽和朵朵 放羊的说:“我在这儿放了五年羊,拍了几十对女人打架的相片。从来没有男的来打架。奇了怪了,全是女的来打架,原因都是为了男的。”
19 破碗重圆 阿黑盯着玛丽的眼睛看,他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他是该走,还是该留。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无可遏制的时代气息,仿佛作者直接将我拽进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喧嚣与迷茫之中。叙事手法上,它采取了一种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跳跃,场景之间转换毫无预兆,人物的命运线索如同被打散的珍珠,散落在广阔的叙事地毯上,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并串联起那些微妙的联系。这种碎片化的处理方式,初看之下令人困惑,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对“真实”的质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所认定的现实本身就是一种被重构的产物。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无论是对某种特定年代流行文化的描摹,还是对某种小众职业群体工作状态的还原,都体现出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但我必须指出,故事的收尾处理得略显仓促和含糊,几个核心人物的结局仿佛被风吹散了一般,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情感落点,这使得之前所有的铺垫和积蓄的情绪,最终化为一声叹息,而不是一声呐喊。这本书适合那些喜欢在阅读中主动建构意义、享受“未完成”状态的读者,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只抛出更多深刻的问题。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开篇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障碍。那种意识流的写法,糅合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梦境片段以及非线性时间的跳跃,让我在最初的几十页里几乎处于一种“迷航”状态。我不得不依靠书后的索引和一些关键的地名来锚定自己阅读的位置。但一旦我适应了作者设定的这种“非标准”阅读节奏,并接受了故事不会提供清晰导航的设定后,书中的魅力才开始逐渐显现。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庞大且细节丰富的世界观,这个世界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尘土和潮湿的气味。他对于空间环境的描写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仿佛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都有其自己的生命和记忆。这种对环境的极致关注,反过来烘托出人物在其中活动的微不足道。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讲述了一个多么精彩的故事,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感知存在的全新“视角”——一个被环境塑造、被历史挤压的、充满宿命感的视角。它需要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回报你以对生活本体更深层次的敬畏与思考。
评分这本所谓的“城市史诗”读起来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它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剖析锐利得令人心悸,另一方面,那种宏大的叙事视角,有时又显得过于抽离和冰冷,仿佛作者只是站在高空俯瞰蚁群的忙碌,而非真正浸润在那些钢筋水泥的缝隙里感受生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被遗忘的边缘群体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那些底层劳动者的辛酸、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韧性,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然而,每当叙事转入对宏观经济指标和政策走向的分析时,那种学术腔调就显得有些突兀,节奏也随之变得拖沓。我期待的是更多基于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而非那些官方文件中常见的陈词滥调。书中的一些隐喻和象征手法运用得相当高明,比如反复出现的“垂直的孤独”和“水平的蔓延”,这些意象构建了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城市肌理感。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充满哲思的社会学报告,而非让人沉浸其中的文学作品,适合那些对城市空间和人性异化有深度思考的读者,但对于追求轻松阅读体验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去穿越那些晦涩的理论迷雾。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布局,给我一种强烈的“历史的重量感”。它试图通过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家族变迁史,来折射整个社会结构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剧烈震荡和重塑。作者的野心很大,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涵盖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转型、从物质匮乏到精神迷失的过渡。这种史诗般的抱负,使得书中的每一个小人物都承载了过多的时代符号,以至于他们自身的血肉和情感有时显得单薄。我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努力——他试图搭建起一个宏大的历史坐标系,将个体命运嵌入其中。但在很多关键的转折点,尤其是在涉及情感纠葛和人际冲突的地方,处理得过于理性化和概念化了。比如,一段本应是撕心裂肺的背叛,在作者笔下却变成了一场冷静的“利益交换分析”。这使得情感共鸣大打折扣,我更像是一个历史观察者,而非一个参与者。它更适合作为一部研究特定社会群体变迁的参考读物,而非一部能够触动心灵深处的文学作品。它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洞见,却在人性的温度上有所欠缺。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简直是一场语言的狂欢盛宴。作者似乎拥有驾驭不同语境和声调的魔法,时而细腻如丝,将人物的内心波动描摹得纤毫毕现,让你忍不住想为之落泪;时而又变得辛辣、尖锐,对社会现象进行毫不留情的讽刺和解构,读起来酣畅淋漓。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对白的设计,真实得仿佛就能听到那些对话在耳边响起,充满了地方色彩和人物的性格烙印,绝无那种千篇一律的“书面语”。然而,这种极度炫技式的写作风格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叙事的主线时常被旁枝末节的华丽辞藻和突如其来的哲思插曲所打断,导致阅读的流畅性大打折扣。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头重读某一段,才能从那些密集的排比句和复杂的句式中解脱出来,重新抓住故事的脉络。它更像是一部充满自我意识的文学实验品,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展示“我如何讲述”,而非“我讲述了什么”。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平铺直叙的精彩故事,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受挫;但如果你是文学爱好者,热衷于欣赏语言的边界和可能性,那么它无疑是一份丰盛的文学大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