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勒作品系列:哲学人类学

舍勒作品系列:哲学人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克思·舍勒 著,刘小枫 编,魏育青,罗悌伦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人类学
  • 舍勒
  • 现象学
  • 存在主义
  • 文化哲学
  • 宗教哲学
  • 价值论
  • 德国哲学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128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086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舍勒作品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字数:1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克思·舍勒思想以其哲学人类学*富盛名,但舍勒为何要提出哲学人类学构想,其问题意识究竟是什么,并未得到恰当的把握。舍勒的整个思想建构是从现代性问题出发的,其哲学人类学构想亦如此。对人的观念嬗变的关注,是舍勒的现代性思想的重要基点。凭着展开一种文化批判和道德批判的综合学术探索,旨在推出一种新的与市民时代有内在联系的哲学,确立一种能埋葬市民时代的思想方法的规范性思想体系,这就是舍勒哲学人类学的关怀所在。

作者简介

  马克思·舍勒(1874-1928),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与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人,被视为现代德语学界传奇人物。在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海德格尔视其为“全部现代哲学*重要的力量”。早年执教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参与现象学运动。1919-1927年,任科隆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28年,执教法兰克福大学不久,因中风猝然辞世。著有《同情的形式和本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论人类的永恒性》、《价值的颠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今人编有《舍勒全集》,美国芝加哥大学设有舍勒研究所,德国成立了国际舍勒研究协会。

目录

编者前言
一种生命哲学的尝试

论人的理念
一、人的统一体
二、自然人
三、人与性别

女性运动的意义

论悲剧性现象
一、悲剧性与价值
二、悲剧性与悲哀性
三、悲剧结
四、价值毁灭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引言:“人”的观念的问题
二、“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三、观念化的本质认识作为精神的基本行为
四、关于人的“消极的”和“古典的”理论
五、论人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与“宗教”

知识形式与教育
“谐调时代”中的人

精彩书摘

  《舍勒作品系列:哲学人类学》:
  形形色色的协会为争取“保护母亲和母亲权利”、为争取“婚姻改革”和一门所谓的“新的女性伦理学”而作出了许多努力;不过,迄今为止,为此提出的理由还很成问题;这些努力本身在当前还十分混乱和含混。在上述的发展过程中,所有这些努力将获得一种并非无足轻重的意义。因为,既然这些努力在当前如此混乱,那么,它们就必须被看作与迄今一直占据社会主要舞台的资本主义的运动尖锐对立的那种女性运动的本初开端。这一点已很清楚,因为,无论如何那种类型的女性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获得越来越高的社会评价;但那种类型的女性的代表们经常面临因工业主义制度的选择倾向而沦为妓女的危险。在这一制度中,在同样的财产和地位的前提下,只有非女性化的女人才能靠自身的力量攀上经济独立的高度;当工业制度越提高男人的经济地位,男人越具有计算的天性,他们就越少倾向于娶一位激起他们心中爱情的穷姑娘;有女性味的女人则只好处于与“卖淫”只有一步之隔的境地(按我们迄今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判断”来看)。这正是工业主义制度的内在悲剧。了解这一处于“边缘”的女性阶层的专家们断定:不仅这一阶层的人数会不断增长,而且人的品质和习俗以及这些女孩和女人的教养和秀美在最近数十年中也会获得巨大的改善。在存在上述“倾向”的情况下这是不足惊奇的。早先的女性运动的目标只在于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但在“保护母亲和母亲权利”等运动中,一种对于上述阶层出于(从根本上看)健康的真正女性的本能的关注重新觉醒;这种关注尤其针对该阶层中那部分尽管具有较高的人的品性,却因自己具有女性特有的气质而遭非议的女人,她们被判定会失足于社会混乱,不能跟上旧的女性运动所宣扬的追求目标。
  在此不宜详论新的女性运动的诸个别目标。我只想指出人们还没有弄清的是:在更纯真、更富女性味的女人的沉沦(并非必然沦人卖淫,但确有这一趋向)的过程中,有一个新的女性阶级在某种意义上成长起来了,有如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在工人阶层和雇主之间的“私人雇员”中产生出来一样。把这个阶级的独立性和特性与工人阶级对比,就完全弄错了。在社会价值判断中,以及在最终的法权的特性的情况下,像对待卖淫一样对待这一女性阶级,绝不会长期下去。
  ……

前言/序言

  “哲学人类学”是舍勒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提出的哲学构想,通过致力于实现这一构想,舍勒使得“哲学人类学”一度成为20世纪欧陆哲学中的显学。“哲学人类学”这个术语当时在德语学界虽然已流行一百多年,但并未明确成为一种哲学流派的代名词,因此,史称舍勒为哲学人类学的创立者。然而,舍勒在自己的哲学探究的盛年时期为何要从现象学转向“哲学人类学”,其问题意识是什么?
  我们知道,康德哲学已经包含哲学人类学意图,这不仅因为康德写过《实用人类学》,更重要的是,康德自己宣称,他的哲学体系最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人是什么?这个设问看起来自然而然,其实不然。一个基督徒或犹太教徒或我们受西方启蒙教化之前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无论基督教还是犹太教或儒教的传统教化都已经规定“人是什么”。康德提出“人是什么”的哲学设问,基于启蒙哲学废除了所有习传宗教的教化——反过来说,只有当启蒙哲学废除了习传宗教的教化,才会提出“人是什么”的设问。舍勒把“哲学人类学”作为自己的哲学体系构想的标志性名称,因此意味着,他的整个思想建构的出发点是现代性问题。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舍勒就已经意识到,必须重审近代以来启蒙哲学式的人的观念。关注人的观念的现代嬗变,是舍勒思想在一开始就有的着眼点一一《论人的理念》(1913)、〈论悲剧性现象》(1913)、〈女性运动的意义》(1913)这三篇论文就是证明。同样初次发表于1913年的〈-种生命哲学的尝试》一文表明,舍勒的这一着眼点受到当时有影响力的三位思想家(尼采、狄尔泰和柏格森)的激发,然而,从《论人的理念》-文中可以看到,舍勒的人观明显与这三位思想前辈不同,他把人理解为天生的“宗教人”显然具有传统的基督教色彩。《论悲剧性现象》对所谓人的“悲剧性”的现象学分析,尤其突出了人之在是精神之在的哲学立场。不过,在同年发表的《女性运动的意义》一文中,天生的“宗教人”的传统观念明显遭遇到困难——毕竟,“女性运动”是对人的传统观念的巨大挑战。
舍勒作品系列:哲学人类学——探索人类存在的深层维度 《舍勒作品系列:哲学人类学》是一部深入剖析人类本质、意义与价值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思想的集中展现,更是哲学人类学这一重要哲学分支的里程碑式奠基。本书汇集了舍勒最重要的几部著作,围绕他独创的“体悟学”(phenomenology)方法,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类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多角度的哲学探究。 人类存在的独特面向:意识、情感与价值的体悟 舍勒哲学人类学最核心的贡献在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哲学中对人类理性能力的过度侧重,而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人类存在领域。他认为,人类不仅仅是理性的存在,更是充满情感、具有价值意识的生动个体。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舍勒对情感的深刻分析。他反对将情感视为纯粹的生理反应或非理性的冲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具有认知功能的“体悟”方式。通过情感,我们能直接把握和体认到价值——例如,爱是一种对他人内在价值的体悟,而恨则是一种对阻碍价值实现的否定。这种对情感的高度评价,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人类心理世界的理解,更将情感置于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他人的核心地位。 在本书中,舍勒系统阐述了他的价值形而上学(value metaphysics)。他认为,价值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和判断。我们并非创造价值,而是通过情感的体悟来“发现”和“把握”这些预先存在的价值。这些价值具有等级之分,从最低级的感官愉悦到最高级的神圣价值,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骨架。舍勒通过细致的分析,揭示了不同价值层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例如,他探讨了“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等价值范畴,并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个体生活和社会结构中的具体体现。 本体论上的区分:“精神”与“生命”、“个体”与“社会” 《舍勒作品系列:哲学人类学》中的另一重要议题,是舍勒对本体论层面的深刻区分。他明确区分了精神(Geist)与生命(Leben)。精神被他视为一种独立的、非物质的实在,它以价值的体悟和理解为核心,是人类超越纯粹生物性存在的关键。而生命则代表着生物的本能、冲动和生存需求。舍勒并非贬低生命,他强调精神与生命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依存。一个健康的生命是精神活动的基础,而精神则能引导和升华生命,使其具有更高的意义和目的。这种区分,为理解人类的自由意志、道德责任以及精神创造力提供了本体论上的依据。 同时,舍勒也对个体(Person)与社会(Gesellschaft)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认为,个体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嵌入在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然而,他坚决反对将个体简化为社会成分的集合,或认为社会是完全由个体组成的。舍勒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还原性,认为每个个体都拥有一种内在的、不可被他人完全取代的本质。社会结构和群体意识对个体产生影响,但个体的精神活动和价值体悟,也能够反过来塑造和改变社会。他对“集体心理”(collective psychology)和“社会情感”(social emotions)的分析,揭示了群体意识如何形成,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舍勒作品系列:哲学人类学》的关键内容与贡献 本書主要收錄了舍勒在哲學人類學領域的代表性著作,其內容涵蓋了以下幾個關鍵主題: 《論情感的現象》: 這是舍勒體悟學方法的早期重要實踐,他在此書中對各種情感,如喜悅、悲傷、愛、恨、恐懼、希望等進行了精細的現象學分析,揭示了情感的本質、結構及其在認識價值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他區分了情感的“體悟”與“心理”層面,強調前者直接把握價值,後者則是與生理和意識狀態相關。 《論價值之倫理學》: 在此書中,舍勒進一步闡述了他的價值形而上學。他提出了價值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物格”(Ding an sich)觀念,並分析了不同價值之間的等級結構。他強調,道德判斷並非來自理性規則,而是源於對價值的直觀體悟,並據此構建了一種非功利主義的倫理學。 《人與歷史》: 舍勒在此書中將其哲學人類學的視角擴展到歷史的維度。他探討了人類在歷史進程中的精神發展,以及歷史如何塑造人的意識和價值觀。他對“世界精神”(Weltgeist)的概念進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並提出了關於人類歷史目的與方向的深刻見解。 《論人論》: 這是舍勒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在此書中對人與動物、人與機器、人與神等一系列關係進行了系統性的辨析,試圖在傳統的“人是理性的動物”之外,找到一種更為全面的、更具體系性的關於人的定義。他強調了人的精神的自由性、創造性以及其在宇宙中的獨特地位。 對後世哲學的深遠影響 《舍勒作品系列:哲学人类学》的出版,不僅填補了當時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空白,更對後來的哲學思想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對現象學的貢獻: 舍勒的體悟學方法,尤其是在情感和價值領域的應用,極大地拓展了現象學的研究範疇,使其從對純粹意識的分析,深入到對人類情感、道德經驗和精神生活的體悟。 對價值哲學的開創: 舍勒的價值形而上學,為20世紀的價值哲學樹立了重要的里程碑。他的思想深刻影響了後來的價值論、倫理學和美學研究。 對人本主義哲學的啟迪: 舍勒對人的精神、自由和價值的強調,為20世紀的各種人本主義思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啟發了人們對人類尊嚴、個體自由和生命意義的重新思考。 對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啟示: 舍勒對社會情感、集體心理以及個體與社會關係的分析,也對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總結 《舍勒作品系列:哲学人类学》是一部極具挑戰性卻又極其豐富的哲學著作。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場探索人類存在最深層奧秘的旅程。透過舍勒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我們不僅能更清晰地理解人類的獨特性,更能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情感與精神,進而找到生命更為豐富的意義。這部作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學術上的開創性,更在於它對每一個渴望理解“何以為人”的靈魂所提供的深刻啟迪。閱讀此書,便是與一位偉大的心靈進行一場關於人類根本問題的深刻對話,一次對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为这本书的严谨性和批判性点赞!它不是那种只顾着赞美某个流派或者体系的“粉丝向”读物,恰恰相反,作者的笔锋犀利,对所有声称拥有“终极真理”的理论都抱持着高度的警惕。这种不妥协的精神,在如今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清算”的那几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逻辑上的滴水不漏让人叹服。不过,对于初次接触哲学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略微有些“冷硬”,因为它倾向于理性分析而非情感安慰。但正是这种坚硬的内核,保证了它历久弥新的价值。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帮助我们切开迷雾,看清知识结构的底层逻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在面对任何信息时,都会下意识地进行一次深度的“逻辑溯源”,这对提升专业素养大有裨益。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哲学入门的绝佳向导!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像其他一些哲学著作那样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宏大而深奥的哲学命题层层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广袤的思想迷宫中穿行,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每一次转折都能发现新的风景。特别是对于“存在”和“意义”的探讨,作者没有给出僵硬的结论,而是鼓励我们去思考、去质疑,这种开放式的态度让我倍感亲切。全书的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从最基础的认识论开始,逐步过渡到伦理学和美学,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他对古典哲学流派的梳理,那种兼收并蓄又不失批判性的态度,避免了将任何一家学说神圣化的倾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得到了重塑,看待日常事物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多维和深刻,绝对是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评分

天呐,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我得说,如果有人想了解当代思潮的脉络,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作者的博学程度令人咋舌,他信手拈来就能将现象学、结构主义乃至后现代的观点熔于一炉,却又处理得极其圆融,没有丝毫的生硬拼凑感。我最欣赏他那种“解构”的能力,他敢于挑战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传统观念,并用极其精妙的逻辑论证来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不过,我得提醒一下,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哲学背景和耐心。有几个章节,我足足读了三遍才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那种在字里行间与大师进行“智力搏斗”的体验,虽然累,但收获是巨大的。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贴合现代生活,这使得抽象的理论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真正扎根于我们每天面对的困境之中,极大地提升了理论的实用价值和震撼力。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跨学科对话上的努力。它巧妙地穿梭于哲学与心理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的交界地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宏大视野。作者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桥梁,试图弥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鸿沟,让彼此的见解相互滋养。我尤其喜欢他引用当代神经科学研究来佐证某些古典哲学家的直觉判断,这种古今对话的方式极具启发性,让人耳目一新。它不是孤立地讨论“人是什么”,而是将人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态系统和历史进程中去考察。阅读的过程充满了“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它不仅解答了我的部分疑惑,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译文质量也堪称一流,使得这样一本内容厚重的书籍,阅读体验却十分愉悦舒适,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类处境抱有终极好奇心的探索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毕竟“哲学”二字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重量。然而,这本书的文笔竟然出乎意料地流畅,充满了文学性的光辉。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叙事者,他没有直接抛出论点,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画面感的思想实验和历史场景来引导我们进入主题。读起来的感觉,更像是在阅读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史的史诗。他对特定思想家思想的解读,总是能抓住那个时代最核心的焦虑与诉求,将那些陈旧的文本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例如,他对启蒙理性在现代性危机中的反思部分,那种忧郁而清醒的语调,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深沉的人文关怀,它超越了纯粹的逻辑推演,直抵人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地方,让人在反思世界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自我的审视和重建。

评分

速度快,送货态度好,书也不错,得抓紧看。

评分

装帧非常棒

评分

这个月活动很频繁,力度很大,继续收书

评分

Hhk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

速度快,送货态度好,书也不错,得抓紧看。

评分

装帧非常棒

评分

这个月活动很频繁,力度很大,继续收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