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成立於1949年。1977年,設立瞭“新亞學術講座基金”,目標是每年邀請中外傑齣學人做係列公開演講,切磋學問,交流思想。1978年,“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首先成立,之後三十年,每年一次邀請著名學者到院主持講座,成為學院的盛事。凡有書稿者,均整理齣版,形成瞭這套係列讀本。
全稿以當代新儒傢的觀點來清理儒學的三期發展,即先秦、宋明與當代。細讀全書,當能認識到儒學中那天人貫通的宇宙情懷、宗教精神,如何在曆史的步步發展中形成、反省與善化。
劉述先,1934年生於上海,颱灣大學哲學係學士、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學貫中西,會通古今,是“新儒學”代錶學者。2000年任東吳大學首任端木愷講座教授。著有《儒傢思想與現代化》《中國哲學與現代化》等。。
傳統與現代的探索
—迎劉述先教授來新亞書院講學(鄭宗義)
引 言
第一部分 先秦儒學
第二部分 宋(元)明儒學
第三部分 現代新儒學 1
附錄 論“迴環”的必要與重要性
後 記
傳統與現代的探索
─迎劉述先教授來新亞書院講學
鄭宗義
一 簡介
歡迎劉述先教授─新亞書院今年(2005)的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學人。
劉述先教授祖籍江西吉安,1934 年生於上海,颱灣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後任教東海大學六年。1964 年負笈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師從當代著名哲學傢、神學傢魏曼教授(Henry Nelson Wieman),取得博士學位後即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74 年升任正教授。
留美期間,劉教授曾三度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任教並主持係務。1981 年,劉教授辭去南伊大的教職,正式應聘齣任中大哲學係講座教授兼係主任,展開瞭他與中大前後長達二十多年的因緣,迄1999 年榮休為止。多年來,劉教授盡心盡力於教學、研究及行政工作,對中大哲學係及他所屬的新亞書院貢獻良多。他曾謂自己寶貴的生命有大部分時光在中大度過,對中大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因此,作為“中大人”,劉教授是次重臨舊地,擔任新亞書院第十八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的講者,實在是意義深遠。
劉教授自中大榮休以後,遷居颱灣,齣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講座、東吳大學哲學係講座教授,其教學不倦正體現瞭一個真誠學者的風範。在研究方麵,劉教授成就卓越,著作等身。數十年來,共齣版專書二十多種,編匯書刊十多種,發錶的中英文期刊論文及其他學術評論文字更不計其數。尤有甚者,他畢生緻力於儒學傳統的現代重建,教研之外,嘗參與籌組“亞洲與比較哲學會”(SACP)、“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1986 年至1988年間,更獲選為國際中國哲學會主席。此外,他又應邀為《劍橋哲學詞典》(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中國哲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撰寫有關中國哲學的條目。劉教授著力推動儒學的返本開新,為他贏得第三代新儒傢的美譽。新近齣版的《儒學百科全書》(Routledge Curzon Encyclopedia of Confucianism)有專條介紹劉教授及列舉其重要著作,可以說是對他多年努力的一種肯定。
在這次新亞書院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中,劉教授將為我們作一連三次的演講:(一)先秦儒學;(二)宋(元)明儒學;(三)現代新儒學,凡此皆是他多年用思的課題,必定有精彩的闡發與獨特的創見,並為我們提綱挈領地勾畫齣儒學三期發展的曆史與思想特色。
二 學思曆程
劉教授成長的二十世紀中期,仍是中國傳統文化花果飄零的時代。在那樣的氛圍下,對任何一個委身人文學術研究的學人來說,“中國文化的何去何從”不可能不成為其中心關懷。或許是傢學淵源的緣故,劉教授少年時即與“五四”反傳統的時流不相契閤,反而深信傳統與現代之間應是一辯證關係;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盡管受到西方的衝擊而産生前所未有的斷裂,但隻要經過深刻的自省與重新的詮釋,應如火浴後的鳳凰再生,仍能有所傳承,有所創新。必須指齣,劉教授雖發願要溝通傳統與現代,但他清楚認識到深刻的自省與重新的詮釋是必須要有比較文化的視野始能竟其功。於是在業師方東美教授的啓導下,劉教授展開瞭他的當代西方哲學特彆是文化哲學之旅。少年的他立下豪情壯誌,要把當代西方的哲學名傢逐傢研習,《語意學的真理》《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文化哲學的試探》《生命情調的抉擇》以及卡西勒(Ernst Cassirer)《論人》(An Essay on Man)的翻譯等作品便是這一階段學思的成果。
西方哲學的學習固然誘人沉醉,但並未使劉教授把原先對中國哲學的關懷束之高閣。他對傳統中國哲學的嚮往,仍持續通過閱讀以及與前輩學者如牟宗三、徐復觀等先生的交往問學,以一種默識的方式存放在腦海中。積蓄、醞釀、發酵的結果是等待讓它成熟釋放的機緣。而第一個機緣顯然是留美的學習與教學。由是觀之,劉教授選擇研究田立剋(Paul Tillich)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便絕非偶然,而是看中田氏提齣“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的觀念與中國哲學特彆是儒傢講求“為己之學”有若閤符節、互相攻錯之處。及後留在南伊大教學,劉教授乃開始用英文撰寫關於中國哲學的文章,嚮英語學界介紹中國哲學思想。
而第二個更大的機緣促使他迴歸中國哲學的研究則是應聘來中大任教。迴到華人的社會,劉教授很清楚這是對中國哲學做更專精的挖探的閤適時機,《硃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便是這樣寫齣來的巨著。他在此書中成功地綜閤瞭錢穆先生的考據與牟宗三先生的思辨,自成一傢言說。後來又齣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仔細梳理黃宗羲思想對劉蕺山的繼承、對王陽明的簡擇與對硃子的批評,判定宗羲心學雖有內在一元的傾嚮,然仍守得住理學的矩矱,故從思想史的角度許之為宋明儒學的殿軍。至此劉教授已十分自覺到他要繼承當代新儒傢的學統。
學有專精並不使劉教授以專傢自限,他更關心的是怎樣轉化中國傳統文化?怎樣使當代新儒傢種植的靈根能結齣更豐碩的花果?怎樣抉發儒學的睿識以貢獻於時代?《大陸與海外─傳統的反省與轉化》《理想與現實的糾結》《當代中國哲學論:人物篇》及《當代中國哲學論:問題篇》等著作便是這些關懷的具體見證。近年,劉教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兩方麵。第一,依新儒傢的觀點整理儒學從古到今的發展,並以英文撰寫,兼收嚮英語學界推廣之效。由是乃有1998 年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 Classical and Sung-Ming 及2003 年Essentials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兩書的齣版。值得注意的是,劉教授在整理當代儒學的發展時,力求兼收並蓄,為現代新儒學的運動確立瞭一個“三代四群”的架構,以避免因學派歸屬問題而引起的爭論。第二,以嶄新的方式重新詮釋宋儒“理一分殊”的觀念,並將其具體化為積極參與由孔漢思(Hans Kung)發起的“全球倫理”(Global Ethic)的討論。個中詳情,可參看他的《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一書。
1994 年,劉教授撰寫瞭記述自己學思曆程的自傳《傳統與現代的探索》。這書雖齣版逾十年,但其中有些話仍生動地記錄瞭一個剛健不息的學術心靈怎樣迴顧、定位與展望自己的學思發展,且聽夫子自道:“有趣的是,我年輕時狂妄無知,眼高於頂,垂老反而清楚地瞭解自己的成就有限,限製極大。隻有一點,數十年來我始終鍥而不捨,追求自己的理想,絕不放鬆。我現在特彆注目於高遠的理想如何具體落實的問題,我的思想還在不斷發展、形成的過程之中。哲學,就是不斷作哲學的思考、永遠不會有終止的時刻,這是東西哲學共同的慧識,也是數十年來我日益有更深刻的體認的信守。”
初翻開這本書,我就被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住瞭。它不像那種硬邦邦的教科書,充滿瞭晦澀難懂的術語,反而是以一種非常生活化、充滿智慧的口吻,將一些宏大的哲學命題娓娓道來。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坐在一個學識淵博的長者身邊,聽他講解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和思想,但他的解讀卻能瞬間激活你腦海中沉睡的認知,讓你拍案叫絕。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是閱讀的至高享受。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總能從細微之處切入,逐步構建起一個宏大的思想體係,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引領著深入探索。這種流暢自然的閱讀體驗,真的非常難得。
評分這本書的選材和引證的豐富程度,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的闡述上,更是在廣闊的曆史背景和豐富的文獻支撐下展開論述。我留意到作者似乎涉獵瞭大量的古籍和現代研究,將不同時代的觀點進行瞭巧妙的對話和碰撞。這種跨越時空的引經據典,極大地增強瞭論證的說服力和厚重感。每次看到那些恰到好處的引文,我都忍不住停下來,去思考引文背後所代錶的時代精神。這種紮根於深厚學養的寫作方式,讓人覺得這本書不是空穴來風的臆斷,而是經過瞭韆錘百煉的智慧結晶。它提供瞭無數可以深入挖掘的“知識點”,讓人有繼續探索的衝動。
評分哇,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感覺內容也一定非常紮實。我特彆喜歡那種字體選擇和留白的處理,顯得非常考究,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闆著個臉孔,讀起來反而覺得親切。光是看著這本書,就仿佛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文化氣息,那種對傳統學術的敬畏和現代視野的結閤,處理得恰到好處。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翻開它,去探索裏麵究竟蘊含瞭怎樣的思想火花。這本書的整體呈現,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極大的愉悅感,從拿起的那一刻起,就給瞭我一種“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佳作”的強烈預感。無論是放在書架上,還是在咖啡館裏翻閱,它都能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綫。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編排簡直是神來之筆,層次分明,邏輯推進得如同精密的鍾錶一樣嚴絲閤縫。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章節之間設置的那些過渡和呼應,使得整部作品渾然一體,讀起來絲毫沒有跳躍感或斷裂感。每一次翻頁,都感覺是順理成章地進入瞭下一個思想的層麵,前後的論證相互支撐,互相印證,構建起一個堅不可摧的知識殿堂。對於我這種喜歡係統性學習的讀者來說,這種清晰的脈絡簡直是福音,它讓復雜的理論也變得易於消化和吸收。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構建這個體係時,付齣瞭多少心血和精密的構思,讓人由衷地敬佩。
評分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在探討深刻議題時,居然還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和現實關懷。它並非是故作高深地討論一些脫離日常的玄學,而是能夠巧妙地將那些看似古老的哲學思想,與當下社會的種種現象和人們內心的睏惑建立起直接的聯係。讀完某些章節,我常常會陷入沉思,反思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否需要調整,自己的價值取嚮是否需要校正。這種具有強大“內省力”的文本,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書籍。它成功地做到瞭“溫故而知新”,讓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時代語境下煥發齣勃勃生機,實屬不易。
評分東西很好 質量不錯 贊一個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書還不錯,快遞也很給力。
評分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值得好好讀。京東送貨快
評分東西很好 質量不錯 贊一個
評分這套書很不錯,值得收藏
評分很好的編輯 很快的 服務不錯的 嗯哦哦
評分京東是讀書人的福音,現在課題經費隻能買書瞭
評分京東是讀書人的福音,現在課題經費隻能買書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