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画册通过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较为翔实的文字资料,反映了19世纪中晚期数万华工漂泊海外的坎坷遭遇,展现了100多年前在北美建设铁路的华工从生存挣扎到立足生根,为当地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美国西部开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内容简介
19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在美国和加拿大先后建成,这在美国和加拿大历史上竖起了一座走向现代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的不朽丰碑。而这条铁路的建设,与一个半世纪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大功绩密不可分。本画册通过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较为翔实的文字资料,反映了19世纪中晚期数万华工漂泊海外的坎坷遭遇,展现了100多年前在北美建设铁路的华工从生存挣扎到立足生根,为当地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作者简介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36年生,江苏省武进县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美国史、世界现代史教学和研究。出版著、编、译作等30多部,主要有:《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中、英文)、《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白山出版社2010年版,中文简体;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台湾繁体增订版)、《老话题与新挑战——美国的崛起与崛起后的美国》(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美国社会经济史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美国的崛起:17—19世纪的美国》(新时代出版社1992年版)、《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沉默道钉的足迹》(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年版,与李炬合著)等。发表文章300多篇。曾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1993--2008)兼秘书长(1990—1996)、美国《美国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国际特约编辑(1992—2008)、北京市历史学会秘书长(1986—1998)。现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2008— )、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1993— )。1991以来六次赴美学术访问或考察,历时四年。
内页插图
目录
修订版前言 ································································································ 4
2006 年版前言 ························································································8
一、远涉太平洋 金山寻梦 ··················································14
二、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 ·························42
1. 史无前例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 46
2. 华工在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 ·········································· 60
3. 横贯北美大陆铁路的开通 ··············································· 82
4. 华工的艰难生活 ··································································102
三、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 ···············126
四、华工奉献 丰碑永存 ···················································· 166
后 记 ·····································································································189
注 释 ·····································································································192
精彩书摘
19世纪中叶,美国是一个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发展中新型国家。中国近代启蒙学者徐继畬(1795—1873)当时在其著作《瀛环志略》中曾大力赞扬新兴美国精神。19世纪40年代美国的西进运动快速推进,1846—1848年美墨战争后,美国领土已经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1848年加利福尼亚萨克拉门托附近地区发现了金矿,“淘金热”随之而来。其后不久开始了太平洋铁路的兴建,大批淘金者和劳动力从四面八方涌入加州。美国内战和内战结束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国因鸦片战争的结果招致民族屈辱、社会动荡不安,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更加苦不堪言。美国招募华工的商人们编织的“金山梦”,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中国南方的许多贫苦农民,以契约苦力的身份,乘坐“三桅大眼船”,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漂流两三个月,与饥饿、缺水、污浊的空气和疾病甚至死亡相伴,经受人生极限的煎熬,来到美国遥远西部的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地区寻找“金山梦”。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加利福尼亚的中国人究竟有多少,历史学家说法不一。但他们是最早到来的一批亚洲人,占加州人口相当大的比例,对此人们并无异议。在早期赴美的华人中,既有被招募的华工,也有被拐骗的“猪仔”(粤语,指迫于生计签订卖身契约远渡重洋做苦力的劳工,其境遇犹如卖出待人宰杀的猪仔,故称。——编者注),还包括一部分商人、工匠、仆役、农民和渔民等。他们大多数来自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台山、新会、开平、恩平等地,主要是男子,抵达美国后首先落脚在西海岸的旧金山(三藩市)和北加州其他城镇,这些华工成了中国第一波移民潮涌入美国的先驱。在旧金山和萨克拉门托,由于与当地人语言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华人往往集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早的唐人街。他们在美国从事开矿、筑路、烟草、制鞋、呢绒、服装、纺纱、垦荒、兴修水利、葡萄种植、捕鱼、零售、餐饮等行业,为美国西部,特别是新兴的加州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加利福尼亚州劳工局长估计,在加州从事园艺劳动的华工1866年达3万人,占加州园艺工人总数的87.5%。在萨克拉门托,华人农业工人占农业劳动力的86%。美国一些官员证实:“没有华工,就没有美国西部的垦殖”,“是华人教会了美国人如何栽种、培育、收获果园和庭园里的作物。”“华工使荒地变成良田,使整个加州变成一座花园、一个果木园。”“如果没有华工的辛勤劳动,加州的开拓和发展要推迟几十年。”华工成为加利福尼亚烟草、呢绒、纺纱、制鞋等工业部门的骨干劳力。据统计,1872年,加利福尼亚工厂中50%是华人。一些美国有识之士评论说:“没有华人劳工,加利福尼亚的制造业一天都不能存在下去。”1850—1870年,加州税收的一半直接取自中国劳工的血汗钱。“在矿区、农场、工厂以及加利福尼亚的劳工中,雇用华人是最理想的。华人做的大部分工作,如果用要求很高的白人工人来做,那将不能持续下去。”当时清政府两广总督张之洞(1837—1909)在1886年上书清廷时说:“金山各埠,始则利华工之工勤价省,多方招徕开矿修路之工,美商藉华工以获利者,不知几千亿万。”学者梁启超(1873—1929)在《新大陆游记》中也称加州的繁荣“实吾国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这些足以表明华工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华工在加州的生活相当地艰苦。即使在白人已经开挖遗弃的矿坑里淘“金”,同样要缴纳采矿税。矿工们居住的“中国营”住房简陋,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很差。除了采矿、筑路和务农以外,裁缝洗衣业、中餐馆业和理发业为代表的“三把刀”(剪刀、菜刀、理发刀)式经济加上杂货业,是19世纪中后期旅居海外的中国人重要的谋生手段。这些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繁重、单调乏味,收入低微。华工来美国金山寻梦期间,正值美国内战,少数长期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也参加了联邦军队反对南部奴隶主分裂国家的战争。
……
前言/序言
让沉默的道钉不再沉默
(修订版前言)
笔者编著的《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中文版2006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由张聚国博士翻译的英文版亦同时出版。横贯北美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是美国近代化仅入狂飙时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美和中加经济文化交流、近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起始阶段的重大事件。无论从历史或现实、学术研究或文化交流的角度,深入开展北美铁路建设中的华工研究都很有必要。
我对美国铁路华工的研究开始于1979年中美建交之际,那一年的《世界历史》杂志第6期发表了我的《外来移民和美国的发展》一文。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美国的崛起》一书,其中论及了外来移民对美国近代发展的重要贡献。1998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我提交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贡献》论文,这篇论文后来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全文发表。
之所以用“沉默的道钉”这个书名,是因为北美铁路华工作为铺路工,像不起眼的道钉一样,是为美国近代化铺路、打基础的。同时,这些铁路华工又是沉默的弱势群体,他们生存艰难、工作艰险,又饱受歧视和种种不公正待遇,是被遗忘的、没有话语权、没有引起重视的中国第一代大规模远涉重洋到达北美的农民工。这个群体本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但实际上社会上和学术界关注得还很不够。
今天,我们要让这些道钉不再沉默。近年,许多媒体开始关注北美铁路华工问题。人们很关注中国普通农民工当年是怎样走向美国和世界的,美国不同群体的人们最初又是怎样看待当年来到美国的中国农民工的;这些中国农民工是怎样逐步适应美国的生活和工作,为美国默默无闻地作奉献的,又是怎样逐步融入美国社会并保持华裔民族特色的。这对于今天中美两国的关系和人民的交往有着借鉴和启迪意义。北美铁路华工研究为我们找到了一个文化和历史发展的交汇点。
自2012年起,中美双方先后启动了华工建设北美铁路项目研究,美国方面由斯坦福大学牵头,中国方面有广东省侨办、各高校和侨乡参与并协调整合,而我只是一个已经退休多年的热心参与和推动的义工。2013年9月初,为推动美中协调研究,已在台北举行了国际圆桌研讨会;2014年年9月又在广州举行了北美华工与广东侨乡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如今,距离《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一书初版已经十年,该书在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均已告罄,而学术研究者和社会各界许多人还希望购买此书。在台湾和香港及广东等地,我遇到不少学者向我求索此书。所以,无论从历史或现实、学术研究或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五洲传播出版社对该书进行修订再版恰逢其时。
2006年该书出版时,限于篇幅要求,仅从1000多幅图片中精选了210幅。现修订版酌情增加了30多幅,其中包括当年割舍的和此后新发现的一些很有价值的图片,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研究者和广大读者的需求。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珍藏的咸丰六年(1856年)华工为去美国谋生借款买船票的契约,同治元年(1862年)华工去美国淘金筹款的《让贴》,光绪八年(1882年)赴美华工黄华饶所持的大清国护照,周运中借钱买船票去美国的借据(1898年)、护照(1900年)和家谱等;又如江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金牛山华侨义冢群、江门市新会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坑海槐华侨义冢群等;还如民间摄影家李炬2012年沿着华工当年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足迹拍摄的一些珍贵照片等。
《沉默的道钉》修订版的面世,将有助于公众了解历史上的中美、中加人民交往,也是弘扬历史丰碑、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诚如习近平主席2015年9月下旬访美时所说:广大旅美侨胞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为美国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赢得了美国人民尊重。150年前,数以万计的华工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参与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铺就了通往美国西部的战略大通道,成为旅美侨胞奋斗、进取、奉献精神的丰碑。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的是,历史摄影家李炬先生曾三次考察华工建设的中央太平洋铁路沿线,他对本书中几处图片说明提出了修订意见。笔者尊重李炬先生根据实地考察得出的意见,这次修订过程中作了必要的修改。
黄安年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修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