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牛天赐传/老舍作品精选

二马;牛天赐传/老舍作品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老舍 著
图书标签:
  • 老舍
  • 传记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小说
  • 戏剧
  • 文化
  • 人物
  • 二马
  • 牛天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22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38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老舍作品精选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马》是老舍的早期作品,1929年写于英国。小说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让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不同的是,阿Q生活在老中国的乡村,老马则是华侨,旅居国外。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境中去刻画,通过马氏父子在伦敦的生活以及与英国人的交往,看东西方民族的不同,试图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凸显落后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牛天赐传》完成于1936年。主人公是一个因天生残疾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婴儿,后被家境比较富裕却没有孩子的牛姓夫妻收养,取名牛天赐。牛老爷是个生意人,但他更是个马虎人,以“碰”着走运而致富;牛太太是精明人,以官样治家而立威。天赐从小娇养,除了玩和写点小文章,其他什么都不会做。他在养父母人生经验的教导下,一半聪明一半糊涂地随着环境而慢慢转变,成为一个“不是玩意儿”的人。
  小说呈现的是一个原本单纯、善良、诚实、有正义感的孩子如何在家庭教育和外界影响下蜕变的过程。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1924年赴英国任教,并开始文学创作,以幽默风格引人关注。1930年回国后创作了《骆驼祥子》《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等作品,确立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市平民文学大家的地位。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并写下了百万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9年后,又有《龙须沟》《茶馆》等话剧力作问世,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化大革命”时,因不堪忍受屈辱于1966年8月24日投湖自尽。
  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老舍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这种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他的作品中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目录

二马 1
牛天赐传 241

精彩书摘

  《二马》
  第一段
  1
  马威低着头儿往玉石牌楼走。走几步儿,不知不觉的就楞磕磕的站住一会儿。抬起头来,有时候向左,有时候向右,看一眼。他看什么呢?他不想看什么,也真的没看见什么。他想着的那点事,像块化透了的鳔胶,把他的心整个儿糊满了;不但没有给外面的东西留个钻得进去的小缝儿,连他身上筋肉的一切动作也满没受他的心的指挥。他的眼光只是直着出去,又直着回来了,并没有带回什么东西来。他早把世界忘了,他恨不得世界和他自己一齐消灭了,立刻消灭了,何苦再看呢!
  猛孤丁的他站定不走啦。站了总有两三分钟,才慢慢的把面前的东西看清楚了。
  “啊,今天是礼拜。”他自己低声儿说。
  礼拜下半天,玉石牌楼向来是很热闹的。绿草地上和细沙垫的便道上,都一圈儿一圈儿的站满了人。打着红旗的工人,伸着脖子,张着黑粗的大毛手,扯着小闷雷似的嗓子喊“打倒资本阶级”。把天下所有的坏事全加在资本家的身上,连昨儿晚上没睡好觉,也是资本家闹的。紧靠着这面红旗,便是打着国旗的守旧党,脖子伸得更长,(因为戴着二寸高的硬领儿,脖子是没法缩短的。)张着细白的大毛手,拼着命喊:“打倒社会党,”“打倒不爱国的奸细。”把天下所有的罪恶都撂在工人的肩膀上,连今天早晨下雨,和早饭的时候煮了一个臭鸡蛋,全是工人捣乱的结果。紧靠着这一圈儿是打蓝旗的救世军,敲着八角鼓,吹着小笛儿,没结没完的唱圣诗。他们赞美上帝越欢,红旗下的工人嚷得越加劲。有时候圣灵充满,他们唱得惊天动地,叫那边红旗下的朋友不得不用字典上找不出来的字骂街。紧靠着救世军便是天主教讲道的,再过去还有多少圈儿:讲印度独立的,讲赶快灭中国的,讲自由党复兴的;也有什么也不讲,大伙儿光围着个红胡子小干老头儿,彼此对看着笑。
  红旗下站着的人们,差不多是小泥烟袋嘴里一叼,双手插在裤兜儿里。台上说什么,他们点头赞成什么。站在国旗下面听讲的,多半是戴着小硬壳儿黑呢帽,点头咂嘴的嘟嚷着:“对了!”“可不是!”有时候两个人说对了劲,同时说出来:“对了。”还彼此挤着眼,一咧嘴,从嘴犄角儿挤出个十分之一的笑。至于那些小圈儿就不像这些大圈儿这么整齐一致了。他们多半是以讨论辩驳为主体,把脑瓜儿挤热羊似的凑在一块儿,低着声儿彼此嚼争理儿。此外单有一群歪戴帽,横眉立目的年青小伙子,绕着这些小圈儿,说俏皮话,打哈哈,不为别的,只为招大家一笑,露露自己的精细。圈儿外边围着三五成群的巡警,都是一边儿高,一样的大手大脚,好像伦敦的巡警都是一母所生的哥儿们。
  这群人里最出锋头,叫好儿的,是穿红军衣的禁卫军。他们的腰板儿挺得比图画板还平还直,裤子的中缝像里面撑着一条铁棍儿似的那么直溜溜的立着。个个干净抹腻,脸上永远是笑着,露着雪白的门牙,头发剪得正好露出青青的头皮儿。他们是什么也不听,光在圈儿外边最惹人注目的地方站着,眼睛往四下里溜。站个三五分钟,不知道怎么一股子劲儿,就把胳臂插在姑娘的白手腕上,然后干跺着脚后跟,一同在草地上谈心去了。
  青草地上的男男女女,也有脸对脸坐着的,也有搂着脖子躺着的,也有单人孤坐拿着张晚报,不看报,光看姑娘的腿的。一群群的肥狗都撒着欢儿乱跳,莫明其妙的汪汪的咬着。小孩儿们,有的穿着满身的白羊绒,有的从头到脚一身红绒的连脚裤,都拐着胖腿东倒西歪的在草地上跑来跑去,奶妈子们戴着小白风帽,唠里唠叨的跟着这些小神仙们跑。
  马威站了好大半天,没心去听讲,也想不起上那儿去好。
  他大概有二十二三岁的样子。身量不矮,可是很瘦。黄白的脸色儿,瘦,可是不显着枯弱。两条长眉往上稍微的竖着一些,眼角儿也往上吊着一点;要是没有那双永远含笑的大眼睛,他的面目便有些可怕了。他的眼珠儿是非常的黑,非常的亮;黑与亮的调和,叫他的黑眼珠的边儿上浅了一些,恰好不让黑白眼珠像冥衣铺糊的纸人儿那样死呆呆的黑白分明。一条不很高的鼻子,因为脸上不很胖,看着高矮正合适。嘴唇儿往上兜着一点,和他笑迷迷的眼睛正好联成一团和气。
  从他的面貌和年纪看起来,他似乎不应当这样愁苦。可是,他的眉毛拧着,头儿低着,脊梁也略弯着一点,青年活泼的气象确是丢了好些。
  他穿着一身灰呢的衣裳,罩着一件黑呢大氅。衣裳作得是很讲究,可是老没有撢刷,看着正像他的脸,因为颓丧把原来的光彩减少了一大些。拿他和那些穿红军衣,夹着姑娘胳臂的青年比起来,他真算是有点不幸了。
  无心中的他掏出手巾擦了擦脸;擦完了,照旧的在那里楞磕磕的站着。
  已经快落太阳了,一片一片的红云彩把绿绒似的草地照成紫不溜儿的。工人的红旗慢慢的变成一块定住了的紫血似的。听讲的人也一会儿比一会儿稀少了。
  马威把手揣在大氅兜儿里,往前只走了几步,在草地边儿上的铁栏杆上靠住了。
  西边的红云彩慢慢的把太阳的余光散尽了。先是一层一层的蒙上浅葡萄灰色,借着太阳最后的那点反照,好像野鸽脖子上的那层灰里透蓝的霜儿。这个灰色越来越深,无形的和地上的雾圈儿联成一片,把地上一切的颜色,全吞进黑暗里去了。工人的红旗也跟着变成一个黑点儿。远处的大树悄悄的把这层黑影儿抱住,一同往夜里走了去。
  人们一来二去的差不多散净了。四面的煤气灯全点着了。围着玉石牌楼红的绿的大汽车,一闪一闪的绕着圈儿跑,远远的从雾中看过去,好像一条活动的长虹。
  草地上没有人了,只是铁栏杆的旁边还有个黑影儿。
  2
  李子荣已经钻了被窝。正在往左伸伸腿,又往右挪挪手,半睡不睡的时候,恍恍忽忽的似乎听见门铃响了一声。眼睛刚要睁开,可是脑袋不由的往枕头下面溜了下去。心里还迷迷忽忽的记得:刚才有个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可是,……
  “吱——啷!”门铃又响了。
  他把才闭好的眼睛睁开了一小半,又慢慢把耳朵唇儿往枕头上面凑了一凑。
  “吱——啷!”
  “半夜三更鬼叫门!谁呢?”他一手支着褥子坐起来,一手把窗帘掀开一点往外看。胡同里虽有煤气灯,可是雾下得很厚,黑咕笼咚的什么也看不见。
  “吱——啷!”比上一回的响声重了一些,也长了一些。
  李子荣起来了。摸着黑儿穿上鞋,冰凉的鞋底碰上脚心的热汗,他不由的身上起了一层小鸡皮疙瘩;虽然是四月底的天气,可是夜间还是凉渗渗的。他摸着把电灯开开。然后披上大氅,大气不出的,用脚尖儿往楼下走。楼下的老太太已经睡了觉,一不小心把她吵醒了,是非挨骂不可的。他轻轻的开了门,问了声:“谁呀?”他的声音真低,低得好像怕把外边的稠雾吓着似的。
  “我。”
  “老马?怎么一个劲儿的按铃儿呀!”
  马威一声儿没言语,进来就往楼上走。李子荣把街门轻轻的对好,也一声不出的随着马威上了楼。快走到自己的屋门,他站住听了听,楼下一点声儿也没有,心里说:
  “还好,老太太没醒。不然,明儿的早饭是一半面包,一半儿骂!”
  两个人都进了屋子,马威脱了大氅放在椅子背儿上,还是一语不发。
  “怎么啦,老马?又和老头儿拌了嘴?”李子荣问。
  马威摇了摇头。他的脸色在灯底下看,更黄得难瞧了。眉毛皱得要皱出水珠儿来似的。眼眶儿有一点发青,鼻子尖上出着些小碎汗珠儿。
  “怎么啦?”李子荣又问了一句。
  待了半天,马威叹了口气,又舐了舐干黄的嘴唇,才说:
  “我乏极了,老李!我可以在你这儿住一夜吗?”
  “这儿可就有一张床啊。”李子荣指着他的床,笑着说。
  “我来这张躺椅。”马威低着头说:“好歹对付一夜,明天就好办了!”
  “明天又怎么样呢?”李子荣问。
  马威又摇了摇头。
  李子荣知道马威的脾气!他要是不说,问也无益。
  “好吧,”李子荣抓了抓头发,还是笑着说:“你上床去睡,我照顾照顾这个躺椅。”说着他就往椅子上铺毡子。“可有一样,一天亮你就得走,别让楼底下老太太瞧见!好,睡你的呀!”
  “不,老李!你睡你的去,我在椅子上忍一会儿就成。”马威脸上带出一钉点儿笑容来:“我天亮就走,准走!”
  “上那儿呢?”李子荣看见马威的笑容,又想往外套他的话:“告诉我吧!不然,这一夜不用打算睡着觉!又跟老头儿闹了气,是不是?”
  “不用提了!”马威打了个哈哧:“我本不想找你来,不凑巧今天晚上没走了,只好来打搅你!”
  “上那儿去,到底?”李子荣看出马威是决不上床去睡,一面说话,一面把他自己的大氅和毡子全细细的给马威围好。然后把电灯捻下去,自己又上了床。
  “德国,法国,——没准儿!”
  “给老头儿张罗买卖去?”
  “父亲不要我啦!”
  “啊!”李子荣楞磕磕的答应了一声,没说别的。
  两个人都不出声了。
  街上静极了,只有远远的火车和轮船的笛儿,还一阵阵的响,什么别的声音也听不见了。
  街后教堂的钟打了两点。
  “你不冷啊?”李子荣问。
  “不冷!”
  ……
  李子荣临睡的时候,心里边一个劲儿的盘算:“早早儿起来,别叫老马跑了!起来用凉水洗洗脸,给楼下老太太写个字条儿,告诉她:有急事,不必等吃早饭啦!然后和他出去,送他回家——对,还是上铺子去好,父子见面也不好意思在铺子里再捣乱。……常有的事,父子拌嘴罢咧!……年青,老马!……太认真!……”
  在梦里他还不断的这么想着。……胡同里送牛奶的小车子嗗嗗的响起来了,大街上汽车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了。李子荣一机灵睁开了眼,太阳已经从窗帘的缝儿射进一条金丝儿。
  “老马!”
  毡子大氅都在椅子背儿上搭拉着,可是马威没影儿啦!
  他起来,把后面的窗帘打开,披上大氅,呆呆的站在窗子旁边。从窗子往外看,正看太晤士河。河岸上还没有什么走道儿的,河上的小船可是都活动开了。岸上的小树刚吐出浅绿的叶子,树梢儿上绕着一层轻雾。太阳光从雾薄的地方射到嫩树叶儿上,一星星的闪着,像刚由水里捞出的小淡绿珠子。河上的大船差不多全没挂着帆,只有几支小划子挂着白帆,在大船中间忽悠忽悠的摇动,好像几支要往花儿上落的大白蝴蝶儿。
  早潮正往上涨,一滚一滚的浪头都被阳光镶上了一层金鳞:高起来的地方,一拥一拥的把这层金光挤破;这挤破了的金星儿,往下落的时候,又被后浪激起一堆小白花儿,真白,恰像刚由蒲公英梗子上挤出来的嫩白浆儿。
  最远的那支小帆船慢慢的忽悠着走,河浪还是一滚一滚的往前追,好像这条金龙要把那个小蝴蝶儿赶跑似的。这样赶来赶去,小帆船拐过河湾去了。
  李子荣呆呆的一直看着小帆船拐了河湾,才收了收神,走到前面靠街的窗子,把窗户挡儿打开。然后想收拾收拾书桌上的东西。桌子上有个小玩艺儿,一闪一闪的发亮。这个小东西底下还放着一个小字条儿。他把这些东西一齐拿起来,心里凉了多半截。慢慢的走到躺椅那里去,坐下,细细的看纸条上的字。只有几个字,是用铅笔写的,笔画东扭西歪,好像是摸着黑儿写的:
  “子荣兄:谢谢你!小钻石戒指一个祈交温都姑娘。再见!威。”
  ……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为纪念老舍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特别推出“老舍作品精选”丛书。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其行文习惯和用词可能与当下的规范不一致,为尊重历史原貌,一律不作改动。


《二马》是一部以北京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市民生活画卷。故事围绕着经营着一家名为“一碗香”小铺的马家父子——马老二和他的儿子马小二展开。马老二是一个精明却又带着些许迂腐的老北京人,他的儿子马小二则是个血气方刚、思想新潮的年轻人。两人在生活、事业以及与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互动中,碰撞出无数的火花。 故事伊始,马家父子的小铺生意并不景气,马老二总是墨守成规,而马小二则想方设法改革创新。这种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成为了故事推进的重要驱动力。马小二热衷于新事物,常常做出一些让马老二摸不着头脑的举动,比如尝试新口味的点心,或是引进一些新式家具。马老二虽然嘴上抱怨,但内心深处却也知道儿子是对的,只是他那老派的思维让他难以完全接受。 与此同时,《二马》也生动地展现了那个年代北京城里的人情世故。邻居们的家长里短,街坊之间的嬉笑怒骂,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热心肠却又爱嚼舌根的王大妈,有精明能干却又有些势利的刘掌柜,还有一些来自五湖四海、在小城里谋生计的各色人等。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鲜活的北京市民社会,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活在我们身边。 故事中,马小二的感情生活也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他与几位年轻女性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情感纠葛,这些情感经历让他逐渐成熟,也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复杂。比如,他对年轻貌美的女学生林小姐的一番痴迷,展现了他少年人初涉情事的青涩与冲动;而与勤劳朴实的卖菜姑娘小翠之间的互动,又让他看到了另一种纯粹而真挚的情感。 《二马》的语言风格极具特色,老舍先生以其老道而又风趣的笔触,将京腔京韵融入笔端,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就能听到马老二那带着京味儿的抱怨,以及马小二那充满活力的言语。他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和独特的语言习惯,令人过目难忘。 通过马家父子的生活,老舍先生也巧妙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变迁的背景。一些传统的习俗开始受到冲击,新的思想观念悄然萌芽。马老二的固执与马小二的革新,正是那个时代许多家庭所面临的写照。小说并没有直接批判或歌颂,而是以一种平和而又深刻的视角,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 《二马》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父子情深的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北京城、关于生活、关于时代的缩影。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虽然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但却有着一种淳朴的热情和韧性。马家父子在平淡日子里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与周围人的交往,都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北京生活图景。 这部小说之所以经典,在于它能够触及人心的普遍情感。无论是父子之间的代沟与亲情,还是年轻人的理想与迷茫,抑或是人与人之间简单而真挚的交往,都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老舍先生用他特有的幽默和智慧,在字里行间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 《二马》就像一部老照片,将那个时代的北京城,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平凡而又充满意义的生活片段,定格在文字之间。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有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能够深深地打动每一个读者。当你读完《二马》,你会觉得仿佛亲身走过北京的老胡同,与马家父子一同经历他们的生活,品尝着京城的味道,感受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温情。 这部作品的精髓在于它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描绘。马老二的抠门和精打细算,马小二的青春冲动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些都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元素,但经过老舍先生的笔触,却变得格外动人。他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琐碎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 《二马》的成功还在于它对北京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现。老舍先生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对北京的街头巷尾、风土人情、语言习惯都有着极其深入的了解。在他的笔下,北京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读《二马》,就如同在品读一幅幅描绘北京风情的画卷。 故事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尤为精彩。马老二的京腔京韵,带着一种特有的幽默和老练,他常常用一些老北京的俗语和歇后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人忍俊不禁。而马小二的语言则更显年轻人的朝气,偶尔也会流露出对新事物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些生动的对话,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让故事更加接地气。 《二马》也探讨了一些关于传统与现代、保守与革新之间的碰撞。马老二代表着传统的观念,他信奉“祖宗之法不可变”,而马小二则代表着新时代的思想,他渴望打破陈规,寻求新的发展。这种观念的冲突,在当时并非个例,而是许多家庭和社会都面临的普遍问题。老舍先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细腻刻画,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阵痛与希望。 这部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它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马家父子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北京市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失落。这是一种非常贴近人心的叙事方式,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二马》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和朴实。它没有虚构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哲理,只是将普通人的生活娓娓道来。然而,正是这种真实和朴实,才更能打动人心,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力量。老舍先生用他那炉火纯青的笔法,将平凡的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读来倍感亲切。 总而言之,《二马》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它以一种温和而又幽默的方式,描绘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复杂,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这部小说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它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生活的价值,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常年混迹于文字堆里的人来说,老舍的语言节奏感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他的句子,短促有力时,像子弹一样射穿迷雾;长篇叙述时,又像潺潺流水,带着你不知不觉地进入他构建的世界。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让阅读过程保持了极高的兴奋度,绝不会让人感到沉闷。我特别注意到他如何利用方言的韵味来塑造人物性格,那股子“京味儿”不仅仅是词汇上的,更是音调和语气的渗透,让那些角色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纸上跳下来跟你讨价还价似的。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刻意去模仿地域特色的作品所望尘莫及的。而在这部选集中,这种语言的精妙之处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你读起来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这不仅是文学欣赏,更像是一种语言艺术的享受,体现了老舍先生作为语言大师的深厚底蕴和非凡天赋。

评分

这本选集实在让人拍案叫绝,老舍先生的文字功力在那一代作家里绝对是凤毛麟角的存在。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带着浓浓京味儿的幽默感,读起来就像听着一位老茶馆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每一个字眼都透着股子地气和智慧。他笔下的人物,即便是最底层的小人物,也活得有滋有味,有血有肉,绝不是扁平化的符号。比如他写起那些市井百态,街头巷尾的那些小事,总能捕捉到最微妙的人性光辉和无奈的辛酸。那份对北京城的深情,透过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豆汁儿和焦圈的味道。读他的文字,你会感觉到一种温暖的、带着点儿自嘲的乐观精神,那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后沉淀下来的豁达。即便是描写困苦,也总能找到一线希望的亮色,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又忍不住为那些挣扎求生的人掬一把同情泪。这套选集选得很有章法,能让人领略到老舍先生不同时期的创作风貌,从早期的犀利讽刺到后期的温情脉脉,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对想全面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体会,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盛宴。

评分

翻开这本选集,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真诚”。老舍先生似乎从来不屑于用故作高深的姿态来俯视他的读者或者他笔下的人物。他的叙述是坦荡的,情感是外露的,即便是讽刺,也带着一种近乎亲切的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这种真诚,让读者很容易卸下防备,心甘情愿地走进他铺设的情境之中。尤其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那种微妙的试探、不经意的伤害与和解,被他描摹得入木三分,充满了生活真实的复杂性。他捕捉到了人际互动中最不易察觉的那些细微的心理波动,并且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读他的作品,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但这位实验者是带着慈悲和理解的。这套书选取的篇目,无疑都具有这种强大的情感穿透力,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其中蕴含的对生命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评分

我每次读到老舍先生笔下那些命运多舛的小人物,心里总会泛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但这种酸楚却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引人深思。他描绘的苦难,不是那种为了煽情而堆砌的苦难,而是根植于社会结构和生活细节中的、不得不承受的重量。他笔下的人们,常常在尊严和生存之间走钢丝,那种为了维护一点点体面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常常让人感动得一塌糊涂。比如那些在底层挣扎却依然保持着朴素道德感的人物,他们的光辉远比那些高高在上的说教更有力量。这套精选集收录的作品,非常注重挖掘这种“底层精神的丰满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伟大往往存在于那些最卑微的角落。读完后,你会对“活着”这件事产生更深一层的敬畏,也会对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产生审视,这比任何宏大的主题说教都要来得有效和持久。

评分

老舍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韧性”,它不像有些作家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朴实、最精准的语言,把生活的真相给剖开给你看。读他的作品,常常会有一种被直接击中的感觉,那种痛感和共鸣是如此强烈,仿佛作者就是你身边那个跟你一起扛着生活重担的老朋友。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动声色的批判力量,他不需要大喊大叫,只是把人物的言行摆在你面前,真相自然就浮现了。那些看似简单的对话,背后藏着的是深刻的社会洞察和对人情世故的了然于胸。尤其是他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灰蒙蒙的一片,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的挣扎。这种对“中间状态”的精准拿捏,使得他的故事即便过去了这么多年,读起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本精选集无疑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佳作,每一篇都能体现出老舍先生“为人生而写作”的赤诚之心,那种对“真”的执着追求,是当代许多文学作品中难以寻觅的宝贵品质。它不是让你逃避现实,而是让你更清醒地直面生活。

评分

人文社的这个系列都买了,封面设计很不错。内容就更不用说了。

评分

物流比较快,内容还不错

评分

没读过,买来读

评分

大师就是大师,语言幽默机智,画面感不要太强哦

评分

还行,不错哦

评分

很好,一次买了很多,是正品,读书充电很重要

评分

一次性囤多了,还没看。不过牛人推荐的书应该不错,看中的是内容

评分

老舍不愧当代大家 英才早逝 是国家的最大损失

评分

京东店庆活动力度大,买了不少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