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通過對颱灣經濟的實證研究,修正瞭既有理論在解釋颱灣經濟崛起上存在的缺陷,即政府並非一個意見一緻整齊劃一的行動者,其本身就充滿瞭分歧和妥協,以曆史的眼光進入政治體製和經濟機構內部,方能更準確地理解颱灣獨特産業結構形成的原因。
內容簡介
本書以颱灣地區20世紀50—80年代的經濟崛起為論題,綜閤利用大量文獻資料,並訪談瞭多位曾親曆颱灣經濟騰飛的經濟官僚,深入探討瞭颱灣經濟崛起的政治根源,對諸多經濟現象尤其是颱灣中小企業在齣口市場上的巨大成功,提齣瞭自己的解釋。
作者簡介
巫永平,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首位在颱灣大學注冊的大陸博士研究生。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颱灣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評論》主編。
精彩書評
颱灣經濟起飛通常被看作單純的經濟現象,本書獨特的貢獻在於從更廣闊的視角來解釋颱灣的經濟發展。作者根據官僚政治(politics of bureaucracy,或譯科層政治)如何影響經濟政策製定和執行的翔實事實材料告訴讀者,非經濟因素對颱灣經濟發展的影響要比我們知道的大得多。颱灣的經濟起飛,不是得益於行政當局的直接乾預和支持,而是在於政治人物實現自己目標的有意無意的行為如何為颱灣走嚮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消除瞭障礙。
——吳敬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研究員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 教授
本書對中小企業在颱灣經濟發展中作用的引人入勝的解釋促發我們重新思考那些主張國傢領導發展的理論。與一些依靠公有企業發展的經濟不同,中小企業的作用錶明颱灣經濟更加服從於全球市場的規律。巫永平的詳盡研究錶明,當公有企業和民營大企業控製島內市場的時候,中小企業主導瞭颱灣的齣口市場。他的研究對於發展中國傢如何選擇zui佳經濟發展戰略以及如何參與全球生産鏈等問題都做齣瞭極有意義的思考。
——托尼·賽奇(Tony Saich)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大宇國際事務講座教授、艾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主任、前福特基金會駐中國總代錶
目錄
第一章 政府與市場:颱灣經驗的再解釋
第二章 國民黨政權在颱灣的重建
第三章 私營部門的齣現
第四章 公營與民營大企業的關係,1950-1960
第五章 轉嚮齣口:鼓勵還是不鼓勵?
第六章 齣口導嚮工業化,1961-1975: 中小企業的成功
第七章 産業升級,1976—1985:一個新承諾?
第八章 政府、市場與中小企業的齣口奇跡
第九章結論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誰創造的經濟奇跡?》:
在嘉新和環球的例子中,颱灣銀行都扮演瞭齣具信用狀和藉給支付頭款所需外匯擔保人的關鍵角色。在外匯被政府嚴格控製的時代,其功能對於兩個申請都很關鍵。1949年“中央銀行”指定颱灣銀行為唯 一經營外匯的銀行。根據這個決定,它參與與外匯相關的決策。1955年,“行政院”下設立的“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取代瞭外匯小組,以加強外匯控製。颱灣銀行董事長是“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的成員(尹仲容同時兼任“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颱灣銀行執行“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通過的決議。颱灣銀行持有和決定全部外匯的使用。這種局麵一直持續到1959年第一傢外資銀行日本第一勸業銀行在颱北設立分行。從1961年起,本地銀行獲準從事外匯業務。在50年代,在分配和使用外匯這個稀缺工業資源的過程中,颱灣銀行發揮瞭雙重作用:執行與外匯有關的政策並執行“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的指示,和嚮用戶提供外匯。颱灣銀行因此通過提供外匯而在政策網絡中扮演一個關鍵角色。
從嘉新和環球水泥的例子,我們可以得齣三點結論。首先,批準它們申請的最重要因素是政治考慮。這一點被亞洲水泥的例子進一步證實。徐有庠1952年第一次建水泥廠的申請被否決,當時是與前上海銀行傢陳光甫一起申請。1957年再次申請時,他放棄瞭陳光甫,轉邀“立委”王新衡和李澤民作為閤夥人,就獲得瞭批準。王新衡被任命為亞洲水泥公司董事長。嘉新水泥1957年預訂的第二套設備後來就由“經安會”轉批給瞭亞洲水泥。這三個例子都錶明強大的政治網絡有多麼重要,無論申請者是大陸人還是颱灣本地人。強大的政治聯係是獲得政府批準的最重要條件。這是一個“挑選支持者”的問題。
第二,申請者必須有經濟實力。三個廠都由在紡織行業積纍瞭資金的資本傢建立。環球水泥的主要股東都是颱南紡織的股東,亞洲水泥的徐有庠是遠東紡織的老闆,而嘉新水泥的主要股東則是中國悅新紡織的所有者。良好的財務狀況是申請成功的前提條件,盡管不是唯 一條件。這是一個“挑選贏傢”的問題。
……
誰創造的經濟奇跡?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