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集《被束缚的人》(1953)是艾兴格尔早期创作的高峰。收录了1948年至1952年的十二篇作品。
作者: 伊尔泽·艾兴格尔 (1921-2016),奥地利作家。1948年发表长篇小说处女作《更大的希望》及部分短篇小说,一举成名。其短篇小说兼具超现实主义和诗意色彩,她被评论界称为“女卡夫卡”。在小说、诗歌、散文、广播剧等领域著作丰富,曾获四七社奖、卡夫卡奖、奥地利国家文学奖、内莉·萨克斯奖、格奥尔格·特拉克尔奖、维也纳城市奖等。
目次
这个时代的叙事
被束缚的人
被拆开的军令
广告画
家庭教师
黑夜天使
镜中故事
月亮故事
窗剧场
湖上幽灵
我的住处
绞刑架下的演讲
被束缚的人
醒来时,太阳正照在脸上,他不由得又把眼睛闭起来。阳光沿着斜坡直泻而下,宛如汇集而成的一道道溪流,招来大群蚊子,它们低低地在他额前飞过,盘旋着打算停下来,可又受到另外一群的冲撞。他正想驱赶蚊子,却发觉自己被缚住了。一条搓起来的细绳勒紧了他的两条胳臂。他只好又把双手放下来,再一次睁开眼睛,顺着身子往下看去,只见两脚直至大腿都被捆住,是用一根绳子绑牢踝部,然后一道一道地交叉着绕上来,缠住了他的髋部、胸背和两臂。他看不到结头在哪里,心想,让人捆了个结实,动不了啦,但一点也不感到害怕或着急。忽然,他发现两条小腿之间还有一点空隙,上身也不是绑得太紧,两条臂膀并没有缚在躯体上,只是彼此捆在一起,所以还有活动余地。他不觉莞尔一笑,脑子里闪过一个想法:这莫非是孩子们跟他开的玩笑?
他伸手去摸那把小刀,可绳子又绷紧了。他更加小心地又一次把手伸进去,但衣袋已经空空如也,不仅是小刀,就连身边带的那一点钱和上衣也都不见了。脚上那双鞋子也已经给人拿走。他舔了舔嘴唇,辨出一股血腥味,原来鬓角出了血,沿着两颊、下巴、头颈渗进了衬衣。他两眼刺痛,睁得久了,仿佛看见天空出现了微红的斑纹。
他打算站起来,尽量往上蜷曲两腿,把手搁在青草上,猛地一蹦。一条开花的接骨木嫩枝掠过他的脸颊,阳光使他眼花缭乱,绳子又勒进了他的皮肉。他痛得要命,倒了下去,随后继续再试,一直挣扎到皮下溢血的伤痕裂了开来。于是他只好又静静地躺了许久,听任阳光和蚊子在肆虐。
他第二次醒来时,接骨木的阴影已经投落在他的身上,枝叶间透出蕴蓄着的凉意。他想,一定是当头挨了一下,后来人们把他抬到这里,就像一个母亲去地里干活时,细心挑选一片树丛安放婴儿一样。他们就是要让他意识到这是存心作弄他。
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绳子提供的种种可能。他把两肘撑在地上,试试绳子,看它是怎样拉紧和放松的。绳子一绷直,他马上停住,随后更加小心地再试一下。要是他能够得着头上的枝条,就可以拽住它们把自己拉起来,可又够不到这么高。他把头后仰靠在草地上,翻过身子,跪了起来。他拿脚尖探了探地面,忽然几乎毫不费力地站了起来。
前面不远处,一条大路从高地横穿过去,草丛中夹生着石竹和蓟花。他想把脚提起来,免得踩坏它们,可是让缚住脚踝的绳子给绊住了。他又顺着身子往下瞧。
绳子从这只脚缠到另一只脚,捆住了双腿,构成一种滑稽的图案。他小心翼翼地弯下腰伸手摸了一下。绳子就这么松,再也没有更大的空隙。为了避免赤脚踩在蓟花上,他轻轻地一蹦,跟鸟儿一样跳了过去。
喀嚓一声,一根树枝折断了,他突然停住。近处似乎有人好不容易才忍住没有笑出声来。他想到不能像往常那样保护自己,不禁吃了一惊,接着继续前进,一直跳到大路上。下面深处,亮晶晶的田畴伸展开去。邻近的村落还看不见一点影子,要不加快脚步,不等赶到那里,天就黑了。
他试着举步行走,发觉这样的缚法能让一只脚落在另一只脚前面,只要每次腿抬到一定限度,不等绳子完全绷紧,又踏下去就行。两臂也能在同样限度内摆动。
但才走了几步,他便摔倒了,横躺在大路上。他看见尘土扬了起来,心想,那个人憋了这么久,现在可要哈哈大笑了,可是周围一片寂静,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尘土落下去以后,他又站起来往前走去。他注视地面,看着绳子怎样在晃荡、拖曳,怎样略微悬空绷紧,然后又松弛下来。
当萤火虫开始飞舞的时候,他可以抬头不看地面,感到又能够控制住自己了,盼望到达邻近村庄的焦急心情也就渐渐消失。
译 本 序
章鹏高
伊尔泽·艾兴格尔(Ilse Aichinger)是当代奥地利小说家,1921年生于维也纳,在林茨度过了童年时代,在维也纳念中学。1938年奥地利被并吞后,她的一家人受到了迫害。1945年起读了五个学期医学,并在这段期间开始写作。1949年到1950年为维也纳费歇出版社担任审稿工作。后来她曾去符腾堡的乌尔姆参与创建国民高等学校。1953年她与作家君特·艾希结婚,1972年艾希去世。伊尔泽·艾兴格尔为“四七社”、柏林艺术科学院、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笔会中心成员,多次获得文学奖。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更大的希望》(1948),短篇集《绞刑架下的讲话》(1952)、《被束缚的人》(1953),短篇集《艾里萨,艾里萨》(1965),广播剧《无时》(1957)、《牧师家的访客》(1961),短篇故事、诗歌、对话合集《我的住处》(1963),广播剧集《奥克兰》(1969),等等。
伊尔泽·艾兴格尔进行创作,与其说是为了描绘生活,不如说是为了透视现实。她展示于读者面前的并不是杂然纷呈的现象,而是蕴蓄未露的本质。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虚幻和真实互相交织在一起,这种结合有助于在生活深处探索事物产生和形成的缘由。她在《镜中故事》里写了主人公“你”因堕胎不慎而丧生,入殓以后又重新开棺,死去以后又重新生活,于是出现了由终结而开始、由熟悉而陌生,令人如入迷离恍惚的梦境。事实上,人们在回顾一生的时候,也可以确如看到镜中的映象一样,由近而远,从今到昔,在这时序的逆行中,往事历历如在眼前。在这里,虚实互相渗透,作者借此展示了中心人物过去的种种经历,也说明了它们的来龙去脉。
艾兴格尔也常把合理和荒诞并列在一起,使用夸张的手法——把所描述的事物夸张到无法成为事实的程度,让某种平时被掩盖的本质凸现出来。在她的《湖上幽灵》里,一个度假者因无法停住游艇而急得一身是汗,这是合乎情理的。但油箱出了毛病,湖水竟然变成燃料,则是匪夷所思了。为了掩饰机器失灵,他对孩子和朋友编造及时行乐的谎言,这也符合人们生怕丢脸的心理。但夏去秋来,他的朋友们走了,他的孩子们也返回城里,让他独自继续不停地在湖上兜来兜去,这就完全不近人情了。然而,正是这种“无稽之谈”使得人们常见的文过饰非的弱点暴露得更加彻底。
在现实生活里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人们从特定的角度观察事物,有时只会看到扭曲的图像而加以指摘。但是在纠正了错觉以后,人们将会更加清晰地辨认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在短篇故事《窗剧场》里,一个老人在窗前做出各种看来是古怪的样子,被对面屋子里的一个女人视为居心不良,于是她去叫来防暴警察。谁知老翁之意不在妇女,而在于她楼上的小孩,一老一少做着同样的动作,好像把笑容捏在手里扔了过去。在那个女人——一个普通人的眼睛里,这个老人简直不成体统,但在两个当事人——老人和孩子之间却有一种默契。原来被误认为出格的举动却是感情的沟通与交流。这种借助异常反衬正常的写法亦是艾兴格尔作品的特点之一。
短篇故事《被束缚的人》和《广告画》都收在短篇集《被束缚的人》里。
有人把艾兴格尔的《被束缚的人》同卡夫卡的《绝食艺人》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理由的。它们都重在寓意,也把艺术看成生命活力之所在。《被束缚的人》以如何理解和对待束缚为主旨,而从某一角度来看艺术也是一种束缚,有限制才有独创。缚住手脚的人之所以能够吸引许多观念,原因正在于缠住了手脚而竟然做出如此“优美的”蹦跳动作。在这个意义上,绳子便是他的艺术生命与灵魂,失去了绳子,解除了束缚,他的艺术魅力和存在价值也就化为乌有。艺术家的甘苦不是人人都能正确理解的,观众对缚住手脚的人有怀疑,不知他是否弄虚作假。老板只看到他的“票房价值”,深恐他被人或自己解开绳子,影响自己的生意。甚至不无有情的老板娘也只能待之以仁,难以真正体会得到他对“苦处”甘之如饴的真谛,最后还是好心做了“坏事”。在艾兴格尔的这篇小说里,如果说“被束缚”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即是一种人生哲理的象征。人类无法游离于自然与社会之外,人类不能不受制于自然与社会,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像“被束缚的人”经受一番痛苦之后,才能适应绳子的张弛一样,人们也只有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以后,才能认识、掌握以至利用客观存在的种种规律,从而获得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以发挥自己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推动了内在活力,一切都将停滞不前。在《广告画》里,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情况:那个姑娘和那个男子都只知道招徕主顾,此外别无作为。他们感到大餍足,安于现状,既然无意进取,也就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了,等待他们的只是——像舞厅广告画上的漂亮女人一样——遭到“覆盖”的命运。可是海滨浴场广告画上的小伙子并非如此。他渴望得到解放,从无生命的画面跳进有生命的环境里去。但他知道:只有能够“死去”,只有改变被固定于瞬间的处境,只有改变这种静止状态,他才能获得生命。列车挟来一阵大风,刮掉了并未粘牢的海滨浴场广告画,作为画面上的小伙子“死”了,但他同时也“活”了起来,他由静而动,摆脱了将被覆盖的命运。在这里,终点与起点交叠在一起,彼一事物的结束与此一事物的开始出现于同一时刻(这一思想也反映在艾兴格尔的《镜中故事》等作品里),没有前者,也就没有后者,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要求变革的动力。这是小伙子不同于其他画中人的根本区别所在。
艾兴格尔的作品往往晦涩难懂,使人有曲高和寡之感。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巧妙地运用了时间线的交错和多重视角的切换,使得本就复杂的故事线索更加引人入胜。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但随着情节的深入,你会惊奇地发现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片段,最终都汇聚成了一幅宏大而精密的图景。作者叙事的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时而紧凑得让人屏住呼吸,时而又舒缓得让人可以暂时松弛下来,去整理纷乱的思绪。我特别喜欢那种叙事中蕴含的张力,很多关键信息都被巧妙地隐藏在日常对话或环境细节之中,需要读者带着十二分的专注力去捕捉。这种“发现”的乐趣,是阅读体验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那些喜欢深度挖掘情节隐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座宝藏。我甚至忍不住在读完一个章节后,立刻翻回前文去印证自己的猜想,那种逻辑闭环的完美感带来了极大的满足。
评分翻开这本厚厚的书,首先被吸引的是它封面设计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韵味,那种带着微微褪色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时间沉淀下的故事。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考究,读起来触感温和,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易疲劳。我向来偏爱那种在叙事中偶尔穿插哲思的文学作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尤其深刻,仿佛能直接潜入角色的灵魂深处,感受他们的挣扎、迷茫与最终的释然。那些关于选择与命运的探讨,读来让人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咀嚼文字背后的深意。它不像一些流行的畅销书那样追求快速的感官刺激,而是更像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陈年佳酿,每一次回味都能品出新的层次。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使是那些相对晦涩难懂的段落,也因为其优美的文笔而变得易于接受。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功力,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场景,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
评分这本书在主题的探讨上展现了令人敬佩的深度和广度。它涉及了关于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的永恒矛盾,探讨了在既定框架下,人性如何挣扎求存,又如何寻求超越。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暗面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没有将任何角色简单地划分为“好人”或“坏人”,而是将他们置于复杂的道德光谱之中,展现了人性的灰度和复杂性。这种对“人”的深刻关怀和审视,使得书中的人物群像异常丰满和真实。读完全书后,我发现自己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长期困扰我的问题有了全新的视角。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这种“启发性”是衡量一本优秀书籍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且富有辨识度。它不是那种华丽到让人眼花缭乱的辞藻堆砌,而是一种内敛而有力量的表达。很多句子读起来就像经过精心打磨的雕塑,每一个词语都恰如其分地安放在它该在的位置上,不多不少。尤其是一些描绘情感波动的段落,作者使用了大量意象化的表达,避免了直白的宣泄,从而让情感的传递更具穿透力。比如描述某种失落感时,他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自然现象作为类比,一下子就将那种空旷和无望感具象化了,我当时读到那里,甚至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寒意。这种高明的叙事技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它提升了整个阅读体验的层次感,让人觉得这不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在品味一种艺术。
评分装帧设计和排版细节也为整体阅读体验增色不少。内封面的设计采用了特殊的烫印工艺,在光线下会呈现出微妙的光泽变化,这种细节上的用心,体现了出版方对作品的尊重。字体选择上,选择了一种清晰易读的衬线字体,行距和字间距都设置得非常适宜长篇阅读,这对于注重阅读舒适度的我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全书的重量感和拿在手中的质感非常棒,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籍,而不是那种随看完即弃的快消品。书中的少量插图,虽然不多,但都选位精准,恰到好处地烘托了特定场景的氛围,没有喧宾夺主,反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总而言之,从物质形态到精神内涵,这本书都提供了一种高级、沉浸式的阅读享受,让人愿意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环节。
评分正版图书,价格划算,好评!
评分好的作品好的服务
评分好。。。。。。。。。。
评分没想到能在京东上购买到,物有所值,京东购物很方便
评分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囤一批,外包装大有改观,最近书都完好
评分很好很强大很好很强大
评分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收藏了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