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供给侧改革:旅游文化资源创意机制研究》将从理清旅游文化资源现代化转型的战略逻辑出发,以“旅游化”创意路径为基石,对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进行普查,分析旅游文化资源的特征和价值属性;在对文化资源的价值赋存、增权途径和形成机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从数字化到技术化、从物态化到活态化、从景观化到艺术化、从商品化到资本化、从在场化到符号化、从资源化到产业化等多条创造性创意路径,并考察旅游文化资源创意机制发挥作用的制度调节因素和文化变形过程等主题,对这些战略性主题的关系进行论证,提出每个战略主题下具体的主题内容,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第1,旅游文化资源的战略转型可以借助基因置换、破坏性创新与跨越式开发三种方式实现。第二,文化资源的旅游化路径表现为多元结构与传承效能,即从民间性传承到制度性保护的转变,从“他者保护”到“家园遗产”的转变,从“生态还原”到“活态传承”的转变,从“自然传递”到“自觉传承”的转变,从“个人传承”到“社会教育”的转变。第三,通过对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权能感知、生动化、资本化等进行分析,提出了艺术涵化和技术外化的创意路径和优化整合路径。第四,从主体选择性和政府在场性两个方面提出了旅游文化资源创意的调节和规制策略。
作者简介
卢政营,1978年12月生,辽宁凤城人,管理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旅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旅游学基础理论、旅游地营销、旅游文化人类学。2004年9月—2007年6月,天津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2009年9月—2010年3月,美国加州大学Fullerton商学院访问学者;2011年9月—2012年5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国内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JY089)、教育部青年基金(10YJC790182)、天津教委重大项目(2011ZD021)、国家旅游局青年专家计划项目(TYETP201308)等项目多项。现任天津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高校邮轮人才培养联盟副会长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旅游文化资源转型:基因置换、破坏性创新与跨越式开发
1.1 文献回顾
1.2 旅游文化资源转型模式比较
1.3 旅游文化资源转型的多案例分析
1.4 旅游文化资源转型的策略选择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化资源的旅游化路径:多元结构与传承效能
2.1 引言
2.2 文献评述
2.3 概念模型与基本假设
2.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名人故居的多案例比较分析
3.1 文献回顾
3.2 旅游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3.3 旅游文化资源价值评估实证分析
3.4 旅游文化资源价值的多案例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旅游文化资源权能感知:田野调查与评估
4.1 文献回顾
4.2 旅游权能感知的理论框架
4.3 研究方案设计与内容分析
4.4 五大道社区居民增权的对策建议
4。5本章小结
第5章 旅游文化资源形成机制:文脉修正与生动化
5.1 文献回顾
5.2 渔阳古街的人类学考察
5.3 渔阳古街文脉修正肌理分析
5.4 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动化管理分析
5.5 渔阳古街文脉提升的策略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旅游文化资源创意路径:艺术涵化与技术外化
6.1 理论基础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旅游文化资源创意效应回归分析
6.4 旅游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策略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旅游文化资源活态传承:以资本化的视角
7.1 文献回顾
7.2 旅游文化街区资本化理论分析
7.3 旅游文化街区资本化指标评估
7.4 旅游文化街区资本化的对策建议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旅游文化资源优化整合研究:民间性与现代性的交融互渗
8.1 理论模型
8.2 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实证检验
8.3 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旅游文化创意的调节机制:一个主体选择性过程
9.1 文献回顾
9.2 研究案例的选择
9.3 旅游主体对文化创意的调节:一个二阶收敛过程
9.4 旅游文化资源创意调节的策略分析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旅游文化变形与规制:政府在场的跨案例解析
10.1 文献回顾
10.2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在场机制分析
10.3 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跨案例分析
10.4 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
10.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名人故居具体案例打分调查
附录2 蓟县旅游古街调查问卷
附录3 古街游客点评资料整理
附录4 2012年12月渔阳古街商业业态统计分析
附录5 2014年4月渔阳古街商业业态统计分析
附录6 旅游文化资源创意路径的问卷调查
附录7 五大道旅游街区资本化的调查问卷
附录8 关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调查问卷
附录9 关于政府在场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调查
附录10 关于旅游街区的深度访谈记录
前言/序言
旅游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旅游学研究视域,涵盖了文化资源创意开发、游客的文化涉入以及文化的乡土根植性等广阔范畴,并催生了众多的创意实践。通常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三个视角展开:基于资源供给侧的创意文化、基于游客需求侧的消费文化和基于主客双边性的乡土文化。这也成为文化旅游研究的三部曲。
供给侧改革强调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能动性作用,即借助创意开发的模式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生产。本书将从理清旅游文化资源现代化转型的战略逻辑出发,以“旅游化”创意路径为基石,对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进行普查,分析旅游文化资源的特征和价值属性;在对文化资源的价值赋存、增权途径和形成机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从数字化到技术化、从物态化到活态化、从景观化到艺术化、从商品化到资本化、从在场化到符号化、从资源化到产业化等多条创造性创意路径,并考察旅游文化资源创意机制发挥作用的制度调节因素和文化变形过程等主题,对这些战略性主题的关系进行论证,提出每个战略主题下具体的主题内容,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第一,旅游文化资源的战略转型可以借助基因置换、破坏性创新与跨越式开发三种方式实现。第二,文化资源的旅游化路径表现为多元结构与传承效能,即从民间性传承到制度性保护的转变,从“他者保护”到“家园遗产”的转变,从“生态还原”到“活态传承”的转变,从“自然传递”到“自觉传承”的转变,从“个人传承”到“社会教育”的转变。第三,通过对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权能感知、生动化、资本化等进行分析,提出了艺术涵化和技术外化的创意路径和优化整合路径。第四,从主体选择性和政府在场性两个方面提出了旅游文化资源创意的调节和规制策略。
本研究是对“旅游文化不开发即是开发”这一命题的进一步探索。众多学者在该领域中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耕耘,无疑成为我们能够继续前行的基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多元化的思考,并试图为快速提升的现代旅游业做一些理论方面的准备。
本研究无论是从思维的启发、资料的收集,还是思想体系的形成,都得到了姜兆一、杨小凯、孙斯璇、宋紫晗、陈一、李龙、张晓越、王今、王媛、魏婷婷、于小文、瞿艳等同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正是在与他们的数年交流和热烈探讨中,方有所得;揭璐宁同学参与撰写了第十章。在旅游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的领域中,许多杰出的行业实践大大丰富了理论建构的可能;而众多学者对这方面的孜孜以求,更是对本研究有极大的启发和触动。同时,感谢旅游教育出版社编辑及其他各位同志的倾心付出,使本书得以迅速付梓,以飨读者。文中如有偏颇之处,文责自负。
融汇古今,创变未来:中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创新之路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宏大叙事中,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引领发展的关键引擎。而在这场深刻的变革浪潮之下,旅游文化资源这一蕴含着民族智慧与历史沉淀的宝贵财富,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书《供给侧改革:旅游文化资源创意机制研究》(此为书名,以下内容非书中实际探讨,仅为基于该书名进行的拓展构思,旨在丰富读者对相关领域的想象空间)将带您深入探索,如何突破传统桎梏,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以创意为媒,以机制为引,重塑中国旅游文化的崭新面貌,奏响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强音。 第一篇:洞察时代脉搏,重塑资源认知 在信息爆炸、消费升级的当下,旅游不再是简单的观光游览,而是对深度体验、情感共鸣、文化认同的追求。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文化资源,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物质形态,更在于其背后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记忆、地域精神。本书将从宏观视角出发,剖析当前中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审视传统旅游供给模式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理念重塑。 资源边界的再定义: 我们将超越传统的“景点”概念,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忽视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域、民俗、手工艺、非遗技艺、地方美食、传统节庆等,将其视为未来旅游发展的重要“活化”对象。例如,那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戏曲,是否能通过现代科技与创意转化为沉浸式演艺?那些承载着乡愁的老物件、老建筑,又如何通过“故事化”的叙事,唤醒游客的情感共鸣? 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挖掘: 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在于满足需求,而挖掘新的、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则是关键。本书将深入研究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偏好的旅游者群体,分析他们对旅游文化体验的期望,包括对“在地性”、“沉浸感”、“个性化”、“知识性”和“情感性”的需求。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产品设计,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创新驱动的理论基础: 供给侧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本书将梳理创新经济学、文化创意产业理论、服务设计学等相关理论,为旅游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提供理论指导。我们将着重探讨“创造性破坏”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内在活力。 第二篇:创意引擎的激活,让文化“活”起来 “创意”是旅游文化资源得以焕发新生的灵魂。本书将系统探讨如何构建和激活旅游文化资源的创意机制,让静态的文化遗产流动起来,让传统的元素焕发出现代的光彩。 “内容为王”的创意生成: 优质的内容是吸引游客的根本。本书将聚焦于如何提炼旅游文化资源的“故事点”、“情感点”和“体验点”。我们将研究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自然风光、民俗文化、艺术瑰宝等,在创意转化过程中的独特性。例如,对于一座古城,我们可以挖掘其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设计沉浸式的历史剧本,让游客亲身体验历史的厚重;对于一个少数民族村落,我们可以通过记录其传统生活方式、音乐舞蹈、服饰工艺,打造高品质的文化纪录片、体验式工作坊,让游客深入了解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跨界融合的创意实践: 创意往往诞生于不同领域的碰撞。本书将深入研究旅游文化资源与现代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模式,包括: 科技赋能: 如何利用AR/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打造虚拟旅游体验?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旅游线路?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数字艺术品,实现文化IP的多元化传播? 艺术介入: 如何邀请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审美视角?如何将艺术装置、行为艺术、装置展览等融入旅游目的地,提升文化体验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IP孵化与运营: 如何将具有潜力的旅游文化元素孵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IP?如何通过文创产品开发、影视动漫制作、主题活动策划等方式,实现文化IP的价值最大化? “体验式”创意的设计: 现代旅游者追求的是深度参与和情感连接。本书将重点探讨如何设计“体验式”创意活动,让游客成为文化故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例如,设计“一日村民体验”,让游客参与当地农事活动、学习传统手工艺;设计“文化寻踪解谜”,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典故融入游戏化任务,激发游客的探索欲;设计“在地美食探秘”,组织游客参与地方特色菜肴的制作过程,品味地道的乡土风味。 第三篇:机制的构建与优化,保障创意的落地与持续 再好的创意,也需要有效的机制来支撑其落地和持续发展。本书将聚焦于构建和优化旅游文化资源的创意机制,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政企联动,共建生态: 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规划制定、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在市场化运作中进行创意探索。本书将研究政府如何通过设立文化创意基金、提供税收优惠、优化审批流程等方式,支持旅游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同时,也将探讨如何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等多方参与的共建共享生态系统,形成协同效应。 人才培养与引进: 创意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重要瓶颈。本书将提出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包括: 高校合作: 与相关高校合作,开设旅游文化创意相关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地传承与创新: 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在地人才进行创新性转化,并为其提供培训和交流平台。 国际视野的引进: 吸引海外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激励机制的完善: 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激发创意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市场化运作与价值实现: 任何创新都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最大化。这包括: 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除了门票收入,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文创产品销售、IP授权、主题体验活动、数字内容付费等多种渠道实现盈利。 品牌塑造与传播: 如何通过有效的品牌策略,塑造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旅游文化品牌?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精准、高效的传播? 投融资机制的创新: 探索风险投资、众筹、PPP模式等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管控: 在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防范抄袭和侵权行为。同时,也将分析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如自然灾害风险、文化冲突风险、市场波动风险等。 结语: 《供给侧改革:旅游文化资源创意机制研究》旨在为中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份深度探索与实践指南。通过洞察时代脉搏,激活创意引擎,构建优化机制,我们坚信,中国的旅游文化资源必将在供给侧改革的浪潮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文化旅游中国,贡献强大的力量。这本书,不仅是学术的探索,更是对中国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的殷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