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6(第四卷):出组类》主体内容由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组成。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6(第四卷):出组类》,《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壹卷为殷墟甲骨刻辞文式导读,通盘介绍殷墟甲骨的卜法和刻辞文例。其余各卷分别介绍具有典范意义的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范本。附录部分分为上下两册,主要是从原著录拓本中裁切出来的殷墟甲骨文可释字形总表,书后附商王世系表和殷墟甲骨著录及简称对照表。
作者简介
王蕴智,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古汉字研究所所长,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汉字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漯河市政府许慎文化研究与资源开发特聘顾问,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逢甲大学客座教授。
王蕴智教授长期从事古文字与古代文明方向的教研工作,尤致力于甲骨学与殷商史、商周文字考释及字源学等学术领域前沿课题的研究。其治学特色是以整理、考释出土古文字资料为基础,结合考古收获和文献记载,着重从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汉语史、书法史及思想、礼仪制度等各个侧面探讨华夏民族文化的渊源。他是古代我国古文字学界成果比较突出的学者之一。先后主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要课题《甲骨文语料数据库开发及其文字释读研究》《中原出土商周铜器铭文的分域整理与研究》《甲骨文词义系统研究》《商代宗教研究》等5项;主持《中原文化大典·古文字卷》《河南历年出土甲骨文、金文研究大系》等省部级重要课题12项,出版有《殷商甲骨文研究》《字学论集》《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研究》等专著6部,发表《商代藁族考》《释甲骨文市字》《毓、后考辨》等专业学术论文12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一、出组类卜辞综述
1.出组一类
2.出组二类
3.出组三类
二、出组类卜辞范本
1.《英国》2119
2.《合集》26682
3.《旅顺》1424
4.《旅顺》1618
5.《补编》8197
6.《补编》8165
7.《合集》23717
8.《合集》24432正
9.《合集》24225
10.《合集》24718
11.《合集》23712
12.《上博》9057
13.《怀特》I268
14.《俄罗斯》22
15.《甲编》2386
16.《上博》13248正
17.《补编》8113
18.《俄罗斯》26
19.《合集》24266
20.《上博》17647.19
21.《上博》2426.39
22.《俄罗斯》25
23.《补编》524
24.《合集》24769
25.《补编》7257
26.《补编》8098
27.《旅顺》1642
28.《合集》22550
29.《英国》2041
30.《俄罗斯》30
31.《合集》22646
32.《合集》22899
33.《上博》17647.181
34.《补编》6963
附录一:商王世系表
附录二:殷墟甲骨著录及简称对照表
前言/序言
以殷墟出土的10万余片刻辞甲骨为代表的商代文字载体,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大宗古汉字书写资料。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殷商文字符号本身就是艺术的,加上当时不同书写风格的情趣释放,极具视觉上的美感享受。殷墟甲骨文所反映出来的早期汉字构形特征及其舒展写意的线条造型,处处体现着华夏先民的智慧和独到的审美思维,典型地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一笔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从书法学的角度来看,殷商文字的书写作风,也是中华书法文化传承、发展的渊源,曾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后世书体的嬗变,备受今人的关注。如今便有不少有识之士拈集殷商甲骨文字进行书法创作,这无疑是对我国传统书法奇葩的一种开拓创新。
由于时代久远,甲骨文毕竟是一种早已失去语言交际功能的文字载体。甲骨文及相关的古文字书法包括篆刻作品的临习与创作,都需要书家具备相应的古文字学知识。据我们所知,许多本专业以外的学人、高校学生和书家都有学习、利用甲骨文原始材料的初衷,但每每因其缺少专门指导,致使识字能力和相关的文化修养跟不上,或自学方法不当而走弯路。有些书家则是忽略了临习、释读原始材料的基本训练而事倍功半。再者就是广大的一般爱好者,也缺少对古文字书法的品评鉴赏能力。这些因素十分影响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的高品位,不能保证作品内容的正确性和可读性,也制约了当前甲骨文书作的学术文化含量和审美取向。所以要真正推出高品位的甲骨文及相关的古文字书法作品,还有待书家和文字学家的互动,需要书家和全社会书法鉴赏人的共同努力。
目前,甲骨文及古文字书法创作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准确写出与殷商、周秦时期不同书家群体相符合的具有甲骨、金石、简帛、古玺印味道的古文字。因为当今有些书家更在乎笔墨情趣,并不介意去掌握必要的古文字结体知识和字形的正确写法,不太熟悉每个字的演变经历,不够了解商周时期垄断于王室贵族门下长达千余载的文字书写传统及其背景。有的书家或是在大展当前,或是因友人索求墨宝,为了完成作品,有时会浅尝辄止,简单通过查寻字典,临时写熟有限的若干字词而凑数。这样的作品尽管在笔法、墨法、章法上处理得很不错,也是不可经久的。
一般说来,凡是依样画葫芦,在不理解古文结体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字难免似是而非,许多字看上去很别扭甚至怪诞,难以和古人对话。有些年轻书家急于求成,不了解当代最新的古文字考释成果,为了符合自己创作的用字需要,把以往释错的字或未释的字挑来凑数;为了追求体面,每每采用大幅制作,形式上很震撼,内容上难以令他人卒读。也有不少书家从前辈的古文字书法作品中集字进行自己的创作,以为这样就可以脱卸写错别字的责任。前辈名家如吴大潋、罗振玉、董作宾、唐兰、容庚、商承祚等学者,的确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篆意浓厚、格调高雅的古文字书法作品,值得我们认真玩味,但对他们其中的一些用字习惯及创作内容也不必一味去效法。
另外,社会上还印行有一些不够专业的所谓甲骨、篆刻类字书,并多见有臆解古代文字源流的出版物。这一类读本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或收集字形不全,或对相当一部分文字的摹写及隶释不准确。甚至有的字书所收的不少内容并不是真正的古文字原篆,如此以讹传讹,必然出现鱼目混珠,良莠不辨,用字“无法”的状态。为提高当前甲骨文书法创作的层次,我认为有作为的书家首先还需要从严格的识字训练和系统的范本临摹两大方面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先简单说说甲骨文的识字。我们知道,甲骨文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记录,在文字的使用上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尽管如此,整个殷墟时期所能见到的单字字目己多达4100余个,可释字目在1250个左右。考虑到文字通假和同源分化的因素,商代文字与后世字书有明确对应关系的字目有1490多个,这样的数字是相当可观的。其他另有2800多个字头虽然后来被淘汰,但在当时的文字系统和实际文例中亦大都是有定位、可以被解释的。甲骨文应该算是汉字幼年时期的一种书写形态。这时候的文字大都保存着汉字形成时期比较原始的结体信息。那些存活下来的字头,多为人、首、口、大,小、山、川、艸、木、虫、鱼之类的基本字形,它们是汉字大家族的构字基础,后世通过它们又不断地孳乳出新字。这些字都是我们的母语符号,初学者可以分成若干个临习板块,掌握起来并不难。初学者可以先掌握一批和人体、动物、植物、器物、山水、日月、建筑等相关的基本字,然后再学习由基本字复合出来的会意、形声字。如若把这时期每个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变化都当作知识点用心积累,就等于给每个字落实下来一个户口本,这样书写时才会感到踏实、自信,放得开,挥毫才游刃有余。
古今文字书写起来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结字上的变化。隶楷字形皆打破古文字的原始结构,按点、横、撇、折、捺等基本笔画来书写;古文字则需要按照每个字的基本结体理据来书写,笔画的变化相对简单。熟悉每个甲骨文正确的结构,可以说就把握住了每个字的常规写法。当然,处于不同阶段的古汉字的演变也像人的幼年成长一样,个头、相貌变化很快,因此初学者还需要多备几部专业性的古文字典、字表,留心分析比较不同时期每个字的常规写法。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留意殷墟文字中有一些比较典型的字例,在字面上不太符合一般表意字、形声字的构形特征。这些特殊字例在构形上或是因变异母字而同源派生:或因为贵族阶级别贵贱、正名分的需要,有意使文字符号繁缛和图案化:或是出于书写的方便和习惯,将多音节字词复合化:或在某些形体部件的原始写法上,出现一些美化、繁化、简化、同化和讹化的写法。而一旦在古文原形上习惯性地出现了这样的变化,那么,这样写法的字也就约定俗成地成了后来书家书写的新的常规字形。
因为那时的书家多是由王室贵族所供养,书法传承关系主要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建立的。各门师徒形成一定的书法风格和用字习惯,记录语辞时还有不少借字通假的习惯,甚至也有写错字的时候。这些情况都值得我们注意。同时期每个字的不常规写法、字典中出现频率很少很怪的字形,最好不去模仿。
再谈谈范本临摹的问题。对于有志于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书家来说,除了识字的功夫之外,另一不可忽略的环节,便是要遵循书法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需要从系统的范本临摹实践中,深入体会殷墟时期客观存在的在书写上具有不同风格类型的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6(第四卷):出组类》内容简介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是一项旨在系统梳理、分类和研究殷墟出土甲骨文书体的宏大工程,而其中的第六卷,即第四卷《出组类》,更是聚焦于甲骨文书体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支——“出组”类。本卷的问世,标志着对殷墟甲骨文书体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古文字学、商代史、中国古代书法史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珍贵资料与深入见解。 一、 本卷研究对象:“出组”类甲骨文书体的界定与特征 “出组”类甲骨文,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具有特定书写风格、结构特征,并且在内容上可能与某些特定占卜主题或仪式活动相关的文字。本卷的研究,正是以这些“出组”类文字为核心,对其进行精细的辨识、归类和释读。 在书体特征方面,“出组”类甲骨文呈现出多样的面貌,但总体而言,它们往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 结构严谨,笔画清晰: 与一些草率的卜辞相比,“出组”类文字在结构上更加严谨,笔画的起收、转折、连笔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性。即使是快速书写,也力求字形准确,便于辨认。 用笔果断,刀痕有力: 甲骨文是通过刻刀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不同类别的文字在用笔(刀痕)上会有差异。“出组”类文字的刀痕往往显得更为果断,落刀有力,线条的顿挫感和力度感比较明显,有时甚至能感受到书写者在用力契刻时的“写意”笔触。 章法布局考究: 在单字的书写之外,“出组”类卜辞在整篇文字的排列布局上也常显现出一定的章法意识。文字的排列疏密得当,行列整齐,即使是连绵的卜辞,也力求整体视觉的和谐统一。 笔势流动,带有情感: 虽然是契刻文字,但“出组”类文字中仍能捕捉到书写者的情感流露。有些笔画的延伸、提按,甚至是一些微小的曲折,都可能暗示出书写者在当时的情绪状态,如庄重、肃穆,抑或略带急促。 字形结构的演变痕迹: “出组”类文字在字形结构上,既保留了商代早期文字的象形特征,又展现出向更趋符号化、规范化演变的趋势。本卷的研究特别关注这些字形结构上的细微变化,为研究汉字早期演变提供重要证据。 二、 本卷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6(第四卷):出组类》的研究,继承了前几卷的严谨治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更为精细和创新的研究方法: 海量资料的全面梳理与辨识: 本卷的研究对象是散见于各个博物馆、考古机构以及私人收藏中的海量甲骨文资料。研究团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扫描、数字化,并通过专家肉眼辨识和计算机辅助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将所有可能属于“出组”类的甲骨文都纳入研究范畴。 科学的分类体系构建: “出组”类甲骨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非铁板一块。本卷在深入分析其书体特征、笔画细节、结体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更为科学、精细的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不仅考虑了书体本身的共性,也兼顾了不同时期、不同书写者可能产生的差异。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 本卷的研究并非局限于古文字学本身,而是广泛借鉴了考古学、历史学、书法史、艺术史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例如,结合考古发掘的地层信息,可以帮助判断甲骨的年代;结合商代社会生活的史料,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卜辞的内容与书体之间的关联。 高精度图像与释文对照: 为了便于读者研究,本卷收录了大量高精度的甲骨文拓片或原物照片,并附带详细的释文、考释,以及对书体特征的精准描述。这种直观的对照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出组”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除了对文字本身的书写技法进行研究,本卷还深入挖掘了“出组”类甲骨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卜辞内容的分析,结合商代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礼仪活动等方面的研究,试图揭示“出组”类文字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书写可能与特定祭祀、占卜或事件紧密相关的原因。 对书体演变的动态考察: 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是同一类别的书体,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存在细微的变化。“出组”类文字也不例外。本卷的研究特别注重对同一类书体在不同年代的演变痕迹进行考察,展现其从早期形态到晚期形态的发展脉络。 三、 本卷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6(第四卷):出组类》的出版,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填补学术空白,深化甲骨文研究: “出组”类甲骨文是殷墟甲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其书体特征和分类体系的研究相对分散。本卷的系统性研究,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为今后更为深入的甲骨文书体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供珍贵的原始资料: 本卷收录的甲骨文资料,经过严格的甄选和整理,均为珍贵的原始材料。这些资料不仅是研究“出组”类书体的基础,也是研究商代社会、文化、历史的宝贵依据。 推动古文字学研究的精细化: 通过对“出组”类文字进行精细的分类和特征分析,本卷推动了古文字学研究向更精细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这有助于提高古文字辨识的准确性,减少误读的可能性。 助力汉字起源与演变研究: 甲骨文是汉字的重要源头之一。对“出组”类甲骨文书体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理解汉字从图画走向符号,从象形走向抽象的演变过程提供更清晰的线索,有助于还原汉字的发展轨迹。 丰富书法史研究的内涵: 甲骨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本身就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出组”类文字独特的书写风格和刀痕特征,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史的早期形态提供了珍贵的范本,也为理解书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促进商代历史与文化研究: 甲骨文是了解商代社会最直接的文献。“出组”类卜辞的内容与特定事件的关联,以及其书体的特点,可以为研究商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提供新的证据和解读角度,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商代文明。 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本卷的研究成果,再次证明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结语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6(第四卷):出组类》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承载着无数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凝聚着当代学者的心血与探索。通过对“出组”类甲骨文书体的精细梳理与深入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商代社会的一角,洞悉汉字演变的脉络,感受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魅力。本卷的问世,必将成为甲骨文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