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吸係統疾病用藥1
十滴水 / 1
小柴鬍顆粒 / 3
午時茶 / 7
雙黃連口服液 / 9
玉屏風顆粒(口服液) / 11
正柴鬍顆粒 / 13
連花清瘟顆粒(膠囊) / 15
闆藍根顆粒 / 17
念慈菴蜜煉川貝枇杷膏 / 18
梔子金花丸 / 19
急支糖漿 / 21
夏桑菊顆粒 / 23
黃連上清丸 / 25
銀黃顆粒 / 27
銀翹解毒丸(片) / 29
清開靈顆粒(膠囊) / 31
感冒軟膠囊 / 33
感冒清熱顆粒 / 34
藿香正氣水(口服液、
軟膠囊、丸) / 36
二、消化係統疾病用藥42
三黃片 / 42
三九胃泰顆粒(膠囊) / 44
氣滯胃痛顆粒 / 46
左金丸 / 49
四磨湯口服液 / 51
加味保和丸 / 53
附子理中丸 / 55
參苓白術丸 / 59
香連丸 / 62
香砂六君丸 / 64
香砂平胃顆粒 / 66
香砂養胃丸 / 67
保和丸 / 70
柴鬍舒肝丸 / 73
麻仁潤腸丸 / 75
三、心腦血管係統疾病用藥78
天王補心丸 / 78
歸脾丸(人參歸脾丸) / 80
華佗再造丸 / 83
鬆齡血脈康膠囊 / 85
參鬆養心膠囊 / 87
柏子養心丸 / 89
復方丹參滴丸 / 90
速效救心丸 / 93
腦力寶丸 / 96
腦心通膠囊 / 97
穩心顆粒 / 99
麝香保心丸 / 100
四、泌尿係統疾病用藥103
二妙丸 / 103
三金片 / 105
四妙丸 / 108
龍膽瀉肝丸 / 110
五、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用藥114
開胸順氣丸 / 114
木香順氣丸 / 115
加味逍遙丸 / 118
血府逐瘀顆粒(口服液、
膠囊) / 121
逍遙丸(顆粒) / 125
越鞠丸(越鞠保和丸) / 131
六、綜閤補益藥134
十全大補丸 / 134
人參養榮丸 / 136
大補陰丸 / 139
五子衍宗丸 / 141
六味地黃丸 / 143
左歸丸 / 147
右歸丸 / 149
石斛夜光丸 / 153
生脈飲(顆粒、膠囊) / 155
麥味地黃丸 / 157
杞菊地黃丸 / 159
龜齡集 / 162
補中益氣丸 / 166
明目地黃丸 / 172
知柏地黃丸 / 173
金匱腎氣丸 / 177
桂附地黃丸 / 180
七、婦科疾病用藥186
大黃蟲丸(膠囊) / 186
少腹逐瘀顆粒 / 188
烏雞白鳳丸 / 191
艾附暖宮丸 / 193
婦科韆金片 / 196
坤寶丸 / 198
坤泰膠囊 / 199
復方益母草膏 / 201
桂枝茯苓丸(膠囊) / 202
八、兒科疾病用藥207
小兒咽扁顆粒 / 207
小兒健胃消食片 / 208
王氏保赤丸 / 209
龍牡壯骨衝劑 / 211
導赤丸 / 213
健兒消食口服液 / 215
九、五官科疾病用藥217
牛黃解毒丸(片) / 217
六神丸 / 219
鼕淩草片 / 221
辛芩顆粒 / 223
黃氏響聲丸 / 225
清咽潤喉丸 / 227
十、急救用藥229
局方至寶丹(散)
(腦血管病) / 229
西黃丸(犀黃丸)(腫瘤) / 231
安宮牛黃丸(腦血管病) / 234
紫雪(紫雪丹、紫雪散)
(腦血管病) / 238
十一、外傷與外用藥242
雲南白藥 / 242
馬應龍麝香痔瘡膏 / 244
索引246
一、 病名速查 / 246
二、 癥狀名速查 / 255
三、 中成藥名筆畫速查 / 263
四、 中成藥名拼音速查 / 265
我是一名臨床醫生,一直以來都在尋求更深入、更實用的中成藥應用指導。手裏這本《100首中成藥臨床巧用與解說》正好填補瞭我的需求。翻開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清晰的排版和精煉的文字,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列舉瞭100種常用的中成藥,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這些藥物的“巧用”之處。比如,對於某個看似常見的癥狀,書中會通過大量的臨床案例,展示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體質、病程階段甚至兼夾證候,來選擇最恰當的中成藥,並給齣具體的劑量、用法以及配伍禁忌。 很多時候,我們雖然知道某個中成藥的主治,但在實際應用中,麵對復雜的病情,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這本書就很好地解決瞭這個問題。它不僅僅是藥物的羅列,更像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手把手地教導。書中對每一種中成藥的藥理作用、功效主治、炮製工藝,乃至現代藥理研究進展都做瞭詳盡的闡述。更難得的是,它還會結閤大量的醫案,分析每一個用藥決策背後的邏輯,讓讀者真正理解“為什麼這樣用”。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解說”部分的重視。很多中成藥的成分復雜,作用機製也並非三言兩語能講清楚。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復雜的中醫理論,並將現代藥理學知識融入其中,讓非中醫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有所理解。例如,書中對某種安神助眠的中成藥,不僅解釋瞭其在中醫理論中的遣方用藥思路,還引用瞭現代研究,說明其可能通過調節神經遞質來發揮作用。這種跨學科的解讀,讓藥物的應用更加科學、更加有說服力。 這本書的實用性體現在細節上。它不僅提供瞭基礎的用藥指導,還包含瞭許多在臨床實踐中經常遇到的疑難問題。比如,書中會提到在某些特殊人群(如孕婦、兒童、老年人)中使用中成藥的注意事項,以及如何應對藥物的不良反應。這些細節看似瑣碎,但在實際工作中卻是至關重要的。我經常會翻閱書中關於辯證論治的章節,學習如何根據病人的舌苔、脈象、情誌等細微之處,來做齣更精準的用藥選擇,這對我提升臨床療效起到瞭極大的幫助。 總的來說,《100首中成藥臨床巧用與解說》是一本值得所有從事中醫藥臨床工作者閱讀的寶藏。它不僅是一本藥物手冊,更是一本臨床指導、一本經驗總結。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理論知識得到瞭鞏固,臨床技能也得到瞭提升。我從中學會瞭如何更加靈活地運用中成藥,如何更有效地解決病人的痛苦,也讓我對中醫藥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介紹100種中成藥,它傳遞的是一種智慧,一種經驗,一種對患者負責的態度。
評分最近入手一本《100首中成藥臨床巧用與解說》,著實讓我眼前一亮。這本書的編纂角度非常獨特,它並非簡單地羅列藥物,而是著力於挖掘和闡述中成藥在實際臨床應用中的“巧用”之道。作為一名常年接觸中醫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中成藥的應用感到有些模糊,這本書恰好解答瞭我的一些睏惑。 首先,書中對每一種中成藥的介紹都充滿瞭深度。它不僅詳細介紹瞭藥物的基本信息,如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更重要的是,它會深入分析該藥物的“獨到之處”,即在什麼特定的情況下,使用這個藥物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介紹某種清熱解毒的中成藥時,書中會詳細說明,在某些兼有濕熱癥狀的患者身上,如何通過調整劑量或配閤其他藥物,來增強其療效。這種細節化的講解,讓原本復雜的用藥思路變得清晰明瞭。 其次,“解說”部分堪稱本書的亮點。很多中成藥的名稱背後,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和中醫理論。這本書就很好地將這些理論進行瞭現代化闡釋。它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藥物的藥性、藥理,甚至會結閤一些古籍中的記載,來幫助讀者理解藥物的來龍去脈。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君臣佐使”的講解,這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藥物的配伍原理,從而更科學地選擇和搭配藥物。 這本書的編排也非常人性化。它會根據不同的病癥類型,將相關的中成藥進行歸類,這樣讀者在查找和學習時,可以更加方便快捷。書中還穿插瞭大量的臨床案例,通過真實的病例,展示瞭中成藥是如何在臨床實踐中發揮作用的。這些案例生動形象,讓我仿佛置身於診室之中,學習醫者是如何辨證論治,用藥遣方的。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教我們“為什麼”和“怎麼用”。通過學習這本書,我發現自己對中成藥的應用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嘗試和實踐。 總而言之,《100首中成藥臨床巧用與解說》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籍,它不僅適閤中醫專業人士,也對廣大中醫愛好者極具啓發意義。它將復雜的中醫藥知識,以一種易於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呈現齣來,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案頭佳作。
評分這本《100首中成藥臨床巧用與解說》絕對是中醫師和針灸師案頭的必備書籍。我是一名在基層工作的醫生,每天接觸的患者形形色色,病情也韆變萬化。以前,我常常會因為某些疑難雜癥而苦惱,不知道該選擇哪種中成藥,或者如何調整用藥纔能達到最佳效果。自從有瞭這本書,我的臨床思路一下子開闊瞭許多。它不像一些枯燥的藥典,而是充滿瞭臨床實踐的智慧。 書中對每一種中成藥的介紹,都不僅僅是簡單的功效羅列,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闡述其“巧用”。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兼證”和“夾雜證”的處理。很多時候,患者的病情並非單一,可能同時存在多種證候。這本書就教我們如何識彆這些復雜的證候,並根據主次、輕重,來選擇最閤適的中成藥,或者如何通過聯閤用藥來達到更好的療效。例如,在治療咳嗽時,書中會詳細分析風寒、風熱、痰濕、陰虛等不同證型的咳嗽,並推薦相應的經典中成藥,講解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加入瞭許多現代研究的成果。有時候,我也會將這些現代藥理學的解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訴病人,讓他們對手中的藥物有更深的理解,從而增強他們服藥的依從性。比如,書中對某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藥,不僅講瞭中醫的理論,還引用瞭現代研究中關於其抗血小闆聚集、改善微循環的實驗數據,這對於提升患者的信任感非常有幫助。 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它非常注重辨證論治的體現。在講解每一種中成藥時,都會詳細地分析其適用的證候,並附帶一些經典的醫案。通過這些醫案,我可以看到醫生是如何一步步分析病情,最終確定用藥方案的,這對於我學習辨證施治的思路非常有啓發。有時候,我也會將書中的醫案進行改編,應用於我的臨床實踐中,效果也相當不錯。 總而言之,《100首中成藥臨床巧用與解說》這本書,是我近年來閱讀過的最實用、最有價值的中醫書籍之一。它不僅普及瞭中成藥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傳遞瞭一種精湛的臨床智慧。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醫藥感興趣的同行,相信這本書一定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評分這本書《100首中成藥臨床巧用與解說》是我最近收到的一個寶貴禮物。作為一個對傳統中醫藥有著深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夠清晰、係統地介紹中成藥臨床應用的讀物。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 首先,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閤理。它將100種中成藥按照不同的功效和病癥進行分類,比如有針對呼吸係統疾病的、消化係統疾病的、心血管係統疾病的等等。這樣的分類方式,極大地方便瞭我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查找和學習。每一味中成藥都配有詳細的圖文介紹,不僅有藥物的名稱、功效,還有其主要的組成成分,以及在現代藥理學上的研究進展。 我特彆喜歡的是書中對“巧用”的解讀。它並沒有局限於教科書式的定義,而是深入分析瞭每一種中成藥在不同臨床場景下的應用技巧。比如,在介紹某種活血化瘀的中成藥時,書中會詳細講解,如何在急性期和慢性期選擇不同的劑型,或者如何與其他藥物聯閤使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這些“臨證心得”般的講解,讓我感覺非常實用。 “解說”部分也做得非常到位。書中不僅解釋瞭中成藥的傳統中醫理論依據,還會結閤現代醫學的視角,來闡述其作用機製。這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能夠更好地理解藥物的科學性,也增強瞭我對中醫藥的信任感。例如,書中在介紹某種改善睡眠的中成藥時,不僅講解瞭從中醫角度的“心腎不交”等理論,還引用瞭現代研究中關於其對神經遞質影響的發現,讓我對藥物的療效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此外,書中還穿插瞭很多小貼士和注意事項,比如在用藥過程中需要注意飲食禁忌,或者在齣現不良反應時如何處理。這些細節的提醒,對於確保用藥安全至關重要。總的來說,這本書以一種非常親民的方式,將復雜的中醫藥知識進行瞭梳理和呈現,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入門。 《100首中成藥臨床巧用與解說》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一種臨床智慧的啓迪。它讓我對中成藥的應用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對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有瞭更深的敬意。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希望瞭解和學習中成藥臨床應用的朋友們。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中醫愛好者,我一直對中成藥的臨床應用有著濃厚的興趣。最近購得的《100首中成藥臨床巧用與解說》這本書,簡直是我的一次意外驚喜。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深入淺齣地解讀瞭100種常用中成藥的奧秘,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停留在對藥物功效的簡單描述,而是著重於“巧用”二字。書中會針對每一種中成藥,詳細地剖析其在中醫理論中的精妙之處,以及在實際臨床中如何根據具體病情“因時、因地、因人”地進行調整。比如,對於感冒,書中會詳細分析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等不同類型的感冒,並推薦不同的中成藥,還會講解如何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情的演變來更換藥物。這種辯證精準的用藥思路,是我在其他同類書籍中很少見到的。 此外,“解說”部分也非常詳盡。書中不僅僅介紹瞭藥物的名稱、功效,還會深入講解其組方原理,甚至追溯到古代醫傢的經驗。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很多中成藥的藥物組成進行瞭詳細的分析,解釋瞭每一種成分的作用,以及它們是如何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的。對於一些不太常見的中成藥,書中也會給齣清晰的藥理機製和臨床應用的案例,讓我對其有瞭更深的認識。 這本書還非常注重實際操作。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臨床經驗的總結。書中會分享很多實用的臨床技巧,例如如何根據患者的體質來選擇中成藥,如何避免藥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處理用藥後的不良反應。這些都是在學習中醫過程中非常寶貴的經驗,這本書將它們係統地整理齣來,讓我受益匪淺。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方劑的現代化解讀。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中成藥,其實都源自於古代的經典方劑,這本書在講解中成藥的同時,也會簡要介紹其源頭,並用現代的語言來解讀其背後的道理,讓我對中醫的傳承有瞭更深的理解。 總而言之,《100首中成藥臨床巧用與解說》這本書,是一本集理論、實踐、經驗於一體的優秀讀物。它以獨特的視角,深入淺齣地解讀瞭中成藥的臨床應用,讓我對中醫的認識又上瞭一個颱階。我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中醫、希望學習中成藥臨床應用的讀者。
評分相信京東,一如既往的好!
評分適用,印刷也好
評分非常好,適閤西醫醫生參考
評分贊
評分都隻是作者個人的一些經驗而言,缺乏大量臨床實踐,科學性和安全性值得質疑。
評分趕上活動瞭,價格閤適,質量可靠!
評分還行,隻是藥物還是不夠多,一些常見的中成藥沒有錄……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買瞭一大堆,感謝快遞員大熱天給搬貨!東西種類繁多,價格實惠,會繼續選擇京東,希望可以再接再厲保質保量!售後服務還可以,有些售後態度很不錯,有些還是一般。望改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