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
当代中国国学大师、哲学大师陈来教授的代表作。
哲学家作古史研究的典范。
解码西周至春秋中国文化的核心线索,阐明先秦人文精神的发展脉络。
二十年长销不衰的学术经典。
内容简介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是《古代宗教与伦理》的姊妹篇。作为一部“春秋思想史”,全书通过对前孔子时代的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具体研究,阐明了春秋时代的文化与西周文化在精神气质上的连续性,具体体现了春秋时代精神生活的变化和文化各个领域的生动发展,并呈现出儒家思想及整个灿烂的先秦哲学发生的文化前提与环境。本书交叉运用了宗教学、神话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哲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以往单一思想史的研究具有突破性。书中提出的独到深入的思想论点,对春秋思想史的研究和诸子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
陈来,1952年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等。
目录
目录
引言
一 文明起源与历史特性
二 古代宗教
三 人文思潮
四 春秋的思想世界
第一章 占筮
一 春秋的龟卜
二 筮占的例子
三 《周易》之用
四 作为文本的卦爻辞
五 “不烦卜筮”
六 筮与德
第二章 星象
一 天象之辨
二 占测的古代知识背景
三 春秋时期的星占
四 “天道远,人道迩”的解释
五 天与人的交感
第三章 天道
一 天道之义
二 宇宙法则
三 阴阳与气
四 史官的理性
第四章 鬼神
一 神鬼的信仰
二 妖灾精怪
三 “祀为贵神”
四 宗教想象
五 神话思维
第五章 祭祀
一 诛祝焚巫
二 “吉凶由人”
三 先民后神
四 “不朽”的观念
五 神谱的人化
第六章 经典
一 作为引证的“谚曰”
二 “ 古人有言”
三 “前志有之”
四 仲虺、周任、史佚之志
五 “闻之曰”的记述
六 《诗》与《书》
七 引《书》
八 引《诗》
九 经典与经典化
第七章 礼治
一 歌舞
二 赋诗
三 “礼”与“仪”
四 封建的隐患
五 宗法政治的解体
六 礼的政治化
七 礼治秩序与政治衰朽
八 从礼乐到礼政
第八章 德政
一 务德
二 安民
三 宽政
四 治道
五 规谏
六 伦理
第九章 德行
一 西周后期与春秋前期的德行观念
二 “仁”的观念与春秋时代的德目表
三 “忠”“信”等德目
四 从“仪式伦理”到“德行伦理”
五 德行的类型
第十章 君子
一 鲁大夫的儒者气象
二 晋大夫等的士君子之道
三 叔向之“义”
四 子产之“仁”
五 文化与道德的遗产
六 孔子的资源
后语
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跋余敦康/
“博雅英华·陈来著作集”后记
精彩书摘
文明起源与历史特性
20世纪晚期古代文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将中国文明起源纳入和世界历史相关的框架中引出全新的认识。从这样的观点来看,中国文明的活动舞台,与其他文明相比,极为广阔;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与其他文化相比,最为久远。中国文明起源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共同关切的重要课题。在考古学、历史学的长足进展面前,思想文化研究的学者应当如何参与,并在吸收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成果的同时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这是我自1990年代初以来反复思考的问题。
考古学文化区域类型的建立,将中国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又将六大系分为面向海洋的三大系和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系。在这样的视野之下,中国的东西两半分别与世界的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连接,中国在人文地理上的此种态势和格局,为在黄河、长江流域发展出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国古文明提供了基本的环境和条件。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考古学发展表明,东西方古代文明发展经历了相似的进程,在由氏族到国家的转变、彩陶的产生、从红陶彩陶为主到灰陶黑陶为主等文化变化方面,东西方的发展基本是同步的。然而,世界上没有一个像中国如此之大的文明体有始自百万年前而至今不断的文化发展大系,“从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到万年前的文明起步,从五千年前后氏族国家到国家的发展,再到早期古国发展为多个方国,最终发展为多源一统的帝国”。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中国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农业经济。七八千年前的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史前农业已经不是所谓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由于黄土自肥的特点和作物耐旱的特性,在中原和北方,在主要使用石制农具、不依赖大河灌溉的情况下,已发展出集约化农业。因此,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相比,中国早期文明虽然也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但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早期文明不属于大河灌溉的文明,中国农业缓慢、稳步地积累的成长道路,也影响到它的文明的整个发展。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国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力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国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尤其是西周,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在文化上,礼乐文化成为这一时代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这里所说的“宗法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义,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宗法社会是这样一种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和调节。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序,同时有情义,有情分。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春秋后期以降,政治领域的宗法关系已经解体,但社会层面的宗法关系依然存在,宗法社会养育的文明气质和文化精神被复制下来。
与文明史和文化史研究不同,经典马克思主义对古代历史的研究,是注重于对私有制的起源、阶级国家的产生的说明。而近代西方以魏特弗格为代表的研究则注重于所谓中国专制主义之产生的解释。从文明和文化的长久发展来看,社会—政治组织比所有制更重要,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和历史特性并不一定能从它的生产和交往来获得解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并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统治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 这只是在指16世纪以来的亚洲历史的意义上是正确的,如果追溯到西元前一千年以来的亚洲社会发展,历史的辩证法是不会对中国和亚洲另例看待的。亚洲当然经历了无数的社会变迁乃至革命的过程,更不用说一般意义上的变化了。同样重要的是亚洲分为中亚、南亚、东亚等不同文化,东亚中又有中国和日本、韩国的不同,要说明这些文明体及其文化的特殊性和特殊发展路向,就绝非一般地从私有制、专制政治这样的角度所能解释的,正如,无论是“亚细亚社会”或“亚细亚生产方式”都不能说明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区别一样。因此,不仅东方与西方不同,东方之中埃及、印度、中国各自有着自己的文明起源方式,由此决定了各个文明区系的不同历史发展道路和文明特色。可见,文明起源方式形成的文化基因,不仅决定了各个国家的政治形式的不同,更决定了各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和思想传统。
事实上,晚年马克思自己已经看到,东方体现的是那种渐进性的文明发生类型,而西方则为一种突发性的文明发生类型。在东方,进入文明的状况完全是在社会组织自然扩大的进程中实现的,因此东方的变化是渐进的,不是突发的。但渐进性的文明仍各不相同,在自然地理、人文语言、亲属组织、原始信仰等方面都各个不同。而这一切所共同构成的进入文明门槛之前的既定约束,导致了人类各个文化各不相同地大放异彩。在这个意义上,文明的历史就是文化史。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很不错的一套书,值得收藏
评分
☆☆☆☆☆
非常喜欢这套书,遇上京东搞活动,价格优惠,配送速度快,非常满意!
评分
☆☆☆☆☆
经典著作 看看不错。
评分
☆☆☆☆☆
非常好的商品,配送非常迅速,下次还在京东购买,干死二当!
评分
☆☆☆☆☆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
陈来先生关于先秦时期思想问题的研究成果
评分
☆☆☆☆☆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伦理与社会思想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伦理与社会思想
评分
☆☆☆☆☆
本书收入了2016年8月29日至9月2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国家ji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培训班上,10位主讲人的讲稿。这些讲稿从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中的学术要求、操作规程、技艺挖掘和整理、文献收集、文稿编辑、成果整理和编目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内容涵盖非遗学、影像人类学、口述史学、文献学、电影学等多个学科,既有理论上的指导,又有实际的操作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资料采集和口述史工作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评分
☆☆☆☆☆
很满意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