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领导干部,广大历史爱好者 在CCTV-10《百家讲坛》栏目播出的《评说<资治通鉴>》*部基础上整理润色而成。
集作者对《资治通鉴》数十年研究成果于一体,明辨历史,监察古今。
以讲述历史人物为中心,按照《资治通鉴》编年顺序,勾勒战国时期的历史全貌。
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可从简单阅读中品评《资治通鉴》。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丁万明在《百家讲坛》栏目播出的《评说》*部,主要讲了《资治通鉴》294卷中的前6卷。共分为20讲的内容,*讲作为全书的开篇,主要是从整体上讲述《资治通鉴》,说明为什么难读、应该怎样读。从第二讲开始,按照《资治通鉴》的顺序,依次选取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并详细讲解,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后十九讲的人物依次是:智伯、魏文侯、吴起、商鞅、赵武灵王、齐威王、燕昭王、乐毅、田单、张仪、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范雎、鲁仲连等。
作者简介
丁万明,1971年生,河北怀安人。河北省委党校教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省委统战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参与编撰《文白对照<通鉴纪事本末>》(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主编《中华文化五千年》(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专著《文化生活与生活的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等。
目录
序言1
第一讲 鉴古察今:治国之政道与治道1
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2
二、为政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 6
三、若能读此书,必有所持循而不至失坠 8
四、《资治通鉴》的治国理念: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 10
五、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13
余论:为什么《资治通鉴》自古以来号为难读 13
第二讲 孰轻孰重:政治家才与德的权衡18
一、智伯宴戏韩康子 20
二、政治狂人智伯的三板斧 23
三、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24
四、为政还须讲仁德 28
余论:智伯死党留给后人的难题 30
第三讲 贤人政治:魏文侯与战国第一强国的崛起33
一、魏文侯的求贤经 34
二、魏文侯的礼贤之道 35
三、为政之本在于守信爱民 38
四、君欲治,从身始 40
余论:君主的爱好与修养 43
第四讲 天下归心:魏文侯的用贤之道46
一、不能用则养:魏文侯礼待段干木 47
二、人尽其才:魏文侯择相 49
三、用人不疑,疑则不用:魏文侯与乐羊的君臣际遇 51
四、御贤之道:魏文侯与西门豹的君臣相长 54
余论:魏文侯用贤之道的效果 57
第五讲 夺机而起,失机而亡:吴起的悲情人生63
一、三个维度看吴起 64
二、吴起在鲁国被诋毁的真相 69
三、吴起在魏国的事功与德泽 73
四、吴起的“阿喀琉斯之踵”:刚劲自喜 75
余论:考验领导者识人用人能力的试金石 77
第六讲 人亡政举:商鞅变法何以至此79
一、人亡政举的独特变法 80
二、官场滑头公叔痤 80
三、秦国独特的政治生态 83
四、商鞅三说秦孝公 85
五、商鞅变法的三步走战略 88
余论:商鞅变法的盲点与误区 90
第七讲 尽公不顾私:谋法不谋身的商鞅.95
一、商鞅变法备受争议的三件事 96
二、变法与反变法的残酷斗争 99
三、赵良点不醒梦中人 100
四、商鞅何以必死 104
余论:商鞅的历史评价问题 107
第八讲 英雄气短:赵武灵王致命的儿女情长..112
一、黄帝以后第一伟人 113
二、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 114
三、功在千秋的胡服骑射 118
四、英雄难过三道关 121
余论:勇于创新也要恪守底线 125
第九讲 一鸣惊人:浪子回头金不换134
一、齐威王如何一鸣惊人 135
二、齐威王的用贤之道 141
三、稷下学宫的独特魅力 144
余论:齐国如何跨过“修昔底德陷阱” 145
第十讲 金台招贤:弱国图强有秘诀148
一、燕昭王究竟是谁 149
二、金台招贤高明何在 151
三、燕昭王主政的两大政绩 154
四、超级大间谍苏秦 155
余论:史学两司马如何看待苏秦 159
第十一讲 事与愿违:乐毅伐齐的君臣际会162
一、乐毅委质为臣 163
二、乐毅伐齐的盟友和对手 164
三、乐毅为什么攻不下莒和即墨两城 169
四、乐毅安身立命的智慧 173
余论:荀子的治国理政观 175
第十二讲 小人物撑起大舞台:田单复国的奇迹179
一、乱世出英雄 180
二、奇计迭出,一举复国 181
三、迎立齐襄王,凸显大智慧 185
四、功成名就后的考验 186
余论:田单的归宿 191
第十三讲 口吐莲花:张仪连横谋富贵192
一、贫贱被辱 193
二、入秦显贵 195
三、张仪欺楚 198
四、臧否纵横 204
余论:抽身避祸 205
第十四讲 篡臣用则必危:为官莫学孟尝君208
一、为了名声,养士不问贤愚 209
二、为了生存,散财博取美名 210
三、为了权力,不惜蝇营狗苟 214
四、是奸人之雄也 219
余论:孟尝君的过人之处 220
第十五讲 庸才何以成栋梁:辅臣平原君的完美人生224
一、为了养士而养士 225
二、“三无”遗祸赵国 226
三、接收上党背黑锅 230
四、“三有”名垂千古 231
余论:庸才为政何以让人称道 237
第十六讲 天下无双:拂臣信陵君241
一、养士不耻下交 242
二、窃符救赵与却秦存魏 246
三、从道不从君的艰难抉择 250
四、博而见疑与闻而见弃 252
余论:醇酒妇人的全身之道 254
第十七讲 两截人:善始而不善终的春申君257
一、走平民路线的贵族权臣 258
二、冒死救储成就荣华富贵 260
三、治国乏善可陈,营私泽及后世 262
四、偷天换日,身败名裂 266
余论:利令智昏 269
第十八讲 格局与结局:做事魄力大,为人气量小的范雎.273
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274
二、范雎的营销术 276
三、加速秦统一的三大决策 279
四、恩怨分明,快意恩仇 283
余论:金蝉脱壳的解困之道 286
第十九讲 “势数”之学:高士鲁仲连的千古绝响288
一、鲁仲连的高明之处 289
二、影响历史进程的三件大事 292
三、高士精神何所依 297
余论:作秀不止,乃成君子 299
第二十讲 咎由自取:六国之亡的众生相301
一、各具特色的六国政治生态 302
二、六国不同的灭亡方式 303
三、司马光总结六国之亡的教训 313
余论:司马光的治国理想蓝图 314
后 记317
精彩书摘
第十四讲 篡臣用则必危:为官莫学孟尝君
孟尝君以豢养了数千名门客名满天下,然而考其行事,对君主不忠,对民众沽名钓誉,不恪守公道正义和规矩,搞团团伙伙,以小圈子的私利为重,荀子说这就是篡臣。荀子认为,“篡臣用则必危。”很不幸,孟尝君在齐国两度为相国,但却支持五国联军伐齐,齐湣王身死国也差一点亡,孟尝君的的确确难辞其咎。
战国后期,各诸侯国贵族养士之风大盛,养士甚至已经上升为诸侯公卿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些诸侯公卿更是把网罗人才、礼贤下士作为展示自己实力和名望的一种手段。这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被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的四位王公贵族: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虽然并称为“四公子”,但他们的所作所为高下各异,历史影响各不相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其中最具争议的一位——齐国的孟尝君。
一、为了名声,养士不问贤愚
齐国的孟尝君以豢养了数千名门客名扬天下,相传追随他的门客有3000 多人。过去常讲,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宾客归附得多了,什么人都有,甚至亡命犯罪之徒一概接纳。孟尝君也算阅人无数了。但有一个人行事方式太过于独特,还是让孟尝君大开眼界。
一天,有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穿着破衣烂衫,趿着草鞋,求见孟尝君。孟尝君郑重其事接见他,并向他请教:“承蒙先生看得起,您远道而来,有什么可以指教我的吗?”这个人开口却说:“我只是听说您好士,不分贵贱,我就是个穷人,特来投奔。”孟尝君一听,“哦,原来如此。既然来了,请留下来吧”,就把他当一般宾客对待。
过了没几天,负责管理门客的人就向孟尝君汇报:“这位新来的先生虽然穷得只有一把剑,但每天吃完饭,就弹着剑唱道:‘长铗啊,咱们回去罢,饭中连鱼都没有!’”(“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笑着说:“是嫌我的饭太粗劣了,就让他享受中等宾客的待遇吧,给他吃鱼吃肉。”过了几天,管理人员又向孟尝君报告说:“这位先生仍然弹剑唱歌,只是歌辞不一样了。这次唱:‘长铗啊,咱们回去罢,出去都没有车坐!’”(“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吃惊地说:“他要做我的上等宾客吗?这个人一定有特殊的才能!”又让他享受了上客的礼遇。又过了几天,这个人又唱道:“长铗啊,咱们回去吧,咱们连自己的家室都没有。”(“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管理人员再次向孟尝君述说一遍。孟尝君就有点不高兴了,心里想:“这个人怎么有点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啊?”但他没说什么,只是让管理人员继续观察他,结果这个人此后也没有再提出新的要求。
这就是孟尝君的涵养!一个出身卑微、寸功未立的门客一再提出不合情理的要求,虽然孟尝君最后也有点不高兴了,但仍然隐忍不发。
二、为了生存,散财博取美名
孟尝君名字叫田文。《资治通鉴》记载说孟尝君通达倜傥,富于聪明才智。(“通傥饶智略。”《资治通鉴》卷二)怎么能看出他通达倜傥,富于聪明才智呢?《资治通鉴》没有记载。《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了两件事,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件,为了生存,据理力争。
孟尝君家族属于齐国田氏本宗。他的父亲田婴在齐国多年为相,有40 多个儿子。孟尝君名字叫田文,是田婴的小妾所生,生于五月初五。当时人认为这个日子出生的孩子不吉利,长大了会破门户,迷信的说法就是要妨死他的父亲。所以田婴决定放弃养活这个孩子。可是田文的母亲于心不忍,就偷偷把他养活了。母亲在小田文稍稍懂事后才敢带着他去见父亲。父亲田婴一见田文竟然活着,很生气。小田文却不慌不忙,他给父亲叩头行礼,然后反问父亲:“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安排的呢?还是由门户决定的呢?”田婴沉默不语。小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安排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决定的,人是活的,门户是死的,只要加高门户不就可以了吗!我怎么能顶破门户呢?”小小年纪的田文已经听说了自己为什么不招父亲待见的原因,他以为破门户真的就是把门户顶破而已。他还理解不了所谓门户其实是当家人的象征。过去陋俗观念认为,“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认为五月初五生的男孩子对一家之主父亲有妨碍,会给父亲带来灾难。古人迷信,田婴出于一己之私心才不想养活这个孩子。现在小田文很天真地质问父亲,田婴无言以对。等于默认了田文的存在。
第二件,见识超群,脱颖而出。
田文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远见卓识。有一次趁父亲闲暇时他就问父亲:“儿子的儿子该怎么称呼?”田婴答道:“称孙子。”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该怎么称呼?”田婴答道:“称玄孙。”孟尝君又问:“玄孙的孙子该怎么称呼?”田婴说:“那我就不知道了。”田文等的就是这句话,他接着说:“您执掌大权身当齐国之相,到如今已经历侍三代君王了,可是在您执政这些年,齐国没有开疆拓土,而您自己积贮了万贯家财,只是门下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相国的门庭必有相国。可如今只看到您的后宫眷属都穿着绫罗绸缎,而贤能之士却连粗布短衣都穿不上;您手下的仆人侍女都有吃不完的膏粱美味,而贤能之士却连糠菜都吃不饱。在这种情况下,您还一个劲地敛财,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后代,另一方面又懈于理政,致使国家日趋衰落。我很奇怪您为什么这么做。”(“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史记孟尝君列传》)田文的这段话掷地有声,见识卓著。父亲田婴很受震动,从此开始器重田文,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往来宾客。投奔田婴府上的宾客日益增多,田文随之闻名诸侯列国。众望所归,田文脱颖而出,被确立为继承人。田婴去世后,田文继承了父亲田婴的爵位和封地,这才被人称为孟尝君。
孟尝君田文年纪轻轻就能够认识到对他们这样钟鸣鼎食的家族而言,名声的传播远胜于血脉的传承、财富的积累根本比不上人才的积聚更为重要。年纪轻轻能有如此远见卓识,说服父亲散财养士,在40多个兄弟中间脱颖而出,孟尝君确实当得起“通傥饶智略”这样的评价。
孟尝君养士有什么独特之处吗?我以为至少有三点:
第一,延揽人才,来者不拒。
孟尝君养士不问来头,四处招揽收留各国的游士。这些人中既有策士、辩士,也有武士、侠士,既有有一技之长的无业游民,也有有犯罪前科的好色之徒。仅他的封地薛地所收留“任侠奸人”“暴桀子弟”就有六万多家,这些人甚至都影响改变了薛地的社会风俗。
第二,厚待门客,泽及其亲。
孟尝君为前来投奔他的门客添置家产,给以丰厚待遇,待遇不分出身贵贱,但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分为三个等级。孟尝君接待宾客的时候,专门安排人记录宾客言谈中所提及的自己或亲戚的地址。谈话完毕,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派使者到宾客或其亲戚家里送上礼物致以慰问。孟尝君如此体察人情世故,体贴入微,所以许多人以投奔他为荣。
第三,亲和力强,士争相附。
贵族的修养远胜于一般人。后世韩信说起项羽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曾说,项羽这个人接见别人时,恭敬慈爱,言语温文尔雅,显得非常有教养。孟尝君是贵族,良好的教养让他显得特别有亲和力,每一位门客都觉得孟尝君和自己最亲近。(“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资治通鉴》卷二)这是孟尝君的本事,士人因此都争相趋附。几千名食客常聚于孟尝君门下,这些人都觉得孟尝君和自己的关系非常铁,我们可以想见,孟尝君的名声想不传遍天下都难。但是宋代王安石却认为孟尝君所养的根本不是什么士,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士”为中国古代四民之首。传统社会对“士”的要求很高,“士”的志向担当和克己精神远远高于常人,“士人”要以天下为己任,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有不同常人的宗教般的救世情怀,这种救世情怀在孔子那里被称为“仁”。而孟尝君所养之“士”的身上却看不到这种精神和情怀。
在《资治通鉴》一书中,司马光关于孟尝君的事迹只记载了寥寥数件,内容也很简略,但专门针对孟尝君的评论“臣光曰”却有两篇。要知道在300 万字的《资治通鉴》中总共只有119 篇“臣光曰”。司马光认为,孟尝君“是奸人之雄也”(《资治通鉴》卷二),这与王安石对孟尝君的看法倒是惊人地相似!
三、为了权力,不惜蝇营狗苟
那么,孟尝君究竟干过一些什么事情?值得说一说的主要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三国拜相。
孟尝君曾经在秦国、齐国、魏国都做过相国。先说说他去秦国的经历。孟尝君因为养士声名大噪,秦昭王为了请动孟尝君,特意派秦国贵戚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以此表达请求孟尝君赴秦的诚意,打消孟尝君的顾虑。孟尝君自己跃跃欲试,打算去秦国,但是手下的门客都不赞成他前往虎狼之秦,孟尝君一概不听。这时门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听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完蛋了。’土偶人说:‘我本来就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完蛋,也要回归成泥土。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就不知会把你冲到哪里去了呢。’当今的秦国,是个不讲信誉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去回不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这才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
公元前299 年,这在齐国应该是齐湣王二十五年。齐湣王迫于秦国的压力,终于还是派孟尝君到了秦国。孟尝君入秦,秦昭王立即让他担任秦国相国。但秦国有些人认为孟尝君做秦国的相国不合适。他们劝说秦昭王,理由就一条:他毕竟是齐国的宗室近臣,他任秦国相国,秦国和齐国的利益孰轻孰重?很显然,他必定是先齐后秦。这些人的考虑不无道理,秦昭王于是就罢免了孟尝君,并把他囚禁起来。
事已至此,孟尝君不但在秦国没有了荣华富贵,身家性命已然堪忧。孟尝君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去求秦昭王的宠妾帮忙说情解救。那个宠妾答应说情,但提出一个条件:她听说孟尝君有一件极其罕见的白色狐皮裘,希望孟尝君把这件珍贵的白色狐皮裘送给自己。孟尝君原来是有这么一件价值千金的白色狐皮裘,问题是他一到秦国,就把这件白色狐皮裘献给了秦昭王。天下再没有第二件白色狐皮裘了,孟尝君为此发愁。这时孟尝君手下有一位会披上狗皮偷东西的门客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去秦宫中的仓库偷出了那件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把它献给秦昭王的宠妾。宠妾替孟尝君向秦昭王说情,说孟尝君贤名远扬,一旦让诸侯列国听说他被我们秦国关起来了,名声不好,不如把他放出来,反正他也跑不出秦国。秦昭王觉得言之有理,孟尝君这才得以获释。获释后,孟尝君带着手下的门客连夜撒丫子一口气就尥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生怕夜长梦多。这时孟尝君手下又有一位门客挺身而出,他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鸡鸣即开关,孟尝君这才逃出秦国。成语典故“鸡鸣狗盗”就是从这里来的。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徒才脱离险境。自此,人们这才开始佩服孟尝君不分青红皂白广招宾客的做法。
再说他在齐国为相的事迹。至迟在齐宣王十一年(公元前309年),孟尝君已经继其父位而为齐相。孟尝君在齐国“为相数十年”,但从总体上讲,他在齐国的政绩并不出色。孟尝君在齐国为相时期,采取了远攻近交的错误军事路线,先是联合韩、魏两国大败楚国,后来又搞合纵攻入秦国的函谷关,声势很是浩大,自己也威名远扬,但齐国却没有得到实际的利益,国力反而在连年的战争中消耗很多。再加上孟尝君独断专权,以致天下人都知道齐国有个孟尝君,至于谁是齐王,反而没人在意。
孟尝君早在其父靖郭君田婴尚在世的时候,便于齐威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24 年)被魏国召为相国,以加强魏、齐两国关系。这是孟尝君初步登上列国政治舞台的开端。孟尝君与齐湣王关系僵化之后,魏昭王八年(公元前288 年),应魏国之请,孟尝君再次入魏为相。这一次,他致力于联合诸国,以求打败齐湣王。秦、魏、韩、赵、燕五国攻齐固然燕昭王、乐毅、苏秦等人起主导作用,但孟尝君此时身为魏相在其中推波助澜,力主伐齐。孟尝君竟然推动秦相魏冉劝秦王伐齐,并厚颜无耻地向魏冉献媚:“你劝秦王伐齐。齐破,你就可以裂土封侯。”这就很让人诟病!
第二件事,经营薛邑。
薛邑是孟尝君父子的封地,父子两代花了很大的精力持续下功夫加以经营。孟尝君的父亲田婴把齐国的宗庙建在了薛邑,以此挟制齐国对其封地加以保护。孟尝君也曾接受其门客的建议,把先王的祭器迁移到薛邑。不仅如此,他还把各地投奔他而来的六万余家“任侠奸人”充实到薛邑,进一步壮大了薛邑的实力。
说到孟尝君经营薛邑的事,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冯谖,就是我们开头讲到的不断要求孟尝君提升待遇的那位门客。冯谖帮着孟尝君干了两件大事。
一是焚券市义。
孟尝君的门客有三千人之多,这么多门客,供养耗费巨大,薛邑的赋税收入根本不够,孟尝君就派人在薛邑放贷赚钱。然而由于年景不好,借出去的债很难讨要回来,门客的需用眼看供给困难。孟尝君很发愁。冯谖主动说,这事儿交给我去处理吧。临去之前他问孟尝君:“债收完了,我回来时需要买什么回来吗?”孟尝君随口说:“您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些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邑,召集借钱的人,要求一律带着借钱的借据以便核对。账目核对完毕,对于那些能够收回来的,冯谖给他定下期限;对于那些穷得实在还
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之纵横捭阖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