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總體來看,明代可以說是美學史上重要的轉摺期、過渡期,這一時期上承宋代以後傳統文學藝術的逐漸衰落,下接清代通俗文學藝術的蓬勃發展終至高潮。與前代相比,明代新興的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齣現、對外交流增多,給整個明代的社會生活、思想文化、文學藝術、審美風尚等方麵都注入新的活力,帶來社會文化的全麵繁榮和發展。就美學思想來看,明代是一個思想解放、重情重性、審美趣味豐富、注重生活美學的時代(尤其在中後期錶現突齣)。明代美學資料豐富駁雜,資料本身也存在著諸多關聯,所以對其進行分類實在不易。雖然如此,為瞭論述的條理性,《中國美學經典:明代捲(套裝上下冊)》還是按照文藝美學、哲學一宗教美學、天下美學、生活一工藝美學,分成四編。
目錄
全書導讀
第一編 文藝美學
本編導讀
一、文章美學
宋濂
文原
劉基
蘇平仲文集序
曾鼎
文式序
文式捲上
第一養氣法
第二抱題法
第三明體法
第五立意法
蘇伯衡
空同子瞽說(節選)
王鏊
震澤長語·文章
李夢陽
駁何氏論文書
楊慎
升庵集·論文
歸有光
項思堯文集序
歸震川先生論文章體則
通用則
立論正大則
用意奇巧則
遣文平淡則
造語蒼勁則
敘事典贍則
辭氣委婉則
神思飄逸則
譬喻則
引證則
將無作有則
化用經傳則
引事論事則
抑揚則
尚論成敗則
一正一反則
……
第二編 哲學一宗教美學
第三編 天下美學
第四編 生活一工藝美學
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美學經典:明代捲(套裝上下冊)》:
震澤長語·文章
世謂“六經”無文法。不知萬古義理,萬古文字,皆從經齣也。其高者遠者未敢遽論,即如《七月》一篇,敘農桑稼圃,《內則》敘傢人寢興烹飪之細,《禹貢》敘山水脈絡原委,如在目前,後世有此文字乎?《論語》記夫子在鄉、在朝、使儐等容,宛然畫齣一個聖人,非文能之乎?昌黎序如《書》,銘如《詩》,學《書》與《詩》也,其它文多從《孟子》,遂為世文章傢冠。孰謂“六經”無文法。
“六經”之外,昌黎公其不可及矣。後世有作,其無以加矣。《原道》等篇,固為醇正。其《送浮屠文暢》一序,真與孟子同功,與“墨者夷之”篇當並觀。其它若《曹成王》、《南海神廟》、《徐偃王廟》等碑,奇怪百齣,何此老之多變化也?嘗怪昌黎論文於漢,獨取司馬遷、相如、揚雄,而賈誼、仲舒、劉嚮不之及,蓋昌黎為文主於奇,馬遷之變怪、相如之閎放、揚雄之刻深,皆善齣奇。董、賈、嚮之平正,非其好也。然《上宰相第一書》,亦自劉嚮疏中變化來。
先秦文字,無有不佳。餘所尤愛者,樂毅《答燕惠王書》、李斯《上逐客書》、韓非子《說難》。可謂極文之變態也。其後,漢文帝賜匈奴、南粵王書亦似之。文帝其所謂有德者之言乎?
《太極圖》、《西銘》,未論義理,其文亦高齣前古。
為文必師古。使人讀之不知所師,善師古者也。韓師孟,今讀韓文,不見其為孟也。歐學韓,不覺其為韓也。若拘拘規效,如邯鄲之學步,裏人之效顰,則陋矣。所謂“師其意,不師其詞”,此最為文之妙訣。
聖賢未嘗有意為文也,理極天下之精,文極天下之妙。後人殫一生之力以為文,無一字到古人處,胸中所養未至耳。故為文莫先養氣,莫要窮理。
韓子《進學解》,準東方朔《客難》作也;柳子《晉問》準枚乘《七發》作也,然未嘗似之。若班固《賓戲》、曹子建《七啓》,吾無取焉耳。《史記·貨殖傳》,議論未瞭,忽齣敘事;敘事未瞭,又齣議論,不倫不類。後世決不如此作,文奇亦甚矣。
吾讀柳子厚集,尤愛山水諸記,而在永州為多。子厚之文,至永益工,其得山水之助耶?及讀元次山集,記道州諸山水,亦麯極其妙。子厚豐縟精絕,次山簡淡高古,二子之文,吾未知所先後也。唐文至韓、柳始變,然次山在韓、柳前,文已高古,絕無六朝一點氣習,其人品不可及歟。
《史記》不必人人立傳。《孟子傳》及三騶子,《荀卿傳》間及公孫龍、劇子、屍子、籲子之屬。衛青、霍去病同傳。竇嬰、田蚧、灌夫三人為一傳。其間敘事,閤而離,離而復閤,文最奇而始末備。《漢書》兩龔同傳,亦得此意。
《史記》不與張騫立傳。其始附衛青,而於《大宛傳》備載始末。蓋大宛諸國土俗,皆騫所歸為武帝言者也。騫沒後,諸使西域者亦具焉。事備具而有條理。若《漢書》,則大宛、張騫各自為傳矣。
《史記·董仲舒傳》不載“天人三策”,賈誼與屈原同傳,不載治安等疏,視《漢書》疏略矣。蓋《史記》宏放,《漢書》詳整,各有所長也。
《史記·張蒼傳》敘至遷禦史大夫,忽入周昌。周昌後又人趙堯。趙堯抵罪,又入任敖。任敖後仍入張蒼,事核而文奇。四人皆相繼為禦史大夫者也。
……
前言/序言
這套七捲本《中國美學經典》,是為中國美學史這一學科的新提升而進行的基礎建設,同時由於中國美學史學科在結構上和思想上的特殊性,在推進這一學科時,將把中國現代學術體係的一些關鍵問題凸顯齣來,將把中國現代文化在全球互動中演進的一些重要問題凸顯齣來,從而使中國美學史學科得到新的提升,其意義又不僅僅在中國美學史學科。
一、《中國美學經典》的學術史背景
美學是一門最能透齣中西差異,從而最能彰顯中國特色的學科。中國古人對天地間審美現象方方麵麵的欣賞以及對之進行的理論總結,有完全不低於西方人的思想高度,並有令人贊嘆的獨具特點,顯示瞭中國思想的特色和深邃,然而,卻並沒有從美學這一學科的角度呈現齣來。因此,中國古代有文論、詩論、書品、畫品、小說評點、戲麯評點、山水鑒賞、園林論說等,還有哲人、儒生、道人、釋傢以及各類人士關於美的言說,卻沒有一本用“美”命名的論著。
也許正因為這一巨大差異,美學在中國學術體係由傳統嚮現代的轉型中,起到瞭先鋒作用。清末民初的學術大傢同時也是思想大傢的王國維、梁啓超、蔡元培、劉師培,都把美學放到瞭中國現代學術建設的重要位置,四人都在美學原理和中國美學史上做瞭重要工作。在中國美學史學科的開創性上,王國維的《人間詞話》(1908)、《宋元戲麯考》(1913)、《屈子之文學精神》(1906)、《紅樓夢評議》(1904)等,劉師培的《論美術援地區而論》(1907)、《原戲》(1904)、《舞法起於祀神考》(1909)、《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1919)等,蔡元培的《對於新教育之意見》(1912)、《以美育代宗教》(1932)等,梁啓超的《中國之美文及其曆史》(1924)和《中國韻文裏頭錶現的情感》(1922)、《屈原研究》(1922)、《陶淵明》(1923)、《情聖杜甫》(1922)等,實績巨大。繼之而來,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齣現瞭方東美、宗白華、鄧以蟄等大傢。方東美的《生命情調與美感》(1931)、《生命悲劇的二重奏》(1936)等,宗白華的《世說新語與晉人的美》(1940)、《中國詩畫裏的空間意識》(1949)、《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1943)、<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1943)等,鄧以蟄的《畫理探微》(1935-1942)、《六法通詮》(1941-1942)、《書法之欣賞》(1937-1944)等,在把中國美學研究推嚮深入的同時,極大地突齣瞭中國美學不同於西方美學的特點。
中國美學經典:明代捲(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