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通信技術與應用

多媒體通信技術與應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劉勇,石方文,孫學康 著
圖書標籤:
  • 多媒體通信
  • 通信技術
  • 多媒體技術
  • 網絡通信
  • 信號處理
  • 編碼技術
  • 通信應用
  • 數字通信
  • 信息技術
  • 計算機網絡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5611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146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普通高等學校電類規劃教材--電子信息與通信工程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郵電院校老師多年教學的經典之作
2.以應用為導嚮,內容全麵
3.言簡意賅、通俗易懂
4.適用於普通本、專科院校通信工程、電子信息等專業的學生,也適閤其他工程技術人員自學參考之用。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7章,第1章 概述;第2章 數字音頻編碼;第3章 數字圖像與視頻壓縮編碼;第4章 多媒體通信網絡;第5章 多媒體流式應用係統與終端;第6章 多媒體視頻會議應用係統與終端;第7章 寬帶無綫多媒體應用係統與終端

作者簡介

劉勇,北京郵電大學網絡學院老師,長期在教學第一綫,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主要講授課程是光縴通信、多媒體通信。

目錄

第1章 概述 1
1.1 多媒體通信的基本概念 1
1.2 多媒體通信中的關鍵技術 4
1.3 多媒體通信係統與相關業務 7
1.3.1 多媒體通信的體係結構及業務類型 7
1.3.2 多媒體通信係統及應用 9
1.4 多媒體通信的發展趨勢 11
小結 12
習題 12
第2章 數字音頻編碼 13
2.1 音頻技術基礎 13
2.1.1 人耳聽覺特性 13
2.1.2 音頻編碼的分類 17
2.1.3 語音質量評價 21
2.2 常用壓縮編碼方法 23
2.2.1 差值脈衝編碼調製DPCM和
自適應差值脈衝編碼調製
ADPCM 23
2.2.2 綫性預測編碼LPC 24
2.2.3 矢量量化VQ編碼 25
2.2.4 子帶編碼 27
2.2.5 感知編碼 28
2.3 音頻壓縮編碼標準 30
2.3.1 波形編碼標準 30
2.3.2 混和編碼標準 32
2.3.3 MPEG音頻編碼標準 34
2.3.4 MPEG-2 AAC編碼標準 38
2.3.5 MPEG-4音頻標準 40
2.4 多媒體音頻信息文件格式 40
小結 43
習題 44
第3章 數字圖像與視頻壓縮編碼 45
3.1 圖像技術基礎 45
3.1.1 視覺特性 45
3.1.2 彩色電視信號的形成 49
3.1.3 彩色電視信號的數字化 51
3.1.4 圖像質量的評價 54
3.2 圖像的統計特性 55
3.2.1 離散信源的信息熵 55
3.2.2 無記憶信源的概率分布與熵的關係 56
3.2.3 信源的相關性與序列熵的
關係 57
3.3 視頻壓縮編碼 58
3.3.1 數據壓縮的性能指標 58
3.3.2 無失真圖像壓縮編碼方法—
熵編碼 59
3.3.3 限失真圖像壓縮編碼方法 64
3.3.4 預測編碼 65
3.3.5 變換編碼 71
3.3.6 小波變換編碼 75
3.4 圖像與視頻壓縮編碼標準 78
3.4.1 靜止圖像壓縮編碼標準
JPEG/JPEG2000 78
3.4.2 H.261和H.263 78
3.4.3 MPEG係列 82
3.4.4 H.264/AVC 89
3.4.5 H.265/HEVC 91
小結 94
習題 97
第4章 多媒體通信網絡 98
4.1 多媒體通信對傳輸網絡的要求 98
4.1.1 性能指標 98
4.1.2 多媒體通信的服務質量 102
4.2 網絡對多媒體通信的支持簡介 105
4.2.1 網絡類彆 105
4.2.2 互聯網組網技術 107
4.2.3 無綫網絡組網技術 120
4.2.4 核心網絡技術—NGN 132
4.3 傳輸層協議 139
4.3.1 傳統Internet傳輸層協議 139
4.3.2 RTP協議 140
4.3.3 RSVP協議 145
4.4 多媒體同步 147
4.4.1 多媒體同步概述 147
4.4.2 多媒體數據 148
4.4.3 多媒體時域特徵錶示 150
4.4.4 多媒體同步的四層參考模型 153
4.4.5 同步多媒體集成語言
SMIL 154
小結 155
習題 156
第5章 多媒體流式應用係統與終端 157
5.1 流媒體 157
5.1.1 流媒體技術及特點 157
5.1.2 流媒體的傳輸與控製協議 158
5.1.3 流媒體係統結構 159
5.2 IPTV的基本概念及特點 161
5.3 IPTV業務及對網絡的QoS
要求 161
5.3.1 IPTV業務 161
5.3.2 IPTV對網絡的QoS要求 162
5.4 IPTV係統結構 163
5.4.1 IPTV係統架構 163
5.4.2 工作流程 164
5.5 IPTV關鍵技術 165
5.5.1 內容分發網絡CDN 165
5.5.2 P2P 168
5.5.3 節目內容的發布與呈現 171
5.5.4 數字版權管理 173
5.6 IPTV多媒體應用平颱與終端 175
5.6.1 多媒體應用平颱 175
5.6.2 多媒體計算機終端 177
5.6.3 IPTV機頂盒 178
5.7 IPTV多媒體應用係統 180
5.7.1 係統整體框架 180
5.7.2 基於P2P的IPTV CDN
係統 182
5.7.3 基於P2P + CDN的流媒體
應用 185
5.7.4 直播、點播、三重播放業務
應用 188
小結 191
習題 192
第6章 多媒體視頻會議應用係統與
終端 193
6.1 會議係統的應用類型 193
6.2 多媒體視頻會議係統與終端 194
6.2.1 多媒體視頻會議係統的組成
方式 195
6.2.2 多點會議控製方式 197
6.3 視聽通信業務標準 198
6.3.1 視頻會議標準體係 199
6.3.2 會話初始協議SIP 208
6.4 視頻點播VOD係統與設備 217
6.4.1 VOD基本概念 217
6.4.2 VOD係統結構 219
6.4.3 VOD係統涉及的關鍵技術 221
6.4.4 視頻服務器 223
6.4.5 基於有綫電視網的VOD
係統 225
6.4.6 基於電信城域網的VOD
係統 226
小結 229
習題 229
第7章 寬帶無綫多媒體應用係統與
終端 230
7.1 概述 230
7.1.1 3G、WLAN係統互聯結構 230
7.1.2 富媒體分發技術 235
7.2 移動智能終端 238
7.2.1 移動終端硬件平颱 238
7.2.2 移動終端軟件平颱 240
7.2.3 終端中間件 241
7.3 移動流媒體業務的實現 242
7.3.1 移動流媒體業務概述 242
7.3.2 數字版權管理 247
7.3.3 移動流媒體業務流程 255
7.4 移動網絡視頻監控 260
7.4.1 移動網絡視頻監控係統概述 260
7.4.2 移動網絡視頻監控係統關鍵
技術 262
小結 264
習題 265
參考文獻 267
《數字媒體與交互設計:理論、實踐與前沿》 內容概述: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數字媒體的本質,解析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多維度應用,並聚焦於交互設計的核心原則與創新方法。從理論基礎到實際操作,本書係統地梳理瞭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脈絡,剖析瞭不同類型數字媒體的特點與錶現形式,並強調瞭以用戶為中心的交互設計理念如何在技術與藝術之間搭建橋梁,最終實現卓越的用戶體驗。本書內容豐富,涵蓋瞭從基礎概念到前沿趨勢的廣泛主題,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而深入的數字媒體與交互設計學習框架。 第一部分:數字媒體基礎理論與技術演進 本部分將從數字媒體的起源和發展曆程齣發,介紹支撐數字媒體運行的關鍵技術。 數字媒體的定義與範疇: 詳細闡述數字媒體的概念,區分其與傳統媒體的根本差異,並梳理包括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動畫、三維模型等在內的各類數字媒體載體。探討數字媒體的非綫性、交互性、可存儲性、可傳播性等核心特徵。 數字信號處理基礎: 介紹模擬信號嚮數字信號轉換的原理,包括采樣、量化、編碼等過程。深入講解數字圖像、數字音頻、數字視頻的編碼標準(如JPEG、MP3、H.264/AVC、H.265/HEVC等)及其在數據壓縮和質量保障方麵的作用。 多媒體內容創作工具與技術: 梳理當前主流的數字內容創作軟件和技術,包括但不限於: 圖像處理與編輯: Photoshop、GIMP等軟件在圖像編輯、閤成、特效製作方麵的應用。 音頻編輯與製作: Audacity、Logic Pro、Pro Tools等軟件在音頻錄製、混音、母帶處理中的運用。 視頻編輯與後期製作: Premiere Pro、Final Cut Pro、DaVinci Resolve等軟件在剪輯、色彩校正、視覺特效、動態圖形設計中的關鍵技術。 三維建模與動畫: Maya、3ds Max、Blender等軟件在三維模型創建、材質貼圖、骨骼綁定、動畫序列生成中的應用。 遊戲引擎與交互式內容開發: Unity、Unreal Engine等引擎在遊戲開發、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內容製作中的核心功能。 內容分發與存儲技術: 探討數字媒體內容的高效存儲方案(如RAID、NAS、雲存儲)以及流媒體技術(如HTTP Live Streaming (HLS)、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 (DASH))在網絡傳輸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交互設計原理與方法論 本部分將聚焦於交互設計,從用戶體驗的角度齣發,探討如何創建直觀、高效、愉悅的數字産品。 用戶體驗(UX)與用戶界麵(UI)設計: 明確UX與UI的區彆與聯係,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深入講解可用性原則(易學性、效率、記憶性、容錯性、滿意度),以及信息架構、導航設計、布局設計、色彩理論、字體排版等UI設計要素。 用戶研究與需求分析: 介紹用戶研究的重要性,包括用戶訪談、問捲調查、可用性測試、競品分析等方法。學習如何從用戶研究中提煉用戶畫像(Persona)、用戶旅程圖(User Journey Map),並轉化為具體的設計需求。 交互設計流程與方法: 係統介紹常見的交互設計流程,如雙鑽模型(Double Diamond)、敏捷設計(Agile Design)等。重點講解綫框圖(Wireframe)、原型設計(Prototyping)在設計過程中的作用,以及低保真原型與高保真原型的應用場景。 信息架構(IA)設計: 探討如何組織和結構化數字産品中的信息,確保用戶能夠輕鬆找到所需內容。介紹分類係統、標簽係統、導航模式等IA設計核心概念。 可用性測試與迭代優化: 強調可用性測試是檢驗設計有效性的關鍵環節。講解不同類型的可用性測試方法,以及如何根據測試結果對産品進行迭代優化,持續提升用戶體驗。 設計模式與啓發式評估: 學習常見的交互設計模式(如搜索、過濾、排序、錶單填寫等)及其應用場景。介紹尼爾森十大可用性啓發式原則,並將其應用於設計評估。 第三部分:數字媒體的跨平颱應用與前沿探索 本部分將結閤前兩部分的基礎,探討數字媒體與交互設計在不同領域的具體應用,並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 Web與移動應用交互設計: 深入分析響應式設計(Responsive Design)和自適應設計(Adaptive Design)在不同設備上的實現策略。講解移動端交互設計的特性,如觸摸手勢、屏幕尺寸適配、性能優化等。 遊戲交互設計: 探討遊戲特有的交互設計挑戰,如核心玩法反饋、操作響應、關卡引導、UI/UX在遊戲沉浸感中的作用。 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交互: 介紹VR/AR技術的原理,以及在此類沉浸式環境下的交互設計新範式。例如,如何設計空間交互、手勢控製、語音指令等,以及如何處理用戶的眩暈感和方嚮感。 社交媒體與內容平颱的交互: 分析社交媒體平颱和內容聚閤平颱的交互設計特點,如信息流的組織、用戶互動機製、推薦算法的UI體現等。 智能傢居與物聯網(IoT)交互: 探討麵嚮智能設備的交互設計,如何通過簡潔直觀的界麵和智能化的交互方式,提升用戶對物聯網設備的控製體驗。 數據可視化與信息呈現: 學習如何運用圖錶、地圖、儀錶盤等形式,將復雜的數據轉化為直觀、易於理解的視覺信息,從而幫助用戶進行決策和分析。 人工智能(AI)在數字媒體與交互設計中的融閤: 探討AI技術如何賦能數字媒體內容創作(如AI繪畫、AI音樂生成),以及如何通過AI驅動的個性化推薦、智能助手、自然語言交互等方式,提升用戶體驗。 新興技術與未來趨勢: 展望聲音交互、觸覺反饋、情感計算、元宇宙(Metaverse)等新興技術對數字媒體與交互設計可能帶來的變革。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並重: 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實踐案例分析,幫助讀者建立完整的知識體係。 前沿技術追蹤: 緊跟行業發展趨勢,介紹最新的技術和設計理念。 跨學科視角: 融閤計算機科學、設計藝術、心理學、傳播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 引導性強: 提供清晰的學習路徑和思考框架,適閤不同層次的讀者。 目標讀者: 計算機科學、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設計藝術等相關專業的學生。 從事Web開發、移動應用開發、遊戲開發、UI/UX設計師、産品經理等技術和設計從業人員。 對數字媒體技術和交互設計感興趣的各界人士。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深刻理解數字媒體的核心技術,掌握交互設計的關鍵方法,並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的數字産品開發和創新中,創造齣更具吸引力、更具價值的數字體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多媒體通信技術與應用》真是讓我眼前一亮!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技術堆砌的書,沒想到讀起來引人入勝,從最基礎的信號傳輸原理講起,一點點深入到各種編碼壓縮技術,再到實際應用場景的分析,邏輯清晰得就像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娓娓道來。特彆是關於視頻編碼的部分,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把H.264、HEVC這些復雜的算法講得通俗易懂,讓我這個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大緻理解其精髓。而且,書中穿插瞭大量真實的案例研究,從早期的互聯網視頻點播,到現在的直播、VR/AR通信,每一個例子都讓我對多媒體通信技術的演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在介紹技術,更是在講述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如何推動社會進步。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這個領域有瞭係統性的瞭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而是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對於想要瞭解多媒體通信技術發展脈絡和未來趨勢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我特彆欣賞作者的寫作風格,既有深度又不失廣度,既有理論的嚴謹又不乏實踐的指導意義。

評分

我最近讀瞭《多媒體通信技術與應用》這本書,感覺它在內容呈現上非常有特色,尤其是對於實際工程應用方麵的講解,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並沒有過多地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將大量的篇幅用於探討各種多媒體通信技術的具體實現和應用場景。例如,在講解網絡視頻直播技術時,書中詳細介紹瞭推流、轉碼、CDN分發等關鍵環節,並結閤瞭一些實際的部署案例,讓我對直播背後的技術運作有瞭更直觀的理解。同樣,在社交媒體上的語音和視頻通話功能方麵,作者也深入剖析瞭其中的技術挑戰,比如如何保證低延遲、高清晰度的通話質量,以及如何應對網絡不穩定的情況。書中還涉及瞭許多與安全和隱私相關的議題,比如加密技術在多媒體通信中的應用,以及如何保護用戶的通信數據。我最欣賞的一點是,這本書的案例分析非常詳實,並且能夠將技術原理與實際應用緊密結閤,讓我不僅僅是“知道”技術,更是“理解”技術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的。對於想要從事相關技術工作,或者對多媒體通信的工程實踐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極高。

評分

坦白說,《多媒體通信技術與應用》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乾貨滿滿”,但又不會讓你感到枯燥。我一直對通信技術比較感興趣,但總是覺得它離我的生活有些遙遠。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從基礎概念講起,比如音頻、視頻信號是如何被數字化、編碼和傳輸的,然後深入到一些更具體的應用,例如IP語音(VoIP)、即時消息、視頻會議係統等等。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網絡傳輸質量保證(QoS)的論述印象深刻,它解釋瞭為什麼有時候視頻會卡頓、語音會中斷,以及各種技術是如何努力剋服這些問題的。而且,書中對不同通信協議的比較分析也十分到位,讓我對TCP/IP、UDP等協議在多媒體通信中的不同作用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復雜的通信原理呈現在讀者麵前,讓你在理解技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些技術是如何實實在在地服務於我們的日常溝通和信息獲取的。我感覺自己像是被拉近瞭與通信技術之間的距離,對這個曾經模糊的領域有瞭更清晰、更實在的認知。

評分

我近期讀瞭這本《多媒體通信技術與應用》,感覺它更像是一本引領我探索未來數字世界的指南。書中的內容,尤其是關於下一代通信協議和技術的部分,讓我對未來通信的形態充滿瞭想象。比如,書中對5G及未來6G在多媒體通信中的作用的探討,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來優化實時通信的延遲和帶寬,都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它沒有局限於現有的技術,而是放眼長遠,預見瞭未來通信可能麵臨的挑戰和解決方案。我特彆喜歡關於“沉浸式通信”的章節,它詳細介紹瞭VR、AR以及全息通信在遠程協作、教育、娛樂等領域的潛在應用,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生動、互動性更強的通信未來。書中對這些前沿技術的講解,雖然涉及到一定的理論基礎,但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善於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索,而不是簡單地被動接受信息。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技術研討會,與最前沿的思考者們一起探討通信的無限可能。這本書對於那些希望站在技術前沿,瞭解未來通信發展方嚮的人來說,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寶典。

評分

這本《多媒體通信技術與應用》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在信息傳遞的“載體”和“內容”本身之間找到瞭一個非常好的平衡點。它沒有把通信技術本身當成最終目的,而是將其視為實現信息交流和內容呈現的手段。書中的內容,尤其是關於用戶體驗和交互設計在多媒體通信中的重要性,讓我耳目一新。它探討瞭如何通過技術手段來提升用戶在視頻會議、在綫教育、遠程醫療等場景下的參與感和舒適度。例如,書中關於自適應比特率流(ABR)的介紹,不僅僅是解釋其技術原理,更著重於它如何通過智能調整視頻質量來優化用戶觀看體驗,減少緩衝帶來的不適。此外,書中對情感計算和個性化通信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通信技術在未來發展中的人文關懷。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技術堆疊,而是更加關注人的需求和情感體驗。我感覺這本書從一個更宏觀、更具前瞻性的視角,審視瞭多媒體通信技術的發展,它不僅僅是在教你“怎麼做”,更是在啓發你“為什麼這麼做”以及“未來還可以怎麼做”。對於那些希望從用戶視角齣發,去理解和應用多媒體通信技術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非常寶貴的洞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