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網絡總體概念討論

電信網絡總體概念討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孫玉 著
圖書標籤:
  • 電信網絡
  • 網絡概念
  • 通信技術
  • 網絡架構
  • 電信工程
  • 網絡規劃
  • 網絡協議
  • 5G
  • 網絡安全
  • 信息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4642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483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孫玉院士技術全集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主要討論瞭電信網絡有關概念、常識、機理、應用、趨勢和一個現實問題,內容豐富、真實,具有一定的權V性,深受電信網絡人員的認可。作者是比較有實力的院士,在電信網絡方麵做瞭很多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討論電信網絡總體概念,具體包括電信網絡基本概念、基本常識、機理分類、工程應用、演變趨勢和網絡安全問題,並重點討論瞭電信網絡機理分類及其屬性分析。
本書適閤從事電信網絡專業教學、理論研究、設備研製、總體設計和工程應用的同仁閱讀,也適閤電信網絡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參考。

作者簡介

孫玉,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54研究所首席科學傢、研究員。作為主要成員承擔瞭我國**顆原子彈試驗遙控係統設備研製,我國**代火箭試驗遙控係統研製和我國**代洲際導彈飛行安全控製係統總體設計。作為技術負責人或總設計師主持瞭超遠程散射數字傳輸係統研製、我國**代程控交換技術攻關、我國**代ISDN試驗/試用網總體設計、三峽工程通信網總體設計、軍事戰略通信總體設計和發展規劃。

目錄

第一篇 電信網絡基本概念 1
第一章 電信概念 3
一、電信基本概念 3
(一)通信定義 3
(二)電信定義 3
(三)電信定義問題 3
(四)電信與通信概念 4
二、電信派生概念 5
(一)電信定義的派生概念結構 5
(二)媒體的概念 5
(三)傳遞的概念 6
(四)電磁係統的概念 6
(五)多媒體通信的概念 6
(六)傳遞方式的概念 7
(七)傳遞數字體係的概念 8
(八)信號的概念 8
(九)信源編碼的概念 9
第二章 電信網絡概念 10
一、電信網絡頂層概念 10
(一)電信係統的概念 10
(二)電信網絡的概念 10
(三)電信網絡技術分類 11
(四)電信網絡的物理結構 12
(五)電信網絡的功能結構 14
(六)電信網絡的拓撲結構 14
(七)電信網絡的工程要素 15
(八)工程要素在各類電信行為中的位置 15
二、信息係統概念 17
(一)信息係統的基本概念 17
(二)信息基礎設施分類 18
(三)信息係統分類 19
三、電信和電信網絡概念討論 20
第二篇 電信網絡發展曆程
第三章 模擬電信網絡發展曆程 25
一、模擬電信網絡發展裏程碑 25
二、模擬電話網發展曆程 26
(一)網絡形態 26
(二)網絡結構 26
(三)電信業務係統 26
(四)用戶接入電路 27
(五)傳輸係統 27
(六)復用技術 27
(七)交換技術 28
(八)傳輸損傷控製 28
三、分組交換技術 30
四、其他重要發明 30
五、模擬電信網絡發展討論 30
第四章 數字電信網絡發展曆程 31
一、數字電信網絡發展裏程碑 31
二、綜閤數字網(IDN)發展曆程 31
(一)概況 31
(二)話音信號編碼 33
(三)數字傳輸係統 33
(四)頻率分配規劃 33
(五)數字復接設備 34
(六)數字程控電路交換機 34
(七)分組交換機 34
(八)用戶環路 35
(九)綜閤數字網(IDN)網絡形態 35
(十)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網(PSPDN)網絡形態 36
(十一)電路交換公用數據網(CSPDN)網絡形態 36
(十二)綜閤數字網(IDN)發展討論 36
三、綜閤業務數字網(ISDN)發展曆程 36
(一)概況 36
(二)ISDN概念性原則 37
(三)ISDN基本用戶接入技術 37
(四)ISDN交換機 38
(五)網同步技術 39
(六)七號信令係統 39
(七)傳輸損傷控製 39
(八)ISDN網絡形態 39
(九)綜閤業務數字網(ISDN)發展討論 40
四、寬帶綜閤業務數字網(B-ISDN)發展曆程 40
(一)概況 40
(二)ATM提齣背景 41
(三)ATM定義和概念 41
(四)ATM交換 42
(五)ATM核心網絡 42
(六)ATM接入網絡 43
(七)ATM應用位置 43
(八)同步數字體係(SDH) 44
(九)電信管理網絡(TMN) 44
(十)智能網(IN) 45
(十一)寬帶綜閤業務數字網(B-ISDN)發展討論 45
五、Internet發展曆程 45
(一)Internet發展演變曆程 45
(二)Internet的主要成就和機遇 47
(三)Internet的主要問題 47
六、廣播電視網(CATV)發展曆程 47
(一)廣播電視網發展曆程 47
(二)廣播電視網數字化發展曆程 49
(三)廣播電視網(CATV)發展討論 49
七、移動電話網(MTN)發展曆程 49
(一)移動電話網絡形態發展曆程 49
(二)點間移動通信係統 49
(三)第一代蜂窩移動通信係統 50
(四)第二代蜂窩移動通信係統 51
(五)第三代蜂窩移動通信係統 52
(六)集群移動通信係統 52
(七)移動電話網(MTN)發展討論 52
八、數字電信網絡發展討論 53
第三篇 電信網絡機理分析
第五章 電信網絡形態分類 59
一、電信網絡的産生背景 59
(一)基本電信係統 59
(二)基本電信係統存在的問題 60
(三)電信網絡的形成 60
二、電信網絡的分類方法 61
(一)電信網絡機理分類 61
(二)電信網絡應用分類 62
三、電信網絡機理分類 62
(一)復用技術分類 62
(二)確定復用技術機理和基本屬性 63
(三)統計復用技術機理和基本屬性 64
(四)尋址技術分類 64
(五)有連接操作尋址技術機理和基本屬性 65
(六)無連接操作尋址技術機理和基本屬性 66
(七)媒體網絡形態機理分類 66
四、電信網絡應用分類 68
(一)電信網絡應用分類的基本考慮 68
(二)電信網絡按應用分類 68
(三)典型的電信網絡應用網絡形態 69
五、關於電信網絡有關分類的討論 71
(一)關於電信網絡形態機理分類 71
(二)關於網絡形態應用分類 72
第六章 電信網絡業務質量屬性分析 73
一、電信業務定義和分類 73
(一)電信業務定義 73
(二)電信業務按服務能力分類 73
(三)電信業務按業務屬性分類 74
(四)電信業務發展演變 74
二、電信業務質量概念 76
(一)電信業務質量定義 76
(二)電信業務質量錶示方法 76
(三)業務質量保障關係 77
(四)業務質量與電信網絡性能的關係 77
(五)狹義電信業務質量 79
三、電信網絡的業務質量分析 80
(一)第一類電信網絡(PSTN)業務質量 80
(二)第二類電信網絡(Internet)業務質量 80
(三)第三類電信網絡(CATV)業務質量 80
(四)第四類電信網絡(B-ISDN)業務質量 80
四、電信業務質量問題討論 81
(一)關於電信業務質量指標 81
(二)關於電信業務狹義質量屬性描述 81
(三)PSTN業務質量屬性特點 81
(四)Internet業務質量屬性特點 82
(五)電話質量屬性等效錶示問題 82
第七章 網絡資源利用效率屬性分析 83
一、電信網絡資源利用效率概念 83
(一)廣義電信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3
(二)狹義電信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3
二、第一類電信網絡(PSTN)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4
(一)電路利用度 84
(二)確定復用效率 84
(三)電路忙時利用率 84
(四)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5
三、第二類電信網絡(Internet)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5
(一)電路利用度 85
(二)統計復用效率 86
(三)電路忙時利用率 87
(四)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7
四、第三類電信網絡(CATV)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7
(一)電路利用度 87
(二)電路忙時利用率 87
(三)電路復用效率 87
(四)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8
五、第四類電信網絡(B-ISDN)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9
(一)電路利用度 89
(二)ATM統計復用效率 89
(三)電路忙時利用率 90
(四)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90
六、電信網絡的網絡資源利用效率問題討論 91
(一)電信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計算結果 91
(二)關於業務等級分類 92
(三)關於電路利用度與緩存容量的關係 93
(四)關於分組丟失率與信道利用度的關係 93
(五)電路利用度與傳遞延時的關係 94
(六)電路利用度與接入速率的關係 95
(七)IP實時應用時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96
(八)IP非實時應用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97
(九)ATM實時應用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98
(十)電信網絡機理及其屬性是客觀存在 99
第四篇 電信網絡工程應用
第八章 電信網絡工程應用優劣判斷 103
一、電信網絡形態優劣的判斷 103
(一)網絡形態優劣評定的判據 103
(二)電信網絡環境 103
(三)電信網絡支持的電信業務 104
(四)電信網絡設計目標 105
二、網絡形態的屬性比較 106
(一)電信網絡的屬性 106
(二)網絡形態的基本屬性比較 107
三、電信網絡形態工程應用效果比較 108
(一)本地電話網方案選擇 108
(二)本地數據網方案選擇 108
(三)本地分配型電視網方案選擇 109
(四)復雜核心網/綜閤業務方案選擇 109
(五)簡單核心網/綜閤業務方案選擇 110
(六)數據鏈方案選擇 110
(七)支持GII的電信網絡優選方案 111
四、電信網絡工程應用討論 112
(一)關於技術屬性 112
(二)關於應用屬性 112
(三)工程設計原則 112
第九章 應用和發展電信技術的指導思想 113
一、業務綜閤思想 113
(一)背景 113
(二)ISDN的原則 113
(三)ISDN的發展過程 114
(四)業務綜閤思想概要 114
(五)曾經起過積極作用 114
(六)1990年之後遇到矛盾和睏難 115
(七)目前形勢 115
二、網絡融閤思想 115
(一)背景 115
(二)GII的目標 115
(三)GII的目標和原則 115
(四)GII的實現 116
(五)GII的基本模型 116
(六)GII思想概要 117
三、指導思想的優劣判據 117
四、指導現實工程應用的工程效果 118
(一)工程應用題目 118
(二)各類可能的電話網方案工程效果比較 119
五、指導現實係統集成的工程效果 119
(一)係統集成題目 119
(二)技術方案討論 120
六、指導現實設備研製的工程效果 120
(一)設備研製題目 120
(二)技術方案討論 121
七、關於指導思想的討論 122
(一)關於技術機理和指導思想 122
(二)指導思想産生的背景 122
(三)指導思想與技術基礎的關係 122
(四)業務綜閤思想 122
(五)網絡融閤思想 123
(六)不同思想引齣的不同觀點 123
(七)關於指導思想優劣判斷的結論 124
第十章 GII電信網絡形態討論 125
一、GII電信網絡總體概念 125
(一)概念提齣的背景 125
(二)GII電信網絡的設計目標 125
(三)GII電信網絡的設計原則 126
(四)GII電信網絡的發展趨勢 127
(五)GII電信網絡總體研究框架 127
二、GII電信網絡形態 127
(一)GII的基本考慮 127
(二)GII網絡形態 128
(三)GII電信網絡形態的特點 128
三、GII實現技術 130
(一)ATM統計復用技術 130
(二)MPLS尋址技術 130
(三)AAL2尋址技術 131
(四)GII尋址技術 131
(五)軟交換在GII中的應用 132
(六)區彆服務(DiffServ)協議應用 132
(七)光交叉連接在GII中的應用 133
(八)GII電信網絡的乾綫傳輸係統 133
(九)GII電信網絡演變對用戶接入的影響 134
(十)GII電信網絡的局限性 135
四、國際電聯的看法 135
五、關於GII電信網絡總體概念的討論 136
(一)關於ITU的研究方嚮 136
(二)GII電信網絡的基本特點 136
(三)關於GII電信網絡的工程效果 136
(四)關於GII電信網絡的工程應用評價 136
第五篇 電信網絡發展趨勢 137
第十一章 NGN概念討論 139
一、NGN問題提齣 139
二、國際電信界對NGN的各種看法 140
(一)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的看法 140
(二)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局(ITU-T)的看法 140
(三)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的看法 142
(四)國際軟交換協會(ISC)的看法 142
(五)歐盟NGN行動計劃的看法 144
(六)關於NGN看法的歸納 144
三、關於NGN的各種看法內涵的分析 145
(一)關於分層和分麵結構 145
(二)關於軟交換技術 146
(三)關於自動交換光網絡(ASON) 148
(四)關於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 150
(五)關於IPv6 151
(六)關於第三代移動通信 152
(七)關於綜閤服務(IntServ) 152
(八)關於區彆服務(DiffServ) 153
四、關於NGN概念的討論 154
(一)關於NGN的定義 154
(二)關於NGN與GII的關係 154
(三)關於冠以NGN的相關技術 155
第十二章 電信網絡發展趨勢 156
一、電信網絡發展演變趨勢問題 156
二、電信業務將如何演變 156
(一)公用電信業務的發展演變 157
(二)專用電信業務的發展演變 157
(三)關於電信業務發展預測 157
(四)關於電信業務發展演變的基本看法 158
三、基礎環境將如何演變 158
(一)關於電信網絡規模和結構環境 158
(二)關於傳輸係統的質量和容量環境 158
(三)關於基礎環境發展演變的基本看法 159
四、電信網絡設計目標將如何演變 159
(一)關於服務質量 159
(二)關於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159
(三)關於網絡安全 160
(四)關於電信網絡設計目標發展演變的基本看法 160
五、電信網絡實現技術將如何發展 160
(一)電信網絡實現技術發展概況 160
(二)正交頻率復用(OFDM)技術 161
(三)基於組閤公鑰(CPK)的標識認證技術 161
(四)無綫空間轉信技術 162
六、電信網絡形態將如何發展演變 165
(一)電信網絡形態發展概況 165
(二)數據鏈網絡形態 165
(三)MSTP網絡形態 169
七、電信網絡演變趨勢討論 170
(一)關於電信網絡發展演變規律 170
(二)網絡形態發展演變的層次結構 171
(三)關於網絡形態發展演變 171
(四)關於實現電信網絡的技術 172
第六篇 電信網絡安全問題 173
第十三章 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基本概念 175
一、安全概念 175
(一)安全定義 175
(二)安全分類 175
二、信息係統的安全概念 176
(一)信息係統的安全問題來源 176
(二)廣義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概念 176
(三)狹義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概念 176
(四)網絡安全優劣概念 177
(五)信息係統的安全體係結構 177
三、信息係統安全問題發展演變 177
(一)通信保密年代 177
(二)計算機安全年代 178
(三)計算機網絡安全年代 178
(四)嚮網絡世界安全過渡年代 179
四、電信網絡中存在的網絡安全問題 179
(一)廣播電視網(CATV)中的典型網絡安全問題 179
(二)公用交換電話網(PSTN)中的典型網絡安全問題 180
(三)Internet中的典型網絡安全問題 180
(四)無綫網絡中的典型網絡安全問題 180
(五)各類電信網絡共同存在的物理安全問題 181
五、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概念討論 181
第十四章 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屬性分析 183
一、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屬性概念 183
二、第一類電信網絡(PSTN)的網絡安全屬性 183
(一)安全屬性之一 183
(二)安全屬性之二 184
(三)安全屬性之三 184
三、第二類電信網絡(Internet)的網絡安全屬性 184
(一)安全屬性之一 184
(二)安全屬性之二 185
(三)安全屬性之三 185
(四)安全屬性之四 185
四、第三類電信網絡(CATV)的網絡安全屬性 185
(一)安全屬性之一 185
(二)安全屬性之二 186
(三)安全屬性之三 186
(四)安全屬性之四 186
五、第四類電信網絡(B-ISDN)的網絡安全屬性 186
(一)安全屬性之一 186
(二)安全屬性之二 187
(三)安全屬性之三 187
六、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問題討論 187
(一)技術機理是決定安全屬性的基礎 187
(二)不同的網絡機理,具有截然不同的網絡安全屬性 187
(三)網絡安全是國傢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187
(四)建設類技術與對抗類技術 187
第十五章 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防衛 189
一、電信網絡的網絡對抗模型 189
二、電信網絡攻擊 190
(一)第一種網絡攻擊——非法利用 190
(二)第二種網絡攻擊——秘密偵測 190
(三)第三種網絡攻擊——惡意破壞 191
三、電信網絡防衛 192
(一)第一種網絡防衛——機理防衛 192
(二)第二種網絡防衛——實現技術防衛 192
(三)第三種網絡防衛——工程應用防衛 193
(四)第四種網絡防衛——運營管理防衛 193
四、ISO/OSI安全體係結構 194
(一)建立安全體係結構的目的 194
(二)建立安全體係結構的方法 194
(三)ISO/OSI安全體係結構標準 194
(四)ISO/OSI對安全性的一般描述 194
(五)OSI安全體係結構的功能分層 195
(六)OSI安全體係結構各層上的安全服務 195
(七)安全分層及服務配置的原則 195
(八)OSI安全體係結構的各層上的安全機製 196
(九)OSI安全體係的安全管理 196
五、網絡安全防衛中的安全技術 196
(一)機理防衛與技術防衛 196
(二)反應式和預應式策略 197
(三)“周邊防衛策略”與“相互猜疑策略” 197
(四)單項技術防衛與防衛技術之間的配閤與聯閤 197
(五)防衛技術的相關性與獨立性 198
(六)實時信源定位技術 198
(七)“木馬”檢測技術 198
(八)研製可信電信網絡 198
附錄A 國際電信聯盟(ITU)概況 200
一、國際電信聯盟發展曆程 200
二、國際電信聯盟組織結構 200
三、ITU-R研究組設置 201
四、ITU-R研究組製定的建議 201
五、ITU-T研究組設置 202
六、ITU-T研究組製定的建議 203
附錄B 中國工程院信息學部1999年香山會議主題報告 205
一、“業務綜閤”還要走多遠? 205
(一)背景 205
(二)問題 207
(三)展望 207
二、“網絡融閤”如何實施? 209
(一)背景 209
(二)問題 211
(三)趨勢 213
三、最後一個問題——電信網絡的經濟性 217
附錄C 網同步總體框架 218
一、網同步概念 218
(一)網同步技術概念 218
(二)時鍾分配方式概念 219
(三)網同步技術輪廓 220
二、交換同步 221
(一)交換同步功能 221
(二)幀調整器 222
(三)幀同步技術 224
(四)控製滯後技術 227
(五)交換同步性能指標 229
三、時鍾分配網絡 230
(一)等級主從同步時鍾網絡 230
(二)局鍾設備 230
(三)主局鍾及主局時鍾性能規範 232
(四)從局鍾及從局時鍾性能規範 233
(五)相對漂移數值(X)計算 234
四、網同步工程設計 235
(一)受控滑動性能指標 235
(二)技術可能達到的滑動性能指標 235
(三)電信業務可以接受的滑動性能指標 235
(四)ITU(錶1/G.822)建議受控滑動性能指標規定 236
(五)ITU(錶2/G.822)建議受控滑動性能指標分配 236
(六)各條鏈路的受控滑動概率指標計算 236
(七)各條鏈路的受控滑動速率指標計算 237
(八)各級局鍾相對頻率容差計算 238
附錄D ISDN傳輸損傷控製總體框架 239
一、傳輸損傷概念 239
二、數字傳輸損傷錶示方法 239
三、數字傳輸損傷度量方法 240
四、數字傳輸損傷傳遞 241
五、數字傳輸模型 242
附件E 愛爾蘭B公式及其應用 244
一、愛爾蘭B公式 244
(一)假設 244
(二)推導 245
(三)結論 245
(四)討論 246
二、愛爾蘭B公式計算數據錶 246
三、利用愛爾蘭計算麯綫導齣中繼綫數/話務量關係麯綫 248
四、利用中繼綫數/話務量關係麯綫導齣中繼綫利用度 249
附錄F 分組丟失率和延時公式及其應用 250
一、通過復接器的數據分組丟失概率的公式 250
(一)通過復接器的分組丟失現象 250
(二)M/M/1基本的復接器物理模型 250
(三)假定 251
(四)公式導齣 251
(五)結論 252
二、分組丟失概率Ploss的計算 252
三、統計復用設備利用度與寄存器容量的關係 255
四、通過復接器數據分組的最大延時 256
五、電路利用度與最大延時的關係 257
(一)IP默認字長時的電路利用度與最大延時的關係 257
(二)IP平均字長時電路利用度與最大延時的關係 259
(三)ATM信元字長時的電路利用度與最大延時的關係 261
(四)ATM在核心網中應用時的電路利用度與最大延時的關係 263
六、電路利用度與接入速率的關係 264
(一)IP默認字長時的電路利用度與接入速率的關係 264
(二)ATM信元字長時的電路利用度與接入速率的關係 265
七、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267
(一)IP實時應用時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267
(二)IP非實時應用時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269
(三)ATM實時應用時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271
八、數據分組通過多對統計復接器時的分組延時和丟失率 273
(一)分組通過等級串聯復接器時分組延時和丟失概率計算 273
(二)分組通過平級串聯復接器時分組延時和丟失概率計算 274
附錄G 電信網絡復用效率計算 275
一、電信網絡中的復用效率 275
二、PDH/SDH的確定復用的復用效率 275
三、以太網統計復用的復用效率 276
四、PMX統計復用效率 276
五、幀中繼(RF)統計復用效率 277
六、PPP統計復用效率 278
七、ATM/AAL2電話專用統計復用效率 279
八、ATM/AAL2標準統計復用效率 279
九、ATM/AAL2(標準最大)統計復用效率 280
十、ATM/AAL5標準統計復用效率 280
十一、BTV/FSN復用效率 281
參考文獻 285
一、電信網絡參考文獻 285
二、網絡安全參考譯文目錄 287
三、網絡安全參考圖書目錄 288
後記 290
全集齣版後記 293
《通信的未來:萬物互聯時代的網絡構想》 簡介 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重大飛躍,都離不開通信技術的革新。從烽火狼煙到電報電話,再到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互聯網,通信網絡如同一張無形的巨網,將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個體緊密相連,深刻地重塑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乃至思維認知。本書並非是對現有通信網絡進行詳盡的理論拆解或技術剖析,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令人振奮的未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時代。我們將不再局限於討論“是什麼”,而是深入探究“將如何”。 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關於未來通信網絡的探索之旅。這場旅程的起點,是對當下通信網絡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的審慎觀察。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5G/6G等前沿技術的飛速發展,現有的網絡架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轉型。信息的海量增長、數據傳輸的實時性要求、終端設備的指數級增加,以及日益復雜的安全威脅,都對網絡的性能、彈性、可靠性和智能化提齣瞭更高的要求。本書將從宏觀的視角齣發,勾勒齣這些挑戰的輪廓,並預見它們將如何驅動下一代通信網絡的演進。 本書的核心,在於構建一個關於“萬物互聯”的未來圖景。在這個圖景中,通信網絡不再僅僅是信息傳輸的管道,而是成為一個高度智能化、服務化的有機體。我們設想的網絡,將能夠感知、理解並主動響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它將不僅僅連接人與人,更將連接人與物、物與物,實現從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的無縫映射。想象一下,智能傢居係統能夠根據你的生物節律自動調節室內環境;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實時感知並預測路況,實現零事故齣行;工業機器人能夠協同工作,完成復雜精密的生産任務;遠程醫療能夠提供媲美麵對麵診療的精確診斷與手術指導。這一切,都將建立在一個強大、可靠、智能的通信網絡基礎之上。 本書將深入探討構建這樣一個未來網絡的關鍵要素。其中,網絡架構的顛覆性重塑將是不可迴避的主題。我們不再固守傳統的集中式或分層式網絡模型,而是探索更加分布式、去中心化、軟件定義化的新型架構。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基石,它們賦予瞭網絡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和可編程性,使得網絡的配置、管理和優化能夠像軟件一樣便捷。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的重要性將更加凸顯,將計算和存儲能力推嚮網絡邊緣,靠近數據源,以降低延遲、減少帶寬壓力,並提升響應速度,這對於實時應用至關重要。 智能化與自適應性將是未來通信網絡的核心特徵。本書將探討如何將人工智能(AI)深度融入網絡的各個層麵。從流量預測、路徑優化、故障檢測與自愈,到資源調度、安全防護,AI將成為網絡“大腦”,賦予網絡自主學習、決策和進化的能力。一個能夠自主感知、分析並根據實時情況調整自身行為的網絡,將是應對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的必然選擇。我們也將討論如何利用AI實現更精細化的服務質量(QoS)保障,確保不同應用和服務能夠獲得所需的確切網絡資源。 安全與隱私的考量在任何通信網絡中都至關重要,在萬物互聯的未來更是如此。本書將探討如何在海量連接和復雜交互的環境下,構建更加主動、多層次、可信賴的安全防護體係。從物理層的加密到應用層的認證,從網絡邊界的防火牆到終端設備的智能檢測,我們將審視各種可能的安全威脅,並提齣相應的應對策略。同時,個人隱私的保護也將是重中之重。如何在數據流動最大化的同時,確保個體信息的安全與匿名,將是未來網絡設計者需要解決的難題。本書將思考如何通過隱私增強技術(PETs)和區塊鏈等分布式賬本技術,構建一個既開放又安全的數字空間。 互聯互通與標準化是實現真正萬物互聯的先決條件。本書將展望未來通信網絡在互操作性方麵的發展。不同廠商、不同技術、不同應用之間的無縫連接,需要統一的協議、標準和開放的接口。我們將討論在多標準、多協議並存的環境下,如何構建一個和諧共存、協同工作的網絡生態係統。開放標準的重要性將不言而喻,它們能夠打破技術壁壘,促進創新,並降低用戶的選擇成本。 能源效率與可持續性是通信網絡未來發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維度。隨著連接數量和數據流量的爆炸式增長,通信網絡的能耗也在不斷攀升。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更高效的網絡設計、更節能的硬件設備、以及智能化的資源管理,來降低網絡的碳足跡,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對我們社會責任的體現。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一次富有啓發性的思想探索。它將通過對前沿技術的展望、對未來應用場景的描繪,以及對潛在挑戰的理性分析,來激發讀者對通信未來發展的思考。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讀者能夠超越當前技術的局限,去構想一個更加智能、高效、安全、普惠的通信世界。 《通信的未來:萬物互聯時代的網絡構想》是一份獻給所有對未來充滿好奇、對科技驅動社會進步充滿信心的人們的禮物。它邀請您一同思考,在這個前所未有的互聯時代,通信網絡將如何演進,又將如何引領我們走嚮一個全新的文明階段。我們相信,未來的通信網絡,將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種賦能,一種連接,一種無限可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電信網絡遠不止是連接人與人的工具,它更是構建現代社會運行骨架的基石。它並沒有局限於介紹單純的技術原理,而是將這些技術巧妙地置於更廣闊的經濟、社會和曆史背景下進行審視。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網絡架構設計原則的探討,例如可擴展性、可靠性、安全性、可管理性等,這些原則是如何在不同的網絡場景下被權衡和應用的?書中是否會分析不同業務需求(如高清視頻流、物聯網設備連接、自動駕駛汽車通信)對網絡提齣的獨特挑戰,以及網絡如何通過技術演進來應對這些挑戰?我對書中關於“端到端”(End-to-End)理念的討論特彆感興趣,它如何在實現高效通信的同時,又保持瞭網絡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此外,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涉及一些關於網絡治理和監管的議題,畢竟,一個龐大的網絡係統,其運行必然涉及到復雜的管理和協調機製。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電信網絡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疊,更是社會發展的驅動力。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像是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電信技術演進之旅。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從早期電報、電話係統到現代光縴和5G網絡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瞭每一次技術飛躍背後驅動的根本原因以及帶來的深遠影響。我特彆感興趣的是書中對於“收斂”和“分層”這兩個核心概念的闡釋。究竟是如何從最初功能單一的通信綫路,逐步演變成如今集語音、數據、視頻於一體的綜閤性網絡?書中對不同網絡技術(如PSTN、ISDN、ATM、IP等)的演進脈絡及其相互之間的替代或融閤關係,是否能夠提供清晰的梳理?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是否能夠就“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等前沿概念,對其核心思想、技術實現以及對未來網絡架構的顛覆性變革進行詳細的闡述。例如,SDN如何通過將控製平麵與數據平麵分離,來實現網絡的靈活性和可編程性?NFV又如何通過虛擬化技術,將傳統的硬件網絡功能遷移到通用服務器上,從而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這些復雜的概念有一個宏觀且深入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那些希望深入瞭解現代通信係統運作機製的讀者提供瞭一份寶貴的指南。它並沒有流於錶麵,而是緻力於揭示電信網絡背後更為本質的運行邏輯。我特彆期待書中對“資源分配”和“流量管理”等核心議題的詳細闡述。例如,在網絡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各種調度算法和優先級機製,確保關鍵業務(如緊急呼叫)的優先傳輸?對於“網絡故障”的分析,書中是否會探討常見的故障類型,以及相應的檢測、定位和恢復機製?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協同通信”的概念,它如何通過不同網絡技術(如Wi-Fi與蜂窩網絡)的無縫切換和協同,來提升用戶體驗和網絡效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和“雲原生”(Cloud-Native)等新興技術,它們如何與電信網絡深度融閤,共同構建下一代智能網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全麵、更係統化的視角,來理解電信網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評分

我曾以為《電信網絡總體概念討論》會是一本偏嚮學術、理論性極強的書籍,但實際閱讀下來,卻發現它以一種極為易懂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復雜的電信網絡世界展現在我麵前。書中對於“無處不在的連接”這一願景,是如何一步步通過技術創新得以實現的,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帶寬”(Bandwidth)和“延遲”(Latency)這兩個關鍵指標的深入分析,它們是如何影響用戶體驗的,以及有哪些技術手段可以對其進行優化。另外,書中對於“網絡擁塞”(Network Congestion)問題的探討,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解決方案和管理策略?我對於“最後一公裏”的挑戰,以及各種接入技術(如ADSL、FTTx、Wi-Fi、蜂窩移動通信)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也充滿瞭好奇。這本書是否能夠清晰地解釋,為什麼我們在不同的場景下會使用不同的接入技術,以及這些技術是如何共同構建起一個完整的通信體係。我希望它能讓我對日常使用的網絡連接,有更深入的理解。

評分

這本《電信網絡總體概念討論》似乎是一本對電信領域底層邏輯進行深度剖析的書籍。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那些支撐著我們日常通信的海量基礎設施的運作原理,而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應用層麵。比如,它能否解釋清楚各種傳輸介質(光縴、銅纜、無綫電波)的物理特性如何影響信息傳遞的速度和穩定性?在網絡拓撲結構方麵,是否會詳細闡述從星型、總綫型到網狀等不同結構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在實際網絡部署中的考量?我對網絡協議棧的概念也充滿好奇,希望書中能生動地講解TCP/IP等協議是如何協同工作,確保數據包在全球範圍內的可靠傳輸,甚至能夠提供一些關於路由算法如何動態選擇最佳路徑的直觀解釋。更進一步,這本書會不會觸及到網絡安全的基礎,例如數據加密、認證機製等,這些都是構建信任網絡不可或缺的環節。我希望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能通過豐富的案例和清晰的圖示,讓原本抽象的網絡概念變得觸手可及。總而言之,我希望它能成為我理解電信網絡“幕後故事”的一把鑰匙,讓我不再僅僅是使用者,更能成為一個有洞察力的觀察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