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通信技术与应用

多媒体通信技术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勇,石方文,孙学康 著
图书标签:
  • 多媒体通信
  • 通信技术
  • 多媒体技术
  • 网络通信
  • 信号处理
  • 编码技术
  • 通信应用
  • 数字通信
  • 信息技术
  • 计算机网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561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14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学校电类规划教材--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邮电院校老师多年教学的经典之作
2.以应用为导向,内容全面
3.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4.适用于普通本、专科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的学生,也适合其他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参考之用。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7章,第1章 概述;第2章 数字音频编码;第3章 数字图像与视频压缩编码;第4章 多媒体通信网络;第5章 多媒体流式应用系统与终端;第6章 多媒体视频会议应用系统与终端;第7章 宽带无线多媒体应用系统与终端

作者简介

刘勇,北京邮电大学网络学院老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讲授课程是光纤通信、多媒体通信。

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多媒体通信的基本概念 1
1.2 多媒体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4
1.3 多媒体通信系统与相关业务 7
1.3.1 多媒体通信的体系结构及业务类型 7
1.3.2 多媒体通信系统及应用 9
1.4 多媒体通信的发展趋势 11
小结 12
习题 12
第2章 数字音频编码 13
2.1 音频技术基础 13
2.1.1 人耳听觉特性 13
2.1.2 音频编码的分类 17
2.1.3 语音质量评价 21
2.2 常用压缩编码方法 23
2.2.1 差值脉冲编码调制DPCM和
自适应差值脉冲编码调制
ADPCM 23
2.2.2 线性预测编码LPC 24
2.2.3 矢量量化VQ编码 25
2.2.4 子带编码 27
2.2.5 感知编码 28
2.3 音频压缩编码标准 30
2.3.1 波形编码标准 30
2.3.2 混和编码标准 32
2.3.3 MPEG音频编码标准 34
2.3.4 MPEG-2 AAC编码标准 38
2.3.5 MPEG-4音频标准 40
2.4 多媒体音频信息文件格式 40
小结 43
习题 44
第3章 数字图像与视频压缩编码 45
3.1 图像技术基础 45
3.1.1 视觉特性 45
3.1.2 彩色电视信号的形成 49
3.1.3 彩色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51
3.1.4 图像质量的评价 54
3.2 图像的统计特性 55
3.2.1 离散信源的信息熵 55
3.2.2 无记忆信源的概率分布与熵的关系 56
3.2.3 信源的相关性与序列熵的
关系 57
3.3 视频压缩编码 58
3.3.1 数据压缩的性能指标 58
3.3.2 无失真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熵编码 59
3.3.3 限失真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64
3.3.4 预测编码 65
3.3.5 变换编码 71
3.3.6 小波变换编码 75
3.4 图像与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78
3.4.1 静止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JPEG/JPEG2000 78
3.4.2 H.261和H.263 78
3.4.3 MPEG系列 82
3.4.4 H.264/AVC 89
3.4.5 H.265/HEVC 91
小结 94
习题 97
第4章 多媒体通信网络 98
4.1 多媒体通信对传输网络的要求 98
4.1.1 性能指标 98
4.1.2 多媒体通信的服务质量 102
4.2 网络对多媒体通信的支持简介 105
4.2.1 网络类别 105
4.2.2 互联网组网技术 107
4.2.3 无线网络组网技术 120
4.2.4 核心网络技术—NGN 132
4.3 传输层协议 139
4.3.1 传统Internet传输层协议 139
4.3.2 RTP协议 140
4.3.3 RSVP协议 145
4.4 多媒体同步 147
4.4.1 多媒体同步概述 147
4.4.2 多媒体数据 148
4.4.3 多媒体时域特征表示 150
4.4.4 多媒体同步的四层参考模型 153
4.4.5 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
SMIL 154
小结 155
习题 156
第5章 多媒体流式应用系统与终端 157
5.1 流媒体 157
5.1.1 流媒体技术及特点 157
5.1.2 流媒体的传输与控制协议 158
5.1.3 流媒体系统结构 159
5.2 IPTV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61
5.3 IPTV业务及对网络的QoS
要求 161
5.3.1 IPTV业务 161
5.3.2 IPTV对网络的QoS要求 162
5.4 IPTV系统结构 163
5.4.1 IPTV系统架构 163
5.4.2 工作流程 164
5.5 IPTV关键技术 165
5.5.1 内容分发网络CDN 165
5.5.2 P2P 168
5.5.3 节目内容的发布与呈现 171
5.5.4 数字版权管理 173
5.6 IPTV多媒体应用平台与终端 175
5.6.1 多媒体应用平台 175
5.6.2 多媒体计算机终端 177
5.6.3 IPTV机顶盒 178
5.7 IPTV多媒体应用系统 180
5.7.1 系统整体框架 180
5.7.2 基于P2P的IPTV CDN
系统 182
5.7.3 基于P2P + CDN的流媒体
应用 185
5.7.4 直播、点播、三重播放业务
应用 188
小结 191
习题 192
第6章 多媒体视频会议应用系统与
终端 193
6.1 会议系统的应用类型 193
6.2 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与终端 194
6.2.1 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
方式 195
6.2.2 多点会议控制方式 197
6.3 视听通信业务标准 198
6.3.1 视频会议标准体系 199
6.3.2 会话初始协议SIP 208
6.4 视频点播VOD系统与设备 217
6.4.1 VOD基本概念 217
6.4.2 VOD系统结构 219
6.4.3 VOD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 221
6.4.4 视频服务器 223
6.4.5 基于有线电视网的VOD
系统 225
6.4.6 基于电信城域网的VOD
系统 226
小结 229
习题 229
第7章 宽带无线多媒体应用系统与
终端 230
7.1 概述 230
7.1.1 3G、WLAN系统互联结构 230
7.1.2 富媒体分发技术 235
7.2 移动智能终端 238
7.2.1 移动终端硬件平台 238
7.2.2 移动终端软件平台 240
7.2.3 终端中间件 241
7.3 移动流媒体业务的实现 242
7.3.1 移动流媒体业务概述 242
7.3.2 数字版权管理 247
7.3.3 移动流媒体业务流程 255
7.4 移动网络视频监控 260
7.4.1 移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260
7.4.2 移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关键
技术 262
小结 264
习题 265
参考文献 267
《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理论、实践与前沿》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数字媒体的本质,解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多维度应用,并聚焦于交互设计的核心原则与创新方法。从理论基础到实际操作,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脉络,剖析了不同类型数字媒体的特点与表现形式,并强调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设计理念如何在技术与艺术之间搭建桥梁,最终实现卓越的用户体验。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前沿趋势的广泛主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学习框架。 第一部分:数字媒体基础理论与技术演进 本部分将从数字媒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出发,介绍支撑数字媒体运行的关键技术。 数字媒体的定义与范畴: 详细阐述数字媒体的概念,区分其与传统媒体的根本差异,并梳理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三维模型等在内的各类数字媒体载体。探讨数字媒体的非线性、交互性、可存储性、可传播性等核心特征。 数字信号处理基础: 介绍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换的原理,包括采样、量化、编码等过程。深入讲解数字图像、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的编码标准(如JPEG、MP3、H.264/AVC、H.265/HEVC等)及其在数据压缩和质量保障方面的作用。 多媒体内容创作工具与技术: 梳理当前主流的数字内容创作软件和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图像处理与编辑: Photoshop、GIMP等软件在图像编辑、合成、特效制作方面的应用。 音频编辑与制作: Audacity、Logic Pro、Pro Tools等软件在音频录制、混音、母带处理中的运用。 视频编辑与后期制作: Premiere Pro、Final Cut Pro、DaVinci Resolve等软件在剪辑、色彩校正、视觉特效、动态图形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三维建模与动画: Maya、3ds Max、Blender等软件在三维模型创建、材质贴图、骨骼绑定、动画序列生成中的应用。 游戏引擎与交互式内容开发: Unity、Unreal Engine等引擎在游戏开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内容制作中的核心功能。 内容分发与存储技术: 探讨数字媒体内容的高效存储方案(如RAID、NAS、云存储)以及流媒体技术(如HTTP Live Streaming (HLS)、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 (DASH))在网络传输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交互设计原理与方法论 本部分将聚焦于交互设计,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创建直观、高效、愉悦的数字产品。 用户体验(UX)与用户界面(UI)设计: 明确UX与UI的区别与联系,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深入讲解可用性原则(易学性、效率、记忆性、容错性、满意度),以及信息架构、导航设计、布局设计、色彩理论、字体排版等UI设计要素。 用户研究与需求分析: 介绍用户研究的重要性,包括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可用性测试、竞品分析等方法。学习如何从用户研究中提炼用户画像(Persona)、用户旅程图(User Journey Map),并转化为具体的设计需求。 交互设计流程与方法: 系统介绍常见的交互设计流程,如双钻模型(Double Diamond)、敏捷设计(Agile Design)等。重点讲解线框图(Wireframe)、原型设计(Prototyping)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低保真原型与高保真原型的应用场景。 信息架构(IA)设计: 探讨如何组织和结构化数字产品中的信息,确保用户能够轻松找到所需内容。介绍分类系统、标签系统、导航模式等IA设计核心概念。 可用性测试与迭代优化: 强调可用性测试是检验设计有效性的关键环节。讲解不同类型的可用性测试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测试结果对产品进行迭代优化,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设计模式与启发式评估: 学习常见的交互设计模式(如搜索、过滤、排序、表单填写等)及其应用场景。介绍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启发式原则,并将其应用于设计评估。 第三部分:数字媒体的跨平台应用与前沿探索 本部分将结合前两部分的基础,探讨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Web与移动应用交互设计: 深入分析响应式设计(Responsive Design)和自适应设计(Adaptive Design)在不同设备上的实现策略。讲解移动端交互设计的特性,如触摸手势、屏幕尺寸适配、性能优化等。 游戏交互设计: 探讨游戏特有的交互设计挑战,如核心玩法反馈、操作响应、关卡引导、UI/UX在游戏沉浸感中的作用。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交互: 介绍VR/AR技术的原理,以及在此类沉浸式环境下的交互设计新范式。例如,如何设计空间交互、手势控制、语音指令等,以及如何处理用户的眩晕感和方向感。 社交媒体与内容平台的交互: 分析社交媒体平台和内容聚合平台的交互设计特点,如信息流的组织、用户互动机制、推荐算法的UI体现等。 智能家居与物联网(IoT)交互: 探讨面向智能设备的交互设计,如何通过简洁直观的界面和智能化的交互方式,提升用户对物联网设备的控制体验。 数据可视化与信息呈现: 学习如何运用图表、地图、仪表盘等形式,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易于理解的视觉信息,从而帮助用户进行决策和分析。 人工智能(AI)在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中的融合: 探讨AI技术如何赋能数字媒体内容创作(如AI绘画、AI音乐生成),以及如何通过AI驱动的个性化推荐、智能助手、自然语言交互等方式,提升用户体验。 新兴技术与未来趋势: 展望声音交互、触觉反馈、情感计算、元宇宙(Metaverse)等新兴技术对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可能带来的变革。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前沿技术追踪: 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介绍最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 跨学科视角: 融合计算机科学、设计艺术、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引导性强: 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和思考框架,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目标读者: 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设计艺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从事Web开发、移动应用开发、游戏开发、UI/UX设计师、产品经理等技术和设计从业人员。 对数字媒体技术和交互设计感兴趣的各界人士。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数字媒体的核心技术,掌握交互设计的关键方法,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数字产品开发和创新中,创造出更具吸引力、更具价值的数字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期读了这本《多媒体通信技术与应用》,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引领我探索未来数字世界的指南。书中的内容,尤其是关于下一代通信协议和技术的部分,让我对未来通信的形态充满了想象。比如,书中对5G及未来6G在多媒体通信中的作用的探讨,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优化实时通信的延迟和带宽,都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没有局限于现有的技术,而是放眼长远,预见了未来通信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关于“沉浸式通信”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VR、AR以及全息通信在远程协作、教育、娱乐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生动、互动性更强的通信未来。书中对这些前沿技术的讲解,虽然涉及到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善于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而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信息。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技术研讨会,与最前沿的思考者们一起探讨通信的无限可能。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站在技术前沿,了解未来通信发展方向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宝典。

评分

坦白说,《多媒体通信技术与应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干货满满”,但又不会让你感到枯燥。我一直对通信技术比较感兴趣,但总是觉得它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从基础概念讲起,比如音频、视频信号是如何被数字化、编码和传输的,然后深入到一些更具体的应用,例如IP语音(VoIP)、即时消息、视频会议系统等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网络传输质量保证(QoS)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视频会卡顿、语音会中断,以及各种技术是如何努力克服这些问题的。而且,书中对不同通信协议的比较分析也十分到位,让我对TCP/IP、UDP等协议在多媒体通信中的不同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通信原理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你在理解技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些技术是如何实实在在地服务于我们的日常沟通和信息获取的。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拉近了与通信技术之间的距离,对这个曾经模糊的领域有了更清晰、更实在的认知。

评分

我最近读了《多媒体通信技术与应用》这本书,感觉它在内容呈现上非常有特色,尤其是对于实际工程应用方面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并没有过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探讨各种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具体实现和应用场景。例如,在讲解网络视频直播技术时,书中详细介绍了推流、转码、CDN分发等关键环节,并结合了一些实际的部署案例,让我对直播背后的技术运作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同样,在社交媒体上的语音和视频通话功能方面,作者也深入剖析了其中的技术挑战,比如如何保证低延迟、高清晰度的通话质量,以及如何应对网络不稳定的情况。书中还涉及了许多与安全和隐私相关的议题,比如加密技术在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保护用户的通信数据。我最欣赏的一点是,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并且能够将技术原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让我不仅仅是“知道”技术,更是“理解”技术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对于想要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或者对多媒体通信的工程实践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极高。

评分

这本《多媒体通信技术与应用》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堆砌的书,没想到读起来引人入胜,从最基础的信号传输原理讲起,一点点深入到各种编码压缩技术,再到实际应用场景的分析,逻辑清晰得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娓娓道来。特别是关于视频编码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把H.264、HEVC这些复杂的算法讲得通俗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其精髓。而且,书中穿插了大量真实的案例研究,从早期的互联网视频点播,到现在的直播、VR/AR通信,每一个例子都让我对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更是在讲述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如何推动社会进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领域有了系统性的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想要了解多媒体通信技术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既有理论的严谨又不乏实践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多媒体通信技术与应用》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在信息传递的“载体”和“内容”本身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它没有把通信技术本身当成最终目的,而是将其视为实现信息交流和内容呈现的手段。书中的内容,尤其是关于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多媒体通信中的重要性,让我耳目一新。它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用户在视频会议、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场景下的参与感和舒适度。例如,书中关于自适应比特率流(ABR)的介绍,不仅仅是解释其技术原理,更着重于它如何通过智能调整视频质量来优化用户观看体验,减少缓冲带来的不适。此外,书中对情感计算和个性化通信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在未来发展中的人文关怀。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堆叠,而是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我感觉这本书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审视了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它不仅仅是在教你“怎么做”,更是在启发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未来还可以怎么做”。对于那些希望从用户视角出发,去理解和应用多媒体通信技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