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给教师职业的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育改革形势的新变化,必然带来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改革的变化和更新。另外,当代信息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以及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合作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就要从目标、形式、方法到组织进行全方位变革,而改革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科学研究。因此,本书立足于学科前沿、反映信息社会的发展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心理学的新要求,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高,同时力争使心理学本土化、生活化与大众化,使学习者充分认识自己,不断调整自己,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幸福指数和生命质量。基于此,作者编写并出版这本《教育心理学》。本书具有以下4 个突出特点。
1. 体例新颖
本书紧紧围绕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育”“评”四大方面来选取有关的教育心理学内容。“
2. 内容实用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既继承了本学科稳定的、公认的一些基本内容,又勇于改革创新,增加了一些反映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前沿动态的*新成果,例如,引进了教育认知神经科学与脑科学,新增加了某些章节,例如,增加了技能、教师心理和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等。
3. 实践性强
本书加大了实践方面的比重。书中的实例大多是出自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全书在行文编写上力求做到密切联系学习者的学习、生活实际,对其出现的各种问题,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进行调解。本书将以解决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操作和应用的问题作为突破的难点,使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指导学习者学习中真正发挥作用。
4. 资源丰富
本书紧密结合高校省级精品课建设,并配有一系列含有相关资源的教学网站,较好地满足了数字化校园背景下,学校对优质立体化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需求。本书提供了阅读小资料,开拓了读者的视野,力求做到对学习者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本书适合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习者使用,也适合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学习者使用,还可作为教育与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参考书及中学教师资格培训和心理从业人员资格培训用书或自学用书。
内容简介
本书共12章,由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个性心理4部分组成,内容既包括了国内外当代教育心理学的新发展,又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尽量使心理学本土化与生活化。全书体例新颖、实用性强,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论述了学生心理发展理论、学习及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知识的获得、学习策略、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技能的学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教学设计与评价、教师心理、个性差异与教育等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目录
第一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导论 3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述 3
一、个体行为 3
二、心理活动(心理现象) 4
三、心理的实质 6
四、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派别 9
五、心理学的分支 13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与内容 15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5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17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18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
基本原则 18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20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和意义 24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24
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24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理论 27
第一节 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27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27
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 29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
教育意义 32
第二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35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
阶段理论 35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44
第三节 学生人格发展阶段 45
一、弗洛伊德人格发展
阶段理论 46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
阶段理论 47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
社会因素 51
第三章 学习及学习理论 53
第一节 学生的学习 53
一、学习概述 53
二、学习的作用 54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56
四、学习的分类 57
第二节 行为主义与认知
主义学习理论 59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59
二、认知学习理论 65
第三节 建构主义与人本
主义学习理论 72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72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75
第四节 展望:教育神经
科学与脑科学 76
一、教育神经科学 77
二、脑与学习 79
第二篇 学习心理
第四章 学习动机 83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83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83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84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85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
效果的关系 86
五、学习动机的分类 87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88
一、强化理论 88
二、需要层次理论 91
三、成就动机理论 94
四、成败归因理论 96
五、习得性无力感理论 97
六、自我效能感理论 99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
培养与激发 101
一、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
学习目标 101
二、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101
三、培养与激发学习兴趣 102
四、创设问题情境,实施
启发式教学 104
五、设置榜样 105
六、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105
七、正确评价,适当运用
表扬与批评 106
八、适当开展竞赛 107
九、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108
十、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 108
第五章 知识的获得 109
第一节 知识获得的概述 109
一、知识与知识的获得 109
二、知识的种类 110
三、知识获得的一般条件 111
四、知识获得的方式 112
五、知识构建的组织原则 114
第二节 注意与教学 114
一、注意 114
二、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 116
三、注意的种类 118
四、注意的品质 121
五、注意的规律及其在
教学中的运用 124
第三节 观察与知识的感知 128
一、观察与观察力 128
二、感知觉的概述 129
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
的运用 134
四、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37
第四节 记忆与知识的巩固 139
一、记忆的概述 139
二、记忆过程分析 142
三、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46
第五节 思维与知识的理解 151
一、思维的概述 151
二、知识的理解 153
第六节 概念的掌握与
学习迁移 156
一、概念的概述 156
二、在教学条件下影响
概念掌握的因素 158
三、学习迁移的概述 159
四、学习迁移的理论 161
五、迁移规律在教学中
的应用 163
第六章 学习策略 167
第一节 学习策略的
定义及特征 167
一、学习策略概述 167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169
三、研究学习策略的意义 170
第二节 学习策略的分类 170
一、认知策略 171
二、元认知策略 178
三、资源管理策略 180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教学
与训练 185
一、学习策略教学概述 185
二、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187
三、学习策略教学的内容 188
四、学习策略的教学与
训练的途径 190
五、学习策略的教学课程 193
第七章 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
的培养 195
第一节 问题解决能力概述 195
一、问题解决概述 195
二、问题解决及问题解决
的阶段 198
第二节 问题解决能力的
培养策略 200
一、问题解决的策略 200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03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206
第三节 创造性概述 208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208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209
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210
第四节 创造性的测量与
培养策略 211
一、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212
二、创造力的测量 213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4
第八章 技能的学习 217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217
一、技能的含义 217
二、技能的类型 219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221
一、操作技能的作用
及其分类 221
二、操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23
三、操作技能的掌握阶段 225
四、操作技能的培训 227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学习 234
一、心智技能的含义及
其作用 234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236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240
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247
第一节 品德的界定及
心理结构 247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247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250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253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253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257
三、道德意志的形成 258
四、道德行为的形成 260
第三节 良好品德的培养模式 261
一、道德发展理论 261
二、学生品德不良形成
的原因 264
第四节 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267
一、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 267
二、学生品德的培养方法 268
第三篇 教学心理
第十章 教学设计与评价 273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273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273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273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275
第二节 选择教学策略 278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及
其分类 279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学策略 279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学策略 281
四、个别化教学策略 283
五、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285
第三节 教学评价概述 286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286
二、教学评价的作用 287
三、教学评价的范围 288
四、教学评价的分类 289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方法
与技术 294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 294
二、教师自编测验 295
三、测验的质量分析 298
四、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299
五、教学评价结果的
处理与报告 300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 301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301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301
二、教师的特征 305
第二节 师生互动 310
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311
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314
三、师生互动 314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15
第三节 教师的职业倦怠
与心理健康 318
一、教师职业倦怠 318
二、教师心理健康 322
第四节 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328
一、教师的成长阶段 328
二、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
教师的差异 329
三、专家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331
第四篇 个性心理
第十二章 个性差异与教育 335
第一节 智力差异与教育 335
一、智力概述 335
二、智力的测量 337
三、智力的发展及个体差异 340
四、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343
五、智力差异与教育 345
第二节 人格差异与教育 347
一、人格的概述 347
二、气质差异与教育 349
三、性格差异与教育 362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370
五、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371
参考文献 373
前言/序言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给教师职业的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育改革形势的新变化,必然带来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改革的变化和更新。另外,当代信息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以及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合作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就要从目标、形式、方法到组织进行全方位变革,而改革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科学研究。因此,本书立足于学科前沿、反映信息社会的发展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心理学的新要求,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高,同时力争使心理学本土化、生活化与大众化,使学习者充分认识自己,不断调整自己,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幸福指数和生命质量。基于此,作者编写并出版这本《教育心理学》。本书具有以下4个突出特点。
1. 体例新颖
本书紧紧围绕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育”“评”四大方面来选取有关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教”即教师的教,“学”即学生的学,在教学与学习心理方面,我们研究并介绍了教师心理、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知识的获得、学习策略、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等有关心理学知识。“育”即学生心理发展理论和德育心理,主要介绍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含义、特征、意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介绍了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个性差异与教育。“评”即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评价,介绍了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另外,本书是按照“篇”的体例来编写的,全书内容共分为4篇,即基本理论篇、学习心理篇、教学心理篇、个性心理篇。其基本涵盖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主要内容,同时侧重学习者的学习方面,为了增强编写的新颖性,在每一章中还穿插了有趣的小资料,供学习者阅读,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内容实用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既继承了本学科稳定的、公认的一些基本内容,又勇于改革创新,增加了一些反映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前沿动态的最新成果,例如,引进了教育认知神经科学与脑科学,新增加了某些章节,例如,增加了技能、教师心理和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等。还新增加了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本书章节的设定、内容的选择尽可能贴近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试大纲,本书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通过率。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学实用性较强的优势,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凸显心理学应用的延展性。
3. 实践性强
本书加大了实践方面的比重。书中的实例大多是出自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全书在行文编写上力求做到密切联系学习者的学习、生活实际,对其出现的各种问题,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进行调解。本书将以解决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操作和应用的问题作为突破的难点,使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指导学习者学习中真正发挥作用。
4. 资源丰富
本书紧密结合高校省级精品课建设,并配有一系列含有相关资源的教学网站,较好地满足了数字化校园背景下,学校对优质立体化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需求。本书提供了阅读小资料,开拓了读者的视野,力求做到对学习者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本书适合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习者使用,也适合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学习者使用,还可作为教育与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参考书及中学教师资格培训和心理从业人员资格培训用书或自学用书。
本书由夏凤琴、姜淑梅编著。其中,李淑莲、崔继红、张春梅也为本书的编写做了大量工作。在此,对她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全书最后由夏凤琴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教材、专著和论文资料,在此谨向其作者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的缺点、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改进与提高。我们的信箱是huchenhao@263.net,电话是010-62796045。
编 者
2017年5月
教育心理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