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目录
第1章 颅脑及头颈部CT检查技术 1
第一节 颅脑CT检查技术 1
第二节 五官、咽喉及颈部CT检查的扫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 5
第三节 CT新技术在头颈CT检查的应用 10
第2章 颅脑、五官及颈部解剖 18
第一节 正常头颅CT横断面解剖 18
第二节 眼球及附属结构基本解剖 21
第三节 颞骨基本解剖 24
第四节 鼻及鼻窦基本解剖 26
第五节 咽部基本解剖 28
第六节 喉部基本解剖 30
第七节 颈部基本解剖 32
第八节 CT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35
第3章 脑血管病 37
第一节 脑梗死 37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3
第三节 颅内出血 45
第四节 颅内血管畸形 48
第五节 脑动脉瘤 50
第六节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53
第4章 颅脑肿瘤 57
第一节 颅脑肿瘤的CT影像学分析方法 57
第二节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64
第三节 颅脑神经肿瘤 84
第四节 桥小脑角区囊性肿瘤 88
第五节 脑膜肿瘤 90
第六节 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 93
第七节 生殖细胞肿瘤 95
第八节 鞍区肿瘤 98
第九节 转移性肿瘤 102
第十节 区域性肿瘤的局限性延伸 104
第十一节 神经元及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混合性肿瘤 106
第5章 颅脑损伤 109
第一节 颅骨骨折 109
第二节 颅内血肿 113
第三节 脑外伤并发症及后遗症 120
第6章 颅内感染性疾病 122
第一节 脑膜炎 122
第二节 病毒性脑炎 125
第三节 脑脓肿 127
第四节 脑结核瘤 129
第五节 脑囊虫病 132
第六节 硬膜外脓肿 135
第七节 硬膜下脓肿 137
第7章 颅脑先天性发育畸形 139
第一节 胼胝体发育不良 139
第二节 先天性第四脑室中侧孔闭锁(Danty-Walker 综合征) 142
第三节 脑灰质异位症 144
第四节 脑穿通畸形 146
第五节 蛛网膜囊肿 148
第六节 脑裂畸形 150
第七节 颅底凹陷症(寰枕部畸形) 152
颅脑和头颈部CT诊断
第八节 结节性硬化 154
第8章 脑白质病 156
第一节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156
第二节 脱髓鞘性脑白质病 158
第三节 髓鞘发育不良性脑病 160
第9章 脑变性疾病 162
第一节 肝豆状核变性 162
第二节 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 165
第10章 脑萎缩 167
第一节 老年性脑萎缩 167
第二节 小脑萎缩 169
第11章 脑积水 171
第一节 先天性脑积水 171
第二节 梗阻性脑积水 173
第三节 交通性脑积水 175
第12章 一氧化碳中毒 177
第13章 眼及眼眶病变 179
第一节 眼球病变 179
第二节 眼眶病变 183
第三节 视神经病变 196
第四节 泪腺病变 200
第五节 外伤、骨折及异物 203
第14章 颞骨病变 206
第一节 颞骨炎性病变 206
第二节 胆脂瘤 209
第三节 颞骨外伤 212
第15章 鼻及鼻窦病变 215
第一节 鼻及鼻窦炎性病变 215
第二节 鼻窦肿瘤 225
第三节 鼻及鼻窦外伤 235
第16章 口腔和咽喉部病变 237
第一节 咽部黏液囊肿 237
第二节 增殖体肥大 239
第三节 咽旁间隙感染 240
第四节 咽部异物 242
第五节 鼻咽癌 243
第六节 口咽肿瘤 245
第七节 下咽癌 250
第八节 喉癌 252
第17章 涎腺病变 256
第一节 腮腺病变 256
第二节 颌下腺病变 266
第18章 颈部软组织病变 269
第一节 颈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269
第二节 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 280
第三节 颈部淋巴结病变 291
第1章 颅脑及头颈部CT检查技术
第一节 颅脑CT检查技术
一、头颅CT平扫
(一)适应证
头颅CT平扫适用于各种颅脑常见疾病的诊断。例如,各种变异及先天发育畸形,脑外伤,脑血管病,脑肿瘤,感染性病变,中毒、变性、代谢性疾病及颅骨病变。
(二)扫描参数及方法
头颅CT平扫即不使用对比剂增强的CT扫描方法,头颅CT检查多用横断层面,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部深入扫描架的孔内,扫描基线多用眶耳线(OML)或听眦线(CML),即眼外眦与外耳孔的连线。一般选用5mm层厚,由基线开始依次间隔向上扫描至颅顶部。可根据实际采用横轴面扫描或螺旋扫描两种方式。
二、常规头颅CT增强检查
(一)适应证
对于CT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CT增强扫描能够提高病变的检出率。通过病变有无强化或强化模式,有助于对病变定位定性,确定病灶的范围和临床分期,提高评估肿瘤分期的准确性。
(二)扫描参数及方法
(1)头颅CT增强扫描即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扫描的方法,定位及扫描方法与CT平扫相同,静脉注射对比剂约50ml,流率为2.5ml/s。
(2)CT检查时所用对比剂:研究表明非离子型对比剂的理化特性更接近于人体的内环境。CT检查常用的非离子型对比剂,如碘海醇(欧乃派克)300~350mgI/ml,用量为每次50~100ml。碘普胺(优维显)300~370mgI/ml,用量为每次50~100ml。对比剂给药目前大多使用高压注射器,以快速大量团注法满足不同条件的注药要求,保证图像质量。
(3)对比剂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对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禁用。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分为三类:轻度,如恶心、呕吐的患者应给予密切的观察;中度,如心悸、荨麻疹的患者可使用激素类药物对症治疗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重度,如喉头水肿、血压下降,休克的患者应及时对症抢救。因此,在行对比剂增强检查时应注意防治,CT室应准备抢救用药及设备。
三、头颈血管成像
(一)适应证
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CTA)适用于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畸形、动脉瘤等。
(二)扫描参数及方法
1.扫描范围 范围自主动脉弓至头顶,患者仰卧位行螺旋扫描。
2.扫描参数
(1)常规CTA螺旋扫描:电压120kV,电流500mA,扫描层厚0.625mm。螺距0.516︰1。旋转时间为0.4s,扫描视野(FOV)为20~25cm,矩阵大于等于256×256。软组织算法重建。
(2)低剂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CTA):先后获得空间位置完全相同的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平扫:螺旋扫描,电压100kV,电流150mA,ASIR40%,螺距0.516︰1,扫描层厚0.625mm。增强扫描:电压100kV,电流300mA,ASIR40%,螺距0.516︰1,扫描层厚0.625mm。
3.扫描方法
(1)超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定技术:头颈联合扫描者选取第4、5颈椎层面,以流率4ml/s注入对比剂(370mgI/100ml)20ml及生理盐水15ml,开始进行同层动态扫描,间隔2s,层厚5mm,然后在横断位图像上,颈总动脉分叉水平,选择1个感兴趣区,测量并保存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TDC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延迟时间的计算:延迟时间=1/2(碘对比剂注射时间-扫描时间)+达峰时间。随后进行CTA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对比剂速率为5ml/s,对比剂65ml,注射完后用生理盐水40ml冲管。
(2)Smart预扫描方法:当对比剂在靶血管达到高峰浓度时开始扫描。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造影剂速率为5ml/s,对比剂(370mgI/100ml)65ml,注射完后立即用生理盐水40ml冲管。
(三)CTA图像重建
将薄层原始数据传到后处理工作站,利用Add/Sub软件,用重建后的增强扫描图像减去平扫图像,得到减影的原始数据。用重建后的增强扫描图像数据进行有骨结构的CTA重建(常规CTA),再用减影的原始数据进行去骨的重建(DSCTA)。
常规CTA的重建方法主要包括:①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②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reformation,MPR);③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④曲面重建(curvedplanarreconstruction,CPR)。
(四)重点提醒
注意观察头颈血管有无先天变异、畸形和动脉瘤,血管狭窄的患者是否有侧支循环。
四、CT脑灌注成像
(一)适应证
CT脑灌注成像适用于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二)扫描参数及方法
(1)以GE公司64排VCT为例,扫描方法:对比剂开始注射的同时,进行感兴趣层面同层动态CT横轴位扫描。扫描参数:电压80kV,电流200mA,扫描速度1s/360°,间隔时间为1s,扫描总时间80s,层厚5mm,覆盖范围5mm×8=40mm。优维显(370mgI/100ml)40ml,注射速率4~5ml/s。
(2)以GE公司DiscoveryCT750为例,扫描方法:shuttle模式,ASIR80%,电压100kV,电流80mA,螺旋扫描,层厚5mm,间隔10mm,螺距0.984︰1,扫描范围12~16cm,pass25~30,Timeperpass1.6s。例如,12cm覆盖范围,30pass,12×30=360层,扫描时间48s,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速率4~5ml/s,造影剂35ml。
(三)CT灌注图像重建
原始数据经后处理工作站脑灌注分析软件重建,可得到:①脑血流量(CBF);②脑血容量(CBV);③达峰时间(TTP);④平均通过时间(MTT)。
(四)重点提醒
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进行CT脑灌注联合头颈CTA一站式检查,了解血管狭窄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了解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第二节 五官、咽喉及颈部CT检查的扫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
一、眼眶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眼眶CT扫描技术适用于眼部各类病变。
(二)扫描参数及方法
1.扫描体位 患者仰卧位,固定头部不动,眼球向前凝视,保持眼球固定不能转动。
2.扫描范围 ①横断面:扫描基线为听眶线;②冠状面:扫描基线为听眶线的垂线;③斜矢状面:重建基线平行于视神经。
3.基本参数
(1)视野(FOV):(14cm×14cm)~(16cm×16cm);矩阵:512×512。
(2)非螺旋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100mA,层厚2.0mm,层间距2.0~5.0mm。
(3)螺旋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200mA,采集层厚≤1.25mm,螺距≤1.5,重建图像层厚≤2mm,层间距2.0~5.0mm。
根据临床需要行三维图像重组和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表面遮盖重组(SSD)成像。
4.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建
(1)骨窗:窗宽3000~4000Hu,窗位500~700Hu。
(2)软组织窗:窗宽300~400Hu,窗位40~50Hu。
5.增强扫描 对软组织病变或血管性病变应进行增强检查,推荐采用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2.0~3.0ml/s,总量80~100ml,延迟时间依病变及设备情况而定。
二、颞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颞骨CT扫描技术适用范围包括颞骨及内、中、外耳各类疾病。
(二)扫描参数及方法
1.扫描体位 患者取仰卧位,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一致,下颌稍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2.扫描范围
(1)横断面:扫描基线为听眶线,范围从外耳道下方向上扫描整个颞骨岩锥。
(2)冠状面:扫描基线为听眶线的垂线。
(3)矢状面:重建基线平行于正矢状面。
3.基本参数
(1)视野(FOV):(14cm×14cm)~(18cm×18cm)[单侧分别重建FOV:(8cm×8cm)~(10cm×10cm)];矩阵≥512×512。
(2)非螺旋扫描方式:电压≥120kV,电流≥150mA,层厚1.0~2.0mm,层间距1.0~2.0mm。
(3)螺旋扫描方式:电压≥120kV,电流≥300mA;采集层厚≤0.75mm,螺距≤1.0;重建图像层厚≤1mm,层间距≤层厚。根据临床需要进行曲面及三维图像重建,包括Stenvers位(重建基线平行于颞骨长轴)、Poschl位(重建基线垂直于颞骨长轴)、最大密度投影(听骨链及骨迷路重建)、最小密度投影(骨迷路内腔重建)、SSD。
4.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建
(1)骨窗:窗宽3000~4000Hu,窗位500~700Hu。
(2)韧带、肌腱、鼓膜及镫骨显示:窗宽3000~4000Hu,窗位≤200Hu。
(3)软组织窗:窗宽300~400Hu,窗位40~50Hu。
对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等需同时采用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建。
5.增强扫描 对软组织病变、面神经、听神经病变或颈内静
颅脑和头颈部CT诊断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颅脑和头颈部CT诊断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买来参考用的,还没看完
评分书很好质量很满意图像很清楚
评分简单实用!
评分是正版,图片很清楚,物美价廉
评分好 还可以
评分书不错,值得够买
评分简单实用!
评分不错 点赞
评分不错
颅脑和头颈部CT诊断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