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世界简史》,百年经典之作,被翻译成30多个国家的文字,50多个版本,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此版本有200多幅插图。
2.世界为何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理清影响世界发展的脉络,轻松架构世界历史的轮廓。
3.《世界简史》可读性很强,作者威尔斯旨在让读者像读小说一样一口气读完。
4.此版本为硬精装,是在原《世界简史》的精装修订版,增加了“作者个人童年照、作者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作者朋友萧伯纳夫妇一起时的大量珍贵照片;作者喜欢用漫画来表现日常生活,此次修订还增加了作者的个人手绘漫画图;作者生平,作者主要作品简介以及著作汇总。”
5.20张珍贵插图,让你更多地了解作者威尔斯以及他的作品。
内容简介
威尔斯的《世界简史》共有六十七章,从宇宙中的地球写起,一直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从人类文明的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再现了人类文明酸甜苦辣的历程。
作者抛弃了堆积枯燥的文学史料,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冗长繁杂的文学史料简化精炼,简洁明了、脉络清晰地再现了这段历史,堪称大众通俗世界史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社会思想家,20世纪初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三杰之一,代表作《时间机器》。威尔斯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内容涉及文学、科学、历史、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是现代多产的作家之一。一战后,他创作了长达100万字的《世界史纲》,展现了其作为历史学家的一面。《世界简史》是其继巨著《世界史纲》后,又一史学通俗经典之作。
目录
第1章 空间里的世界 / 001
第2章 时间里的世界 / 004
第3章 生命的起源 / 008
第4章 鱼类时期 / 012
第5章 石炭纪沼泽期 / 016
第6章 爬行动物时期 / 020
第7章 最早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 024
第8章 哺乳动物时期 / 028
第9章 猿、类人猿和原始人 / 032
第10章 尼安德特人和罗得西亚人 / 036
第11章 最早的真正人类 / 040
第12章 原始思维 / 046
第13章 耕种的开始 / 050
第14章 新石器时期的原始文明 / 055
第15章 苏美尔、古埃及和文字 / 059
第16章 原始游牧民族 / 064
第17章 最早的航海英雄 / 069
第18章 埃及、巴比伦和亚述 / 074
第19章 原始雅利安民族 / 080
第20章 最后的巴比伦帝国和大流士一世帝国 / 084
第21章 早期的犹太人 / 088
第22章 犹太的祭司和先知 / 093
第23章 希腊文明 / 097
第24章 希波战争 / 102
第25章 繁荣的希腊 / 107
第26章 亚历山大帝国 / 112
第27章 亚历山大城的科学 / 116
第28章 释迦牟尼 / 120
第29章 阿育王 / 125
第30章 中国的两位伟大圣人——孔子和老子 / 128
第31章 罗马的兴起 / 133
第32章 罗马和迦太基 / 137
第33章 崛起的罗马帝国 / 142
第34章 罗马和中国 / 151
第35章 早期罗马帝国的平民生活 / 155
第36章 罗马帝国时代的宗教 / 160
第37章 耶稣与基督教 / 165
第38章 基督教的发展 / 172
第39章 蛮族入侵和罗马帝国的东西分裂 / 176
第40章 匈奴人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 180
第41章 拜占庭帝国和萨珊王朝 / 184
第42章 中国的隋唐时代 / 188
第43章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 191
第44章 阿拉伯的文明 / 194
第45章 拉丁语基督教的发展 / 197
第46章 十字军东征与教皇统治时代 / 203
第47章 王侯顽抗和教会大分裂 / 211
第48章 蒙古人的征服 / 218
第49章 欧洲的理性复苏 / 222
第50章 拉丁教会的变革 / 230
第51章 查理五世皇帝 / 234
第52章 欧洲君主制、议会制、共和制的政治实验时代 / 241
第53章 欧洲新帝国的扩张 / 249
第54章 美国独立战争 / 254
第55章 法国大革命和君主制在法国的复辟 / 259
第56章 拿破仑之后欧洲不稳定的和平 / 266
第57章 物质知识的发展及所取得的成就 / 270
第58章 工业革命 / 278
第59章 现代政治和社会思想的发展 / 282
第60章 美国的扩张 / 290
第61章 德国在欧洲的崛起 / 297
第62章 轮船、铁路时代新的海外帝国 / 299
第63章 欧洲入侵亚洲和日本的崛起 / 304
第64章 1914年的大英帝国 / 309
第65章 欧洲军备时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311
第66章 俄国十月革命 / 318
第67章 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 / 322
附录一 世界大事年表 / 327
附录二 威尔斯生平 / 340
附录三 威尔斯主要作品简介及著作汇总 / 342
精彩书摘
第1章 空间里的世界
我们现在对世界历史的了解是极不完全的。在200年以前,人们所掌握的仅限于3000年以来的历史。而3000年以前发生的事情,则仅仅是人们的推测和臆想,也有部分是传说。在当时的文明世界里,绝大多数人都被告之并相信,这个世界是在公元前4004年被突然创造出来的,不过,具体是在这一年的春季还是秋季,当时的权威们各执一词,众口不一。这种创世时间精确得有些荒谬的观点,是基于对希伯来《旧约》过于字面的解读,一种神学式的任意猜测。如今,这种观点早已被传教士所摒弃。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存在了很长甚至是无限长的时间。当然,这种观点也可能包含着荒谬的认识,就像在一间屋子相对的两面墙上都装上镜子,从而使屋子看起来没有尽头一样。那种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仅存在了六七千年的观点,早已经被彻底推翻。
如今,人们都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直径约为8000英里1①,两端稍扁的橘状球体。大约在2500年前,就有个别学者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这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一个平面。那时有各种关于地球和天空、行星、恒星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在今天看来,这些理论全都不切实际。如今,人们知道每过24小时,地球就以地轴(比赤道的平均直径短24英里)为中心自转一周,由此形成昼夜交替。此外,地球还沿着轻微倾斜且慢慢变化的椭圆形轨道,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由此形成四季更迭。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离太阳最近的距离是9150万英里,最远的距离是9450万英里。
月球这个星体比地球小,在离地球平均23.9万英里远的地方围绕着地球运行。并不是只有地球和月球这两个星体在围绕太阳运行,在离地球36亿英里和67亿英里的地方,还有水星和金星。在地球的运行轨道外围,有无数的呈带状的、可忽略的小星体、小行星,此外还有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它们距离太阳分别有14100万英里、48300万英里、88600万英里、178200万英里和179300万英里。这些庞大的数字肯定会给读者造成
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把太阳和这些行星按一定的比例同时缩小,读者理解起来肯定会更容易一些。
假如我们用直径为1英寸1①的球来代表地球,那么太阳就是直径为9英尺2②、距离地球大约是323码1①,相当于五分之一英里——步行大约要走四五分钟——的一个大球。月球呢,则是一个距离地球2.5英尺、个头和豌豆差不多的小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还有两颗内行星——水星和金星,它们到太阳的距离分别为125码和250码。在这些星体周围,空无一物,直到距离地球175码的地方,你会看到火星;在距离地球约1英里的地方,你会看到直径约为1英尺的木星;在距离地球约2英里的地方,你会看到个头稍小的土星;在4英里和6英里处,你会分别看到天王星和海王星。在更远的数千英里处,除了非常细微的尘埃和漂浮的稀薄气体外,其他什么也没有。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缩小后的宇宙里,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在4万英里之外。
这些数字可能会让人们觉得,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无边无际。
在这样一个辽阔的空间里,我们所了解的仅仅是地球表面的生物,它们生活的地方从未深入过地下3英里,而地表到地心的距离竟有4000英里!它们生活的地方也从未超过地上5英里。除此之外,那里便是一片空漠和死寂的空间。
最深的海洋也没有超过5英里,飞机飞行的高度也不过4英里。有人曾乘坐热气球升到7英里的高空,但他承受了极大的痛苦。没有一种鸟的飞行高度能够超过5英里。有人曾用飞机把鸟和昆虫带到高空,但还远未到达如此高度时,它们就已经失去知觉了。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图书“世界简史 硬精装修订版 增加作者手绘漫画”的简介,它将详细描述该书的特点和内容,但不包含您提到的具体书名、装帧信息(硬精装、修订版)以及“作者手绘漫画”这一元素。 --- 《文明的脉络:一部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 导言:追溯人类文明的源头 人类文明的历史,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源远流长,曲折蜿蜒。从我们祖先第一次直立行走,到如今信息时代的繁荣,这段旅程充满了惊奇、冲突与智慧的闪光。本书旨在为您勾勒出这样一幅清晰而又引人入胜的画卷——它不是堆砌枯燥年代和人名的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的、对人类集体经验的探索。 我们试图回答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哪些力量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本书从宇宙大爆炸的混沌开端切入,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野引向地球的诞生,以及生命演化的奇迹。我们不会止步于生命本身的出现,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智人如何崛起,如何走出非洲,如何掌握了火、语言和工具。这些早期的胜利,奠定了我们作为地球主宰的地位,也为后续的社会形态演变埋下了伏笔。 第一部:基石的奠定——农业革命与早期文明的曙光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无疑是农业的出现。当我们的祖先从逐水草而居的采集狩猎生活,转变为定居耕作,社会结构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将细致描绘这次革命的深远影响:人口的激增、剩余产品的产生、私有观念的萌芽,以及由此催生的阶级分化。 随后,我们将一同探访那些孕育了人类最早复杂社会形态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城邦、尼罗河畔的法老帝国、印度河谷的哈拉帕文明,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的早期王朝。我们不仅考察这些文明在水利工程、文字发明和法律制定上的成就,更深入剖析它们衰落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冲击。在这一阶段,读者的目光将被引导去理解,什么是“城市”的真正含义,以及“国家”的概念是如何一步步成型的。 第二部:轴心时代的思想风暴与帝国的兴衰 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世界许多地方几乎同时涌现出伟大的思想家和宗教导师——这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通常被称为“轴心时代”。本书将详细阐述来自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印度的佛教与耆那教、中国儒家与道家的智慧,以及中东地区一神论的兴起。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各自的文明走向,更成为了后世人类精神世界的底层代码。 在思想光芒的映照下,军事力量与政治组织也在不断发展。从波斯帝国的庞大统治体系,到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再到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的崛起与转型,本书力求展现帝国运作的复杂性。它不仅关注宏大的战役和帝王的功绩,更关注帝国如何通过官僚体系、道路建设、法律统一和文化融合来维持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统治。理解罗马的遗产,对于理解现代西方世界的政治、法律与工程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第三部:连接与冲突——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随着古典帝国的衰落,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阶段。在西方,欧洲社会在权力真空下经历了封建化的过程,基督教信仰成为维系社会结构的核心力量。本书将客观描述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技术创新(如大学的出现)以及与周边世界的互动。 与此同时,伊斯兰世界的崛起是中古时期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从阿拉伯半岛的兴起到横跨欧亚非的哈里发帝国,伊斯兰文明在继承、保存和发展古典学问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上的成就,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科学革命。在东方,中国经历了隋唐盛世的辉煌,宋代的商业革命,以及元朝对欧亚大陆的空前整合。本书致力于打破孤立的视角,展现不同文明之间通过丝绸之路、海运贸易和宗教传播而形成的复杂联系网。 第四部:地理大发现与全球化的开端 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它不仅仅是探险家的壮举,更是技术进步、经济驱动力和政治野心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分析了火药、航海技术和资本主义萌芽如何推动欧洲力量的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哥伦布大交换”——物种、疾病、人口和文化的全球性重组。 这一时期的重点,在于理解权力的转移和不平等结构的形成。美洲原住民文明的毁灭性打击,非洲奴隶贸易的兴起,以及亚洲传统帝国(如明清)在面对西方冲击时的应对策略,都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深入探讨的议题。全球化,以一种血腥而剧烈的方式,拉开了序幕。 第五部:现代性的塑造——启蒙、革命与工业的洪流 近代早期是人类对自身能力和世界理解产生深刻反思的时期。文艺复兴激发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宗教改革挑战了既有的权威,而科学革命则确立了实证和理性的方法论。本书将重点剖析启蒙思想如何孕育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这些政治实践如何首次将“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等理念付诸实践。 紧随其后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的生产力变革。蒸汽机、工厂化和城市化,重塑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阶级关系和家庭结构。我们将考察这场革命带来的巨大财富积累,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阵痛、贫富差距和新的意识形态——从自由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辩论,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决策。 第六部:世界大战与重构——我们身处的时代 进入20世纪,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暴力被卷入全球冲突的漩涡。本书将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终结了旧有的欧洲均势,以及随之而来的沙俄革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这些事件不仅是军事冲突,更是现代性自身矛盾的集中爆发。 战后,世界进入了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核武器的阴影、去殖民化的浪潮、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从原子能到太空竞赛),共同塑造了半个世纪的地缘政治版图。最后,本书将着眼于冷战的终结,全球化的深化,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以及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全球健康危机与新的社会张力。 结语:理解过去,展望未来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个全知全能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理解历史的工具和框架。通过对人类集体经验的宏观考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世界并非必然如此,而是无数次选择、偶然事件和深层结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逝去的辉煌与悲剧,更有我们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本书是一次邀请,邀请您加入这场跨越数百万年的思考之旅,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人类文明这条永不停歇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