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总体概念讨论

电信网络总体概念讨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玉 著
图书标签:
  • 电信网络
  • 网络概念
  • 通信技术
  • 网络架构
  • 电信工程
  • 网络规划
  • 网络协议
  • 5G
  • 网络安全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64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48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孙玉院士技术全集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讨论了电信网络有关概念、常识、机理、应用、趋势和一个现实问题,内容丰富、真实,具有一定的权V性,深受电信网络人员的认可。作者是比较有实力的院士,在电信网络方面做了很多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讨论电信网络总体概念,具体包括电信网络基本概念、基本常识、机理分类、工程应用、演变趋势和网络安全问题,并重点讨论了电信网络机理分类及其属性分析。
本书适合从事电信网络专业教学、理论研究、设备研制、总体设计和工程应用的同仁阅读,也适合电信网络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考。

作者简介

孙玉,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4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作为主要成员承担了我国**颗原子弹试验遥控系统设备研制,我国**代火箭试验遥控系统研制和我国**代洲际导弹飞行安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作为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主持了超远程散射数字传输系统研制、我国**代程控交换技术攻关、我国**代ISDN试验/试用网总体设计、三峡工程通信网总体设计、军事战略通信总体设计和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篇 电信网络基本概念 1
第一章 电信概念 3
一、电信基本概念 3
(一)通信定义 3
(二)电信定义 3
(三)电信定义问题 3
(四)电信与通信概念 4
二、电信派生概念 5
(一)电信定义的派生概念结构 5
(二)媒体的概念 5
(三)传递的概念 6
(四)电磁系统的概念 6
(五)多媒体通信的概念 6
(六)传递方式的概念 7
(七)传递数字体系的概念 8
(八)信号的概念 8
(九)信源编码的概念 9
第二章 电信网络概念 10
一、电信网络顶层概念 10
(一)电信系统的概念 10
(二)电信网络的概念 10
(三)电信网络技术分类 11
(四)电信网络的物理结构 12
(五)电信网络的功能结构 14
(六)电信网络的拓扑结构 14
(七)电信网络的工程要素 15
(八)工程要素在各类电信行为中的位置 15
二、信息系统概念 17
(一)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17
(二)信息基础设施分类 18
(三)信息系统分类 19
三、电信和电信网络概念讨论 20
第二篇 电信网络发展历程
第三章 模拟电信网络发展历程 25
一、模拟电信网络发展里程碑 25
二、模拟电话网发展历程 26
(一)网络形态 26
(二)网络结构 26
(三)电信业务系统 26
(四)用户接入电路 27
(五)传输系统 27
(六)复用技术 27
(七)交换技术 28
(八)传输损伤控制 28
三、分组交换技术 30
四、其他重要发明 30
五、模拟电信网络发展讨论 30
第四章 数字电信网络发展历程 31
一、数字电信网络发展里程碑 31
二、综合数字网(IDN)发展历程 31
(一)概况 31
(二)话音信号编码 33
(三)数字传输系统 33
(四)频率分配规划 33
(五)数字复接设备 34
(六)数字程控电路交换机 34
(七)分组交换机 34
(八)用户环路 35
(九)综合数字网(IDN)网络形态 35
(十)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PSPDN)网络形态 36
(十一)电路交换公用数据网(CSPDN)网络形态 36
(十二)综合数字网(IDN)发展讨论 36
三、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发展历程 36
(一)概况 36
(二)ISDN概念性原则 37
(三)ISDN基本用户接入技术 37
(四)ISDN交换机 38
(五)网同步技术 39
(六)七号信令系统 39
(七)传输损伤控制 39
(八)ISDN网络形态 39
(九)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发展讨论 40
四、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发展历程 40
(一)概况 40
(二)ATM提出背景 41
(三)ATM定义和概念 41
(四)ATM交换 42
(五)ATM核心网络 42
(六)ATM接入网络 43
(七)ATM应用位置 43
(八)同步数字体系(SDH) 44
(九)电信管理网络(TMN) 44
(十)智能网(IN) 45
(十一)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发展讨论 45
五、Internet发展历程 45
(一)Internet发展演变历程 45
(二)Internet的主要成就和机遇 47
(三)Internet的主要问题 47
六、广播电视网(CATV)发展历程 47
(一)广播电视网发展历程 47
(二)广播电视网数字化发展历程 49
(三)广播电视网(CATV)发展讨论 49
七、移动电话网(MTN)发展历程 49
(一)移动电话网络形态发展历程 49
(二)点间移动通信系统 49
(三)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50
(四)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51
(五)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52
(六)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52
(七)移动电话网(MTN)发展讨论 52
八、数字电信网络发展讨论 53
第三篇 电信网络机理分析
第五章 电信网络形态分类 59
一、电信网络的产生背景 59
(一)基本电信系统 59
(二)基本电信系统存在的问题 60
(三)电信网络的形成 60
二、电信网络的分类方法 61
(一)电信网络机理分类 61
(二)电信网络应用分类 62
三、电信网络机理分类 62
(一)复用技术分类 62
(二)确定复用技术机理和基本属性 63
(三)统计复用技术机理和基本属性 64
(四)寻址技术分类 64
(五)有连接操作寻址技术机理和基本属性 65
(六)无连接操作寻址技术机理和基本属性 66
(七)媒体网络形态机理分类 66
四、电信网络应用分类 68
(一)电信网络应用分类的基本考虑 68
(二)电信网络按应用分类 68
(三)典型的电信网络应用网络形态 69
五、关于电信网络有关分类的讨论 71
(一)关于电信网络形态机理分类 71
(二)关于网络形态应用分类 72
第六章 电信网络业务质量属性分析 73
一、电信业务定义和分类 73
(一)电信业务定义 73
(二)电信业务按服务能力分类 73
(三)电信业务按业务属性分类 74
(四)电信业务发展演变 74
二、电信业务质量概念 76
(一)电信业务质量定义 76
(二)电信业务质量表示方法 76
(三)业务质量保障关系 77
(四)业务质量与电信网络性能的关系 77
(五)狭义电信业务质量 79
三、电信网络的业务质量分析 80
(一)第一类电信网络(PSTN)业务质量 80
(二)第二类电信网络(Internet)业务质量 80
(三)第三类电信网络(CATV)业务质量 80
(四)第四类电信网络(B-ISDN)业务质量 80
四、电信业务质量问题讨论 81
(一)关于电信业务质量指标 81
(二)关于电信业务狭义质量属性描述 81
(三)PSTN业务质量属性特点 81
(四)Internet业务质量属性特点 82
(五)电话质量属性等效表示问题 82
第七章 网络资源利用效率属性分析 83
一、电信网络资源利用效率概念 83
(一)广义电信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83
(二)狭义电信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83
二、第一类电信网络(PSTN)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84
(一)电路利用度 84
(二)确定复用效率 84
(三)电路忙时利用率 84
(四)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85
三、第二类电信网络(Internet)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85
(一)电路利用度 85
(二)统计复用效率 86
(三)电路忙时利用率 87
(四)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87
四、第三类电信网络(CATV)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87
(一)电路利用度 87
(二)电路忙时利用率 87
(三)电路复用效率 87
(四)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88
五、第四类电信网络(B-ISDN)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89
(一)电路利用度 89
(二)ATM统计复用效率 89
(三)电路忙时利用率 90
(四)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90
六、电信网络的网络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讨论 91
(一)电信网络资源利用效率计算结果 91
(二)关于业务等级分类 92
(三)关于电路利用度与缓存容量的关系 93
(四)关于分组丢失率与信道利用度的关系 93
(五)电路利用度与传递延时的关系 94
(六)电路利用度与接入速率的关系 95
(七)IP实时应用时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与字长的关系 96
(八)IP非实时应用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与字长的关系 97
(九)ATM实时应用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与字长的关系 98
(十)电信网络机理及其属性是客观存在 99
第四篇 电信网络工程应用
第八章 电信网络工程应用优劣判断 103
一、电信网络形态优劣的判断 103
(一)网络形态优劣评定的判据 103
(二)电信网络环境 103
(三)电信网络支持的电信业务 104
(四)电信网络设计目标 105
二、网络形态的属性比较 106
(一)电信网络的属性 106
(二)网络形态的基本属性比较 107
三、电信网络形态工程应用效果比较 108
(一)本地电话网方案选择 108
(二)本地数据网方案选择 108
(三)本地分配型电视网方案选择 109
(四)复杂核心网/综合业务方案选择 109
(五)简单核心网/综合业务方案选择 110
(六)数据链方案选择 110
(七)支持GII的电信网络优选方案 111
四、电信网络工程应用讨论 112
(一)关于技术属性 112
(二)关于应用属性 112
(三)工程设计原则 112
第九章 应用和发展电信技术的指导思想 113
一、业务综合思想 113
(一)背景 113
(二)ISDN的原则 113
(三)ISDN的发展过程 114
(四)业务综合思想概要 114
(五)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114
(六)1990年之后遇到矛盾和困难 115
(七)目前形势 115
二、网络融合思想 115
(一)背景 115
(二)GII的目标 115
(三)GII的目标和原则 115
(四)GII的实现 116
(五)GII的基本模型 116
(六)GII思想概要 117
三、指导思想的优劣判据 117
四、指导现实工程应用的工程效果 118
(一)工程应用题目 118
(二)各类可能的电话网方案工程效果比较 119
五、指导现实系统集成的工程效果 119
(一)系统集成题目 119
(二)技术方案讨论 120
六、指导现实设备研制的工程效果 120
(一)设备研制题目 120
(二)技术方案讨论 121
七、关于指导思想的讨论 122
(一)关于技术机理和指导思想 122
(二)指导思想产生的背景 122
(三)指导思想与技术基础的关系 122
(四)业务综合思想 122
(五)网络融合思想 123
(六)不同思想引出的不同观点 123
(七)关于指导思想优劣判断的结论 124
第十章 GII电信网络形态讨论 125
一、GII电信网络总体概念 125
(一)概念提出的背景 125
(二)GII电信网络的设计目标 125
(三)GII电信网络的设计原则 126
(四)GII电信网络的发展趋势 127
(五)GII电信网络总体研究框架 127
二、GII电信网络形态 127
(一)GII的基本考虑 127
(二)GII网络形态 128
(三)GII电信网络形态的特点 128
三、GII实现技术 130
(一)ATM统计复用技术 130
(二)MPLS寻址技术 130
(三)AAL2寻址技术 131
(四)GII寻址技术 131
(五)软交换在GII中的应用 132
(六)区别服务(DiffServ)协议应用 132
(七)光交叉连接在GII中的应用 133
(八)GII电信网络的干线传输系统 133
(九)GII电信网络演变对用户接入的影响 134
(十)GII电信网络的局限性 135
四、国际电联的看法 135
五、关于GII电信网络总体概念的讨论 136
(一)关于ITU的研究方向 136
(二)GII电信网络的基本特点 136
(三)关于GII电信网络的工程效果 136
(四)关于GII电信网络的工程应用评价 136
第五篇 电信网络发展趋势 137
第十一章 NGN概念讨论 139
一、NGN问题提出 139
二、国际电信界对NGN的各种看法 140
(一)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的看法 140
(二)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局(ITU-T)的看法 140
(三)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的看法 142
(四)国际软交换协会(ISC)的看法 142
(五)欧盟NGN行动计划的看法 144
(六)关于NGN看法的归纳 144
三、关于NGN的各种看法内涵的分析 145
(一)关于分层和分面结构 145
(二)关于软交换技术 146
(三)关于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 148
(四)关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150
(五)关于IPv6 151
(六)关于第三代移动通信 152
(七)关于综合服务(IntServ) 152
(八)关于区别服务(DiffServ) 153
四、关于NGN概念的讨论 154
(一)关于NGN的定义 154
(二)关于NGN与GII的关系 154
(三)关于冠以NGN的相关技术 155
第十二章 电信网络发展趋势 156
一、电信网络发展演变趋势问题 156
二、电信业务将如何演变 156
(一)公用电信业务的发展演变 157
(二)专用电信业务的发展演变 157
(三)关于电信业务发展预测 157
(四)关于电信业务发展演变的基本看法 158
三、基础环境将如何演变 158
(一)关于电信网络规模和结构环境 158
(二)关于传输系统的质量和容量环境 158
(三)关于基础环境发展演变的基本看法 159
四、电信网络设计目标将如何演变 159
(一)关于服务质量 159
(二)关于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159
(三)关于网络安全 160
(四)关于电信网络设计目标发展演变的基本看法 160
五、电信网络实现技术将如何发展 160
(一)电信网络实现技术发展概况 160
(二)正交频率复用(OFDM)技术 161
(三)基于组合公钥(CPK)的标识认证技术 161
(四)无线空间转信技术 162
六、电信网络形态将如何发展演变 165
(一)电信网络形态发展概况 165
(二)数据链网络形态 165
(三)MSTP网络形态 169
七、电信网络演变趋势讨论 170
(一)关于电信网络发展演变规律 170
(二)网络形态发展演变的层次结构 171
(三)关于网络形态发展演变 171
(四)关于实现电信网络的技术 172
第六篇 电信网络安全问题 173
第十三章 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基本概念 175
一、安全概念 175
(一)安全定义 175
(二)安全分类 175
二、信息系统的安全概念 176
(一)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来源 176
(二)广义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概念 176
(三)狭义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概念 176
(四)网络安全优劣概念 177
(五)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 177
三、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发展演变 177
(一)通信保密年代 177
(二)计算机安全年代 178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年代 178
(四)向网络世界安全过渡年代 179
四、电信网络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 179
(一)广播电视网(CATV)中的典型网络安全问题 179
(二)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中的典型网络安全问题 180
(三)Internet中的典型网络安全问题 180
(四)无线网络中的典型网络安全问题 180
(五)各类电信网络共同存在的物理安全问题 181
五、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概念讨论 181
第十四章 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属性分析 183
一、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属性概念 183
二、第一类电信网络(PSTN)的网络安全属性 183
(一)安全属性之一 183
(二)安全属性之二 184
(三)安全属性之三 184
三、第二类电信网络(Internet)的网络安全属性 184
(一)安全属性之一 184
(二)安全属性之二 185
(三)安全属性之三 185
(四)安全属性之四 185
四、第三类电信网络(CATV)的网络安全属性 185
(一)安全属性之一 185
(二)安全属性之二 186
(三)安全属性之三 186
(四)安全属性之四 186
五、第四类电信网络(B-ISDN)的网络安全属性 186
(一)安全属性之一 186
(二)安全属性之二 187
(三)安全属性之三 187
六、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问题讨论 187
(一)技术机理是决定安全属性的基础 187
(二)不同的网络机理,具有截然不同的网络安全属性 187
(三)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187
(四)建设类技术与对抗类技术 187
第十五章 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防卫 189
一、电信网络的网络对抗模型 189
二、电信网络攻击 190
(一)第一种网络攻击——非法利用 190
(二)第二种网络攻击——秘密侦测 190
(三)第三种网络攻击——恶意破坏 191
三、电信网络防卫 192
(一)第一种网络防卫——机理防卫 192
(二)第二种网络防卫——实现技术防卫 192
(三)第三种网络防卫——工程应用防卫 193
(四)第四种网络防卫——运营管理防卫 193
四、ISO/OSI安全体系结构 194
(一)建立安全体系结构的目的 194
(二)建立安全体系结构的方法 194
(三)ISO/OSI安全体系结构标准 194
(四)ISO/OSI对安全性的一般描述 194
(五)OSI安全体系结构的功能分层 195
(六)OSI安全体系结构各层上的安全服务 195
(七)安全分层及服务配置的原则 195
(八)OSI安全体系结构的各层上的安全机制 196
(九)OSI安全体系的安全管理 196
五、网络安全防卫中的安全技术 196
(一)机理防卫与技术防卫 196
(二)反应式和预应式策略 197
(三)“周边防卫策略”与“相互猜疑策略” 197
(四)单项技术防卫与防卫技术之间的配合与联合 197
(五)防卫技术的相关性与独立性 198
(六)实时信源定位技术 198
(七)“木马”检测技术 198
(八)研制可信电信网络 198
附录A 国际电信联盟(ITU)概况 200
一、国际电信联盟发展历程 200
二、国际电信联盟组织结构 200
三、ITU-R研究组设置 201
四、ITU-R研究组制定的建议 201
五、ITU-T研究组设置 202
六、ITU-T研究组制定的建议 203
附录B 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1999年香山会议主题报告 205
一、“业务综合”还要走多远? 205
(一)背景 205
(二)问题 207
(三)展望 207
二、“网络融合”如何实施? 209
(一)背景 209
(二)问题 211
(三)趋势 213
三、最后一个问题——电信网络的经济性 217
附录C 网同步总体框架 218
一、网同步概念 218
(一)网同步技术概念 218
(二)时钟分配方式概念 219
(三)网同步技术轮廓 220
二、交换同步 221
(一)交换同步功能 221
(二)帧调整器 222
(三)帧同步技术 224
(四)控制滞后技术 227
(五)交换同步性能指标 229
三、时钟分配网络 230
(一)等级主从同步时钟网络 230
(二)局钟设备 230
(三)主局钟及主局时钟性能规范 232
(四)从局钟及从局时钟性能规范 233
(五)相对漂移数值(X)计算 234
四、网同步工程设计 235
(一)受控滑动性能指标 235
(二)技术可能达到的滑动性能指标 235
(三)电信业务可以接受的滑动性能指标 235
(四)ITU(表1/G.822)建议受控滑动性能指标规定 236
(五)ITU(表2/G.822)建议受控滑动性能指标分配 236
(六)各条链路的受控滑动概率指标计算 236
(七)各条链路的受控滑动速率指标计算 237
(八)各级局钟相对频率容差计算 238
附录D ISDN传输损伤控制总体框架 239
一、传输损伤概念 239
二、数字传输损伤表示方法 239
三、数字传输损伤度量方法 240
四、数字传输损伤传递 241
五、数字传输模型 242
附件E 爱尔兰B公式及其应用 244
一、爱尔兰B公式 244
(一)假设 244
(二)推导 245
(三)结论 245
(四)讨论 246
二、爱尔兰B公式计算数据表 246
三、利用爱尔兰计算曲线导出中继线数/话务量关系曲线 248
四、利用中继线数/话务量关系曲线导出中继线利用度 249
附录F 分组丢失率和延时公式及其应用 250
一、通过复接器的数据分组丢失概率的公式 250
(一)通过复接器的分组丢失现象 250
(二)M/M/1基本的复接器物理模型 250
(三)假定 251
(四)公式导出 251
(五)结论 252
二、分组丢失概率Ploss的计算 252
三、统计复用设备利用度与寄存器容量的关系 255
四、通过复接器数据分组的最大延时 256
五、电路利用度与最大延时的关系 257
(一)IP默认字长时的电路利用度与最大延时的关系 257
(二)IP平均字长时电路利用度与最大延时的关系 259
(三)ATM信元字长时的电路利用度与最大延时的关系 261
(四)ATM在核心网中应用时的电路利用度与最大延时的关系 263
六、电路利用度与接入速率的关系 264
(一)IP默认字长时的电路利用度与接入速率的关系 264
(二)ATM信元字长时的电路利用度与接入速率的关系 265
七、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与字长的关系 267
(一)IP实时应用时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与字长的关系 267
(二)IP非实时应用时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与字长的关系 269
(三)ATM实时应用时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与字长的关系 271
八、数据分组通过多对统计复接器时的分组延时和丢失率 273
(一)分组通过等级串联复接器时分组延时和丢失概率计算 273
(二)分组通过平级串联复接器时分组延时和丢失概率计算 274
附录G 电信网络复用效率计算 275
一、电信网络中的复用效率 275
二、PDH/SDH的确定复用的复用效率 275
三、以太网统计复用的复用效率 276
四、PMX统计复用效率 276
五、帧中继(RF)统计复用效率 277
六、PPP统计复用效率 278
七、ATM/AAL2电话专用统计复用效率 279
八、ATM/AAL2标准统计复用效率 279
九、ATM/AAL2(标准最大)统计复用效率 280
十、ATM/AAL5标准统计复用效率 280
十一、BTV/FSN复用效率 281
参考文献 285
一、电信网络参考文献 285
二、网络安全参考译文目录 287
三、网络安全参考图书目录 288
后记 290
全集出版后记 293
《通信的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的网络构想》 简介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离不开通信技术的革新。从烽火狼烟到电报电话,再到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互联网,通信网络如同一张无形的巨网,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个体紧密相连,深刻地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乃至思维认知。本书并非是对现有通信网络进行详尽的理论拆解或技术剖析,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令人振奋的未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时代。我们将不再局限于讨论“是什么”,而是深入探究“将如何”。 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关于未来通信网络的探索之旅。这场旅程的起点,是对当下通信网络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审慎观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6G等前沿技术的飞速发展,现有的网络架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转型。信息的海量增长、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终端设备的指数级增加,以及日益复杂的安全威胁,都对网络的性能、弹性、可靠性和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书将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勾勒出这些挑战的轮廓,并预见它们将如何驱动下一代通信网络的演进。 本书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关于“万物互联”的未来图景。在这个图景中,通信网络不再仅仅是信息传输的管道,而是成为一个高度智能化、服务化的有机体。我们设想的网络,将能够感知、理解并主动响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它将不仅仅连接人与人,更将连接人与物、物与物,实现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无缝映射。想象一下,智能家居系统能够根据你的生物节律自动调节室内环境;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实时感知并预测路况,实现零事故出行;工业机器人能够协同工作,完成复杂精密的生产任务;远程医疗能够提供媲美面对面诊疗的精确诊断与手术指导。这一切,都将建立在一个强大、可靠、智能的通信网络基础之上。 本书将深入探讨构建这样一个未来网络的关键要素。其中,网络架构的颠覆性重塑将是不可回避的主题。我们不再固守传统的集中式或分层式网络模型,而是探索更加分布式、去中心化、软件定义化的新型架构。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石,它们赋予了网络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使得网络的配置、管理和优化能够像软件一样便捷。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将计算和存储能力推向网络边缘,靠近数据源,以降低延迟、减少带宽压力,并提升响应速度,这对于实时应用至关重要。 智能化与自适应性将是未来通信网络的核心特征。本书将探讨如何将人工智能(AI)深度融入网络的各个层面。从流量预测、路径优化、故障检测与自愈,到资源调度、安全防护,AI将成为网络“大脑”,赋予网络自主学习、决策和进化的能力。一个能够自主感知、分析并根据实时情况调整自身行为的网络,将是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的必然选择。我们也将讨论如何利用AI实现更精细化的服务质量(QoS)保障,确保不同应用和服务能够获得所需的确切网络资源。 安全与隐私的考量在任何通信网络中都至关重要,在万物互联的未来更是如此。本书将探讨如何在海量连接和复杂交互的环境下,构建更加主动、多层次、可信赖的安全防护体系。从物理层的加密到应用层的认证,从网络边界的防火墙到终端设备的智能检测,我们将审视各种可能的安全威胁,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同时,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将是重中之重。如何在数据流动最大化的同时,确保个体信息的安全与匿名,将是未来网络设计者需要解决的难题。本书将思考如何通过隐私增强技术(PETs)和区块链等分布式账本技术,构建一个既开放又安全的数字空间。 互联互通与标准化是实现真正万物互联的先决条件。本书将展望未来通信网络在互操作性方面的发展。不同厂商、不同技术、不同应用之间的无缝连接,需要统一的协议、标准和开放的接口。我们将讨论在多标准、多协议并存的环境下,如何构建一个和谐共存、协同工作的网络生态系统。开放标准的重要性将不言而喻,它们能够打破技术壁垒,促进创新,并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 能源效率与可持续性是通信网络未来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维度。随着连接数量和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通信网络的能耗也在不断攀升。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更高效的网络设计、更节能的硬件设备、以及智能化的资源管理,来降低网络的碳足迹,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我们社会责任的体现。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富有启发性的思想探索。它将通过对前沿技术的展望、对未来应用场景的描绘,以及对潜在挑战的理性分析,来激发读者对通信未来发展的思考。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能够超越当前技术的局限,去构想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安全、普惠的通信世界。 《通信的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的网络构想》是一份献给所有对未来充满好奇、对科技驱动社会进步充满信心的人们的礼物。它邀请您一同思考,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互联时代,通信网络将如何演进,又将如何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文明阶段。我们相信,未来的通信网络,将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赋能,一种连接,一种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现代通信系统运作机制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指南。它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致力于揭示电信网络背后更为本质的运行逻辑。我特别期待书中对“资源分配”和“流量管理”等核心议题的详细阐述。例如,在网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各种调度算法和优先级机制,确保关键业务(如紧急呼叫)的优先传输?对于“网络故障”的分析,书中是否会探讨常见的故障类型,以及相应的检测、定位和恢复机制?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协同通信”的概念,它如何通过不同网络技术(如Wi-Fi与蜂窝网络)的无缝切换和协同,来提升用户体验和网络效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和“云原生”(Cloud-Native)等新兴技术,它们如何与电信网络深度融合,共同构建下一代智能网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系统化的视角,来理解电信网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评分

我曾以为《电信网络总体概念讨论》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理论性极强的书籍,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它以一种极为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电信网络世界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对于“无处不在的连接”这一愿景,是如何一步步通过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带宽”(Bandwidth)和“延迟”(Latency)这两个关键指标的深入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用户体验的,以及有哪些技术手段可以对其进行优化。另外,书中对于“网络拥塞”(Network Congestion)问题的探讨,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案和管理策略?我对于“最后一公里”的挑战,以及各种接入技术(如ADSL、FTTx、Wi-Fi、蜂窝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也充满了好奇。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解释,为什么我们在不同的场景下会使用不同的接入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是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通信体系。我希望它能让我对日常使用的网络连接,有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这本《电信网络总体概念讨论》似乎是一本对电信领域底层逻辑进行深度剖析的书籍。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那些支撑着我们日常通信的海量基础设施的运作原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应用层面。比如,它能否解释清楚各种传输介质(光纤、铜缆、无线电波)的物理特性如何影响信息传递的速度和稳定性?在网络拓扑结构方面,是否会详细阐述从星型、总线型到网状等不同结构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实际网络部署中的考量?我对网络协议栈的概念也充满好奇,希望书中能生动地讲解TCP/IP等协议是如何协同工作,确保数据包在全球范围内的可靠传输,甚至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路由算法如何动态选择最佳路径的直观解释。更进一步,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网络安全的基础,例如数据加密、认证机制等,这些都是构建信任网络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希望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能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清晰的图示,让原本抽象的网络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总而言之,我希望它能成为我理解电信网络“幕后故事”的一把钥匙,让我不再仅仅是使用者,更能成为一个有洞察力的观察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电信技术演进之旅。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从早期电报、电话系统到现代光纤和5G网络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每一次技术飞跃背后驱动的根本原因以及带来的深远影响。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收敛”和“分层”这两个核心概念的阐释。究竟是如何从最初功能单一的通信线路,逐步演变成如今集语音、数据、视频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书中对不同网络技术(如PSTN、ISDN、ATM、IP等)的演进脉络及其相互之间的替代或融合关系,是否能够提供清晰的梳理?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够就“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前沿概念,对其核心思想、技术实现以及对未来网络架构的颠覆性变革进行详细的阐述。例如,SDN如何通过将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来实现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NFV又如何通过虚拟化技术,将传统的硬件网络功能迁移到通用服务器上,从而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些复杂的概念有一个宏观且深入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电信网络远不止是连接人与人的工具,它更是构建现代社会运行骨架的基石。它并没有局限于介绍单纯的技术原理,而是将这些技术巧妙地置于更广阔的经济、社会和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网络架构设计原则的探讨,例如可扩展性、可靠性、安全性、可管理性等,这些原则是如何在不同的网络场景下被权衡和应用的?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业务需求(如高清视频流、物联网设备连接、自动驾驶汽车通信)对网络提出的独特挑战,以及网络如何通过技术演进来应对这些挑战?我对书中关于“端到端”(End-to-End)理念的讨论特别感兴趣,它如何在实现高效通信的同时,又保持了网络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网络治理和监管的议题,毕竟,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其运行必然涉及到复杂的管理和协调机制。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电信网络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叠,更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