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公眾接受問題研究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公眾接受問題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邵兵傢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14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3931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959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0
字數:255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公眾接受問題是影響我國電子政務進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公眾接受問題研究》基於信息技術接受理論和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立足我國國情,研究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公眾接受問題。在對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現實背景分析基礎上,從理論和現實層麵全麵考察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問題的現狀、成因和影響因素,探討並設計提高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度的機製、模式和對策。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公眾接受問題研究》理論聯係實際,對相關專業的教學、科研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可作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行政管理專業教師的教學參考書,亦可供從事電子政務實際工作的專業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邵兵傢,管理學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後,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電子商務與營銷係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子商務理論與方法,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瞭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傢及省部級項目10餘項,在國外SSCI期刊及國內重要學術期刊公開發錶論文70餘篇。主編的《電子商務概論》等三部教材入選國傢級規劃教材。
  目前擔任的學術兼職主要有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營銷認證委員會專傢、重慶市電子商務協會專傢委員會委員、重慶市商業研究中心專傢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的問題及背景
1.2 研究目標
1.2.1 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發展現狀分析
1.2.2 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模型
1.2.3 我國公眾電子政務公共服務接受模型的實證檢驗
1.2.4 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係統用戶政策的分析
1.2.5 提高我國公眾電子政務公共服務接受水平的對策與建議
1.3 研究方法與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內容與資料

第2章 電子政務接受問題的理論基礎及研究綜述
2.1 電子政務接受問題的理論基礎
2.1.1 創新擴散理論
2.1.2 理性行為理論和計劃行為理論
2.1.3 技術接受模型
2.1.4 其他相關理論
2.2 電子政務接受問題研究概況
2.3 國外電子政務接受問題研究現狀及評述
2.4 國內電子政務接受問題研究現狀及評述

第3章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理論框架
3.1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基本概念界定
3.1.1 公共服務的定義
3.1.2 電子政務的定義
3.1.3 電子政務的分類
3.1.4 公眾接受的概念界定
3.2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基本功能
3.2.1 G2C模式的基本功能
3.2.2 G2B模式的基本功能
3.2.3 G2G模式的基本功能
3.3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基本原理
3.4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業務模式
3.5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評價方法

第4章 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發展狀況及問題診斷
4.1 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發展曆程
4.1.1 辦公自動化階段
4.1.2 “三金工程”實施階段
4.1.3 “政府上網”階段
4.1.4 電子政務階段
4.2 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發展現狀
4.2.1 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發展狀況的部委間比較
4.2.2 我國工商係統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區域間比較
4.2.3 我國稅務係統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區域間比較
4.2.4 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發展現狀分析一一以北京市為例
4.3 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問題及特徵

第5章 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度低的原因
5.1 電子政務公眾接受度低的觀念原因
5.2 電子政務公眾接受度低的法律原因
5.3 電子政務公眾接受度低的製度原因
5.4 電子政務公眾接受度低的安全原因
5.5 電子政務公眾接受度低的信任原因
5.6 電子政務公眾接受度低的基礎設施原因
5.7 電子政務公眾接受度低的服務質量原因

第6章 影響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的因素研究
6.1 影響企業網上納稅係統接受的因素研究
6.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6.1.2 企業網上納稅係統接受模型構建
6.1.3 研究設計
6.1.4 數據分析
6.1.5 研究結論
6.2 影響外經貿電子政務公共服務接受的因素研究
6.2.1 研究背景
6.2.2 外經貿電子政務公共服務接受影響因素模型
6.2.3 研究設計
6.2.4 數據分析
6.2.5 研究結論
6.3 影響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民接受的因素研究
6.3.1 研究背景
6.3.2 研究思路
6.3.3 研究模型構建
6.3.4 研究結論

第7章 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係統的用戶政策研究
7.1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係統用戶政策簡述
7.2 研究設計
7.2.1 樣本選擇
7.2.2 用戶政策類目構建
7.2.3 編碼
7.3 數據分析
7.3.1 部委係統電子政務用戶政策分析
7.3.2 工商係統電子政務用戶政策分析
7.3.3 稅務係統電子政務用戶政策分析
7.4 研究結論

第8章 提高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度的機製、模式與對策
8.1 提高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度的機製設計
8.1.1 提高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度的信息共享機製
8.1.2 提高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度的安全保障機製
8.1.3 提高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度的評價評估機製
8.1.4 提高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度的市場運作機製
8.2 提高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度的模式選擇
8.2.1 以公眾為中心的關係模式
8.2.2 服務導嚮型的目標模式
8.2.3 應用驅動型的建設模式
8.2.4 “內外結閤”的管理運行模式
8.2.5 以流程為突破的技術模式
8.3 提高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度的對策建議
8.3.1 加強電子政務公共服務係統的規劃與建設
8.3.2 利用多渠道加強對電子政務公共服務係統的宣傳
8.3.3 健全電子政務公共服務係統的安全措施及用戶政策
8.3.4 改善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網站基礎環境

第9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9.1 研究結論
9.1.1 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提供與接受存在差異
9.1.2 造成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度低的七個原因
9.1.3 影響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的因素
9.1.4 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係統用戶政策不完善
9.2 研究局限與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 企業網上納稅係統接受因素問捲
附錄二 外經貿電子政務服務接受因素問捲

精彩書摘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公眾接受問題研究》: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的問題及背景
  電子政務作為區彆於傳統政府的一種組織形態,它充分運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打破瞭傳統政府的組織界限,在互聯網上構建瞭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模式。自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電子政務在促進世界各國、各級政府管理與服務模式創新及快速變革的同時,也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産生著越來越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從全球範圍來看,電子政務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電子政務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興起。1992年,美國剋林頓政府在全球率先倡導“電子政務”理念,並將“電子政務”作為“政府重塑計劃”中的重要發展戰略。隨後,世界各國紛紛提齣或製定瞭各自的電子政務發展戰略和政府上網計劃,電子政務在世界範圍內迅速普及。
  自1999年我國啓動政府上網工程以來,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政府網站基本形成瞭由中央政府、國務院各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網站組成的政府網站體係。電子政務已經成為我國政治體製改革、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和政府管理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戰略安排。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轉發〈國傢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02〕17號)印發以來,中央政府一直緻力於加強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2005年12月28日,溫傢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指齣要重視政府網站建設,要做好對中央政府門戶網站的內容保障。2006年3月,經國傢信息化領導小組審議,由中辦印發瞭2006~2020年國傢信息化發展戰略,國傢信息化領導小組發布瞭國傢電子政務總體框架。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明確提齣瞭“健全政府職責體係,完善公共服務體係,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論述。
  到2012年年底,我國政府網站數量已經達到5.29萬個(CNNIC,2013),30%左右的地市級網站提供瞭網上辦事功能(張維迎,2011)。但是,與政府提供的電子政務公共服務水平相比,公眾對這些服務的使用率卻不高。根據CNNIC第2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8年1月)提供的信息,在訪問政府網站的網民中,僅有2.5%的人在網上辦理稅務或企業注冊等業務,在綫谘詢、投訴和參與調查的也僅有5.9%,而目前歐美發達國傢使用政府網上服務的網民比例達50%以上(王長勝,2007)。這說明在政府已經做好通過電子政務提高管理與服務效率的同時,公眾對電子政務服務的接受使用卻顯得有些遲滯,如果此狀況不能及時扭轉,將會極大地製約我國電子政務的進程。
  ……

前言/序言

  網絡信息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網絡零售為核心的電子商務應用帶來瞭商業領域的變革,以網上辦事為代錶的電子政務應用加快瞭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進程。一項新技術作用的發揮與其應用水平具有重要的關係,因此,如何促進用戶的接受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從2004年開始,我們基於國外的相關研究熱點及理論基礎,從用戶視角開展對互聯網技術在商務領域采納或接受問題的研究。在此過程中,我們也關注到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也更加注重公眾的利益,從齣發點而言,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有共同的訴求,即以用戶為中心。在此背景下,我們發現原有的研究可以遷移到電子政務領域,並且,該領域在公眾接受方麵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2007年,申報瞭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遺憾的是沒有批準。現在再看當時的申報書,發現對研究問題及研究思路的闡述的確不夠清晰,相關的文獻基礎也不夠紮實。但我們認為研究選題應該是很有價值的,可以繼續完善。
  第二年即2008年年初,我們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特彆是電子政務的公眾接受問題的研究文獻進行瞭全麵的梳理,藉鑒瞭相關學者的申報經驗,研究的問題及思路更加清晰。特彆是發現瞭一個數據,對選題價值有重要的支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於2008年1月發布瞭《第2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在該報告中首次齣現瞭一個與電子政務用戶相關的數據。報告顯示,在訪問政府網站的網民中,僅有2.5%的入網上辦理稅務或企業注冊等業務,在綫谘詢、投訴和參與調查的也僅有5.9%,而目前歐美發達國傢使用政府網上服務的網民比例達50%以上。用戶接受率的巨大反差,為課題研究的實踐價值提供瞭有力的證據。幸運的是,在課題組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申報獲得瞭評審專傢和評審專傢組的支持,國傢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下達瞭立項通知。這也是我作為項目負責人獲得的第一個國傢級項目,也為後續成功申報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打下瞭基礎。
  有人說,成功申報國傢社會科學項目,帶來的磨難與興奮共存,高興三天辛苦三年。特彆是課題研究對象為政府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瞭課題的研究難度。十分感謝相關部門的領導在研究調研中提供的幫助,特彆是原重慶市對外貿易經濟委員會在我們開展問捲調查中提供的支持。在課題研究中,課題組所在的單位重慶大學提供瞭配套資金支持,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提供瞭研究所需的資料和場所,課題組成員和我指導的研究生開展瞭係列研究,在國內外公開發錶瞭相關成果。
  我們很欣喜的看到,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的電子政務發展水平有瞭快速提高,特彆是在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和普及比例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互聯網用戶對電子政務服務的接受度顯著提升。我們在研究中提齣的綜閤性、一站式服務內容不斷增加,服務的手段日益多樣化正在成為現實。最新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也用較大篇幅對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現狀進行瞭介紹,這也是自2008年首次發布相關數據以來,時隔九年後,再次發布電子政務用戶使用情況數據。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12月,我國在綫政府服務用戶規模達2.39億,占總體網民的32.7%,對在綫服務滿意度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用戶比例也近50%。
  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問題的研究是一項具有開拓性的研究。本書基於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現實背景,從理論和現實層麵全麵考察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問題的現狀、成因和影響因素,探討並設計提高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公眾接受度的機製、模式和對策。由於研究能力和時間的限製,本書中的觀點可能有不妥之處,特彆需要說明的是,書中的調查數據是針對當時的情況,經過幾年的發展狀況會有較大的改善,但限於條件我們沒有進行再次調研,也歡迎大傢提齣寶貴意見和建議。
  本書的順利麵世,特彆感謝項目評審專傢在結題中提齣的寶貴意見和建議,感謝科學齣版社特彆是孟銳編輯認真負責的工作,感謝研究團隊各位成員,特彆是研究生蔣飛和王芝在本書撰寫過程中資料搜集及整理工作,感謝同事和傢人給予的大力支持。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公眾接受問題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公眾接受問題研究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公眾接受問題研究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公眾接受問題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公眾接受問題研究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