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开始阅读就舍不得放下的小说——托马斯·莫德是出版社的金牌作家,作品在全球狂销九千万册,但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终其一生,他只为一人写作;当全世界读者都在期待他的新作出版,他却玩起了失踪;四条关键线索,一场寻找小说家的极限任务。
2、 一场改变人生走向的追寻——神秘莫测的畅销作家、临危受命前去催稿的编辑、艰难求生的瘾君子,不止一个人的命运,被一本小说彻底改变。
3、 背负着压力的人要读,想让生活有所改变的人更要读——悬疑笔法,温情内核;明朗轻快的文字,温柔动人的故事,让人重获前行的力量。
4、 西班牙人气新锐作家媲美《风之影》感动之作——本书已被意大利、巴西、匈牙利、俄罗斯等多国引进;圣地亚哥·帕哈雷斯曾作为西班牙文化部特选代表,参加欧洲小说作者节。
听说,有些书会改变人的一生。
可汗出版社正为自己的头牌作家焦头烂额:畅销巨著《螺旋之谜》前五部风靡全球,第六部的手稿却迟迟不见踪影。编辑戴维临危受命,抛下马德里的忙碌生活,前去寻找这位从不露面的作家。
戴维手上的线索只有:
(1)书稿包裹上的偏远小镇名字;
(2)作者的右手有六根手指;
(3)字迹显示他是左撇子;
(4)他使用的打字机型号。
催稿之旅障碍重重,当所有线索都无疾而终时,瞒着妻子的秘密再也无法隐藏。
不止一个人的命运,被一本小说彻底改变。
圣地亚哥·帕哈雷斯(Santiago Pajares),1979年出生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毕业于计算机工程专业。23岁写下处女作《螺旋之谜》,收获评论界和读者的双重肯定,2006年他被西班牙文化部选为西班牙代表,参加在布达佩斯举办的欧洲青年作者节。圣地亚哥·帕哈雷斯已经出版了4本小说,同时也创作电影剧本并参与短片拍摄。
译者:叶淑吟,大学西班牙语系毕业,喜爱阅读,钟爱拉丁美洲文学的色调和节奏,读书之余也曾行千里路。译有《谜样的双眼》《南方女王》《海图迷踪》《风中的玛丽娜》《命运晚餐》《12神探俱乐部》《时空旅行社》《黄雨》等书。
对每一个写作者、每一个阅读者而言,都有两三本书塑造了他们的人生。——圣地亚哥·帕哈雷斯
这本书就像所有新人作品一样充满了新鲜感,但不止于此,它还具备令人瞩目的专业技巧。——西班牙哈维尔书店
只要有可能,就一定要读这本书。——Ciao.es
有时候,你真的以为在读小说中的那本书,而且也想改变自己的生活。——LaSemana.es
第一章 里斯本 001
第二章 叶酸 015
第三章 托马斯·莫德 022
第四章 线索 044
第五章 布雷达戈斯 059
第六章 安赫拉 081
第七章 寂寞并非一种选择 099
第八章 静默的圣堂 113
第九章 棺材树林 137
第十章 阿莉西亚的生日 152
第十一章 你有一则留言 169
第十二章 巴兰基利亚 190
第十三章 莎拉 211
第十四章 触底 226
第十五章 发颤 244
第十六章 雷克纳 257
第十七章 将死 275
第十八章 我们梦想成为的人 296
第十九章 她已经不再回答我了 313
第二十章 起床的理由 329
第二十一章 致编辑 342
第二十二章 交叉路口 363
后记:螺旋之谜 382
谢辞 390
第三章 托马斯·莫德
她躺在地上,双手沾满鲜血,不像是我印象中那个就算不择手段也要达到目的的人。她的双眼圆睁,那双像是代表希望的绿眸掺杂黄色斑点,眼眶急涌泪水,仿佛无声地祈求对她来说已不再重要的命运,她只希望把事情做好。 在永远离开他身边以前……
戴维正在他的办公室读稿子,办公室坐落于马德里塞拉诺大街一栋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楼。早晨的阳光从窗户倾泻进来,让他的脖子后面升起一阵愉悦的酥痒,此刻他正翻阅着线圈装订的书稿。这是每年出版社会收到的上千份小说之一,渴望成为作家的人努力笔耕,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寄来的稿子上面。或许某个水管工人在思索笔下角色对话时,正拿着扳手锁紧浴室的水管。或者是个语言学学生厌倦了无法满足他们的书,在心里这样想:“看起来不难。我可以写得比他们大多数人还要好。”
就这样,他们投身写作,有时是无缘无故一头栽进去,有时在下笔之前经过一番仔细研究。这看起来并没那么疯狂 :斯蒂芬·金在写下第一本书之前是个英文教师,柯南道尔是医生,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写过喜剧剧本,纳博科夫是昆虫学家,卡夫卡是办事员,托马斯·品钦给波音公司编写技术手册,莱奥·巴埃拉是鞋厂的会计。连恰克·帕拉尼克也曾在一家生产货柜的公司工作。
受一本书影响而扭转命运的作家在文学史上比比皆是,渴望成为作家的年轻人知道这件事,也努力写出他们的故事。他们精雕细琢每个句子,反复修改几十遍像戴维此刻正坐在他办公室舒适的椅子上读着的东西。渴望变成作家的人对他们的书寄予厚望,而他们则把这些稿子堆在一个小房间,和办公室的器具摆在一起。
出版社的每位员工每个月都得交一篇对某份稿子的心得报告,不管职位多高。这是出自老板可汗的点子。他说把所有收到的包裹堆在那个小房间,一点也不尊重他们的衣食父母。这是他工作最前端的部分。他们已经有个读书会,每个成员都具备专业本领,能在翻阅前面几页之后就判断书有没有价值—戴维在升职当编辑之前也是他们的一员,但是可汗出版社的每个员工还是得准时交心得报告。每个人的阅读能力都很强,也都对读好书乐在其中。
大多数都不是好作品。有一大部分很差。有些甚至糟糕透顶。但是,里面只要有一本能够出版,就算是几千本中才有一本,所有的努力也就值回票价。因为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总是有个作家关在脏兮兮的小房间,坐在计算机、打字机或者一本简单的笔记本前,创作一本伟大的书。而可汗出版社就是在寻觅这块原石,不安地等待他能寄出作品,但是如果出版社没有逐一读过所有收到的稿子,就不可能做到这件事。
因为他们其中一个有可能是下一个托马斯·莫德。
戴维七年前开始在出版社工作,每一回他都满怀希望地打开书稿,期待眼前是一本伟大的小说。可是七年后他只遇过六本有价值的作品。这六本有四本出版了,其中一本就是莱奥·巴埃拉的《秋神》;这四本有两本卖得非常好,其他两本则很普通。此刻,在这些年过后,在写过那么多糟糕小说的报告后,他意兴阑珊地读着书稿,仿佛一遍又一遍读着同样的故事,只是换了在同样剧情中表演的角色。
开始工作的前几个月,他自信满满认为自己会挖掘到出版社下一位成功作家。他想象自己关上办公室的门,平静地读着,知道自己在此时此地享受一本还没有人读过、但注定会让几百万人花时间一睹为快的书。可是他想象的那一刻从没有到来,他不确定到底会不会来。
“戴维……”
“嗯?”
他抬起头,视线离开书稿。出现在他面前的是出版社里的行政人员。
“戴维,可汗先生找你。”
“谢谢。马上过去。”
他不想像条哈巴狗,听到主人叫唤就飞奔过去。他刻意多等两分钟再跨出办公室大门。
***
走进可汗先生个人办公室的前厅时,他整理了一下外套的袖子。门边有张堆满文件的桌子,可汗先生的秘书埃尔莎·卡雷罗就坐在那里,她是个年近四十的女人,顶着一脸浓妆,头发也涂了一层厚重的发蜡。尽管如此,她还是风韵犹存,能窥见她在刚挥别不久的青春时光应该有过的美貌。如果仔细瞧,会发觉她有个小巧的翘鼻子和一双美丽的棕眸,以及刷上睫毛膏的睫毛。
他对她了解不深。埃尔莎刚来三个礼拜,顶替了可汗先生已退休的前任秘书的位置。
他朝她轻轻地点头打招呼。
“佩拉尔塔先生,再等一下可汗先生就能见您。”
“谢谢。”戴维回答。听到她过分有礼地用“您”称呼,不禁嘴角上扬,他心想这是因为她才来工作不久。慢慢地,她会比较不拘礼节。
他迈开脚步,在前厅一边踱步一边思索可汗先生叫他过来的原因。从他进出版社以来,他们交谈的次数不超过两次,那两次甚至只有几句礼貌性问候 :“您好吗?夫人呢?工作很多,对不对?”难道是因为莱奥的新小说进度落后?他想这不太可能。他们时间的确有点紧凑,但不至于让人担心。即使遇到最糟糕的状况,他们还是可以调整日期,放弃法兰克福书展,改在伦敦书展介绍新书。有那么一瞬间,他幻想是老板通知他要升官了。这样一来,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和西尔维娅的问题、决定生小孩后的经济问题,以及他的工作受到肯定的成就感。可能吗?可能。戴维想着想着,在内心暗暗偷笑。他感觉仿佛回到了语言学学院、他和同学等待着走廊上的公告栏贴出成绩单的时候。
他忐忑不安地漫步,好几次经过两个板子前,上面印着《螺旋之谜》开头的几段话,这是托马斯·莫德著名的句子,他就是可汗出版社名声最响亮的作家。戴维的视线掠过那些句子,不知不觉地大声念出来。
“什么?”
戴维回过头。出声的人是埃尔莎。
“不好意思,我刚才大声念出了句子。”
“是《螺旋之谜》,对吧?”
“对。”他回答。
“不只你。我不只看过一个人在等候时念出来。”
“这是一本伟大的小说。”
埃尔莎不自在地在座位上挪动身子,眼神回避,开始收拾桌上的文件。戴维好奇地打量她。
“您读过吗?”戴维问。
“还没,”埃尔莎回答,“我还没时间。”
难以置信。全世界超过九千万人看过这本《螺旋之谜》,唯独埃尔莎例外,而且她还是托马斯·莫德的出版社发行人的秘书。真奇怪,热爱文学的人怎么会没看过这本小说。《螺旋之谜》可以说是21世纪的《魔戒》。托马斯·莫德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像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之于侦探小说;甚至凌驾在她之上,因为连不爱这种题材的人都读托马斯·莫德。戴维认识一些从不阅读的人也都迷上了这部小说。能写出大师级作品的人不多。托马斯·莫德是其中一个。
“真不敢相信。”戴维对秘书说。
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共鸣感,那是一种对“追寻真相的徒劳性”的深刻理解。这本书似乎在暗示,有些谜团注定无法被完全解开,或者说,当我们以为找到了最终的答案时,那个答案本身可能带来的痛苦,比谜题本身更加难以承受。它没有提供一个干净利落、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灰色地带。这种开放式的收尾,非但没有让人感到不满,反而让我回味了很久,促使我去思考那些未被言明的动机和那些被刻意忽略的细节。我合上书本后,第一时间没有去想“谁是凶手”,而是反复咀嚼着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它似乎是对整个故事核心矛盾的一种高度凝练的总结。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在智力上要求很高,但在情感和思想上回报也极其丰厚的作品,它成功地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道长久挥之不去的印记。
评分从文学技法上来说,作者对于意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书中的某些重复出现的象征物,比如一架老旧的八音盒、一块褪色的地图,或者是一段反复哼唱的童谣,它们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叙事道具,而是成为了情绪的载体和潜意识的投射。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场景描写的方式,他很少直接告诉你“这里很可怕”,而是通过对光影、声音、气味的精准捕捉,让你自己“感觉”到那种不适和压抑。比如,某段关于地下室的描写,着重突出了空气中弥漫的霉味和金属锈蚀的冰冷触感,配合着远处滴水声的频率变化,读到那里,我竟然真的感到一阵寒意从脊柱窜了上来。这种调动所有感官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沉浸感,使得读者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被秘密笼罩的环境之中,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评分这本书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简直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它探讨的不是简单的善与恶,而是那种深埋在人性最幽暗角落的,难以名状的灰色地带。主角A在处理危机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近乎病态的冷静和对细节的偏执,让我不断在心里质疑他的动机。他处理事情的方式,初看是高效和理性,但深究下去,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着极大的情感压抑和某种不可告人的创伤。相比之下,配角B那种看似无害的、甚至略带喜剧色彩的言行举止,反而更让我感到不安,总觉得他才是那个隐藏最深的人。作者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和环境烘托,将这种心理上的博弈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常常在想,这些人到底是被环境塑造的,还是他们本身就携带着某种原罪?这种对“人”的深刻审视,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远远超越了一般的类型小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社会中个体异化与精神困境的社会学观察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抓人了,那种深邃的蓝与突兀的黄形成的强烈对比,立刻就让人联想到某种古老而神秘的仪式。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它被放在“新晋悬疑力作”的架子上,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着微光,仿佛在低语着什么秘密。拿到手里的时候,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很特别,不是那种光滑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粗粝感的,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故事的重量。内页的排版也很有匠心,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一点也不会觉得拥挤。我本来只是想随便翻翻,看看大概的故事走向,结果光是看前言和作者简介,就已经被那种严谨而又充满想象力的文字风格深深吸引住了。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营造氛围,即使只是描述一个日常场景,也能让人感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感,好像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即将来临,这种铺陈的功力,绝非一般的新人作者可以企及。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种精心打磨过的、值得细细品味的工艺品。
评分读完第一章,我立刻就意识到我可能低估了这部作品的复杂程度。它的叙事结构像是一个迷宫,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时间推进,而是频繁地在过去与现在之间跳跃,而且每一次跳跃都伴随着一个全新的视角人物的登场。这种手法极大地考验读者的专注力,稍不留神就可能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中迷失方向。举个例子,第三章中关于那个“红雨之夜”的描述,不同人物的回忆版本存在着微妙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差异,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拿出纸笔,画出事件的时间轴和人物关系图,试图理清真相的脉络。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放松休闲,不如说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角力。我非常欣赏作者这种挑战读者的勇气,它把阅读从被动的接受信息,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和解谜过程。每一次我自以为找到了关键线索时,作者总能立刻抛出一个新的谜团来打乱我的判断,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让人欲罢不能,完全停不下来。
评分期待很久的书,京东正品,值得信赖!
评分期待很久的书,京东正品,值得信赖!
评分送货挺快的,质量也不错
评分在京东买书太方便了,送货也特别快,首选京东买书!
评分在京东买书太方便了,送货也特别快,首选京东买书!
评分期待很久的书,京东正品,值得信赖!
评分看理想国的微信号推荐,不是好大的“悬念”,情节的推动稍微差点。三条线的平行、交会描写的略薄弱了些。
评分在京东买书太方便了,送货也特别快,首选京东买书!
评分feichangmany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