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儀禮》《禮記》是反映上古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也是儒傢思想的集中體現。《禮記》又稱《小戴禮記》,是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成書稍晚,但影響很大。本次影印所用底本為國傢圖書館所藏宋餘仁仲萬捲堂傢塾刻本。
鄭玄(一二七—二○○),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自幼聰慧,少為鄉嗇夫,後受業太學,先從師第五元先,通《京氏易》《公羊春鞦》《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周禮》《左氏春鞦》《古文尚書》《韓詩》。後又師從扶風馬融,融盡傳其學,遂博通群經。東歸後,聚徒講學,弟子韆人。桓帝時黨禍起,被禁錮,於是杜門修業,遍注群經。玄以古文經學為主,但亦兼采今文經說,自成一傢,號稱“鄭學”。《禮記》即其所注群經之一。
陸德明(約五五○—六三○),名元朗,字德明,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隋為秘書學士,遷國子助教。入唐為國子博士。早在南朝陳至德初年他便開始采集漢魏六朝二百三十餘傢音切,又兼采諸儒訓詁,撰為《經典釋文》,《禮記》為其所釋經書之一種。
第一冊目錄
捲一
麯禮上第一……五
麯禮下第二……三九
捲二
檀弓上第三……五九
捲三
檀弓下第四……一○一
捲四
王製第五……一四一
第二冊目錄
捲五
月令第六……一
捲六
曾子問第七……五一
文王世子第八……七五
捲七
禮運第九……九七
禮器第十……一一九
捲八
郊特牲第十一……一三九
內則第十二……一六二
捲九
玉藻第十三……一九五
明堂位第十四……二一九
第三冊目錄
捲十
喪服小記第十五……一
大傳第十六……一五
少儀第十七……二二
捲十一
學記第十八……三九
樂記第十九……四九
捲十二
雜記上第二十……八九
雜記下第二十一……一○七
捲十三
喪大記第二十二……一三三
捲十四
祭法第二十三……一六一
祭義第二十四……一六八
祭統第二十五……一九二
第四冊目錄
捲十五
經解第二十六……一
哀公問第二十七……五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一二
孔子閑居第二十九……二○
坊記第三十……二五
捲十六
中庸第三十一……四一
捲十七
錶記第三十二……六九
緇衣第三十三……八八
捲十八
奔喪第三十四……一○三
問喪第三十五……一一一
服問第三十六……一一六
間傳第三十七……一二○
三年問第三十八……一二五
深衣第三十九……一二八
捲十九
投壺第四十……一三三
儒行第四十一……一三九
大學第四十二……一四七
捲二十
冠義第四十三……一六一
昏義第四十四……一六三
鄉飲酒義第四十五……一六九
射義第四十六……一七六
燕義第四十七……一八四
聘義第四十八……一八七
喪服四製第四十九……一九二
《禮記》又稱《小戴禮記》,是解釋幫助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成書稍晚,但影響很大。
先秦時期,《禮記》或單篇流傳,或收錄在某一著作中,作者並非一人,寫作年代也有先有後。西漢時期,戴聖編纂成書。凡四十九篇,涉及製度、月令、明堂、喪服、樂記等,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麵,其中《大學》《中庸》兩篇為宋代理學傢選中,與《論語》《孟子》一起稱為“四書”。
本次影印所用底本為國傢圖書館所藏宋餘仁仲萬捲堂傢塾刻本。餘氏是福建建陽的刻書世傢。福建省圖書館所藏《書林餘氏重修宗譜》所載元至正十八年(一三五八)劉齡序,稱“餘氏世傢由南京揚州府盱眙縣泗州下邳郡蟄居河南汝寜府固始縣新安村”。“其始祖諱煥公,由先公諱青來令建州建陽後,偕弟諱仲甫公徙居古田青杉洋村居焉,是為入閩開基之始祖也。”傳十三世,“大亨公生繼祖、同祖公,次同祖公室廣西安撫使,任滿緻政而歸,欲蔔山泉禽魚之樂,以養高年。繼崇政,蹈書林,見其真山真水之勝概,又為聖賢過化之邦,於是遂傢焉。入書林之始祖也”。這就是說餘氏入建陽書林之始祖為餘煥,時間當在北宋初期。後百餘年,餘仁仲生,將餘氏傢族的刻書事業推嚮瞭高峰。餘仁仲萬捲堂刻書盛於南宋前期,現仍有其所刻十餘種存世。
此本先為周叔弢先生所藏,後入藏國傢圖書館。
我對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儒傢思想在這方麵的貢獻。在閱讀瞭一些關於中國古代教育史的文獻後,我發現《禮記》中關於“學記”的內容是不可忽視的。這套《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本禮記》的齣現,讓我有機會直接接觸到最原始的文本,去感受古人關於教育的深刻思考。 “學記”篇中關於“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等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閱讀宋本原文,我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這些教育理念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們與當時社會背景的緊密聯係。宋本的影印,讓我在閱讀時,仿佛能夠感受到當時的學者們是如何研習這些經典的,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任何翻譯本或解讀本都無法比擬的。這套書不僅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啓發瞭我對當前教育方式的反思。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真正的國學經典,應該盡量保持其原貌,避免過度的解讀和闡釋,因為過多的“加料”反而會遮蔽經典的真實光芒。這套《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本禮記》完全符閤我的這一理念。它選擇瞭宋本影印,這意味著它最大程度地保留瞭《禮記》原本的麵貌,讓我能夠直接麵對古人的文字,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意。 我非常欣賞這種“返璞歸真”的態度。在閱讀過程中,我沒有被紛繁復雜的注解所乾擾,而是專注於文本本身。我發現,即使是同樣的篇章,不同時期、不同學者的解讀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而直接閱讀宋本,能夠讓我擺脫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用自己的思考去接近經典。這套書不僅是一套重要的學術資料,更是提供瞭一種對待經典應有的態度:尊重、探究、獨立思考。我真心推薦給所有熱愛傳統文化、追求原汁原味經典的朋友們。
評分作為一名剛入門的傳統文化愛好者,我常常感到無從下手,市麵上的各種解讀和闡釋,有時反而會讓我感到睏惑。這套《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本禮記》簡直是我的福音!它的宋本影印,雖然沒有過多的白話注釋,但正是這種“原汁原味”,反而逼迫我主動去思考,去查閱其他的輔助資料,在這個過程中,我的理解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禮記》中的一些生活化的場景描寫,比如關於飲食、居住、交友的禮節,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勾勒齣瞭古代社會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脈絡和規範。通過閱讀這些篇章,我不僅瞭解瞭古代的“禮”,更體會到瞭“禮”背後所蘊含的為人處世的智慧。這套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不直接告訴我答案,而是引導我自行探索,讓我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養分。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對傳統文化一知半解的門外漢,而是真正開始走進瞭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評分最近一直在研究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偶然間翻到瞭這套《國學基本典籍叢刊》。雖然我本身是研究音樂的,但對《禮記》中的一些篇章,特彆是關於“樂”的論述,一直覺得是理解古代音樂審美的關鍵。這套宋本《禮記》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書中的“樂記”篇,詳細闡述瞭音樂的起源、作用以及與社會倫理、政治教化的關係,這對於我理解古代“樂”的“教化”功能,以及它如何融入日常社會生活,提供瞭非常直觀和深刻的依據。 而且,這套書的宋本影印,使得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當時文字的形態,甚至是一些古人的批注,雖然我並不完全理解那些批注的含義,但光是看到它們的存在,就足以讓我感受到文本的生命力。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八音”的描述很感興趣,結閤我所學的音樂理論,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古人對聲音的認知和分類。這套書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文本,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古代藝術精神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準確地理解中國古代音樂的深層內涵。
評分拿到這套《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本禮記》,我簡直是欣喜若狂!一直以來,我對儒傢思想的源頭——《禮記》都充滿瞭濃厚的興趣,但苦於找不到一部足夠權威、足夠原汁原味的宋本。市麵上看到的版本,要麼是清代以後的校勘本,要麼是經過大量白話解釋,總覺得少瞭些古樸的韻味。這次終於遇到瞭心心念念的宋本,而且還是四冊精裝,這絕對是給我這樣一個傳統文化愛好者最大的驚喜! 翻開第一冊,紙張的質感就讓我愛不釋手,泛著淡淡的黃,仿佛穿越瞭韆年,觸碰到古人的指尖。排版清晰,字體端正,雖然是宋本影印,但每一個字都透著曆史的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那種原汁原味的文本,沒有絲毫的後世加工,讓我仿佛置身於先秦的殿堂,聆聽先哲的教誨。其中關於祭祀、婚禮、喪禮等篇章,更是細緻入微,將古代社會的禮儀展現得淋灕盡緻。讀著讀著,我不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感受一種文化傳承的力量,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這套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學術研究,更在於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評分學術之書,值得閱讀,值得推薦
評分這一係列都是值得收藏的好書,慢慢品讀!
評分這套書之前給自己買過,我很喜歡,閑來無事都會翻看。這次給朋友迴購,希望她喜歡。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書
評分學術之書,值得閱讀,值得推薦
評分國學基本典籍叢書的一種,很不錯???
評分這本書很好,做得很認真,值得擁有。杜澤遜老師審定。
評分感覺挺好,很不錯。下次還會購買。
評分商品已經收到,正在試用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